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打工者心态,毁了你的升职之路!

01.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未来

小功是我大学时的好朋友。

毕业后,他去了一家民营公司工作,刚开始整天都很忙,平日下班叫他出来吃饭,他都很少有空。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加班才是我的生活”。

但大半年后,小功的画风就变了,开始跟我们抱怨:“我努力工作了大半年,公司却一点工资都没给我加……”

然后,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就成了祥林嫂,每次跟我们聊天就不断地重复:

“这工资实在太低了!”

“活能拖就拖吧。”

“哎,又加班……”

三四年后,一起的朋友有工资翻了2番的、有担任财务经理的、有自己创业成功的,就小功的工资变化不大,还有各种抱怨几乎也没变。

每次跟他建议:你这么不满意,干脆就跳槽呗。

他又说:“哪有这么容易,我现在这个水平,去哪儿还不是都差不多。”

小功是个好同学,人踏实、肯吃苦,作为他同窗四年的同学,我是知道的。

但为何这么好的小功却成了职场“怨妇”呢?最大的毛病就出在打工者思维上。

02. 打工者思维,到底谁更受伤?

打工者思维就是抱着为别人做事的心态,而不是为自己做事的心态在工作。

当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工作的时候,你潜意识里就开始以交易价格来衡量工作了:

今天我为你工作了9个小时,比法定时间多了1小时,你应该多发我1个小时的加班费了,否则下次我就不加班了;这半年来我工作非常努力,你应该有所表示了,否则以后我就不努力工作了。

殊不知,这种心态下,最受伤的其实反而是我们自己。

打工本质上确实就是个人劳力智力付出与工资之间的交易,但如果你做一份工作,仅仅是这个交易的话,那你可能很难干好一份工作,也很难工作得舒心。

特别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如果将一切工作内容都以工资来衡量的话,那么最后受伤的反而是你自己。

就像小功,他努力工作大半年后,发现公司并没有如他所预期地给加薪。于是,他觉得吃亏了,就开始拖、开始混,进入到下面的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的能力没得到成长,自己不满意,但又难以跳出目前的这个圈子。

03. 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

那要怎样才能摆脱打工者思维呢?方法很简单: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

工作承担着你做的事情,而事业为我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目标方向感。

抱着做工作的心态,你仅仅是在完成他人交代给你的任务。而事业是长远的目标,意味着你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有了这个认知,你就不会为一时的吃亏而愤懑、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的限制。

那万一我现在做的工作连喜欢都谈不上,又怎么能当成事业来看待呢?也许你有这样的疑虑。

两个办法:

①  重新去找一份你愿意当做事业做的工作;

②  将现在这份工作当做为你将来的事业充电、打基础,着重提升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些可迁移的基础能力。

那具体又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呢?那就要建立整体意识和结果意识了。

04. 建立整体意识,提升高见和远见

整体意识,就是在职场中面对问题时,要尽量从整体利益而非局部利益出发,从长远利益而非短期利益出发。

像我们公司的吴小框同学就很有整体意识,他虽然做的是社群运营工作,但他关注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工作一角,几乎每次听他分析问题都是站在公司整体角度考虑的,而且分析事件影响时总能想到公司的长远利益。于是他就成了团队中年龄最小,但却是进步最大的95后。

要做到小框像这样拥有整体意识,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要站在更高位置,把自己当作公司的老板,即“高见”。

2、要将眼光放长远,关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即“远见”。

05. 拥有成果意识,增加你的价值

所谓结果意识,就是要锁定目标、并为目标执行的结果负责,而不是单纯地执行命令、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在职场中做事有三个层次:①只完成过程②努力实现目标③对结果负责。

第一个层次就是打工者思维的典型表现,反正是为你工作的,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尽力了就行。

第二个层次介于打工意识和结果意识之间,会关注目标,并且会为目标去努力,但不承担目标未能实现的责任。

第三个层次就是拥有结果意识的做事方式了,绝对会去实现目标,万一目标没有实现,哪怕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也不找任何借口,而是勇于承担责任。

只有第三个层次的做事方式,才能在职场中快速成长。

因为一旦树立了结果意识:

① 你在做每一份工作的时候,都会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能力、调动一切资源,甚至会超常发挥;

② 即使目标没实现,你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且改善,并争取在下次做得更好。

像我的前同事悦悦就是结果意识非常强的人。

她做事的时候,不仅有着很强的目标导向,而且还勇于对结果负责。

有一次我跟她一起做一个财务咨询项目,因为突发情况,公司承诺的一位专家顾问不能来支持项目,结果导致客户对我们的专业很质疑,闹着要退款。

碰到这样的情况,一般人可能就算了,而且这是公司的责任,也不会归罪于她。但她牺牲了国庆7天休息时间,将资金集中管理的专业知识好好地学了一遍,硬生生地扭转了客户印象,最后这个项目还被客户评为年度优秀项目。

正是因为悦悦有着这样的结果意识,虽然她工作也才5年多,但她的专业水平、咨询能力成长得非常迅速,前段时间听说她已经升为公司的咨询总监了。

对结果负责,才能使个人的注意力不为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敢于突破自我限制,从而成长得更高、更快。

06. 结束语

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就这么点钱为什么要好好干、加班又没补贴那么晚下班干嘛、公司又不出钱我才不去考这个证呢。

这就是典型的打工者思维在作祟。

要摆脱这种思维,让自己在职场上成长得更高、更快,就要学会把工作当事业,建立整体意识和结果意识: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并且敢于为结果负责。

作者:刘艳艳,YouCore高级讲师、高级咨询顾问

[adinserter block=”1″]

大败局:从3000多家门店到一无所有,上岛咖啡输在哪

作者:杜鹃来源:中国加盟网(ID:tcsdjmw),岭南会(ID:lingnanchuangye) 

曾几何时,上岛咖啡是城市小资和商务人士最喜欢去消费的场所,没有之一。

毕竟,上世纪末,在刚刚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大陆地区,“咖啡”这个洋玩意儿的普及率并不高,所以咖啡厅也自带了一种新鲜和奢侈感。

上岛咖啡就在这样一个时机,于1997年进入了大陆这个广袤的市场,远远早于星巴克或COSTA。缺少同行业竞争者的上岛咖啡一家独大,在最好的时机,抢占了巨大的市场。

可以说,在九十年代时,许多人第一次进入咖啡馆,踏进的就是上岛咖啡的门槛。所以,短短七年时间,依靠拓展加盟店,挂着上岛咖啡招牌的门店在大陆达到3000多家。

遗憾的是,如此的辉煌成绩并没能持续下去,究其原因,几大“致命伤”不可不说。

 

01. 只管收加盟费,缺乏服务支持

上岛咖啡的加盟模式很简单,仅仅收取初次加盟费以及后期续约费。在短期“加盟费”的利益驱使下,股东们为了迅速获取资金,大肆拓展加盟店数量。

在这样的模式下,上岛咖啡收取了加盟费用后就基本撒手不管,采取放养制度。那么,既没有开店选址的调研和指导,也没有中期销售的支持,甚至也没有后期营销数据分析,除了一块上岛咖啡的金字招牌,缺乏创业经验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例如,很多想要开咖啡店的创业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咖啡店要有“特色”——要有文化主题,要在环境、菜品、音乐、装修等方面下功夫。的确,这些要素都很关键——做得好,会让消费体验更加舒适,增加黏性;无功无过不会扣分;但要是做得差了,轻则人气流失重则砸了招牌关张撤店。

但是,你要知道,它们都是附加项。很多人似乎都会忘记一点,一个咖啡店,最重要的当然是做好咖啡。连咖啡都做不好?零分拿好,远走不送。作为品牌商,上岛咖啡当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如果不将这样的经验分享给加盟者,创业者没有人带领,要摸爬滚打地走过多少弯路才能踏上康庄大道?

上岛咖啡的加盟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给钱就行!品牌收取初次加盟费和后期续约费,加盟门店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早些年,初始加盟费20万~30万元/年,还有5~6万元/年的加盟管理费。初期筹备,需从总部进货,价格比市场上贵一半。总部也会派驻经理、厨师,工资又加盟店支付。经营中遇到问题,也可向总部求助。

很多老板以为开这么个店,逼格高、赚钱容易、经营也轻松。但是,事实情况呢?

对于开店而言的第一个重要项目——选址,总部并没有指导;员工培训,老早就停了;经营支持,聊胜于无;食材采购,后来放任不管。

也就是说,你每年几十万买的就是一块招牌。到底怎么经营,基本全靠自己摸索。难怪刘强东曾说:“五年之内全国几千家上岛咖啡,加盟不用去选店、培训,只收加盟费。这种商业模式有违消费者利益。”

总部光顾着自己收钱,对于门店不予运营支持,很多老板连本钱都没收回来,店就开不下去了。关店看起来亏的只是加盟商,毕竟品牌方该收的钱都拿到了,而且还有大批人在加盟的来路上。可是长远看来,门店经营不好,品牌会受损,加盟商也就越来越少了。

 

02. 缺乏严格而统一的品牌管控标准

由于领先于竞争对手进入大陆市场,上岛咖啡顺风顺水地做大做强。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能力参差不齐的加盟商们现在上了同一条名为上岛咖啡的“船”。作为“船长”的品牌商,就该筛选一下“船员”的体格,培训他们的“航海技能”。只有步调一致,动作统一,才能保证航行时大家的力量能用在一处,不至于跑偏。

如果没有一套标准而严格的加盟管控制度来实现“标准化”、“统一化”,那么过度自由发挥的枝叶,只会白白浪费掉品牌这颗大树的养分。

比如,上岛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务会谈,而一些加盟商看到其他行业本土化做得风生水起,就蠢蠢欲动地想要进行尝试。一个品牌,进行本土化经营的策略需要谨慎评估和制定,稍有不慎就会失之千里。

然而,上岛公司并没有关注到这样的“异动”,或者说,他们也没打算“费心”来管这事。于是,上岛咖啡慢慢变质——有的店,咖啡质量上乘,环境舒适;有的店面乌烟瘴气,喧闹嘈杂。原本“高端商务会谈场所”变成了“地方炒菜”和“抽烟打牌聚会”的地方。甚至一些店面颇有“创意”地提供了麻将桌供客人搓麻……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没有管辖和约束,任由加盟商自由发展的品牌,又会出现多少颗老鼠屎呢?

毕竟,对于加盟商来说,上岛咖啡的品牌只是他们抱的“大腿”——一块借以吸引消费者的招牌。因此加盟商们只关心自己的利润,至于维持品牌口碑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控制的咖啡质量、装修风格、服务水平,那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

加盟商自扫门前雪,损害的其实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品牌的整体形象。当品牌形象下降,自然会带来利益的损失。但上岛咖啡的股东们正忙着打自己的小算盘,也无暇顾及为一些加盟商做培训和后期指导。

特许加盟需要管控一个度,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及硬件、门店的精细化管理都要跟上。而上岛咖啡始终在吃品牌的老本,没有明确的品牌规划和重新定位,呈现出的是末路态势。

 

03. 股东内讧,掏空品牌生命力

可能是因为生长在“和平年代”,上岛咖啡并没有产生忧患意识。铂澜咖啡学院创始人齐鸣则就曾指出,上岛咖啡过于依赖成功的前期加盟模式。由于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思想,公司股东并没有齐心协力地为应对之后竞争者的挑战做出准备,反而早早的为多分一杯羹打起自己的小算盘——这也直接导致了对加盟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使其成为一盘散沙。

另外,股东们在自己分管的商业区域内,借助经营上岛咖啡品牌的经验上创立新品牌,升级加盟模式。专注叫板打擂和为自家拆台的子品牌——两岸咖啡、迪欧咖啡、欧索米萝咖啡、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与上岛咖啡在同一领域直接争抢同样的消费群和市场。

中国烹饪协会国际美食委员会秘书长许萌曾对媒体表示,股东纷纷自行创立咖啡品牌,可以理解为他们不再看好上岛咖啡这个品牌。

忽略了“管理”这个品牌生存的核心,上岛咖啡早晚会因为“目光短浅”、“脏乱差”的加盟把自己夹死。

 

04. 丑闻频出,不少老板“躺枪”

品牌日渐西山,伴随不少门店歇业,储值卡无法兑现、消费者声讨现象在各地频繁上演。一旦出现消费纠纷,总部和其他门店都没有义务协助解决。

对于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而言,A店倒闭,成百上千的钱就这么打水漂了?心有不甘,顾客只好找到挂着同样招牌的其他门店。各加盟店与总部是“单线联系”,这个门店的卡都无法在另外一个门店消费,遑论帮其还债!

可是,吃了哑巴亏的消费者总归心有怨恨,对于品牌失望透顶,甚至迁怒于其他门店,导致其他门店名誉受损,生意一落千丈,老板真可谓无辜“躺枪”。

更有门店爆出强制消费,比如在西安一家上岛咖啡,客人消费了38元的咖啡,结账时被被告知收取50元,服务员解释本店人均最低消费25元,而且当顾客要求开具发票时,店家以系统有问题拒绝了。

这样接二连三的丑闻,不仅损害了品牌方,更是伤害到每一个加盟商家啊!

 

05. 市场下沉,五六线城市前景如何

在一二线城市颓势已然,上岛咖啡似乎做了战略调整,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不仅布局新疆地区,还在五六线的县级城市开店。虽说一线城市的消费方式会影响二三线消费者,但品牌势能渐弱的上岛咖啡靠市场下沉,能否另辟新天地还有待观望。

除了“下县城”,上岛咖啡集团还“加备胎”,推出法牧牛排咖啡和 UBC coffee。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岛咖啡店办的储值卡并不通用。之前曾有消费者因加盟店跑路储值卡无法使用与上岛公司发生纠纷。对此,甘先生解释说:“合同里面规定公司不约束加盟店的经营,储值卡只能是单店自己办,公司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店是不能通用的。”但不少消费者表示,上岛咖啡在办卡前并未向消费者提示门店之间不能通用。

 

06. 末路态势凸显管理短板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指出,加盟有两个渠道盈利:一个是加盟费,另外一个是食材的采购。如果上岛咖啡的加盟店有自行采购权而不是总部集采,说明其加盟体系已经失控。

近年来,星巴克、COSTA等外资咖啡品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数量红海引申出了价格、运营以及门店管理等问题。上岛咖啡近几年始终在吃品牌的老本,没有明确的品牌规划和重新定位。此外,上岛咖啡的消费人群与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出现重叠,当其他品牌不断完善服务及店面管理的时候,更加凸显了上岛咖啡的管理短板。

“咖啡行业高速扩张的年代已经过去,行业的替代者也有很多。上岛咖啡走到今天,在中国市场已经呈现末路态势了”,朱丹蓬说,“特许加盟是市场快速扩张的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管控这个度,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及硬件、门店的精细化管理都要跟上。”咖啡业研究员、铂澜咖啡学院创始人齐鸣认为,前期加盟模式太过成功,让上岛咖啡过于依赖品牌加盟这一模式,从而陷入了“船大掉头难”的窘境。

“上岛咖啡并非没有展开自救的机会。”咖啡时间创始人李伟此前表示,首先,商务模式或者休闲模式的定位需要清晰。其次,近年来国内咖啡消费持续上涨,加盟重心可以逐渐转向三四线城市。

两个加盟品牌,定位精致、高端,但门店数量还很少。

 

正是上述一系列因素,导致了上岛咖啡的衰落!除去品牌方面的影响,股东内讧是上岛咖啡逐渐没落的主要原因,作为管理者,更应认识到股权激励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学会利用股权去招募同自己价值观一致、对企业忠诚、对团队有价值的合伙人,学会运用股权智慧去引进加盟商、利用股权去激励优秀分店店长,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与扩张!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