企业家VS雇员的思维大不同

在中文里“企业家”的意思有点含糊不清。如果你拥有并且亲自经营一个餐馆,你是不是一个企业家呢?如果你搞了一个只有三个人的创业公司,你也是企业家吗?

在英文中,“企业家”(Entrepreneuer)和“企业主”(Business Owner)其实是两个含义很不一样的词。只要你家里有个什么买卖,哪怕是个纯粹为了养家糊口的小卖部,你就是一个“企业主”,但你未必是“企业家”。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公司的大小。哪怕你由于什么特权,垄断了某种稀缺资源,根本不需要搞任何创新就能获得很好的利润,那你还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主,但还不是企业家。

企业家是需要有精神追求

“企业家”,必须有点精神追求,所以才有“Entrepreneuership”这么一个高大上的词。什么叫企业家精神?标题的意思是“疯狂的天才:企业家宣言”。作者 Randy Gage 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到各地演讲和写书,忽悠别人创业,告诉别人怎么做好企业家。这个工作听起来不靠谱,但发达商业社会需要很多这样的人,而且人们对他们是买账的。

此书中没有使用任何严肃的研究结果,没有什么新的“干货”思想。但我觉得,他对“企业家的思维方式”的论述,很值得拿出来说。

作者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对身边不合理的事物安之若素,其思维方式可以称之为“畜群思维”——他这个词太难听,我们还是用一个好听点的,叫“雇员思维”。与之相对的,则是“企业家思维”。

比如我们平时在机场和银行之类的地方办事,感到效率非常低,办事员明明可以提高效率,但是他职权所在就得这么办,一般人也就无非抱怨几句“官僚主义”。每个人都是照章办事没责任,大家都指责某个神秘的“上头”,这种思维就是雇员思维

企业家思维,则是对现状不但不满,而且不服!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就认为这事不应该这么办,我非得改变。

主动与被动之别

换句话说,这两种思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被动,后者主动。

真正的企业家就好像艺术家一样,永远都不会退休。他们永远都有想法!有了想法,什么招聘员工、找投资人、品牌营销这些都是细节,想法才是企业家创业的核心。他们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尝试,失败了就再尝试别的想法,就这么一直干下去。他们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他们往往低估风险,过度自信,非干不可。

企业家想法的关键,是想象一种不同的可能性。在别人还没想到有这个需求的时候,你已经安排人把这个东西给造出来了。比如说乔布斯搞iPad。之前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认为自己需要一个iPad,等苹果公司把iPad做出来了,人人都想要一个。

如此说来,现代社会的新发明其实都是被发明了两次。第一次是企业家想出来,第二次是工程师做出来。企业家的任务不是问消费者想要什么,而是替消费者决定他们应该要什么!

作者说,每个公司都有20%的雇员非常懒惰,你就算把股份分给他们,他们也不会好好干活。他们彻底被动,你永远也影响不了他们。

但是有10%的人是即使你不给他们钱,他们也能把事办好,这些人就是天生的企业家。他们哪怕在麦当劳打工,都能主动把店里打扫得窗明几净,还要时不时地给你提各种合理化建议。对这样的人你也没法改变,你跟他们其实不是雇佣,而是合作关系,等他们有了足够经验就会自己出去创业。

你真正能影响的,也就是所谓“企业文化”有用的,是剩下那70%的人。

——他们,当然是最典型的,“雇员”。

雇员是光荣的劳动者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雇员(Employee)”,几乎成了一个略带贬义的词。事实上有雇员才有企业家,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雇员,“雇员”,是光荣的劳动者。但是我敢打赌,随着年龄增长,你会越来越反感“雇员”这个词。

说某某是个雇员,简直就等于说他是个听别人指挥、没有自由意志,必须依托于某个大组织才能生存下去的人。所以对于那些40岁开外的人,你可以称他为领导、老师、工程师,哪怕是“同志”(因为共同的志向走到一起来了,显然是合作关系),甚至“师傅”(对他专业技术的敬意),但是千万别强调他是个“雇员”。

不过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雇员和企业家其实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界线。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思维的企业,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能力,雇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企业。如果公司政策得当,这种合作关系也许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未必非得都出去自己创业。

并不一定是你非得自己拥有一个企业才需要“企业家思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企业家思维。一个教授带五个博士生,其中四个人老老实实等着教授给安排任务,一个人整天出新想法,甚至给教授提各种要求,你猜谁将来能自己当教授?

文字来源:济南天若有情

扎心了老板!你的员工是不是:

1. 目标讨价还价,利益你争我抢

2. 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推诿扯皮

3. 不放权不积极,一放权就乱搞

4. 老人坐吃山空,新市场无人做

5. 成本浪费严重,没人关注利润

6. 工作散漫懈怠,组织效率低下

7. 只看个人利益,不管公司死活

是不是尝试过

打鸡血、灌鸡汤,洗过脑、树榜样,谈使命、讲理想,抓考核、扣罚奖……没有用不说,搞得老板筋疲力尽,员工怨声载道!

员工没有积极性,根本上就是,要么分钱不够,要么分配不均!

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决利益一致的问题!

如何建立共创共赢、长期恒定的利益分配机制?

如何让员工主动加任务、提目标?

如何让员工自发降成本、要利润?

如何让员工不争资源,减少内耗?

如何让员工自己给自己干?

如何让企业自动运转?

答案是:自主经营与增量管理

什么是自主经营与增量管理?

公司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通过回归经营权,各部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目标同增量相关联,自我复制,优胜劣汰,实现公司利润增长和员工成长,共创未来

投资理财中的五个“NO”!

很多人要想在理财方面如鱼得水,并且能做到控制风险,获得稳健收益,最重要就是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知识。确实如此,但是除了有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谨慎做到以下五“NO”。

​第一的“NO”:勿投资那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

不少投资者上来就问“我想参与买股票,您给我讲讲怎样才能提高中签率吧”,“我想投资期货,该怎样开户操作呢?”其实提出这些问题的用户,自身对涉及的领域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懂,只是听说这些投资收益高,目前有不错的投资机会,看着“眼馋”,所以也不管什么风险不风险的。让大家伙儿说说,这样下去不是坐等亏损是什么?看不懂的坚决不买,否则资金将会面临很大风险。

​第二的“NO”:不要轻信销售人员推荐的“低风险高收益”产品”

有些销售人员为了业绩,会打着“保本保息”、“零风险高回报”、“年化收益率高达30%”等旗号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但越是“安全”或“高收益”,投资者就越要小心,谨记小心投资哪些看起来又无风险、又有高收益的产品。

​第三的“NO”:不要跟风投资

比如最近票据理财产品收益挺高,身边也有不少人都买了,我买点儿吧!股市有好起色了,赶紧开个户……这种跟风似的投资方式,看似涉及了不同领域,但是真能赚钱吗?真的能分散投资风险吗?最重要的是,你真的了解这些产品吗?如果投资总是抱有人家买什么我也买什么的投资态度,保证离你越来越近的不是财务自由,而是风险,这一个新手投资者一定要特别记住。

​第四的“NO”:不要把资金投资在投向不明的产品中

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了解资金投向,从而来确定风险。对于那些资金投向不明的理财产品,不要购买。在现实中很多产品销售人员为了让投资者买产品,会避谈资金投向,因此建议投资者,销售人员没有讲,我们自己要看清楚产品的介绍或者说明书,明确掌握资金的具体流向,才是个精明的投资者。

 

​第五的“NO”:绝不借钱做投资

很多人看到有投资机会不会轻易错过,哪怕手头儿没钱也得向亲朋好友借或是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借钱炒股,这显然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如果用于投资的钱是自己的,即使是亏损,大不了是长教训,心疼而已,无需承担后续责任,倘若是借来的钱发生了亏损,不但要用更多的钱去偿还,日后的负担也会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