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伙人:从联想到新东方,合伙终局是散伙?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

对于合伙人来说,有时候,从合伙到散伙仅仅是一步之遥,如何做,不仅体现各自的经验和智慧,更体现其视野和格局。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聚散离合似乎也是创业与人生常态。

  • 5月18日下午,百度宣布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由于个人和家庭原因,无法继续全职在北京工作,将从7月起不再担任总裁及首席运营官,但仍将继续担任集团公司副董事长。百度在经历了一年多的高层大换血后,“变革者”陆奇最终交还了权力大棒,李彦宏或重回一线执掌百度,而也正好呼应了李彦宏没有合伙人的传闻。
  • 4月27日,雷军发内部信,对小米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和黄江吉辞去公司职务。小米最初的“八大金刚”还剩下了林斌、雷军、黎万强、刘德、王川、洪锋等6人。两人的离开,雷军举行了欢送会,黄江吉也在微博上盛赞雷军:“最有情有义的老大雷军。”
  • 4月15日下午,360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董事会收到高管辞职报告,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姚珏即日起离职。当晚,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发内部信称:姚珏是我创建360至今最为重要的战友、朋友,或者说亲人。她在帮助我和360完成了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一些大事后才提出休息,从中可以体会到她对360很深的感情,让我特别感动和钦佩。
创始人与合伙人的合作关系一向微妙而脆弱。早在2013年上半年,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经典台词“千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一时引发无数共鸣,人们感动于“新梦想”三位创始人创业初期的肝胆相照,也扼腕于财富膨胀后三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导演陈可辛事后说了一句颇有意味的话:往后拍下去,必将散伙。而“合伙人”变“散伙人”的事情,在中国大地上几乎还在天天上演。30多年民企发展路,他们的经历就如电影主角般跌宕起伏,这就是现实版“中国式合伙人”的离合春秋。 

01. 中国式合伙的终局是散伙?

新东方俞敏洪:如果一开始就用王强、徐小平,新东方可能很快会死掉。正如《中国合伙人》所描述的那样:三位好友一起创业,最后把公司送到国外上市。现实中的俞敏洪和王强、徐小平也一起把新东方送进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唯一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新东方三驾马车最终各走各的路,王强和徐小平离开新东方并创立真格基金,成为业界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而俞敏洪则“被锁在新东方做一名职业经理人”——真实上演了现实版的“中国散伙人”的故事。▲俞敏洪、徐小平、王强尽管俞敏洪说《中国合伙人》的诞生和他“基本上没有关系”“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差了很远”,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把两者联想到一起。如此一来,这部电影反而具备了反讽的意味,因为“散伙”才是当下中国企业家里每天都上演的剧目。而新东方合伙人散伙,事实上说明了对公司管理混乱,这和合伙时没有设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有非常大的关系。

而俞敏洪在他的《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本书中反思当年徐小平、王强离开新东方的这段历史时,他自曝,“我将徐小平请出了董事会,因为曹操比刘备更适合当合伙人,杀功臣才是好皇帝!”

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用不同的人。他提到,不同时代就要做相应的改变,新东方初期借助家族经营的力量做大,所以从一开始没有请王强、徐小平回国帮忙。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家族成员变成新东方的发展障碍时,俞敏洪开始引进外来人才,成功将新东方推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正如俞敏洪所言,真正的企业合伙人关系比电影复杂。

 

02. 联想柳传志和倪光南之争

1994年联想集团创始元老倪光南状告柳传志事件尤其具有代表性。联想走到第十年,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走到决裂边缘。“赢家”柳传志面对被媒体戏称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之战时,曾无限伤感:“不把我打入监狱,他绝不罢手”。柳传志口中的“他”指的是倪光南,后者是曾主持开发联想汉字系统的集团总工程师。▲柳传志倪光南是技术派,柳传志是销售派。由于在研发路线上产生意见分歧,倪光南与柳传志渐生不和。每次工作会议都成了两人的争吵会。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持续了整整半年。倪光南对标英特尔“芯片”技术,希望全力开展“中国芯”工程,却被柳传志当场泼冷水:“有高科技产品,不一定能卖得出去,只有卖出去,才有钱”。在当时的柳传志看来,联想的实力无法匹配“中国芯”工程的需求,出于工业基础、技术储备、资本实力等方面的欠缺,中国公司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国际电脑行业格局。倪柳关系迅速恶化,倪光南开始向中科院控告柳传志,内容从个人作风发展至严重经济问题,两人交恶遂全面曝光。

但中科院派出的工作组调查称,“没有材料证明柳传志同志存在个人经济问题”。至此,胜负似乎已浮出水面。

1995年6月30日,200名联想干部被召至六层会议室。柳传志和倪光南分别坐在第一排的两边。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联想董事长曾茂朝宣布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倪光南被免去总工程师的职务。倪柳恶斗持续多年,后来倪光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1995到1996年是他人生最痛苦的阶段,如果当时柳传志不把他“踢出”联想,他也可能会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难以开展自己新的人生。

据说,会议之前就得知倪光南会“出局”的柳传志当众掩面而泣,掏出手绢来擦泪,令所有在场的人目瞪口呆。倪光南则无动于衷,后来他称柳传志“流泪只是表演”。倪光南离开后,联想逐渐缩减过去包括程控交换机、打印机等方向繁多的技术研发,转向了个人PC制造。在倪光南离开的第10年,联想用5亿美元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一;2014年联想完成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

▲倪光南

而作为这场战争的“出局者”,倪光南到现在依然坚持“中国应该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想法。近年来,他致力于在中国推广Linux等开源软件、推广国产CPU、国产软件和文档格式国家标准UOF等开放标准。

不过“倪柳之争”有三点值得思考:第一,分歧发生在联想进入发展瓶颈期,当时联想汉卡产品江河日下,面临转型,一个想进攻,一个想防守,无谓对错,通向罗马的路不只一条;第二,从结果看,中科院、联想内部高层均力挺柳传志,侧面说明股东不愿冒险“烧钱”,这种情况,放到今天,恐怕是另一番景象。第三,如果被踢出局的是柳传志,联想还会是今天的联想吗?

 

03. 万通六君子的“和平分手”

分庭而不抗礼,有机会再合作,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是一个太平洋和海纳百川的问题。

冯仑、潘石屹、易小迪、王功权、王启富和刘军,这六位在商界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在1991年创立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此后六兄弟陆续离去,直到2003年王功权离开公司,剩下冯仑为止,历时12年。

冯仑在《野蛮生长》中以“梁山模式”形容万通六兄弟,“座有序、利无别”,股权利润完全平分,如同梁山泊好汉在海南聚义,是水浒的现代翻版。结果商业合伙的关系中,兄弟情义往往凌驾了合伙关系。

商业关系终究是商业关系,必须回到商业经营的层次就事论事。王石第一次跟冯仑见面时,就预言六兄弟早晚要碰到利益冲突,冯仑当时不以为然,直到第一次拆伙前夕,六兄弟之间对于企业经营理念、决策、资源分配的意见冲突不断,兄弟情义反而成为最难以跨越的一道障碍。

据说,他们最大的分岐在于钱往哪儿投。6人对资源分配的意见冲突不断,“六君子”因此在1995年忍痛散伙。

1994年,万通六君子在广西西山开会,史称“分裂会议”。会议期间,大家互不认可对方的项目,无法达成共识。当时潘石屹担任北京万通实业总经理,北京资源配置最多,有人绕过常务董事会直接向潘石屹借钱,导致万通总部被彻底“架空”,谁拿到各地的具体项目,谁就是老板。

1995年,六雄正式分手,散伙基本上是按各人原来所分管的业务来分的。因为几个合伙人既在万通集团里任职,又是各个分公司的经理。按照商业操作模式,5个合伙人平分了万通65%的股权。潘石屹拿走了北京的那块地,后来做了现代城,易小迪分得了深圳的分公司。

联手时风光无限,分手时各奔前程。现在看来,以“水浒模式”起家的万通,梁山众好汉打下一定的江山后,分解是必然的。十年后,潘石屹总结说,这次裂变就像宇宙爆炸一样,越变越小,最后终于裂成了碎片,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这一个个独立体又不断裂变,裂变最后的结果就有了从万通分离出来的30多个做房地产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万通”也被称为是房地产界的“黄埔军校”。

此外,国美的黄光裕与陈晓之争、乳业巨子牛根生与郑俊怀的命运分野、真功夫蔡潘之争,以及山东神光的孙成纲、孙成旗兄弟反目成仇和学而思三驾马车分道扬镳……“合伙人”的结局是都成了“散伙人”。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教授、博导金占明认为,为什么中国企业有这么多的合伙人最后走到散伙这一步?经营理念出现分歧之后,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是重要原因。也反映了合伙人之间,在遇到问题时,并没有预先设定解决方案。

 

04. “散伙”是必然的怪圈?

成功者多有相似,而散伙者各有各的不同。

从新东方三大佬,到万通六兄弟,再到联想柳传志与倪光南,真功夫内斗、国美之争等,江湖义气、不合理的股权设置、利益分配不平衡、合伙人角色转变、理念冲突、功高盖主等,都可能是中国式散伙的一些关键词。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从“合伙人”到“散伙人”的故事,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利益总是与感情纠葛在一起。

要跳出中国“合伙人”怪圈,北京企业研究所所长贺阳认为,关键还是要企业实行股权化,共同创业之时,股份、贡献与利益分享,实现深度捆绑。合伙人制度使西方的投资银行在100多年中得以将才能最优秀也是流动性最高的业内精英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稳定而有效的管理架构,并先后产生了诸如摩根、美林、高盛等优秀的投资银行。西方经营一二百年的合伙人机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有借鉴意义。

俞敏洪曾深有感触,找合伙人比找老婆还要难,但找到了合伙人,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合伙人不是找的,是碰的。

对于合伙人来说,有时候,从合伙到散伙仅仅是一步之遥,如何做,不仅体现各自的经验和智慧,更体现其视野和格局。

张一鸣:期权不是关键,核心是能否给员工提供超额回报!

来源 | 正和岛、笔记侠等

导语

人才流失是企业最遗憾、最头疼的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阿里的员工忠诚度极高,江湖传闻他们“全是疯子,挖不动”。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曾扬言,“BAT挖不动我们的人才”。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阿里巴巴

马云曾经说过,如果把战略分为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那么上半身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下半身就是组织、人才、KPI。上下半身的配合很关键。

因此,公司里面的奖金制度、工资制度,所有的制度必须跟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吻合。

阿里巴巴有四种奖励方法,工资、奖金、红包、股权,形成一套很完善的激励机制。然而,很多企业都不搞这些东西,或者工资奖金乱发一通,员工的心理非常微妙,如果处理不好,往往带来反向作用。

工资,是指公司买一个员工时间的费用。阿里巴巴的员工工资是互联网行业中等水平,工资并没有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

奖金,是员工的表现超越了公司对他的期望值才发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阿里巴巴的奖金是按照“271制度”算出来的。

什么是“271”制度?

在阿里巴巴,任何一个团队都有一个“271”的排名,甚至每一个层级都在贯彻“271制度”。

“271”制度中的“2”,是指团队中的表现最好的20%,“7”则是占据团队大多数的70%,而“1”是团队中排在最末尾的1%。

“271”既是纵向的、团队内部的“271”,也是横向的、同一级别的“271”。比如副总这个级别有10个人,也要很明确:谁是副总中最优秀,表现最好的20%,谁是最差的10%。

晋升、奖励、激励都与“2”有关。在阿里巴巴,“271”中的“2”要拿掉整个激励盘子的20—50%。比如说一共有10个人,要奖励10万元,第一第二名就要拿掉10万奖金中的4—5万。

而“1”的奖金肯定不用谈了,工资也不用加。如果做得不好的人还发奖金、加工资,就相当于给全公司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后果非常严重。

红包是阿里巴巴在年终奖、股权激励、13薪之外,在取得“特别成绩”的年份发放给员工的特别激励。

马云认为,如果整个公司有一件特别鼓舞人心的事情,就应该发红包,红包是所有人都有。这样能激发员工“赢”的心态。

2010年春节,阿里巴巴首次给员工发放支付宝红包。此后,除了2014年,几乎每年都给员工发放红包。

股权,是对一个人潜力的投资。如果你觉得一个员工很担忧前景,那么就应该把他接下来的五年都要买下来。在阿里巴巴,有些人工资很高但没有股权,有些人工资比较低但股权很大,因为是公司看好他接下来的五年。

除了完善的激励机制,阿里巴巴还对员工进行价值观的考核。

原阿里总裁关明生曾经说过,“价值观对我们至关重要,它管辖我们的行为,是我们的DNA。价值观不是一个主观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是游戏规则,没有对错,是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价值规则是我们的凝聚力。总之,价值观对我们来讲是生死攸关的,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会为之付出一切。”

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有六个关键字:客户第一、团队协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被称为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

价值观管辖行为,支持一个企业的使命、目标、行为。阿里巴巴的绩效考核50%考业绩,50%考价值观。如果两个员工一样的业绩,但是其中的一个价值观考核不及格,那他是不会受到重用的。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在短短的几年里一鸣惊人,并且大有可能跻身互联网第一梯队。

今日头条非常重视如何选人、用人、留人,公司认为要“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有挑战的事其实就是复杂度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优秀的人一起做。

通常而言,大公司的员工往往就会成为行业竞争对手觊觎的目标。那么,怎样防止员工被挖走?人才制度应该如何设置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并保证留存率?

张一鸣认为,人才机制主要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是回报,包含短期回报长期回报;第二是成长,他在这个公司能得到成长;第三,他在这个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他干起事来觉得有趣。

除此之外,核心还是有效的激励策略。第一点,就是要提供最好的ROI(指投资回报率)。

很多公司把人才当成耗损的成本。尤其是比较节约的CEO会想,我花很少的成本找到了这个人,挺好的。但是优秀的人才有更好的回报,核心关键不是看成本,是看回报和产出。

所以,公司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构建好的配置,配置好的生产要素,让公司有最高的ROI,并且给每个人提供好的ROI,所以公司的核心竞争是ROI的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

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说明回报越好,这跟投资一样。今日头条的HR部门至少每年要对市场薪酬做一次定位,保持市场薪酬在业内领先。当然如果人力成本很高,反过来要求公司必须能把这些人配置好,发挥好,但这正是一种进取的姿态。

二是回报要保持足够高的天花板,任何时候都能吸引创造超级价值的顶级人才加入奋斗。

今日头条成长起来后,在招人时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常有候选人说,今日头条已经发展得比较久了,最好的加入时机错过了。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才是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如果大一点的公司,好的人才都不加入而去选择创业公司,那后续的竞争力就有限了。

一般早期公司都使用期权制度,给工程师很高比例的期权,但是到了后期肯定给不出那么高的相对比例,因为人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张一鸣认为,期权不是最关键,期权无非是有可能获得超额的回报,有可能财务自由。所以核心其实是有没有提供超额回报,有没有让他有机会上一个台阶的回报。

因此,今日头条重点把激励放到提高年终奖的比例上,公司一直在内部强调,希望非常突出的人能够有机会拿到100个月的年终奖。

这样要让员工知道,任何时候加入今日头条,回报都能非常非常高的,并且平台资源非常好,这要比去创业公司有竞争力。

前置的股票期权核心奖励的不是员工的业务能力,核心是奖励他们的投资能力。一个人的回报基本上取决于他在什么时候加入什么公司,要现金多还是要股票多。

可能业务非常好的人,他可能经济条件不够好,加入的时候要求多现金,后来即便他业务干得非常好,回报也会少很多。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更希望把更多的激励放到事后,放到年终,把更多的激励换成与个人贡献相关而不是与投资眼光相关。

互联网创业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是人力驱动型,员工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最佳合伙人:“美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

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1982年夏天,美国加州一个社区蓝球场上,焦阳似火,两个男人正挥汗如雨地投蓝。他们一位叫杜纪川,是一名房地产销售,一位叫孙大卫,是一名硬件工程师。二人相识于这个蓝球场,因为都是华人,性格又非常合拍,几场蓝球下来,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休息间隙,两人坐在蓝球场上聊天,孙大卫说:“哎,你知道吗,我们公司一块主板机售价2000美元,成本却只有200美元,还非常好卖,实在很好赚啊!”大卫已经不止一次跟杜纪川说这个事情了,这次,对房地产销售不太感冒的杜纪川下定决心:“那不如你来设计主板,我负责销售,咱们自己出来干吧!”

于是1982年,二人同时辞职,在杜纪川家里的车库创办了专门做服务器内存的公司CAmintonn。因为赶上了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生意出奇地好,常常是产品还没出来,人家就已把货款交到他们手上。

这次懵懂而冲动的初次创业,因为幸运地踩中了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风口期和黄金期,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只要生产得出来,就一定卖得出去,发展得顺风顺水,短短2年之后,就被当时的行业巨头AST收购,每个人分到了100多万美金。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两人对于之后的打算也十分默契——把钱交给孙大卫当时的股票经济人去打理,准备过起闲云野鹤的退休生活。

然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10月,华尔街爆发了著名的1987大崩盘,一天之内,他们从百万富翁变成了一无所有,还欠下了不少债务。

这个时候,他们一个已经47岁,一个已经36岁,人到中年,原本只想要平静的生活,不想遭遇这般起落,如何是好?孙大卫对自己经济人的判断失误感到很抱歉,但杜纪川安慰说这场灾难之下很难有人幸免,患难之时见真情。

1987年10月,杜纪川找到了最后的2000美元,充当了新公司的启动资金,就这样,他们开始重新创业,并为公司取名“金士顿科技(Kingston Technology)”。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如果没有这次股灾,世界上会多两个实现财务自由回归家庭生活的中年男人,却少了一家享誉全球的伟大企业。

2)商业模式

正值个人电脑成立风靡之时,公司成立之后,就瞄准计算机内存业务,但是当时的内存市场被美日大场把持,一时难以破局,就在这个时候,当时还是芯片二级厂商的“三星电子(Samsung)”杀入美国市场,金士顿和它结成联盟:Samsung为Kingston提供芯片,Kingston负责把它加工为“内存模组”后,再去市场上与美日大厂竞争。

在这种合作模式推动下,Samsung成为芯片制造的一线大厂,而Kingston作为它的下游厂商,也成为内存模块市场的领导品牌。

在与Samsung合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市场低迷不景气的时候,Kingston只要还有力气,即使亏损也会“吃”掉Samsung的芯片;而当市场好转的时候,Kingston也总能比以对手低很多的价格拿到芯片。因此Kingston和Samsung之间,可以说是建立了某种默契的少见的上下游厂商之间的“信任”关系。

2008年,苹果公司减少订货量,闪存价格面临下降压力,Kingston出手“援助”Samsung,关键时刻吃下大量闪存,同时在也增加向其它芯片厂商的采购量,对稳定行业价格功不可没。

采购之后,Kingston再针对不同区域开展降价活动,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先吃小亏后占大便宜”,以“相对固定的采购模式”来换取对方信任的风险管理理念是Kingston初始得以立足的核心,也是创始人性格和价值观的体现。

后来,Samsung送了一块匾给金士顿,上写中国成语“礼义廉耻”,道出了它们之间合作的基础与要义。

Kingston这种“商业性格”处处都有体现,不仅是在对合作伙伴上,两位创始人之间、和每一位员工之间,都能寻得其踪。

3)最佳合伙人

杜纪川和孙大卫天然具备了好合伙人的四大标准:互相信任、能力互补、全职出力、必须出资。

1995年,Kingston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就在此时,日本软银的老板孙正义找上门来……这之前Kingston曾经找过软银,想请他们做当地代理,当时想法只是让他们帮着卖Kingston的产品,然而这次孙正义却给出令人震惊的价格(14.5亿美金)要求收购。

二人多次讨论要不要卖公司,后来考虑到公司不断扩张,风险也随之增大,而这次也许是个机会,所以就都同意把公司卖了。这么一个也许在其它公司管理层会引起剧烈震动的事情,他们有商有量地达成一致——不如见好就收吧,也着实有趣。

那就卖吧!这下可以好好真正地退下去了吧?

在“退休”之前,他们又做了一件轰动全美国的事情:在收到软银首笔10亿美金的款项之后,拿出1亿美金分给所有员工,这意味着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可以马上买楼买车过上小康生活了。

对于经历过潮起潮落的2个人来说,分出去1亿美金,剩下的也足够多了,他们的人生里,钱不是最重要的,改变世界也不是最重要的,大家和和气气感到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Kingston才会连续5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雇主公司”。

但是,很快软银遇到了麻烦——当时正努力扩张,资金紧张,付了11.7亿美金之后,剩下的3亿美金拿不出来了,孙正义焦头烂额四处筹钱。

这时杜纪川和孙大卫又一起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不要那3亿美金了!“我们已经收到了10多亿美元,已经赚足了,这几亿美元可以说是多出来的钱,不需要为这笔钱让对方受苦。”杜纪川表示。

孙正义是何等人物?这样一种“放弃”他必当回报。

后来,软银因雅虎赢得互联网投资霸主荣誉,所投项目也大多是互联网公司。但Kingston的存在却让市场困惑,甚至担忧他们的战略不清晰。每当软银的股价上涨时,这个问题就被提出来,对其互联网霸主形象形成干扰。

于是,为了软银的战略调整,买回Kingston 3年多之后,孙正义最终决定——卖掉Kingston,把火力重新聚焦到互联网。

卖给谁呢?孙正义决定把公司还给杜纪川、孙大卫,并且主动开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价格:4.5亿美元卖掉Kingston 80%的股份。

14.5亿美元卖出,4.5亿美元买回,即使剔掉杜纪川和孙大卫的3.3亿美元人情,也等于“友情”了6亿多美元。果然都是性情豪爽之人,成就了商业史上的一段佳话。

至此,Kingston又回到2人手中,“退休”再一次失败。

4)企业文化

杜纪川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被问及Kingston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他是这样的回答的:“首先我不认为技术独占才是最大的竞争优势,相反,Kingston并不像Intel、Toshiba那样作为技术的领导者,而是致力于把最好用最合适的产品带给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而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人,人才是根本。

再有一点,Kingston多年来都是稳扎稳打,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本着为员工着想的原则,步步为营地把事情做好做大。如果公司因为决策失误而亏损甚至倒闭,会有很多员工跟着受罪吃苦,所以我们会尽可能以员工为本,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

杜纪川对员工的要求是尽心:“如果一个员工很努力,结果业绩少了100万美元,我不会处罚他,因为我知道他已经尽力了;但如果有员工漫不经心,导致公司损失了1000美元,我会开除他。”他认为只要公司尽心尽力,即使不那么出色,能力有缺失,公司也会给他安排合适的职位。

“我们希望成功,更希望过得快乐,不但自己快乐,也希望每个员工都快乐。我们一向相信,快乐的环境是达到极佳工作绩效的关键,所以努力创造快乐与享受工作的环境。”

除了工厂生产线排程以及财务规划必须要遵循一些规则与制度之外,在Kingston,员工上班不用打卡,也没有KPI,员工一人就职公司帮买全家保险,承诺绝不会因为经济不景气而裁员,家里发生变故可以拿全薪请假处理,员工因为公司工作需要进修由公司出钱……内部永远优先考虑员工利益。杜孙二人坚信只要把员工当成家人一样看待,客户自然会被优待,企业自然就会越做越好。

5)总

从1987年至今,Kingston已经走过31年的风风雨雨,31年前的商业世界和今天的商业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Kingston却像是一位优雅的绅士,步履稳重、踏实,并且一直向前。或许它很早就触到了人性最底层的那一面,所以对Kingston来说,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Kingston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并非适合所有行业与企业,但是二位创始人的相处之道、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从容、对员工的尊重、对合作伙伴的慷慨、对客户的尽心尽力,都值得每一位创始人和企业家揣摩品味。

Common SEO Problems and How to Fix Them

Dealing with Google can be frustrating at times because customer service barely exist and trying to understand why your site isn’t on Google search list despite all your effort can get you haywire but do not let these horror stories dishearten you. Most, of the time if a site is experiencing Google problems, it is only temporary and SEO problems are rarely irrecoverable. It is simply a matter of finding out the underlying root of the problem. These articles outlines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SEO problems that plague web creators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F YOU ARE NOT VERY TECHNICALLY INCLINED , URGE YOU TO READ THIS!

1.What do you do when your site is not listed in Google at all?!

If you have just launched your site it is possible Google has not crawled your site yet. To find out you can do a quick spot check at “site:yoursiteaddress.com” into the Google search bar and check to see if the site pops up. If it doesn’t show it just means Google hasn’t acknowledge your site’s existence.

 

Solution: Generate a handful of backlinks to your site and intensive social sharing helps big time. For example, tweeting a link to your site a very quick and effective way to ensure your site is indexed and sharing it on Facebook, Instagram and getting others to share it helps. Within 24 hours your site should be up on Google search list. To find do the same quick spot check.

 

2.What to do when your business is not ranking for your business name?!

It may be surprising but business not coming up in the top position in Google for searches for the official business name is a common issue among brand new sites. Google is smart but sometimes you need to give Google a nudge to associate your new site with the name of your brand.

 

Solution: Again fix by building links to your site with your brand as the anchor text. It does take time though could take up to couple of weeks for Google to realize your site. A quick trick is to do a search for the business directory used in your country and include a link of that back to your website. The more link the better! Social media helps too.

3.What to do when your ranking have dropped off?!

Remember though you have reached the top spot in Google ranking but there’s no guarantee you are going to stay there forever. There are billions of website competing for that spot. Hence, it is an ongoing effort. So, if your ranking dropped off from the top position and moving further down chances are it has been affected by Google updates.

 

Solution: Keep updated on new Google update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a sign to setup your game as lowering rank means your competitors have simply acquired more links. So, always keep an eye on your competitors and try to find out how many backlinks they have got and the goal is to gain more than them.

There you have it. These are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problems in attempt to gain more SEO. Hopefully, it was helpful.

海底捞创始人:股权分配不合理该如何进行调整?

成功的企业也必定有成功企业家的基因。海底捞成功的背后,除了创始人张勇,还有一位默默奉献和忍让的合伙人——施永宏。

1. 坎坷- 从联合创始人到被踢“出局”

施永宏和张勇是自14岁起就是不分你我的哥们儿。

1994年,两人从中专技校毕业后,和李海燕(后成为施太太)、舒萍(后成为张太太)一起凑了一万块,每人各占25%的股份,开起了一家简陋得只有四张桌的袖珍火锅店。

因为没有钱去做广告,只能从名字上着手。“海底捞”是四川麻将术语,指的是最后一张牌自摸,这个名字既好记,也和火锅有联系,就决定取这个名字。这个好记又有代入感的名字很快被来往顾客记住。

尽管只有四个股东,可相当长时间内海底捞管理得比家族企业还家族。头两年没有账,大总管施永宏既管收钱又管采购。每个月结一次账,是亏还是赚全凭施永宏的良心。

顾客来了,大家凭着自觉性干,客人走了,就喝水聊天打麻将。这样的队伍忠诚但散漫。

有一天,四人中一向比较有决策力的张勇提出:“一间正式运作的公司,必须要有经理,我决定我当经理。”施永宏也没有异议,默认同意了。

在这之后,张勇掌握了绝对话语权,施永宏和其他人也都对张勇的威信力深信不疑。到2007年时,海底捞已经拥有3000多名员工,遍布简阳、西安、郑州、北京。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管理结构早已不是最初的一人领导三个合伙人那么简单,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企业决策过程也不断被加速。

张勇除了很早就让自己的太太回家了,2004年让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也回家了。2007年,在海底捞的生意正快速起飞的时候,张勇竟让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东、最忠诚的死党、20多年的朋友施永宏也下岗了。

要知道施永宏夫妇也是海底捞50%的股东!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张勇不仅让施永宏下了岗,而且还以原始出资额的价钱从施永宏夫妇手中买回18%的股份,2007年,张勇夫妇成了海底捞68%绝对控股的股东。

为什么?表面的原因是海底捞准备上市时,财务顾问给他们的建议是,公司有绝对控股股东有利于上市。其实,公司内外,包括张勇和施永宏自己都明白,张勇认为施永宏的管理能力已不适应海底捞的发展。

施永宏怎么就同意了?他为什么同意张勇这种“强盗似的豪夺”?其实,不论从股权投入上,还是从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上,海底捞都是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共同的孩子。

我问张勇:“你付钱给施永宏了吗?”

“只是象征性地付了。”张勇说。

“那他为什么就同意了?”我又问。

“没有为什么。我说了,他就同意了。”

我始终不信。我见到施永宏第一句话就问:“海底捞现在这么赚钱,18%的股份可不是一个小数,你就这么卖给了张勇?”

施永宏说:“对。”

“股份要去了还不说,他还让你这么年轻就下了岗,你舒服吗?”我又问。

施永宏说:“不舒服。”

“那为什么同意呢?”我接着问。

“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说了算。”施永宏沉思了一会儿,有些无奈,但很平和地笑着说。这更惹得我仔细端详他,他真像一尊佛。

“后来我想通了,股份虽然少了,赚钱却多了,同时也清闲了。还有他是大股东,对公司就会更操心,公司会发展得更好。”他又补充了一句。

我问他:“32%的股份每年会分很多钱。你这么年轻,不会不做事吧,以后做生意还找不找张勇合伙?”

施永宏坚定地说:“不找。”

显然,施永宏还没有完全成佛。

2. “菩萨”心- 重新回归,吃亏是福

现在施永宏只是作为海底捞的股东参加股东会。但是海底捞一旦有什么事,只要海底捞需要,施永宏还会一如既往地像当年一样把手伸进鸭膛里。

海底捞这场匪夷所思的股权转让只能发生在张勇和施永宏之间。心理学解释,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的。在长期相处中,人都无意识地按照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人的期望而变化;于是,每个人都逐渐成为别人所想象的人。

纵观张勇同施永宏的关系,一开始就是张勇为主,施永宏为辅;于是,大事总是张勇拿主意;再于是,张勇就真的变成领袖了。张勇认为施永宏是执行者,施永宏就越来越成为执行者,最后,以至于连个人的股份也都由张勇说了算。

海底捞创办时,4个股东每人25%,或者说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各占50%但实际上,绝对控股权一直在张勇手里。

什么是绝对控制权?就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说一不二的发言权。从海底捞创办到现在,几乎所有大事都是张勇拿的主意。十几年之后,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自大的张勇说:“事后证明我都是对的!”

由此可见,海底捞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大股东的公司。除了分红,施永宏在公司发言权上一直就是小股东的地位。只不过这次通过股权重新分配,在法律上确定了张勇的大股东和施永宏小股东的地位。

我同施永宏单独聊完天后,他急不可待地问我:“施永宏是不是很恨我?”

我说:“爱恨交加。”

施永宏对张勇的恨是合理的,因为张勇,这个他最看重的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把他看轻了。

我不清楚张勇能不能认识到这位死党的真正作用?其实就像没有张勇就没有海底捞一样,没有施永宏也就没有张勇!时势造英雄,施永宏就是张勇的时势之一。

然而,领袖毕竟也是人,人一旦成为领袖,都会无意识地夸大自己的伟大。

张勇对待施永宏的做法,让人不能不想到卸磨杀驴,而且杀得毫不留情!作为朋友,张勇显然不厚道;然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勇无疑是优秀的。因为海底捞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解决家族企业天花板的问题。否则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在海底捞大有作为!张勇的两个弟弟也都曾在海底捞干过,但最终也因不符合张勇的标准,从海底捞走了。

我同海底捞其他高管交流时,问过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施哥走了,可不可惜?”他们给我的答复好像都被洗了脑似的一致:“我们喜欢同施哥在一起玩,喜欢同张勇在一起干事。出去玩时,张勇的车里总是空的,而施哥的车里满满的。”

我问:“为什么?”

他们说:“施哥人很好,总也不发脾气,但有时没主意。跟张勇在一起很紧张,他对人很严,什么事情一旦不对,说翻脸就翻脸,不分场合地大发雷霆,一点不给人留情面!”

真是:“慈不带兵,,善不理财。”面相有时还真能说明问题!由此可见,张勇对这位“菩萨”伙伴的处理不合情,但合理,忠孝忠义不能两全,要成大事必须心狠手辣。

3. 总结

业界一直也拿真功夫和海底捞做比较,两家企业从创业到成功有着相同的轨迹,但结局却完全不一样。

真功夫的两位创始人为了争夺股权,不惜头破血流、陷身囹圄。而海底捞得益于施永宏的大度、豁达与忍让,不但迎来了企业的辉煌,还成就了一段令人艳羡的神话。

 

本文转载自《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黄铁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化腾、雷军、季琦是如何找到合伙人的?

合伙相当于人生的第二次婚姻。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合伙人:一是互相信任,二是能力互补,三是全职出力,四是必须出钱。

在创业大众化的今天,合伙创业已经不算一个新鲜事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打江山,还是创事业,都不能单打独斗,要靠团队。

彭蕾卸任蚂蚁金服副总裁,她1999年加入阿里巴巴,成为从湖畔花园一起创业的“十八罗汉”之一。彭蕾说过一句很鸡汤的话,“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就只有一个——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正确的决定。”也正因为如此,18年来她一路从HR做到CEO,成为马云曾经的左臂右膀,也是阿里巴巴不容忽视的人物。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合伙人?一般考虑四个因素:一是互相信任,二是能力互补,三是全职出力,四是必须出钱。

通常,创业都是从身边的“三老”下手:老同学、老同事、老同乡。大家先有信任基础,然后发展成为股东,早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这种合伙人模式是在关系上建立利益。

而对于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成熟创业者,一方面是不缺钱,另一方面由于具备一定的信任基础,相对来说更容易找到优秀人才。这个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先和候选人先建立利益关系。

比如,让候选人先成为公司外部顾问,或与公司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在利益合作过程中判断人、筛选人与选择人。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是在利益上建立关系。

01. 携程

携程是由季琦、梁建章、沈南鹏和范敏一起创办的,他们被称为:携程四君子。

季琦和梁建章由于工作关系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聊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聊着聊着,两人有了一起弄个旅游网站的想法。

当然了,要成就一番大业,只有他俩是不够的。两人有个共识——应该再找个能去融钱的人。

这时候,他俩注意到了沈南鹏。沈南鹏当时在投资界混得蛮不错了,那该怎么拉他入伙呢?

梁建章想到季琦和沈南鹏都从上海交大毕业的,两人很快找到沈南鹏,把项目阐述了一下。因为校友的关系,在加上双方之前就很欣赏对方的能力,一番畅谈后,沈南鹏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团队。

于是三人合伙开公司,沈南鹏出资60万元,占40%的股份,而季琦和梁建章各出资20万元,各占20%的股份。

但三人组队后,发现大家都不懂旅游,要让项目顺利开展,还需要找一个行业里的资深人士。

几个人到处接触各个旅游公司的高管,而那时候,没有任何人对这个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感兴趣。

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季琦偶然听说上海大陆饭店的总经理范敏,范敏当时是国企总经理,有专职司机,还有单位住房。但范敏也是上海交大的校友,于是三人马上找到了范敏见面。

范敏听了项目,并没有丝毫动容。梁建章、沈南鹏当时觉得,恐怕挖不来范敏,劝季琦放弃这个想法。

季琦想,范敏的确是团队需要的人,要请范敏出来,靠校友的身份去打动他还是有点机会的。

于是,季琦就一次又一次地去找范敏,和他聊交大的各种共同记忆、聊他们的改变行业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范敏终于下了决定,和校友们一起放手一搏。

于是“携程四君子”的技能互补型团队正式成立。梁建章担任首席执行官,负责网站技术;季琦任总裁,负责开拓市场;沈南鹏任首席财务官,负责上市融资;范敏任执行副总裁,负责产品管理。

季琦曾经说过:“在团队中,成员之间的私交是非常重要的。成员之间如果没有私交,团队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散伙。他和梁建章经常一起旅游,经常一起“吃个小菜,喝个小酒”,他和沈南鹏、范敏都是交大的校友,这样的私交,完全可以化解彼此之间因为冲突和矛盾带来的危机。”

 

02. 腾讯

腾讯是5位创业者一起创立的,其中有3位是马化腾的中学或大学同学,大家都知根知底,就大家的能力来说,都是比较均衡的,互相之间的互补性很强。

5人组成一个决策小组,职责划分清楚,各抒所长。张志东管研发,研发分客户端和服务器;曾李青管市场和运营,主要和电信运营商合作,也出外找一些单子;陈一丹管行政,负责招人和内部审计;许晨晔管对外的一些职能部门,比如信息部、对外公关部都属于他的管理范畴、最开始的网站部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一位早期便加入腾讯的公司高管分别对这5个外界看起来非常低调神秘的创始人逐一评价:

马化腾非常聪明又固执,注重用户体验,非常愿意从普通的用户去看产品。技术非常好,但是他的长处是能够把很多事情简单化;

张志东是脑袋非常活跃,对技术很沉迷的一个人。更擅长的是把一个事情做得完美化;

曾李青是一个做市场很有霸气的人,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他是创业团队里最纯粹的商人;

许晨晖是一个非常随和又有自己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一个人,人很随和,是有名的’好好先生’;

陈一丹本身是律师出身,非常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时候激起大家激情的状态。

马化腾在回顾创业史时是这样总结的:

如果要创业,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自己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自己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彼此不同的声音,寻找互补和共识。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更是如此。要保持开放协作的心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发展,孤木难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优势上,把其他交给合作伙伴,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从大学到工作,一开始就靠写代码养活自己,算是个典型的程序员。当时我更多的是想做个产品,没有太多想过开个公司,领导什么人。连我父母都没有想到,我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开公司。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开公司,肯定走不远的。我觉得当时走对的第一步是找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们可以弥补。

03.小米

雷军在创办小米时就提出了“铁人三项”的模式,即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当时的雷军,已经从金山出来,并且做了一段时间的投资人,钱肯定是不缺的,并且也具备一定的声望。

雷军认为,要找到超一流的人才,就不能靠企业自己培养,而是要不惜代价去市场上挖。小米的8位创始人分别来自当时全球最顶级的四家软件、硬件和互联网公司等。

为了找到最优秀的人才,雷军自己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在招人上了。他甚至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不在于管理,而是应该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找人上。

由于雷军从来没有硬件创业的经验,因此要搞定硬件工程师其实非常困难,而他的做法就是“用excel表列了很长的名单,一个个找合伙人。”

为了找到一个硬件工程师,雷军打了90多个电话,而为了说服一个硬件工程师加盟小米,雷军与他连续谈了10个小时,但是对方始终不相信小米能盈利。于是雷军问他,“你觉得你钱多还是我钱多?”对方回答,“当然是您钱多。”于是雷军就对他说“那就说明我比你会挣钱,不如我们俩分工,你就负责产品,我来负责挣钱。”而最后这个工程师选择加入小米,正是因为雷军说的这句话。

“如果你没有我那么多名单可以聊,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最希望自己的合伙人是哪个公司的人,然后就去那个公司楼下咖啡厅等着,看到人就拉进来聊,总能找到你想要的人。”雷军表示。

 

合伙,相当于人生的第二次婚姻。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就说过,“合伙人的重要性,超越商业模式”。找到合适的、能一起白头偕老的合伙人,对于创始人来说,这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韩都衣舍创始人:销售额从130万到15亿,只靠一招!

赵迎光,韩都衣舍创始人。

在韩国工作10年,他见证了韩国电子商务从起步到成熟的过程,并从中看到了机会。

一开始,他在易趣、淘宝开网店卖化妆品,但成绩都不太理想。

2007年,他到韩国一家日销售额超100万人民币的知名网店拜访,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网店所属公司的社长告诉赵迎光三个秘诀:第一,在网上卖东西,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将来有机会;第二,一定要卖女装,女装这个行业是电子商务最热的行业;第三,女装款式尽量多,更新尽量快,性价比要高,只要做好了,一定能成功。

2008年,赵迎光带着三个秘诀回国创业,成立韩都衣舍。

第一年,销售额130万,2014年,销售额破15亿,如今成了“互联网快时尚”第一品牌。

从一个网店小卖家到企业创始人,赵迎光是如何做到的?

 

1. 6年时间里,从130万到15亿

最早韩都衣舍聚焦在代购环节,赵迎光招揽一批买手,从韩国3000多个服装品牌中挑选出1000个,分给40位买手,每人每天从25个这些品牌的官方网站挑选出8件新品,从而给韩都衣舍带来了大量的流量。

因为代购商品经常出现断码断货的情况,引起顾客不满,于是赵迎光将代购商品改成了代购款式,将韩国受欢迎的款式带到国内加工生产。

2011年,赵迎光拿到IDG1000万美元投资,同行拿到投资后都在开实体店、建平台官网和拼命打广告,但这三个事赵迎光都没干,他只在做一个事:找人!

赵迎光找了6个合伙人,共同特点是没有一个人干过服装的。

为什么不找互联网行业的人?

赵迎光的回答是:“一家企业对于人性研究、管理研究、激发员工的研究更重要,所以我找人的时候,会找情商比较高的。”

最后,赵迎光设计出以产品小组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不同于传统企业,每个产品小组就三个人,每个小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收入和销售业绩是挂钩的,因此运作效率非常高。

靠着这种高效的运作方式,韩都衣舍击垮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让韩都衣舍的销售额能在6年时间里,从130万到15亿,翻了近1000倍。

赵迎光能做得如此成功,最主要的就是他的“小组制”模式。

 

2. 3人一组,明确员工的功劳

传统大企业里,典型的问题就是功劳难界定。

比如,一个项目做的非常好,到底是谁的功劳?研发?销售?采购?还是供应商管理搞得好?你很难分清楚,大家都有功劳。

权利分得不清楚,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越到基层,员工越没积极性,大企业病随之产生。

一般公司主要是研发、销售、采购、行政四大部门,我们的做法就是把这些部门全部打散。

比如,研发10个人,销售10个人,采购10个人,我们就把这30个人,分成10个小组,每组3个人,一个做产品研发,一个做网页,类似于销售,还有一个是货品管理,也就相当于原来的采购部门。

然后,关于款式、订单、价格,以及是否参加打折活动等等所有与经营有关的权利,除非有特殊的情况,公司原则上是不管的,都由他们小组自己定。

再一个是利益:销售额×毛利率=毛利润,再乘以提成序数。所有指标都是完全透明的数字化,没有人为因素。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如果卖的好,谁的功劳?不就他们3个的功劳吗?很明确。

如果卖的不好,谁的责任?就他们3个的责任。

 

3. 销售目标员工定,防止企业过度疯狂

很多公司的销售目标往往是企业中高层拍脑袋决定,比如有的企业老板要疯狂卖个100亿,如果底下都没有反弹的声音,最终可能整个公司都疯了。

我们每年的销售任务都是由每个小组自下而上报起来的,非常接近于实际情况,如果老板非要卖100个亿,小组绝对不会同意,因为他知道完不成,拿不到奖金,白干。

所以,在这种制度下,你不合理的政策到下面去,一定会反弹上来,企业就很难发生很疯狂的事情。

 

4. 不管做得好做得差,都有强烈的分家愿望

每个小组的奖金分配,是由组长来决定。

比如,业绩好的三人小组,假设1万块钱的奖金,一般是组长自己留5000,两个组员2500。

业绩差的小组,假设奖金2000块钱,组长会怎么分呢?

业绩倒数第一,组长就不好意思再要奖金了,然后两个组员各1000块钱,可问题是,那个拿1000块钱的组员,他怎么想?这很关键。

他会很生气,你虽然一分钱不拿,我好像还要感激你,但实际我只拿了1000块钱,人家那个组的拿了2500。

当然,在业绩好的组,拿2500的,他也不开心,为什么我就不能拿5000呢?

也就是说,你会发现,不管是做得好的小组还是做得差的小组,组员都有强烈的分家愿望。

我们的一个特色设计就是允许一人小组存在,叫“单身”,并且他还可以再“自由恋爱”,与其他“单身”结成一个新小组。

所以,整体就是一个分裂、组合,再分裂、再组合的过程。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家要注意,就是那个倒数第一名的小组组长。

组员都抛弃他了,他该怎么办?带新人,因为新人就类似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什么都不懂。

这样,这个组长就又有新机会了。

这样几年下来,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是,公司沉淀下来一批有稳定心态的老员工:能力不是很强,但能训练新兵,就好比小学老师,安安稳稳地拿着不算高的工资,不断地带新人。

5. 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公司所有的行政、财务、物流、摄影、技术等部门围绕小组去服务。

按照我们的小组制度,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地离开组长,组长有很强的危机感,为了让组员一直跟着他,组长在对公共部门进行投诉的时候,都是非常彪悍的。

基于这个情况,我们建了一个很简单制度:每个公司设立总经办(总经理办公室),有5个人组成运营管理组,直接接受每个小组的投诉,负责协调。但如果事情比较大,每个小组也可以直接捅到我这儿,或者捅到董事会,一步通天。

很多公司开业务会,各个部门一般都是互相表扬的,我们这个部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亏兄弟部门的帮助。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为什么要表示感谢呀?就是以后干活儿的时候,你好好干。

但在我们公司,全是投诉,行政部门拉货耽误时间了,采购部门价格太高了等等。

这种状态的好处是什么?就是如果基层拼命地在说不满的时候,官僚体系是很难形成的。

 

6. 互联网时代,企业最重要的是赋能

互联网时代,企业最重要的是赋能,而不是管理。

管理就好比一个正三角,高层要做正确的事,基层要把事情做正确。

而赋能型是好比一个倒三角,大部分决策由基层来做,高层或者底层的管理层主要提供整合资源式地服务,赋能。

在未来,年轻人的需求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趋势,一是宁愿失业也不能容忍自己的价值被忽略;二是崇尚参与,而不是自外而内的灌输于命令。

从网店小卖家到企业创始人,从销售额130万到15亿,赵迎光的成功不在于研发的产品有多牛,一切都是围绕着人下功夫。

人才是成事的最大主因,这种高境界的创业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小米上市】雷军的新“中国式合伙”解读!

2010年1月中旬,小米科技正式成立前夕,雷军在北京海淀区政协会议间隙面试了一个叫孙鹏的年轻人。一个月后,孙鹏从微软离职加盟了这家后来被命名为小米的公司。孙鹏与刘新宇、李伟星等9人一起,成为当时除了雷军、林斌、阿黎和KK四名联合创始人之外的最早员工。2010年4月6日,在海淀区银谷大厦807室,这13个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就开干了。MIUI早期的工程开发就主要由他们完成。今天,这9个人还依然活跃在小米的各个重要岗位上,2018年7月9日小米上市后,粗略估算,每人身价过亿。

创业8年,从小米加步枪到465亿美元市值,是什么成就了小米现象级的商业成就?有人归功于小米的创新商业模式,有人归功于“参与感”的市场运营模式,有人归功于极致单品战略。都对。但追根溯源,“事”在“人”为。小米“现象级”的商业成就,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独角兽企业的巨大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代表新“中国式合伙”的小米在聚合人才方、资本方与资源方,合心合力打群架打胜仗的能力方面的绝对优势。新“中国式合伙”,代表一种新的组织生产关系。

本文从“合伙人制度”的角度解读小米,以帮助更多创业者了解合伙,在创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旧“中国式合伙人”

对于创业者来说,合伙创业是最常见的创业方式。但中国人的合伙难,却也是全球公认的管理难题。

中国企业最常见的聚散模式——公司创办之初,合伙者们以感情和义气去处理相互关系,制度和股权或者没有确定,或者有而模糊。企业做大后,制度变得重要,利益开始惹眼,于是”排座次、分金银、论荣辱”,企业不是剑拔弩张内耗不止,便是梁山英雄流云四散。

“哥们式合伙,仇人式散伙”,旧“中国式合伙”总归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1. 哥们式合伙

在大量的旧“中国式合伙”中:在合伙组织层面,朋友关系与股东关系一锅乱炖。

很多合伙团队都是“三老”合伙创业(老同学、老同事或老同乡),这种有感性信任基础的合伙一方面有利于早期合伙关系的建立,但也给理性合伙规则的建立留下了一堆变数。

新东方股权改制也曾引发合伙危机,俞敏洪发现“在友情为基础的结构里,你不能下命令、不能指挥,只能通过友情来权衡利益和权力”。

在合伙理念层面,“谈利益伤感情”。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早期股份也通常不太值钱,很多合伙团队早期回避谈论利益,或靠口头承诺简单粗暴分配利益。

在合伙规则层面,回避规则或无规则。

因此,在合伙规则方面,旧“中国式合伙”要么没有规则,要么按照工商局“钦定”的模板简单处理,导致合伙人之间既没有规范的进入机制,也没有退出机制、调整机制与控制机制。

 

2. 仇人式散伙

没有规则的哥们式合伙的结果,就是仇人式散伙。

温和些的,古有宋太祖在打下江山后,将一起浴血奋战的将军们“杯酒释兵权”,但多置良田美宅,还算安享晚年。激烈些的,汉高祖刘邦在打下江山后,对作为左膀右臂共同打江山的大将军韩信等创业元老先是剥夺权利,后卸磨杀驴。

温和些的,今有西少爷合伙人股权战争对付公堂。激烈些的,真功夫合伙人股权战争,创始人潘宇海把合伙人蔡达标送进了监狱。

哥们式合伙,仇人式散伙,合伙无规则无信用,核心圈层的股东神仙们打架,团队很难合心合力,组织命运要么昙花一现,要么生死飘摇。

 

小米的合伙制创新

小米的合伙制创新,是基于新商业文明规则,从而回归企业本质的变革与创新。通过对企业的战略,组织与人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变革与创新,通过优化组织内部环境,真正能凝聚一批有追求、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抱团打天下,让员工变成“合伙人股东”,把小米的事业变成大家共同的事业。

根据小米“合伙”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将合伙制的创新,即新“中国式合伙”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五点:

1. 老大有胸怀

雷军到底持有小米多少股份?小米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之前,这一直是坊间讨论的热点。

早间,有过很多的媒体解读与猜测,甚至有“砖家”根据中国工商档案提出,即便在小米完成F轮融资估值高达450亿美元后,雷军还持有公司将近80%股份,并据此预测雷军是中国未来首富。这也符合很多人对雷军持有股份的预期。

但实际情况是,小米是离岸VIE架构,小米真实的股权结构体现在离岸开曼公司,并不体现在国内工商登记层面,雷军一开始只持有公司39.6%股份,加上后来用真金白银投资购买的股票与上市前股权激励增发的股票,雷军在上市前持有公司约31%股份(不考虑股权激励稀释)。 

股权是公司配置核心能力与核心资源的重要工具。如媒体解读,如果雷军个人一开始就持有公司80%股份,这会透支股权资源并影响优秀人才的进入。“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雷军一开始只拿39.6%股份,这给未来优秀人才进入预留了大量空间与余地。 

 

2. 团队有参与感

雷军认为,“创业的过程就是拿百分之百的梦想去跟资金分享、跟最优秀的工程师分享、跟最好的市场分享、跟最好的资源分享。创业就是拼图,是分享百分之百梦想的过程”。

创业合伙人股东:“真正”的合伙 

a. 创始合伙人是“老二+老三”,不是“小二+小三”。

徐小平老师曾提出,如果在一个公司里,老大拿着90%的股份,剩下三四个人,每个人拿一两个点,这家公司基本做不大。因为这时候那三四个人的心态不是老二、老三,而只是“小二”、“小三”。

小米有“土鳖+海龟”混搭的8人合伙人团队,除雷军之外其他合伙人最开始总共持有小米45.4%股权。其中,林斌是小米现任总裁,持有25.4 %股份。黎万强是雷军前同事,持有小米7%股份。合伙人最低也拿了6%股份。这是保证小米合伙人团队保持长期稳定的基础。

b. 合伙人的AB身份。

小米创业合伙人都有AB身份,即“创业者+投资人”。一方面,他们以创业者的身份获得了初始普通股。另一方面,在公司后续融资时,他们按照投资方相同的估值,购买小米优先股。

雷军当时对合伙人林斌说,如果你真正热爱一件事并且真正想清楚以后,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你自己。林斌一开始有犹豫,但最后还是在微软与谷歌干了15年获得的股票都卖了,换成了小米的股票。大家都在用真金白银参与到小米事业中,与小米共荣共损。

这就是创业投名状。这次,也许会成为他们一辈子最成功的一次投资。

事业合伙人股东:参与感

事情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重要事情做对一件就好。

小米的高管与员工,有的通过股权投资获得公司股票,有的通过股权激励获得公司股票。

股权投资。小米早期有个从微软过来的工程师,对雷军说“我在微软干了6年,攒了五六十万,买不起房子,也不想买车,炒股票嫌麻烦。我天天在小米干,我对小米有信心,我能不能投资小米呀”。

对于拿员工的钱,雷军一开始有些顾虑。一方面,雷军不缺这些钱,拿了大家钱相当于给自己找了一堆老板,有心理压力。但另一方面,员工的钱虽不多,但大家诚意很大,都看好小米。

雷军被大家诚意感动,决定给早期员工都开放投资机会。一共有75名早期员工投资了小米,其中女员工小管不惜把父母给的嫁妆钱换成了小米股票。这些员工给小米投资了1400多万,于是,雷军给自己找来了75个“老板”。至此,小米成了大家共同的事业。

不出意外,这75个早期员工,在小米上市后将会实现财务自由。

股权激励。小米一开始就预留了15%员工激励股权池,后来由于公司业务与人员快速扩张又加大了期权池。对于后期加入的员工,公司会给到员工三个不同选择:

第一,正常市场行情的现金工资;

第二,2/3的工资,然后拿一部分股票;

第三,1/3的工资,然后拿更多的股票。 

结果,有10%的人选择了第一和第三种工资形式,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种。 这种组合选择方式,一是理解每个员工对公司不确定未来看好或不看好,也理解每个人养房养车养娃面临的不同生活成本与生活压力,二是给到员工自愿选择权,不强制配股;三是愿赌服输,赚了皆大欢喜,赔了无怨无悔。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自愿选择负责。

股权变现。之前,小米每次融资完成后,雷军都会宣布,公司5年之内没有上市计划。

但是,小米员工的现金收入不高,都希望公司早些上市。为了解决这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冲突,小米中间实行过几次员工激励股权回购变现。即在一定限额范围之内,每个人自愿选择是否变现。这样既缓解了员工短期的生活压力,又可以激发团队继续长期奋斗。 

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减少公司平时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让选择股票的员工获得了高额收益回报。

 

3. 进入有规则

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提到,“我看了很多公司,他只跟你说有期权,都是到了临近上市的时候,才跟你说你的期权是多少。但雷总给我们合伙人、核心员工一进来就讲明白,把很多事情都摆到台面上。” 

小米股权发放都有完整专业方案,这样任何股东进入时,股权发放都有方向、有节奏与有套路。股东一开始进入就有清晰明确的规则,包括限制性股权/期权如何成熟,退出如何处理,并通过法律文件落地到位,而不是空头承诺。“有恒产才有恒心”。这样可以解除团队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投入创业。

 

4.退出有信用

合伙人有进有出也是创业中正常的一部分。如何处理退出合伙人的权益?实践中有不同做法,有的约定回购,有的约定附条件保留,有的约定综合考虑离职原因与历史贡献公司保留回购主动权。

在小米上市前不久,雷军宣布两个联合创始人周光平与黄江吉从公司退出。对于曾经并肩奋斗过的退出合伙人,小米完全遵守契约规则,保留了两位联合创始人的股份。

在欢送大会后,退出合伙人黄江吉感动微博留言,“感谢我最有情有义的老大雷军,感谢各位小米的战友兄弟们,感谢你们这一班神一样的队友,让我这个幸运的猪能够和你们一起愉快的飞起来。我永远都是小米人!未来,大家只要有任何需要KK能够帮上忙做的事情,只管吩咐。有缘分和大家一起创办小米,永远是我人生最最自豪的事情!无言感激!”退出合伙人周光平与其他合伙人也是好聚好散。

事先互相认可并达成共识的一纸协议,胜过事后的一箩筐道理,好聚好散。 

 

5. 控制有共识

上市后,小米将成为香港主板推行“同股不同权”AB股计划第一单。小米创始人雷军与林斌持有的每股B类普通股都对应10个投票权,雷军与林斌将总共拥有小米超过80%投票权。

其实,在上市之前,小米早已经实行AB股计划。基于对小米业绩与雷军管理能力的信任,所有股东达成共识,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上市前持有的B类普通股对应10个投票权。另外,一向“钱多人傻”、一向以全力支持CEO著称的投资人DST还主动把其股票投票权委托给了雷军行使,并自愿提出按照雷军的提议提名公司董事会成员。

 

小米的新起点

7月9日,小米将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家来自中国的科技独角兽,作为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企业,最终以465亿美元的市值开启资本化的新篇章。是的,在遭遇CDR紧急刹车、资本市场对于小米究竟是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拷问后,小米IPO发行价最终趋于保守,低于此前券商们的预估。

虽然低于预期,但也是属于所有小米人的巨大成功。况且小米未来还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雷军说小米是“新物种”,新事物往往伴随争议,但也贵在“新”字。

这个“新”,一方面体现在小米的诞生壮大,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乃至小米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新国货给整个中国制造业带来重要的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

另一方面,小米的新“中国式合伙”,也是小米的一个实验尝试,也并不完美,但希望可以给创业者一个好的创业范本。合伙创业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一难不通关,很可能就是死亡。全部通关,才能取到真经,修成正果。

有人说,小米发展是火箭速度。其实,算上此前在金山摸爬滚打16年、做天使投资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播种实验3年与小米艰苦创业8年,因“风口理论”被媒体认为的“机会主义者”的雷军已经为现在的小米足足准备了27年。小米走到现在,已经在路上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前面的路还很长。

有人说,雷军是个野心家。如果说雷军把关于软件的光荣留在了金山,那么关于未来的野心则寄托給了小米。

让我们拭目以待。

董明珠的“全员持股”到底靠谱吗?

董明珠承诺,格力可能要全员持股了。6月25日,格力电器2017股东大会召开,董明珠在承诺给员工分完房之后,又开始争取所有员工持股!会上董明珠说:“我们有九万员工,我们员工一人拿十万元就是90亿元;一人拿一百万,就是900亿元,按现市值算可占比30%,是绝对老大,在我退休之前,争取让所有的员工都持有格力股票!” 

全员持股靠谱吗?

众所周知,全员持股比较适用于管理知识分子为主的企业,例如高科技行业,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容易量化,不容易显现,需要通过高回报激励他们内心的工作欲望。“全员持股”并不是指每一位员工都持有公司股份,而是指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持有公司的股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造富狂潮来自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其上市前全员持股计划,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造富狂潮。正如你所见到的,这样全员持股的“造富机器”多用于互联网公司,而比较少用在格力这样的传统型企业中。 

你的公司适合全员持股吗?

没有哪一种股权激励方式是万能的,企业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公司的成功模式,也不能随意选择一种方式来操作,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股权激励方式,取决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员工的诉求。一个公司是否适合全员持股,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综合考虑对企业预期激励效果评价、财务计划、股东的意愿、员工的意愿等等。

在实践中,如果企业要实行全员持股,需要避免以下问题:
01.避免全员持股福利化造成“大锅饭”。从经验来看,平均的、普遍的员工持股不成功,容易形成大锅饭,且企业分红压力大。与全员持股相比,采取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更有利于稳固公司核心团队,激活企业发展动力。
02.因地制宜为要,避免生搬硬套。随着中小型企业的急剧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留住人才显得极为关键。员工持股计划毕竟是舶来品,能否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人的企业文化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就显得极为关键。
03.股权期权激励的方式实际上是将员工与公司的长期利益“绑定”在了一起,一方面降低初期成本,一方面使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 
关键在于如何设计了,自己操刀切出一堆烂蛋糕,不如找专业人员或机构操刀。如果所有员工都拥有股权,股权激励也只是一项福利措施而已,可能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一般而言,股权必须为少数人获得,并且与业绩高度相关,才能有激励效果。员工持股并不是公司业绩改善的充要条件,公司业绩的改善取决于体现员工在公司中参与度和控制力的具体项目,员工持股的作用机制的链条不能太长,还要确保作用机制长期有效、而不仅仅是当下的分红;但利润分享本身,如果设计得当,在多数情况下却对公司业绩有着正面的作用。

合伙人合的不是钱,而是人品、格局和规则

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但目前,你听到、看到的都是九生一死,一个个成功的IPO都把企业家光环的一面无限放大。因此,掩盖了大街小巷里,每天都在破产、倒闭,痛哭、失败的人。

因此,你的眼里,才都是成功。并用这类与你无关的成功来激励自己,这才是最可怕,也是最可悲的。

创业,其实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成功与否的过程,是信任与格局的筹码。

创业,一个人很难成事!因此需要合伙,但合伙到最后,基本上没有一个善始善终的。更惨烈的是:合伙打天下成功之后,发生了各种父子反目、夫妻结仇、兄弟残杀的血淋淋的事件。

所以,合伙,合的不是钱,而是人品、格局、规则!

投名状法则

1、出钱规则(各出多少?差额如何平衡?股权如何划分?)

2、出力规则(如何分工?谁干什么?什么责任?)

3、赚钱规则(赚谁的钱?用什么去赚?怎么个赚法?)

4、执行规则(谁去执行?怎么执行?什么责任?)

5、领导规则(谁来领导?资本领导?技术领导?销售领导?当赚钱的人和出钱的人不是同一个人时,谁当领导?领导权多大?集体投票权多大?)

6、罢免规则(领导出问题怎么办?战略出问题怎么办?哪些事件发生才可以启动罢免程序?)

7、退出规则(为了不把矛盾扩大化,如何退出?原股退出还是议价退出?损耗成本计算标准?)

 

翻脸法则

(提议、动议、附议、反对、弃权、表决的议事规则)

1、战术失误处理规则(是换将,还是换方法?)

2、战略失误处理规则(是换帅,还是换战略?)

3、观点冲突处理规则(是投票平息,还是专家平息?)

4、人格冲突处理规则(是打架解决,还是司法仲裁?)

5、发生矛盾处理规则(是控制情绪,还是找出问题?)

6、矛盾升级处理规则(是团伙打架,还是独立决斗?)

7、撕破脸皮处理规则(是双双驱逐,还是集体散伙?)

8、相互动刀处理规则(直接报案!)

绝不合伙法则

1、有诈骗经历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2、说话不靠谱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3、对父母不孝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4、言语之间眉飞色舞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5、参与帮派势力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6、太讲哥们义气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7、经常挑战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8、斤斤计较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9、喜欢抱怨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10、喜欢多嘴、摆弄是非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11、善于发现问题,但从不主动解决问题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12、推诿、善辩、否认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13、有严重的极端政治倾向的人,不能与其合伙。(玩什么都别玩政治,做生意,没人能玩得起政治)

 

分钱法则

1、以出资优先的分红规则

2、以技术优先的分红规则

3、以出力优先的分红规则

4、以卖命优先的分红规则

5、以年度利润的百分之五十分红,另五十做发展基金

6、员工之间的分红规则

7、员工之间的期权规则

8、员工之间的奖励规则

9、不可分资金的公益化处理规则

散伙法则

1、以兄弟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烧掉烂帐,重头来过)

2、以哥们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顿痛哭,各找各家)

3、以朋友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杯老酒,各奔东西)

4、以生意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纸判决,一拍两散)

管理法则

1、别打脸充胖子,能苦则苦,办公条件先不讲究,节约成本。

2、能自己干的活就不要请人,请人更花钱。

3、必须要请的人,就要不惜代价去请到。

4、先别盲目追求品牌,而是要追求市场。

5、不要一上手就做一个系列产品,最后把自己困死在系列里面。

6、一定是主打一款产品,单点突破,野蛮生长。

7、大多时候,所有的领导都是干活的,必须冲到第一线。

8、不要一点小权在手,就摆出个领导架子,没人屌你。

9、用最快的速度给公司做成一个市场标签,让用户记住。

10、尘埃初定的时候,抽空让自己歇一歇,大家聊聊前景问题。

11、不差钱的时候,把合伙人中最笨的那个送去学习。

12、成功了不要志得意满,而是事事警惕,市场随时会让你死去。

13、公司有点样子的时候,快速融资、快速做大。

14、融资的时候不要过于纠结股份,而错失发展良机。

15、玩资本比玩产品要轻松一点。

16、玩平台比玩资本更牛逼一点。

17、能做成平台就做成平台,而不要迷恋自己的产品。

18、每个资本家能活到最后的,都不是傻子。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