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还没上到经理职位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30 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做了什么?

很多年轻人在做职业规划时,都将升职加薪晋升高管,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殊不知做管理层并不是职场提升的唯一路径。

职场架构是金字塔状,能走到尖端的是少数人。但即使是没有走上管理职位的职场白领,他们也可以过得很好。

未来将是超级个体时代

首先,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先来看 2 个例子。

前些年,公司每年都派个美国老大爷要飞一趟上海,做全球人才管理方面的培训,头发花白,感觉要 60 岁了吧(问他,他总说 20 出头)。人特别精神,每天早上 6 点就起床,在酒店泳池游 1 个小时再来上班。

而他每年全球各地跑,将多年来经验传播给大家。年薪绝对不低,据说这是他舍不得退休的原因之一。

他是公司这个领域的专家,公司内部职级很高。但他不是经理,不是总监,光杆司令一个。

后来人不来了,据说实在干不动,退休了。

在美世中国区,我也有一位老乡,70 后,做销售工作。因为经验丰富,对业务的了解很深刻,甚至可以独立做部分咨询工作,客户也很尊重他。大家都叫他崔叔。

崔叔对当领导一点兴趣也没有。私聊的时候,他说不喜欢管别人,目标就是把自己练成这个领域的专家,像美国老大爷一样。

他后来辞职高就其他公司,还是销售工作,还是独来独往,还是不带人,也还是受人尊敬。

说实话,有一天他自己单干,我也不会意外。他有足够的才能和经验,只需要一个平台,而企业绝逼会尽力给这种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平台,让他发挥才能的。

我们常常会讨论未来的职场会怎样,而主流观点是:

传统的工业时代的雇用市场逐渐开始消失,人才作为个体的价值迅速崛起。企业更多是扮演平台的角色。企业搭台,人才唱戏。

未来互联网时代的职场,人才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远比工业时代产线上的工人来得大。他们足够优秀,可以挑选平台,甚至成为独立第三方,为企业提供服务。

换句话说,未来将是专家(超级个体)时代。

很多小伙伴来公众号、知乎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我 XX 专业,XX 二专,XX 大学交换,在大学做过 XX 工作,在 X 企业实习过 X 岗位,性格 XX,请你为我规划职业发展……

我很无奈。

职业规划,得自己做主

1. 自己了解自己,更合适,你凭什么愿意相信一个远隔千里的陌生人,而不相信自己?

2. 自己做规划,遇到困难更能坚持,自己买的房子在不喜欢邻居还是得住啊;别人帮你做的,你早不干了。

 

而职业生涯的路总的来说,大约是两个方向:管理者和专家。

你到底选哪个方向,取决于你的工作价值观。

工作适应理论(Work Adjustment Theory,明尼苏达大学的两位学者 Rene V. Dawis 和 Lloyd H.Lofquist 的研究成果)中把工作价值观细分成:

成就:你如何看待工作成就感。

舒适:你是否看重稳定和舒适的工作。

地位:你是否追求晋升成为管理者。

利他主义:你是否想做一份帮助他人的工作。

安全感:你是否希望公司更透明更一视同仁。

自主权:你是否希望获得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些因素中的绝大部分和我们最后选择的方向有些关联,比如:

你如何看待成就感?自己一己之力成就大单更爽?还是看着自己提拔的年轻人拿到大单更爽?

你是否追求晋升?你是否喜欢管理人?你是否希望得到更大的自主权?

一般来说,作为专家的身份更具有自主权。

我们通常以为做领导就会有自主权,但在很多公司领导被上级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下属也需要自己带,自己的自主决策空间并没有想象中大。

你去问一个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计划,绝大多数会告诉你,他希望毕业 5-8 年内做到管理者,当然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这一定好吗?不一定。

做职业规划时

先回答两个问题

在做职业规划时,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你是做管理人才的料吗?

做管理人才,通常需要点亮整颗技能树。

第一 沟通能力

你不可能总靠自己的权威去压制下属;更别说同级别的经理和上司。你需要有强有力的说服力,也应当有聆听别人给予及时正确反馈的技能,要会演讲,也要会妥协。

第二 利他思维

领导不是自己成功就可以了,你需要带着整个团队成功;很多成功的职场人一当上经理就变得神经紧张。他们喜欢以己度人,我能这么做,效果很好,为什么你们不行?

但事实上你那套东西对你有用,对其他人未必。领导者可以从下属角度出发,为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才是真正领导力;

第三 全面的管理技能

预算安排,组织架构调整,跨部门协作……从事管理岗位要求你能在多项任务间变换角色,灵活应对。

我见过不少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进入管理岗位后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自我质疑。

也见过挺漂亮可爱的姑娘一进办公室变得一副全办公室欠我 500 万的脸色,对着下属怒目相视。

他们可能很有才华,但至少暂时不适合做领导。

2. 你是做专家人才的料吗?

专家得往某几个专项技能上狠下功夫:

第一 不停歇的学习精神

再牛的专家也要学习,一旦停下脚步或者你的知识过时了,很可能就要被组织淘汰。

第二 创新精神

你的知识领域如何与新的市场结合?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一旦有一天新的竞争对手从另一个维度杀来,你是否做好准备?

第三 共享精神

你是否愿意传播自己的知识,是否愿意为人师,是否善于做演讲。公司养专家,是因为脱离技术/知识岗位的管理者不可能再专精于技术/知识,当企业需要技术或者知识分享给普通员工时,就需要专家角色。

第四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咨询行业为例,能称之为专家的顾问,谁不是能以一己之力扛着项目朝前走的超人。

普通人常见的 4 个误区

1. 以为不做领导就没有出路

实际上以企业金字塔式的结构,真正能坐上去的是极少数;角力过程的失败者,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作为专家。

而且专家的路更自由更灵活,尤其是咨询公司的顾问们,如今很多是独立的高管教练,比高管还牛还自在。

2. 以为做管理会很轻松

事实上,做专家比做管理要轻松。不用背团队指标,不用挣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用去做一些违背价值观的事情(比如裁员),有更大的灵活度和自主权。

3. 以为做管理更不容易失业

一旦需要裁员,大家觉得裁人的权利在主管手里,自然不会自裁,专家就不行了,没权利。

这就忽视了专家长期浸淫知识、技术、业务第一线,他对风险的敏感度最高,一旦风吹草动他就跳槽了或者转战为独立咨询顾问了,灵活性高;

管理层反而容易被蒙在鼓里,等反应过来已经迟了。况且管理层被裁后绝不像专家那么容易再就业。

4. 认为做领导有权威

真正的权威,来源自我们的能力和格局。

能力,一件棘手的问题你能解决别人当然会服气;格局,是指你如何保护下属,如何帮助你的团队成长。

有一种说法,一流领导招一流人才,二流领导招三流人才。

因为二流领导慌啊,怕一流人才抢了饭碗。他不愿意招牛人,更不愿意把年轻人培养成牛人。

领导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等级

我见过不少所谓的领导只是发号施令的 boss,不是帮助人成长的 leader 。

我见过不少领导,虽有实权,但下属视他为笑话,他只能用职位压人干活。

我也见过毫无实权的专家,他照看好身边的小伙伴,身边人都将他看作 leader,尊敬他听从他的建议。

用美国领导力专家 Simon Sinek 的话收尾:

Leadership is a choice, not a rank.

领导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等级。

老板必读 │ 张瑞敏:海尔和“自主经营体”经营系统

张瑞敏,山东人著名企业家,创建了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现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从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接任当时已经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28年创业创新,张瑞敏始终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超前战略决策引航海尔,持续发展。2015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887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6%;实现利润预计为180亿元,同比增长20%,近10年复合增长率30%,利润复合增长率是收入复合增长率的5倍。

故事还要从2009年说起!日本企业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中国企业领袖、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同时受邀,首次相会在“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初次见面,虽相见恨晚,却难免遗憾于交流的时间与深度受到限制。时隔一年,中日两国企业界的这两位巨人,再次有机会在青岛海尔总部促膝交流。显然,这样的企业经营未来方向需要我们企业家们了解和把握的——尤其是在稻盛和夫接手破产的日航不到一年就神奇扭亏盈利时。

稻盛和夫先开口:“昨天听中外管理的杨沛霆先生介绍了您的情况。我想有一点我的想法可能同您一样。我在企业内实行阿米巴经营,就是把企业划分成许多独立核算的小组织,目的是在企业内,使员工们具有同经营者一样的想法,相同的意识,让他们分担企业经营的责任,为此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会计系统。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和张先生的看法可能是一致的。”

张瑞敏回应说:“对!对!”

或许是觉得时间有限,不足以阐述他的自主经营体思想,张瑞敏没有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只是简要地介绍了海尔和家电下乡的情况。

官产学第18届恳谈会正式开始:先是稻盛和夫演讲,然后是张瑞敏,之后是两个人的第二次对弈;主持人显然也是期待阿米巴经营与自主经营体能够碰撞出火花,所以直奔主题。

主持人说,你们二位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稻盛和夫先生提出阿米巴经营体系,张瑞敏先生提出自主经营体。这是否代表着世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稻盛和夫说:“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本人全心致力于经营,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所有的员工对经营表示出兴趣,让他们自己参与到经营当中。我让年轻的员工们参与到经营,划分一些小的组织让他们有独立经营权,以提升他们的经营能力,提升经营意识。”

我们把会计学改变成非常通俗易懂的内容,让他们通过学习会计学来经营自己的团队、组织。这项措施也有助于企业整体的收益,也提高了所有员工的经营意识,这是非常好的工具。

张瑞敏说:自主经营体,就是先划定市场,我们有三句话,叫做“留足企业利润,挣足市场费用,超利分成”。留足企业利润就是你的经营体必须有市场和客户,并产生利润,有两个利润线要达到,第一就是行业的平均利润线,第二是行业的标杆利润线。标杆利润线指的是世界标杆,比如冰箱我们定的标杆就是美国惠尔浦。我们设立了一个温度计,零度是保本,再往上是保利线、分成线等等,这是事先定好的。

还要注重市场费用,稻盛先生说要费用最小化,最小化怎么体现?在我们这里的体现就是费用是你自己的。比如和客户谈判、要出差需要费用,可以啊,但在整个合同里要扣去。如果花三万费用,允许你花,但如果你挣不出这个钱来,在你的损益表上就是负债、亏损。这样他自己肯定会很节约,而且与成效结合起来。效果不是花10万就好,花1万就不好。你可以多花费用,但会带来亏损。第一个季度亏损了就给你统计下来,如果下一个季度你还不能扭亏就要离开。底限是两个季度,最后超利部分可以分成。这种做法目前在海尔冰箱事业部已经推广了,效益就非常好,从报表可以看出来。

举个例子,比如过去卖产品,到市场上卖,说现在竞争对手降价了,我们不降价就卖不出去,领导来批吧。现在不用领导批了,市场来定,你要降价可以,但在你损益表上就是亏损,亏损是谁造成的?如果很多市场卖得很好,就你卖得不好,那就不是研发问题,是销售问题。

这种倒逼机制,使他们共同开发市场,销售人员、开发人员共同了解市场用户需求。现在研发人员的薪酬不是按研发多少新产品拿钱,而是看新产品在市场上赚多少钱而拿钱。要有这样的观念:你不是研发产品的,你是研发市场的。

我们的要求是今日事今日毕,今天的事一定要比昨天做得好。过去做不到,现在信息化时代提供了条件,比如: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把短信发给这个人,告诉你今天亏了还是赚了,如果对这个结果有异议可以上网查询是怎么给算出来的。

与单独会面时的“对、对”2个字回答大相径庭,张瑞敏这次用了1000多个字向稻盛和夫介绍自主经营体。遗憾的是,不知道主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他居然没有再给稻盛和夫回应的机会,就转到了下一个讨论话题。

那么,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和张瑞敏的“自主经营体”到底有何区别?小编总结了以下几点供企业家参考。

第一:自主经营单元划分方式

阿米巴依据企业价值链环节横向切分,各阿米巴之间借助内部价格体系建立交易关系,人力、财务、行政等功能部门作为成本费用中心,不作为利润中心对待。

海尔自主经营体是分层分类的。

首先,根据距离用户市场的远近将经营体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直接面对市场用户(或渠道客户)的一线经营体,责任是创造用户需求并满足需求;第二级是企业内部资源平台经营体,如基础研究、供应链管理、市场管理、质量管理等,责任是为一线经营体提供资源和专业服务,用任正非的话讲就是向听得见炮声的一线提供弹药;第三级经营体是事业部的高层领导及其核心幕僚人员组成的团队,也可以是事业部最领导个人,责任是制定正确的战略方向,搭建机制,协调资源配置。

其次,一线经营体又划分为三类,即型号类经营体、线体类经营体、市场类经营体。型号经营体即产品开发团队,其责任是创造用户需求、设计解决方案;市场经营体即市场销售团队,其责任是发现用户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需求;线体经营体即生产制造团队,其责任是按需生产交付零缺陷的产品。

二级资源平台经营体人员,要么进入一级经营体组成跨功能团队,要么在平台上为一级经营体提供服务,服务的内容和收益以契约约定。

第二:自主经营单元的组织架构

海尔三级经营体架构采用的是倒三角模式,一线经营体拥有充分的决策权力,以满足用户需求、创造用户价值为中心来倒逼二级资源平台和三级级战略经营体提供资源、战略及专业支持。

支持这种倒三角架构正常运转即架构的动态平衡,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二三级管理人员能否颠覆自我,实现从指挥者到服务者的角色的转变;二是,三级经营体的高层仍承担战略制定者的责任,要保证战略正确就必须要经常深入现场洞察有价值的战略信息;三是,要实现经营信息的透明化,并发挥职能部门的闸口作用,平衡“自主”与“控制”。

第三:自主经营体核算方法

阿米巴采用的是全成本核算方式,所有阿米巴的损益表(将工时转化为人工成本后)相加后等于整个企业的损益表。

海尔自主经营体基本放弃了原先复杂的内部交易价格体系,不再追求经营体损益表的全成本结构,将经营体不可控成本/费用项目从损益表中剔除,这些成本在设计经营体收入项(提成词典)时事先核定,简化后的损益表简单明了,员工完成当天任务后自己就可以核算当日的收益。

以海尔产品代表(专门负责某类产品的销售人员)为例,按照阿米巴核算思路企业的广告费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摊给销售部门,而企业在哪里做广告、花多少钱做广告一线的销售人员根本没有发言权,甚至压根不知道花了多少,硬摊给销售人员直接影响其收益,广告不能促进销售必然引起抱怨,打击士气,也无法实现正在的自主。

在海尔自主经营体核算体系下,产品代表费用账户中将广告费等不可控费用全部剔除,最保留现场促销费、直销人员工资两项产品代表完全自主决定的费用,挣出费用后怎么花、花多少自己说了算,这就是海尔所谓的“自挣自花”。

第四:分配机制

阿米巴经营模式下,阿米巴成员不直接参与经营收益的分配,经营业绩只于员工职位升降、薪酬晋级和个人荣誉挂钩,这种模式在日本社会“和”文化和“团队”文化环境下能够实现较好的激励效果。

海尔自主经营体采用的完全的市场化薪酬,经营体及其个人收入由创造的市场价值决定,经营亏损只发最低生活标准工资,盈利则按照盈利的大小分级分享增值成果,标尺就是海尔的温度计机制。用海尔的话说就是“留足企业利润,挣够市场费用,盈亏归自己”。

两种分配机制孰优孰劣暂且不论,但直接套用阿米巴的分配机制,在当下的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绝大多数企业行不通,至于道理大家都懂。

以上说到的四点为大的差异,供正在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企业家参考。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

正所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也是全球公认的“石油大王”。他曾垄断全美国80%的炼油工业。比尔·盖茨甚至把洛克菲勒视为自己的偶像。

洛克菲勒家族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除了是一位商人,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将个人事业及成长价值观,通过家训传承给后代。如今,洛克菲勒家族经历100多年,已绵延六代,依然是当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仍未出现颓废与没落的迹象。

這篇整理了洛克菲勒针对事業篇及成長篇的八個定律,供大家參考。

 

事业篇四个定律

01.人心定律

员工不会记得五年前得多少奖金,却会一直记得老板当年的重视和赞美。高薪或许可以吸引来人才,却永远买不到人才的心。一份好的待遇,加上一份信任、尊重,任谁都会踏实做事。

在管理上,洛克菲勒总是以“将心比心”作为重要行为准则。无论对于合伙人、员工,还是商业伙伴,他从不仗着钱财和地位,压制他们,而是以合作共赢为前提,相互扶持。在生意上的友情,远远好过建立在友谊上的生意。

02.效率定律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优秀的管理者不会以个人喜好来判断员工,因为比起自己的喜好,他们更看重的是效率。

每个人都有希望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欢及擅长的事,并且渴望从中收获得成就感。没有热情的员工,是难以做出出色的结果。洛克菲勒早就看穿这定律,而他总是能够找到员工的优点和才能,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进而激发他们的热情。

曾经,洛克菲勒有位嗜酒如命的下属,但他怀着一身好口才,善于应变,拥有超强的领导天赋。洛克菲勒认为这些都是企业经营的必备特质,于是将他从对手变成合伙人,甚至赋于重任。后来,这位下属果然不负洛克菲勒的期望,用行动回报了洛克菲勒的信任。

03.弹性定律

优秀的领导人往往是杰出的策略思考者,而非手段设计者。

“策略”具有长期性、弹性制和宏观性三大特质,强调的是一个大方向,而非某个具体目标。很多时候,客户、市场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那些人力、财力、物力成本高的所谓计划,到头来极少被真正执行。

华为公司的創始人兼总裁的任正非曾倡导“灰度理论”,其大意为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有时还会划一个圈。但只要我们离得远一些来看,它的方向仍是紧紧在前往走。

04.妥协定律

能够忍普通人所不能忍之事,才能取得普通人无法达到的成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忍耐的人和事。我们必须学会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控制你的判断力,以免做错决定。要记得,冲动是事业的天敌。

早期创业时期,洛克菲勒的合伙人引了一位贵族投资者,他们合谋将洛克菲勒的姓氏从公司名字里删去了。这对任何人来说,简直是让人勃然大怒的事件。当时作为创始人的洛克菲勒也很恼火,但最后他冷静地控制住了情绪。他知道一旦关系破裂,一切都从头开始。洛克菲勒当作没事发生的人,继续埋头苦干。三年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将那位投资人请出了公司。

当然,妥协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如果忍耐能化解冲突,有利于实现目标,那么忍耐就是必要的。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成长篇定律

01.相信定律

马云说,普通人因看见而相信,成功的人因相信而看见。

认知比财富重要,相信自己你就是最好的投资标的。若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大概就注定会失败。

如果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无法将一件事做好,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下意识匹配各种无法做到的理由;相反的,如果我们对达成目标的态度是乐观的,潜意识都会自动搜寻实现它的路径。

因此,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02.交友定律

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多是来自他身边最常往来的六个人的平均值。这虽不太准确,但在逻辑上绝对是个真理。年轻时,最好不要跟两种人交朋友:

第一种是贪图安逸的人。终生任由命运摆布,想着混混日子就算了。遇到问题只会抱怨,而没想要积极改变现状。

第二种是中途放弃的人。或许他们曾想干一番大事业,但随着现实问题或阻力,他们的意志和进取心就逐渐被消磨,就这样草草了事。他们随有一身才华,却掉入舒适区,一辈子碌碌无为。

朋友圈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抱负。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一路同行。

03.玻璃心定律

若想达到一番成就得舍掉固有的偏见与玻璃心。毕竟在这时机,无论是谁,哪怕是总统,都没办法阻挡来自外界的轻视及闲言闲语。

洛克菲勒出身较为穷困,中学时期有一次和同学合影,那个年代请专业摄影师拍照还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洛克菲勒心里非常兴奋,甚至已经想好怎么摆姿势了,后来摄影师却因为他穿得太寒酸,跟身边有钱人同学不搭,将他离开座位。

当时,他握紧拳头下定决心说:“总有一天,我要成为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摄影师算什么,我要请画家给我画像!”后来,洛克菲勒一手创办石油帝国,成为第一个亿万富翁。

从中,我们得知被轻视也可以化为逆袭的动力。很多时候我们遭受轻视,是因为能力还不足以匹配自己的野心。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要靠自己创造的。

04.财富定律

洛克菲勒是个天生的奋斗者,对时间的浪费总是感到厌恶。他总是告诫儿子说:“如果你的生活目标是安逸和享乐,那和猪有什么区别?”

洛克菲勒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绝对不会变富有: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者。只要稍微有点钱就开始挥霍,热衷购买奢侈品、华丽的服装、豪华的汽车和艺术收藏品。

第二种是保守主义者。喜欢把钱存在银行里赚取利息,将钱冷冻起来。洛克菲勒曾说:“我认识的有钱人里面,极少有人靠储蓄发达,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负债而成功的。道理很简单,一块钱的生意,肯定不如一百块的生意获得的利润高。”

结语:

曾经何时,小时候的穷困的洛克菲勒梦想有一天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但他清楚地知道,财富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理想的手段。欲达到伟大的成就,关键在于,你是否保持持续不断的奋斗者的姿态。

伟大的人物就是要不怕吃苦、刚强果敢、奋斗不息,哪怕会跌倒,会失败,也要不断追求卓越。

人生就像骑单车,除非你不断前行,否则就会摇晃着从车上跌落。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找份合适工作才能让你活得精彩

大学的时光是那么无忧无虑,然而,步入职场两三年,总是觉得步履维艰。以上的职场心情,也发生在你身上吗?若有,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够轻松而活?

有人说:刚开始上班两三年,是人生的分水岭;

少了些幻想,多了些实在;少了些幼稚,多了些成熟;少了些依赖,多了些独立;

少了些天真,多了些现实;少了些感性,多了些理性;少了些奢求,多了些追求;

少了些茫然,多了些实际;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淡然;少了些脆弱,多了些坚强。

总之,刚开始工作两三的职场生活,感觉活得越来越累。

把握好人生分水岭

其实,刚开始上班两三年要面临许多问题,包括感情、事业、生活还是自己,你都要很好地选择。记住:人生是单选题,选择你所选择的,放弃你所放弃的,才会活得轻松、自在。上班前,你可能执着某件事,夜晚睡梦中憧憬著明天;但当刚开始工作两三年,你要想清楚,那些梦想是否不切实际,你有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样,才能早一日步入成功的港湾。上班前和刚开始上班两三年,你会有对世界不同的看法,你会从崇拜他人,到学习欣赏自己,甚至了解气质、风度、胸襟和内涵才最为重要。你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少年了,有必要为未来考虑。因为刚开始上班两三年是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关键的时刻,可以决定你的一生,成败也可以因此拉开

勇于承担成就未来

每个人在刚开始上班两三年,必定会遇上很多难题考验,就算不必为买房子、吃穿发愁,但总有些东西是他希望得到却得不到的。 没有人会一直仅仅满足於上班之前的生活,他们会要求更高。工作上要升职加薪、对象要百里挑一……这样,他们才会有优越感,才会让別人更看得起他。但这种优越感,不是谁想要就能拥有的。

上班之前一无所有,那不是你的错,刚开始上班两三年,如果还身无分文,那就是你的错了。当然,不光要物质上富有,精神上更要充实。 物质上的财富有可能转瞬即逝,精神上的财富却可以天长地久。明白了这些,刚开始上班两三年的我们就要勇於承担,固然会活得累一些,但会其乐无穷,毕竟有所成有所不成。否则,碌碌无为,谁想过那样的人生呢?

创造自己想过的生活

一个刚工作一年的女孩想转换工作,別人问她原因,她说:“在原先的公司没有取得成就,怕会浪费青春。”的确,如果我们茫然地生活下去,未来只会混沌一片。我们有必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刚开始上班两三年是人生的分水岭,可以左右你的一生。这时候,不能以再像以前那样不谙世事了,但也不要让自己活得很累。因为,上班阶段没照顾好自己,老年时就会发现年轻时错过了很多而后悔不已。所以,年轻的上班族有必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果无法明智地做好选择,就会误入歧途。只有好好地思量抉择,有了明确的方向,之后才会干劲十足地冲刺,而且不会活得太累。

温馨提示:

从学习生涯转换成职场地带,其中的很多方面都要发生改变,你有必要做明确的选择了,因为它可以决定你的一生,而此刻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得到充分体现,若是选择错了,会活得很累且看不到未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