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案例 | 擀面女工年入30万,喜家德的员工激励模式值得学习!

一个企业想要赚钱,就要做好员工激励,直接给钱简单粗暴,但效果并不持久,而且很多老板的利润不高,不宜采用这种方式。这时候股权激励就是最好的手段。

餐饮界把股权激励做到炉火纯青的是喜家德,它号称是中国最牛逼的饺子店!我们先来看几个数字:

喜家德创立于2002年,遍布全国40多座城市,拥有连锁店面400多家,员工4000多人,水饺品类只有5种,一个擀面女工一年收入30多万……

看到以上数字,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它能做这么好?

喜家德采用了当下企业最为关注的合伙人制。

未来的事业将从雇佣制变成合伙人制,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大家依托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成长为企业合伙人,不再是单纯的打工,而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在这种理念下,喜家德摸索出了一套 358 模式。

店长股份奖励

3 就是 3% ,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干股「 身股 」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5 就是 5% ,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5% 」。

8 就是 8% ,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 5 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8% 」。

 

另外还有 20 ,就是 20% ,如果店长成为片区经理,可以独立负责选址经营,此时就可以获得新店「 投资入股 20% 」的权利。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店长培养人的积极性。并且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利益相关,更容易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餐厅的发展。

管理层股份奖励

对于公司职能管理层,也根据不同的层别设定考核标准,达成考核标准,即可以 2% 和 5% 占比投资入股到新开门店,获得门店收益。职能管理层的成功先例会给员工树立榜样,高总的理念是:「用成功复制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通过这种股权激励的形式,很多员工表示对投资入股非常期待:我得努力干,这样才能拿到公司的股份,赚到更多的钱。

从上面的模式我们就能358是怎么回事了,但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模式搬回去就用,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首先我们要看它背后的东西,再来看这个模式是在什么角度去做的。

深入解读

3 就是 3% ,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干股「 身股 」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首先所有排名靠前的店长可以获得3%的干股(身股)收益,这个3在这里虽然是3%的分红,但背后是喜家德完善的考核机制和管理体系,一个大公司只有拥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所以这个3%除了考核外,还有对应的评价标准、明确的店长岗位,公开的排名考核机制。

这个排名还要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划分,时间、区域、店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5 就是 5% ,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5% 」。

这个5%背后体现的是店长的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式、师徒制、培养周期、店长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等。

培养了新店长,怎样才能验证他的能力呢?这又要制订相应的标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5%就是空话,甚至可能会激励了一批人,激怒了一批人。

还有就是培养新店长,培养几个是标准?周期又是多长?总部会给店里提供什么支持手段?如何成为小区经理?这些问题都是5%获取的前提,如果不能确定或者定好规则,这又是个虚的。

同时达到这个标准后,才有资格在新店投资入股,这说明喜家德的考核机制是很严格的,这个时候体现的激励是实际出资的,这个投资有可能会超出他的工资收入。

如果因此造成了工作上的懈怠又该怎么处理?那么退出机制是必要考虑的。比如店长离职,违法违纪等股份怎么处理。

8 就是 8% ,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 5 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8% 」。

其实8%是在上面5%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也就是说马太效应,你前面做的越好,后面就越好。这里还存在区域的划分如何界定、区域经理的职责又是什么等问题。

正是因为喜家德这种以培养人为主要标准的机制,避免了很多连锁企业扩张时没有人才的问题,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利益相关,也规避了“培养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

在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员工管理激励,才能开足马力前进,一千家企业有一千种管理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核心理念的同时,借鉴优秀企业经验,打造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管理模式。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冯仑:小组织、自驱动、低成本、高回报!

一个房子住了 20 年,要重新装修一下,家具换一下。这就叫重组。企业也一样,我们的公司已经超过了 20 年,所以从 2018 年开始,我们也下决心打乱了重组。

重组之后,公司的组织模式也就改变了。通过大量的交流训练,建立很多小组织,然后让它有创造性。我们称之为「小组织、自驱动,低成本、高回报」。

适应未来的公司模式一定是小组织,千万不要再去做一个大组织。做大组织谁最高兴?金字塔尖(Pyramid scheme) 的最高兴。为什么?所有人都围着你转。但是效率低下。我们把公司变成小组织,实现自驱动。

▲《 POI 》| 小组织有大能量

小组织怎么来弄?实际上我们要建立一个平台,以后公司没边界。所谓没边界,就是说这公司到底哪个算你的人不知道,有很多人是通过任务跟我们合作。

有一个词叫「 U 盘化生存」,整个公司的平台像台电脑,有非常多的接口,然后我们把软件进一步的完善。外部的能人就像个 U 盘插到我们这,启动就开始干活了。

2018 年,我们会把平台建立得更好,软件做得更好。让所有愿意跟我们一起奋斗的人,像个 U 盘,插上就工作,然后任务完成他也会走。我们是平台,就像台电脑,要干什么事,来什么人对上了都可以做。而且我们会把这套逐步透明化,在社会上透明。全部透明了以后,优秀的人过来,我们只要给他赋能,就可以开始。

比如说,西安那个人说这有一栋楼,他有一套的办法,可以和我们一起开发。他有多少利益,我们有多少利益。然后我们这边派几个经理人,把这套品牌怎么给他,然后进行合作。

他可能就想在西安,那做完了,他不想去南京。按照过去的做法,合作就得签劳动合同,做完一个项目,我派你到哪你必须到哪儿。现在无所谓,他结束了,南京再来个人,我们南京又开始。而且可以同时做。实际上就让公司无边界。

▲《lost》| 共同的目标,才能一起前行

无边界但是有目标,我们不是没目标的公司。无边界,有愿景、有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公司是我们能够适应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竞争环境,能够取胜的一个根本地方。

不能再做成一个传统的,在屋子里自己过瘾的公司。不管是创办人、董事长、总经理,都自己在过瘾,摆一个大圆桌,一个屋子一围,然后就开始天天批文件过瘾的这种。

实际上我们现在自从有了手机,墙就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以前墙就是存在,进到屋里不让你干啥,你就干不了。现在每一分钟都在去边界化,你拿着手机到底是在开会,还是发信息、娱乐,还是买东西?说不清楚。

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我们建立一个新型的公司组织,平台加任务加人,再对应每个小组织,让我们的公司可以快速地适应外部的变化,同时无边界地自生长。

▲《墨攻》| 信任与共同的价值,才是取胜的关键

建立这样一套制度,必须有后边的一个保证,就是公司要契约化,要使公司内部有信任。有信任很多事情就变简单了,信任以后成本就降低,小组织就更有力量。不信任就变复杂,成本也高。

我们用共同的价值观建立内部的契约制度我们经常看到不可思议的事,一个人能冲到敌人跟前,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拉炸药包,这叫自驱动。组织上给的命令没有这件事情,靠什么呢?靠价值观,靠信仰,不是靠利益。简单利益就能自驱动?做不到。钱能驱动的是有限的,信仰、价值观、共同的使命愿景,往往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同类会信任。比如说信同一种教,我们不说更复杂的,比如说信佛,走到全世界,我们能看到,信佛的人见到了佛像以后的神态姿势都一样,没人管,边上有人没人他都这样。这叫自驱动,叫协调性。靠什么?靠内心的认知,价值观的一致性。

▲《不成问题的问题》| 信仰的价值不一样,合作会事倍功半

人和人怎么区别呢?如果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3 个人,彼此都知道。 3 个人聊天出去以后,3 个人的行为为什么永远都不可能有交集呢?为什么不可能互相改改衣服?吃的东西也改改?不能,因为他们内心的信仰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做到「小组织、自驱动,低成本、高回报」,前提是价值观一致。在共同价值观下,我们会把组织变小,但是有效

如果说从上到下一直管到,价值观不一样,天天管也管不住。但只要「信了同样的教」,价值观一样,就不用管,大家一定朝一个方向。这是我们的组织的一个变化方法。

我们的剧团很小,但坚持了 12 年,就有价值。我们在西安有梧桐公寓,是小组织。每一个风马牛公社在当地都要成为项目公司,全是小组织。我们有很多小组织。在互联网时代,小组织可以灵活机动,随时改变

▲《天地英雄》| 小组织也能战胜大团队

接下来,我们仍然会去做很多小组织。形式上我们是分散的,是小组织;实际上我们用价值观协调。这些小组织按照我们的想法,朝着同一个价值观方向协调,去折腾。最后我们能够攻坚克难,做成很多事情。

另外,小和大永远都是有相关的。大家知道,陆地上的动物个头最大的是大象,但能让大象倒下去的是谁呢?是蚂蚁。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里又凉快又有水分,蚂蚁进到大象鼻子之后就往上爬,爬多了进到脑子里,大象脑子坏了就倒了,倒了就死。所以能战胜大的,恰恰就是小的,而不是比较大的,比如犀牛、狮子、野牛是这些。

管理荐读 | “充分授权”就是让员工能干、敢干!

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否做到位,与授权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有很大关系。
授权到位,很多工作员工可以自行处理得当,没有必要经过上级的允许,这就减少了各环节的工作量,删繁就简,工作也会变得简单许多。

就像任正非说的:“现在流程上运作的干部,他们还习惯于事事都请示上级。这是错的,已经有规定,或者成为惯例的东西,不必请示,应快速让它通过去。”

01. 华为: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在华为,虽然也采用的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领导体制,但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的领导风格又呈现出不同特点。
任正非的领导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华为的大小决策,任正非都会亲力亲为。任正非对待工作十分严肃,有着强大的意志力,并时刻把握着华为的决策权,这与他军人出身的背景有关。

在华为发展初期,他的决策力和意志力也是华为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第二,在决策执行上,任正非会给予员工很大的发挥空间。在华为发展初期,任正非就坚持“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管理方式。

在公司的发展战略、文化建设等重大决策上,任正非会紧紧把握住决策权,但在研发、干部任用、薪酬分配等方面却充分下放权力。

这样的做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激发了华为各层级管理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随后,华为不断向西方优秀的企业学习管理,在决策体系上逐渐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如今,华为的集体决策确保了在大决策上更少犯错误。

任正非的决策方式,既不是过度民主化的,也不是独裁式的。

这是一种抓大放小,在大的方向上进行监控,掌控整个公司。这样既保证了公司大方向的正确性,又能够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公司既能平稳发展,又不失活力。

企业的管理者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处理一切事情,一是精力有限;二是管理者的职能不同,对很多基础工作没有实质性的接触。

因此,到具体执行任务时,一些决策就要充分授权给员工。让经验更丰富、更加了解任务的员工去决策,往往会更加准确。

02. 海底捞:员工也有决策权

海底捞是著名的餐饮企业,在管理上十分注重权力的下放。这个企业的创始人鼓励每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海底捞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有一定权限的审批权或签字权。

在海底捞,与顾客距离最近的一线员工也有着一定的决策权。

比如,一线员工可以根据情况免费赠送一些菜给顾客,还具有免单权。如果当天对顾客是个特别的日子,比如说过生日,一线员工则可以自行决定给顾客开设雅间,或者赠送果盘,在菜的价格上也可以给一定的折扣。

海底捞充分发挥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一线员工甚至可以暂时离开自己的岗位,与顾客一起庆祝。这种管理方式,使顾客对海底捞感到很亲切,顾客也越来越多。

海底捞对员工放权的方式,开始也受到不少人质疑,认为员工可能会滥用职权,比如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免单等。

但实际上,海底捞的企业文化在充分赋予员工权力的同时,也坚持了完善的监督和责任体系。一旦有员工违反规定,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因此员工的职权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放权给员工的做法给海底捞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又大大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如今,很多企业推崇海底捞的管理方式,但是也要像海底捞一样有一个健全的员工管理制度,这样就不用担心授权给员工后,会使员工不受约束而增加滥用职权的风险。

有些企业害怕授权给员工,为了约束员工而制定的僵化的工作流程,使得员工为了提升绩效而不顾公司真正的利益。

企业充分授权,可以减少企业中不必要的流程,从而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以及决策的正确性。

03. 充分授权一线员工

2008年,在瑞士电信40G比拼测试中,华为正式测试开始后的第一天晚上业务就出现了误码。在现场的开发人员、测试人员、SE(系统工程师)到了凌晨三四点都没能定位出问题,项目组成员都有点灰心了,有人甚至提出要放弃。现场的PDT经理坚持要将问题定位,亲自带领着项目组亲临一线,从头开始排查。

经过在一线的努力,项目组怀疑仪表出现了问题,由于仪表不是华为自己生产的,项目组只能连夜给仪表厂家中国区负责人打电话,请他们联系上德国的负责人。

第二天,德国负责人带着新的仪表和项目组一起出现在客户的实验室,向客户解释导致误码的原因。

最终,项目组拿下了瑞士电信项目,并一次性签订了10年框架2亿美元的合同。

事后,项目主管认识到,要解决问题,就要贴近一线,只有深入市场一线,才能有正确的判断。如果不能亲临一线,就需要在一线的人员来解决。

案例中的主管在亲临一线,从头至尾检查问题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可见深入一线对于决策的重要影响。

但是企业中的管理者大多数时候很难亲临一线,那就需要将决策权交给一线员工,让这些最接近客户需求的人员来做决定。

一线的活动离不开企业大后方的支持,因此企业授权给一线后,也应该完善大后方的保障工作,为一线人员的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

 

作者:郭楚凡   来源:销售与管理

管理者不会带人,只能自己干到死!

带团队,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实,企业说到底是人在发挥作用,管理的关键是借力。失败的管理者总是想要以其一己之力去解决众人问题,而那些成功的管理者,则懂得集众人之力解决企业问题。

R小姐是公司设计部门的主管,她从基层做起,一直以来工作都获得好评,但直到这两年升任主管之后,表现却慢慢下降,甚至是有几次严重失误,观察她的工作模式,其实没有什么改变,一样是兢兢业业,问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一次跟老板的会议中,老板问她的下属问题,结果下属却一直在看R小姐,这个问题才被突显出来,R小姐后来向公司提出人力需求,表示因为工作太多了,人手不够才有这个问题,但这个人力需求案被我挡了下来,因为我看到的问题不是那么的简单。

1.主管无才便是德,主管不是来做事,而是教人做事

很多主管都会有这种问题,那就是要事必躬亲,每一件的细节都要知道,这说好听叫亲力亲为,说难听就是控制狂,大多数的主管都是从基层做起,但别忘了一件事,你就是因为很会做才升任主管。

所以公司对主管的期望是教更多人像你一样会做,简言之叫复制成功案例,因此主管的责任在于教会下属,而不是自已埋着头做,因为如果你还是跟以前一样,那你回去做基层工作即可,干嘛升你做主管呢?

2.主管是来扛责任,但不是来擦屁股的

不犯错绝对学不会,这是我这几年来的心得。以我为例好了,下属如果没有带着想法与对策来找我,那我是绝对不回应,因为成长不是照着我的话做,成长是从错误中找到自己的方法

因此,我会告诉我的下属:大胆去尝试、不要怕犯错,这都是一个过程,如果有什么状况,责任则由我扛。

我不是说我很有勇气,而是太多的主管以下属犯错为耻,认为这会影响到整体的表现……这其实是一个荒唐的错误概念,因为不犯错,可能代表着零成长,零成长代表着零价值写到这大家应该就知道R小姐的问题了,因为她只忙着擦屁股而忘了扛责任,表面看起来下属们都没有犯错,但实际看起来,她却把公司的设计部门带进了更大的风险之中而不自知,各位看官,您是哪一种呢?

3.下属不是主管的人,下属是公司的资产

“我要保护我的人”这句话是R小姐说出来的,我之前曾经有提过一个概念,公司是一个团体,因此没有什么部门利益这种狗屁概念,公司利益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主管是要去思考老板的标准,以此标准来要求下属

这一开始会让下属很痛苦,但别忘了一件事,高能力代表着更多的收入、更好的发展,这不仅是部属的目标,更是对公司有利益的事情。所以请把扮家家酒的幼稚观念拿掉,情愿让他们因为痛苦而恨你,也不要让他们因为错失机会而恨你,这两者是不同的。

4.适当的保护是合理,过度的保护就是一种风险

只有老板可以做好人,主管没有资格做好人,因此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狠狠操练下属,让他们有所成长、让他们有所长进。我不是说要当教育班长,从头骂到尾,而是要用严格的标准、正确的概念来培育下属,让他们更具价值才是主管的责任

取暖是一个最不可取的行为,但我见过很多主管都是用公司的资源来做个人酬庸,这是万万不可的做法。因此请把公司的标准拿出来,如果一位主管的表现让公司陷入风险的话,那么这位主管便是不适任,如果下属无能,那么哪天这位主管倒下、轮调、离职的话,请问公司的风险是更大还是更小呢?

 

我驳回R小姐的人力需求,并且请她盘点好下属工作的工作量,以及每一个下属的优缺点,不足的就是加以训练,训练不起来的就让他们走人,她现在仍在努力奋战中,不……应该是说痛苦的做出选择,但这是一个正确且必经的过程。

总之,分享这个案例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犯下这可怕的错误,主管的价值在于教会更多人,训练更多人,淘汰不适任的人……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