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

正所谓:“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也是全球公认的“石油大王”。他曾垄断全美国80%的炼油工业。比尔·盖茨甚至把洛克菲勒视为自己的偶像。

洛克菲勒家族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除了是一位商人,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将个人事业及成长价值观,通过家训传承给后代。如今,洛克菲勒家族经历100多年,已绵延六代,依然是当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仍未出现颓废与没落的迹象。

這篇整理了洛克菲勒针对事業篇及成長篇的八個定律,供大家參考。

 

事业篇四个定律

01.人心定律

员工不会记得五年前得多少奖金,却会一直记得老板当年的重视和赞美。高薪或许可以吸引来人才,却永远买不到人才的心。一份好的待遇,加上一份信任、尊重,任谁都会踏实做事。

在管理上,洛克菲勒总是以“将心比心”作为重要行为准则。无论对于合伙人、员工,还是商业伙伴,他从不仗着钱财和地位,压制他们,而是以合作共赢为前提,相互扶持。在生意上的友情,远远好过建立在友谊上的生意。

02.效率定律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优秀的管理者不会以个人喜好来判断员工,因为比起自己的喜好,他们更看重的是效率。

每个人都有希望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欢及擅长的事,并且渴望从中收获得成就感。没有热情的员工,是难以做出出色的结果。洛克菲勒早就看穿这定律,而他总是能够找到员工的优点和才能,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进而激发他们的热情。

曾经,洛克菲勒有位嗜酒如命的下属,但他怀着一身好口才,善于应变,拥有超强的领导天赋。洛克菲勒认为这些都是企业经营的必备特质,于是将他从对手变成合伙人,甚至赋于重任。后来,这位下属果然不负洛克菲勒的期望,用行动回报了洛克菲勒的信任。

03.弹性定律

优秀的领导人往往是杰出的策略思考者,而非手段设计者。

“策略”具有长期性、弹性制和宏观性三大特质,强调的是一个大方向,而非某个具体目标。很多时候,客户、市场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那些人力、财力、物力成本高的所谓计划,到头来极少被真正执行。

华为公司的創始人兼总裁的任正非曾倡导“灰度理论”,其大意为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有时还会划一个圈。但只要我们离得远一些来看,它的方向仍是紧紧在前往走。

04.妥协定律

能够忍普通人所不能忍之事,才能取得普通人无法达到的成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忍耐的人和事。我们必须学会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控制你的判断力,以免做错决定。要记得,冲动是事业的天敌。

早期创业时期,洛克菲勒的合伙人引了一位贵族投资者,他们合谋将洛克菲勒的姓氏从公司名字里删去了。这对任何人来说,简直是让人勃然大怒的事件。当时作为创始人的洛克菲勒也很恼火,但最后他冷静地控制住了情绪。他知道一旦关系破裂,一切都从头开始。洛克菲勒当作没事发生的人,继续埋头苦干。三年之后,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将那位投资人请出了公司。

当然,妥协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如果忍耐能化解冲突,有利于实现目标,那么忍耐就是必要的。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成长篇定律

01.相信定律

马云说,普通人因看见而相信,成功的人因相信而看见。

认知比财富重要,相信自己你就是最好的投资标的。若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大概就注定会失败。

如果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无法将一件事做好,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下意识匹配各种无法做到的理由;相反的,如果我们对达成目标的态度是乐观的,潜意识都会自动搜寻实现它的路径。

因此,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02.交友定律

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多是来自他身边最常往来的六个人的平均值。这虽不太准确,但在逻辑上绝对是个真理。年轻时,最好不要跟两种人交朋友:

第一种是贪图安逸的人。终生任由命运摆布,想着混混日子就算了。遇到问题只会抱怨,而没想要积极改变现状。

第二种是中途放弃的人。或许他们曾想干一番大事业,但随着现实问题或阻力,他们的意志和进取心就逐渐被消磨,就这样草草了事。他们随有一身才华,却掉入舒适区,一辈子碌碌无为。

朋友圈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抱负。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一路同行。

03.玻璃心定律

若想达到一番成就得舍掉固有的偏见与玻璃心。毕竟在这时机,无论是谁,哪怕是总统,都没办法阻挡来自外界的轻视及闲言闲语。

洛克菲勒出身较为穷困,中学时期有一次和同学合影,那个年代请专业摄影师拍照还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洛克菲勒心里非常兴奋,甚至已经想好怎么摆姿势了,后来摄影师却因为他穿得太寒酸,跟身边有钱人同学不搭,将他离开座位。

当时,他握紧拳头下定决心说:“总有一天,我要成为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摄影师算什么,我要请画家给我画像!”后来,洛克菲勒一手创办石油帝国,成为第一个亿万富翁。

从中,我们得知被轻视也可以化为逆袭的动力。很多时候我们遭受轻视,是因为能力还不足以匹配自己的野心。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要靠自己创造的。

04.财富定律

洛克菲勒是个天生的奋斗者,对时间的浪费总是感到厌恶。他总是告诫儿子说:“如果你的生活目标是安逸和享乐,那和猪有什么区别?”

洛克菲勒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绝对不会变富有: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者。只要稍微有点钱就开始挥霍,热衷购买奢侈品、华丽的服装、豪华的汽车和艺术收藏品。

第二种是保守主义者。喜欢把钱存在银行里赚取利息,将钱冷冻起来。洛克菲勒曾说:“我认识的有钱人里面,极少有人靠储蓄发达,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负债而成功的。道理很简单,一块钱的生意,肯定不如一百块的生意获得的利润高。”

结语:

曾经何时,小时候的穷困的洛克菲勒梦想有一天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但他清楚地知道,财富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理想的手段。欲达到伟大的成就,关键在于,你是否保持持续不断的奋斗者的姿态。

伟大的人物就是要不怕吃苦、刚强果敢、奋斗不息,哪怕会跌倒,会失败,也要不断追求卓越。

人生就像骑单车,除非你不断前行,否则就会摇晃着从车上跌落。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合伙人,合的不是钱,而是人品、格局和规则!

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

但目前社会上你所能看到的都是九生一死,看到的都是乔布斯、雷布斯、马布斯、周布斯、一个个成功的IPO都把企业家光环的一面无限放大,因此掩盖了大街小巷每一天都在破产、都在倒闭、都在痛哭的失败的人。

因此,你的眼里,才是满眼成功,并用这类与你无关的成功来激励自己,这才是最可怕也是最可悲的。创业,其实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要去做一个事情,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成功与否的过程,是信任与格局的筹码。

创业,首先能想到失败后会怎么样的,成事的机会反而更大。

创业,从未思考过失败的创业者,基本上,前面没多远就是失败粪坑在等他了。

创业,一个人很难成事。因此,必须合伙。

人,在打江山的时候,都可以归到人的这类别里;人,在分江山的时候,一定要分到畜生这类别里人,两看。好的时候看一眼,不好的时候看一眼。然后就能分解出人类和畜类了。

人,一旦脱离规则,那么它就开始奔向畜生的道路了。

人,在规则之内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人,也始终是人。其余,不是。

假如你们是三五八个人合伙——

合伙创业天规第一条——《投名状法则》

1.出钱规则(各出多少?差额如何平衡?股权如何划分?)

2.出力规则(如何分工,谁干什么?什么责任?)

3.赚钱规则(赚谁的钱?用什么去赚?怎么个赚法?)

4.执行规则(谁去执行?怎么执行?什么责任?)

5.领导规则(谁来领导?资本领导?技术领导?销售领导?当赚钱的人和出钱的人不是同一个人时,微信查找:商界管理学府。谁当领导?领导权多大?集体投票权多大?)

6.罢免规则(领导出问题怎么办?战略出问题怎么办?哪些事件发生才可以启动罢免程序?)

7.退出规则(为不把矛盾扩大化,如何退出?原股退出还是议价退出?损耗成本计算标准?)

(以上这段,江湖上称之为《大圈帮合伙作案共事章程》)

 

合伙创业天规第二条——《翻脸法则》

提议、动议、附议、反对、弃权、表决的议事规则

1.战术失误处理规则(是换将还是换方法?)

2.战略失误处理规则(是换帅还是换战略?)

3.观点冲突处理规则(是投票平息还是专家平息?)

4.人格冲突处理规则(是打架解决还是司法仲裁?)

5.发生矛盾处理规则(是控制情绪还是找出问题?)

6.矛盾升级处理规则(是团伙打架还是独立决斗?)

7.撕破脸皮处理规则(是双双驱逐还是集体散伙?)

8.相互动刀处理规则(快报案!)

(以上为《翻脸前的议事规则》详细文件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

合伙创业天规第三条——《绝不合伙法则》

1.有诈骗经历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2.说话不靠谱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3.对父母不孝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4.言语之间眉飞色舞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5.参与帮派势力的人不与其合伙;

6.太讲哥们义气的人不与其合伙;

7.经常挑战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的人不与其合伙;

8.斤斤计较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9.喜欢抱怨的人不能与其合伙;

10.喜欢多嘴播弄是非的人不要与其合伙;

11.善于发现问题但从不主动解决问题的人不要与其合伙;

12.推诿、善辩、否认的人不要与其合伙;

13.有严重的极端**倾向的人,不要与其合伙(玩什么都别玩**,做生意,没人能玩得起**)。

 

合伙创业天规第四条——《必须有一个法则》

1.最好有个年纪偏大但未必有钱的人

2.最好有个思维活跃敢于突破的人

3.最好有个沉稳扎实善于刹车的人

4.最好有个勤俭节约善计成本的人

5.最好有个口才不错说话靠谱的人

6.最好有一个善于玩社会化网络的人

7.最好有一个有三年销售经验的人

合伙创业天规第五条——《分赃法则》

1.以出资优先的分红规则

2.以技术优先的分红规则

3.以出力优先的分红规则

4.以卖命优先的分红规则

5.以年度利润的百分之五十分红,另五十做发展基金

6.员工之间的分红规则

7.员工之间的期权规则

8.员工之间的奖励规则

9.不可分资金的公益化处理规则

(以上文件为《做贼也要学会分赃》)

 

合伙创业天规第六条——《散伙法则》

1.以兄弟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烧掉烂帐,重头来过);

2.以哥们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顿痛哭,各找各家);

3.以朋友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杯老酒,各奔东西);

4.以生意名义合伙的散伙法则(一纸判决,一拍两散)。

(以上参见著名电影《十一罗汉》)

 

合伙创业天规第七条——《管理法则》

1.别打脸冲胖子,能苦则苦,办公条件先不讲究,节约成本

2.能自己干掉的活就不要请人,请人更花钱;

3.必须要请的人,就要不惜代价一定请到

4.先别像傻逼一样地追求品牌,而是要追求市场

5.不要一上手就做一个系列产品,最后把自己死在系列里面。

6.一定是主打一款产品,单点突破,野蛮生长;

7.大多的时候,所有的领导都是干活的,必须冲到第一线。

8.不要一点小权在手,就摆出个领导的二逼架子,没人屌你。

9.用最快的速度给公司做成一个市场标签,让用户记住。

10.尘埃初定的时候,抽空给自己歇一歇,大家聊聊问题;

11.不差钱的时候,把合伙人中最笨的那个傻逼送去学习

12.成功了不要志得意满,而是事事警惕,市场随时会让你死去。

13.公司有点样子的时候,快速融资快速做大

14.融资的时候不要过于纠结股份而错失发展良机

15.玩资本比玩产品要轻松一点

16.玩平台比玩资本又更牛逼一点

17.能做成平台就做成平台而不要迷恋自己的“产品”。

18.每一个资本家能活到最后的都不是傻子

赚钱究竟靠什么?能力、关系或是其他?

“挣钱”与“赚钱”的区别?

为什么同样忙忙碌碌,有的人食不果腹,有的人硕果累累?

为什么同样的机遇和能力,有的人富可敌国,有的人只能小富即安?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你今天能跟着我一起跳出问题看问题,一切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人们说到老板时常用“赚钱”来形容,说到打工者时就会用上“挣钱”去描述。但有谁知道这其中的本质区别呢?

  • “挣钱”

“挣”字:左边是手,右边是争,意思是你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辛苦的劳动,你需要直接靠出售自己技能、资源去换取的薪酬,在这个过程中,其始点为物,终点也是物。而且这种报酬只跟你对你劳动成正比,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能拿到的报酬都是比较少的。

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都属于这种性质的谋生方式。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它的公式是:物=>钱=>物(数量减少)

如果你是这种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除此之外,某些人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劳动力就成了稀缺资源,卖身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靠双手累死累活,受尽剥削压榨,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点报酬。而且一旦你不做了,钱就没了。再说了,你挣钱的速度赶得上钱贬值的速度吗?

  • “赚钱”

“赚”字就不同,它左边是贝,代表着金钱,右边是一只手拿二支禾苗,代表粮食。意思就是用钱买粮食再卖出去,然后又得到钱。右边的“兼”字也可以理解为兼职的兼。“贝”加一个“兼”,也就是让你的钱去做兼职,帮你用钱生钱。

这种人虽然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不懂技术、没有特长,但是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老板就属于这一类。

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财富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财富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财富是“资本”,而“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赚钱”有一个必须的前提,那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眼光创造一种形式的劳动状态,比如创立公司,经营产品或专项才能,创造资产。然后主要依靠配置资源赚钱,其实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看你如何源配置权。

它的公式是:钱《=物《=钱(数量增大)

凡是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的人就是老板,当然也包括企业家和创业者。

这样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每天在沙滩上晒太阳,财富也会一刻不停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财富增加,关键是你要把它做成一个循环,那财富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何谓金融思维?

在明白了挣钱与赚钱区别之后,我们开始讲解最关键主题:“金融思维”

未来的每一件物品、每一项服务、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变成一个金融产品,然后对其进行金融运作。

什么是金融运作?就是推动资金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扩张。如今,中国正在全面金融化。

今后一定要让自己的资产通过并购、基金、投资、入股、买壳上市迅速滚起来。这一轮资产的金融化,在泡沫破灭之前就是中国的下一轮红利!

从现在开始,你必须有工具箱意识。即:你的房子、车子、股票、工资等等都是你的金融工具,你的目的不是彻底拥有他们,而是利用他们。你要通过更新、倒手、与赎回实现增值,然后推高自己的高度,从而可以配置更多资源。

金融的本质就是钱如何生钱。钱不是万恶之源,钱只是可以将一切量化。资产可以量化,思维可以量化,生命可以量化,感情可以量化,甚至时间都可以量化。

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一切有形资产都是身外之物,你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格局才是自己的。

三大金融逻辑

在金融思维主导下,这种逻辑将世界变成3种角色:

挣钱:我有力气,谁给我钱,我就帮他干活(打工者)

赚钱:我有智慧,我需要把钱变成更多的钱。(创业者)

银行:我有信用,帮助你们让钱流动起来(银行等机构)

因此,挣钱只是属于最底层。如果不能从本质上认清其中的逻辑,很难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最多是一种挣扎。

也可以这样说:金融是天使,因为它可以帮助需要钱的人弄到钱;但金融也是魔鬼,因为它让有钱的人更加有钱,世界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后会更大。

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当你还要靠勤劳苦干才能拿到钱的时候,说明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赚钱到底靠什么?能力、关系还是其他?

这个世界上,你要去论证一个观点对的话,你要穷尽一切可能性才行,但是你要去证明一个观点错误,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了。很多人都想论证的观点是赚钱需要超越常人的能力这个观点,我们其实可以举出数不清的反例来反对这个观点。

财富差异多半来自机缘巧合

2002年的时候,我班上不少离开了中国去美国读书,都是牛得一塌糊涂的名校,我们这些垃圾被留在国内。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垃圾”在国内啥事情也没干,因为要结婚生子,所以被逼迫着买房子,然后就发财了。而那些国外读了n年书的同学们可能就比较悲催了,回国可能一套房子也买不起了,是我们能力强么?不是的,恰恰是我们能力太弱,太垃圾了,只好赚大钱了。当然我们也很悲催地发现,我们这些考上名校然后去体制内工作的人,一回老家去,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们。他们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所以还是农村户口,然后中国大面积城镇化建设,拆迁征地,一个个分得拆迁款几百万就算了,还分了十几套房子!我们这些悲催的考上大学的人,都是城市户口,没有资格分地皮,然后就成了吃瓜群众。还有很多同学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开始闯荡江湖,更早的接触社会,更早的在外贸领域做业务,或者干脆去做包工头。在过去十年赚钱最多的房地产行业,他们赚的钱远比我们这些人要多得多,决定这些核心的是什么呢?是能力么?不是吧。运气也好,机缘也好,反正肯定不是能力。

这种案例其实特别多,都不是个案,我们勤勤恳恳的做事情,转身一看,那些人赚的钱比我们多多了,宝马雕车香满路,娇妻美女娶回家。你怎么看这些问题呢?还会认为能力是赚钱的核心么?所以很多人跟我说,赚大钱要让自己特别有能力,我其实是从来不认同的,能力向来是最不重要的点。
投资是享受泡沫的过程

回到我自己身上,我这些年一直在反思这方面的问题,我是典型的因为过于专业、能力过强而丧失巨大投资收益的代表。回顾这些年的投资生涯,因为懂很多,亏过很多钱,却因为什么都不懂,反倒赚了很多钱。这个并不是忽悠人的说法,是真事。在互联网金融界很多人称我为校长,因为很多人看我的文章进入这个行业,在金融领域的理解,我敢说我的专业性绝对比很多专家教授要靠谱太多,但是有什么用呢。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事实上第一波大钱是没有赚到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我太懂金融了,一看就知道互联网金融就是伪命题啊。所以一直不碰这个行业,但是这个行业五年起来多少公司啊。虽然最后我相信结果都不会太好,但是又如何呢,这些公司从投资角度来看,可以赚多少倍了呢?不敢多说,至少一百倍回报。

许多人就说了你不是说结果也不会好,为什么有一百倍回报?这不就是创业和投资最大的区别么,创业是需要善始善终的,你要等风停才能安全落地。我做投资落地不落地与我无关,摔死是猪的事情,又不是我的事情,我只要猪上过天,我就一定能赚到钱,反正有人接盘就行了。所以,对于投资来说,结果压根不重要,一定是过程更重要,在猪上天的时候,卖给喜欢上天的猪就行了。一样的道理啊,一个股票从一块钱变成一百块,最后跌回到一块钱。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收益就是一百倍的机会,你只要差不多走了就是。

结果都是死,但是过程差别是很大的。所以,归根到底来看,投资最怕就是没有起伏落差的商业模式,只要上过天,只要被人喜欢过,就一定能赚到钱,核心是要有足够的落差。

我就是因为太懂,看到了太多东西必死的结果,所以就直接放弃掉了过程的机会,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如此?后来想明白问题很简单啊,因为世界上90%的人是不懂的,不懂就算了,他们还手里钱特别多,很容易就被忽悠把钱投给那些实际上结果必死的垃圾身上,于是硬生生的就出来一个很悖论的结论:越是不好的东西,越容易被追捧,从而出现极大的泡沫。

最后再继续推演下去,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结论,这个世界真正赚钱的机会一定是来自泡沫的钱,泡沫才是暴利的基础,没有泡沫就不会有超额利润的存在。房子如果不大幅度涨价,怎么可能会有财富的大幅度上涨呢?股票如果没有泡沫存在,凭什么让很多人身价一上市瞬间成首富呢?同一个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会价格差很多倍呢?只有泡沫来的时候,才有可能让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事物的价格远远偏离价值,才有让你发大财的机会。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

所以,你越懂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你就越不敢去触碰他们,因为你知道他们不值钱。但是傻子不懂一个事物到底有没有价值,他根本不会去自己研究一个东西,会人云亦云,会因为莫名其妙的事情去认为一个事物好不好,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所以他敢坚定的持有一个其实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很有意思,绝大部分冲进来的傻子最后一定是被证明是傻子,他们做了接盘侠,但是一定有一部分傻子却赚了大钱。当然聪明的人因为不参与这种过程,结果是比大部分傻子好点,但是比那些赚钱的傻子要差很多很多。

从这个角度想,凡是不参与泡沫的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社会稳定利润,是很难有超额收益的。最赚钱的人一定是泡沫来之前进去,泡沫灭之前跑开。但是这个技术难度是很大的,绝大部分都是蒙着的,地震来了都有人能跑开,谁敢说自己是靠能力跑开的,往往运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许多赚大钱的人明明是赚了运气成分的钱,但是他会用一百个理由告诉你是自己能干赚的。分析得头头是道,本质都是傻逼。

所以泡沫来了有两种人,一种人整天说泡沫来了,要崩盘了;一种人却跳进泡沫里游泳,前者越来越聪明,后者越来越有钱。你想做什么样子的人?我希望你们能做越来越有钱的聪明人。最好就是一边骂泡沫快来了,一边还能在里面游泳。

这个世界最简单的事情,就是说泡沫一定会灭,这个是正确的废话,就如同人一定会死,宇宙一定会灭亡一样。前面说了,因为结果是注定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泡沫会灭,但是什么时候灭,结果是不一样的。中国房地产过去十几年本质上都是一个泡沫堆积的过程,如果不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注定无法获得财富。只是因为房产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导致的结果是过去十几年几乎人人无形之中都参与到了泡沫化的过程。

估计上面绝大部分言论都会被人认为是投机主义,鼓励能力无用论。但是我想表达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对一个人的财富人生来讲,能力、专业才是更为重要的。因为赚大钱都是随机偶然不可测,相关性因素极低,导致绝大部分人都很难有机会获得。如果把焦点聚集在这里,大部分人都会失望,因为这本身就是极小概率事件,他是不值得我们去花费太大力气去博的我们往往要把目光放在能力可实现部分的稳定收益层面,赚小钱才是能力可实现的部分。从来赚大钱都是命,但是赚小钱却需要极强能力。当然,通过小钱的积累,加上机缘的眷顾,一部分人还是能赚到大钱的,但是,前提是你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勤奋先赚到足够的小钱才行。所谓大富由命,小富由勤,此言不虚!

本文作者:乡下老

累积储蓄理财需从年轻时期做好!

许多人都是从工作收入开始逐渐累积自己的财富,但依目前的环境来说,不少人遇到的问题都是月薪越来越少,让许多社会新鲜人觉得连过生活都不够,怎么可能还能谈理财,甚至是投资。

但是,正因为整体环境越来越差,年轻人更该懂得居安思危,从记录生活的开销开始为自己累积“储蓄”跟“理财”的能量。即便是不懂投资,专门买配息稳定的股票,越早开始进行理财,同样到65岁,23岁开始储蓄跟40岁的差异,在复利的影响下,可能双方的财富就相差一倍。

年轻人的成功笔记,该从学会理财的方法开始。除了记账学会节流,小资理财还有什么一定要记住的事项?以下提供几个方向,大家快记下来,一起及早做好理财储蓄吧!

1.准备一笔急用金

当你存到钱,通常都会做些什么事?购买名牌包、iPhone新款手机或出国玩吗?准备进行这些奢侈消费前,你必须先确认自己的户头是不是储备好三个月的生活费用当急用金。

查普林学院(Champlain College)理财教育中心主任John Pelletier表示,在美国,有大约60%成年人的存款不足以维持三个月的生活。没有这笔急用金的话,一旦失业、发生意外事故或需要住院治疗,你立刻会陷入财务危机。

2.每个月缴清卡债或至少做到按时缴款

利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是许多现代人都会进行的消费行为,因为信用卡不但可以让自己减少携带大量现金,很多时候还能利用无息分期减轻消费负担。但是在利用信用卡“聪明”消费前,几个事项你必须先搞清楚

首先,如果可以每个月缴清款项,就尽量缴清,避免在最低缴款金额的无痛之下,让自己消费失去准则,无形间逐渐累积出卡费,小心隐藏于高卡费后的循环利率,就是默默吃掉你薪水的怪兽。

但如果真的无法缴清卡费,也必须谨记至少要做到按时缴款。未来无论买房还是买车,甚至是创业需要贷款进行资金周转,只要有卡费或贷款延迟缴费的记录,都可能成为银行拒绝放款的黑历史。想靠投资理财累积你的财富,就该懂得信用的重要!

3.刚出社会就该开始思考并规划退休

年纪轻轻,就梦想退休,你是否认为这实在想太多?如果你这么想,小心自己已经在起跑点上输人家一步!我们工作除了是为了让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好,更是要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

二十多岁开始准备退休金跟三十岁后才开始准备,多十年的时间,你能想像双方差异多少吗?无论你出社会多久、目前薪水多少,你都该先做一件事:那就是想清楚自己需要多少钱才能安然过好自己的退休生活。

想好之后,立定出金额目标,开始规划自己的理财计划。如果你只是想着要靠小孩来度过自己的晚年,那么必须认清一点:你可能只是把贫穷的阶级,继续延续给下一代,真正的富爸爸,不一定会留很多财富给自己的小孩,但是他会让小孩可以无后顾之忧的挑战自己的人生。

4.根据不同的需求,规划阶段理财目标

储蓄退休后的退休金,是一种长远的目标,但是过于长远的目标通常会让人失去动力。要让自己的理财更有方向,你更需要一些阶段性的动机,依据不同的人生阶段,你可以规划:还清助学贷款、每年储备一笔旅游基金、结婚基金、购车基金及购屋头期款。

记下这目标,随时审视自己的完成进度,像在玩游戏破关一样,用动机来提高动力!

5.学习理财及投资的专业知识

不像大学或研究所有毕业的时候,个人理财是一门终身科目,随着人生阶段不同,你会遭遇不同的财务考验。到时候,你希望有足够的金融知识可以应付,还是要付出高昂的学费?

将工作当成修行,你就把90%的竞争者给干掉了!

有这么一个年轻人。

他不属于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

他大学毕业后,滿怀憧憬进入了一家知名公司。就职进去后,才发现这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迟发工资是家常便饭,他的梦想就这样迅速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

与他同期入职的人4个大学生看到公司这样子,就牢骚不断。不到一年,他们就相继辞职了,最后,只剩他一个人留下来。

他也曾犹豫要不要辞职,但他后来悟到一个道理,辞职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到其他公司工作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辞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于是,他决定:先不考虑别的,先埋头工作。

因为他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材料。他便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个不到 25 岁的毛头小伙子,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并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这个年轻人,便是后来创立过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

他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要想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功,我们就要提升自己的人格,提升人格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艰难的修行。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好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或者对于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公务、家务、学习–都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

他自己正是凭着“把工作当成修行”的这种干法,在成功路上很快超越了职场上的大部分竞争对手,最终也超越了他创业路上的大部分竞争企业,成为了人生赢家。

被干掉的2类竞争者

我观察过,对待工作有三种不同态度的人。

第一种人,是不想工作但不得不工作的人。

对他们而言,工作与职责是种负担与烦恼,能躲则躲,躲不过便三心二意应付着做。

(1)这种人,如果是员工,他们追求“钱多、舒适、宽容的工作”;如果是创业者,他们追求“赚快钱”。他们面对现实中容易失望,容易抱怨公司与外部环境,或经常跳槽,或浅尝辄止。

(2)他们总以“没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为借口,在工作中不用心,不耐烦,不全心全意投入。

(3)碰到困难与挫折,容易找借口放弃努力。

第二种人,是赚钱第一、工作第二的人。

这种人工作倒是勤快,也蛮拼的,但他们视赚钱为目的,把工作当手段。根据我的观察,凡沦为手段的事物,往往不被尊重,可以牺牲,可以不择手段地被替换。

所以,这种人对待工作与责任不很用心,只求完成不求完美,有时甚至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牺牲工作与责任,损人利己。

这两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尊重工作、不忠诚于工作与责任。对他们而言,工作不是生命真正的需求,是为了谋生不得不做的事情,是一旦有了条件后想要摆脱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他们就输给了那些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实际上他们往往在工作上难以有所大作为,在工作中过得也不快乐,內心充满压力与焦躁。

工作着是美丽的

第三种人,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

当我打算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故事是我的一位曾经的部下。

以前我曾在一家较大规模的企业做过一段时期的CEO。我上任不久,市场部经理递上来了一份营销策划方案。

周末临下班,这位经理过来问我,那份营销策划方案批准了没有。我说:嘿,手头事情多,还没有细想,周日我考虑下,下周给你答复。

周日上午,我在家里听到楼下门外有人按门铃,打开门,见到一位小伙子站在门外,额头渗透出些微汗。一问,才知道他是市场部的员工,那份营销策划方案便是他负责做的。

他进门坐下,告诉我说:东方老师,我听我们头儿说,您对我写的方案还没批。我就想是不是理由还不够充分,于是昨天就利用周六休息日跑了一下市场,再调查了下。今天找您来作个补充汇报。

汇报完之后,他又催促道:这事儿最好下周能定下来,否则会错过最佳时机。

听他口气,感觉到这家伙好像是老板一样。但我不觉得被冒犯,因为他这种对工作主动负责的态度,反倒敬重他几分。

他临走时,我告诉他这方案我同意了,并说辛苦了。他来了句:没事儿,这是我的工作。

口气中充满了自豪、自信及对工作的享受。

后来我了解到,这小伙子是新招进公司的大学毕业生。因为觉得他是潜在人才,我便对他的表现多了几分留意。经过观察,发现他与其它新员工与一些老员工不同,其他人的工作,总能让领导、让下游环节、让用户挑出毛病来。而这小伙子干的活,大家都满意,有时还给你一下惊喜。你能感觉到,他在用心做事,心里有你,并且他专注与热爱工作,精益求精,视工作为自己的尊严与生命的一部分。

他因为具备这种修行般的工作态度,工作就非常主动,好学,必要的时候做起事来,不分分內分外、不分上班下班,也不计较一时得失,把工作都视为机会。所以,他比一般员工进步快,绩效高,影响力大。

一年后,我便把他破格提拔为市场部经理。

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都长成啥样子?我想,就是我这个部下的样子

如何在工作中修行?

修行,这个词源自宗教,指修炼或修养德行,是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旨在达到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水平。

在世俗生活中,任何一个希望超脱烦恼、追求幸福的人,何尝不需要修行呢。而世俗的修行,无法避开红尘,最好的修行场所便是在工作中。

我在“真业心学”理论中提出:修行就是把工作与社会责任当成人生的最高目的与最高意义,而不是把赚钱当成最高目的,不是把工作视为赚钱的手段。

我把那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责任、工作与能力,称为“真业”(真正事业的简称)。真业才是人类生命的本质、主体及核心需求,是生命的高级阶段。只有拥有真业,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才能超脱烦恼与痛苦,达到內心宁静与丰富多彩的幸福境界。

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获得“真业”――这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作与能力,进入生命的高级阶段。

修行的过程便是用工作来磨练心性,超脱私欲控制与情绪摆布;在工作中实践与遵循古今中外的圣贤们确立的道德、作风、学习创新的规则戒律,进行创造性与利他的工作,一心进取,专注执着,坚持不懈,耐心耐烦,精益求精,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同时在工作中达到高级的人格与人生境界。

达到这种高级人格与高级人生境界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他们是拥有“自我观照”与自我领导力的人

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了修行,说明他做到了把自己当成了观照与修炼的对象,说明他超越了他自己,说明他在领导训练与监督他自己。这种人不需要别人的领导与管理。

而很多人浑浑噩噩,被动物本能欲望与情绪操纵主宰而不自知,所以这些人需要被别人领导与管理。

(2)他们重塑完成了“工作能力人格”,养成了德、勇、智的优秀品质,是实现了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的“自我价值”的人;这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同时他们个人也会自然而然地收获足够的物质利益与自由。

(3)他们尊重工作,忠于职责,并喜爱之,享受之。

(4)他们是聚焦工作、引爆潜能、灵感横溢的人。

(5)他们是“自燃型”与知行合一的人。

(6)他们是快乐工作并身心健康的人。

看来,把工作当成修行,最终既能成就事,又能成就人。

文字来源:跨越式企业

企业家VS雇员的思维大不同

在中文里“企业家”的意思有点含糊不清。如果你拥有并且亲自经营一个餐馆,你是不是一个企业家呢?如果你搞了一个只有三个人的创业公司,你也是企业家吗?

在英文中,“企业家”(Entrepreneuer)和“企业主”(Business Owner)其实是两个含义很不一样的词。只要你家里有个什么买卖,哪怕是个纯粹为了养家糊口的小卖部,你就是一个“企业主”,但你未必是“企业家”。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公司的大小。哪怕你由于什么特权,垄断了某种稀缺资源,根本不需要搞任何创新就能获得很好的利润,那你还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主,但还不是企业家。

企业家是需要有精神追求

“企业家”,必须有点精神追求,所以才有“Entrepreneuership”这么一个高大上的词。什么叫企业家精神?标题的意思是“疯狂的天才:企业家宣言”。作者 Randy Gage 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到各地演讲和写书,忽悠别人创业,告诉别人怎么做好企业家。这个工作听起来不靠谱,但发达商业社会需要很多这样的人,而且人们对他们是买账的。

此书中没有使用任何严肃的研究结果,没有什么新的“干货”思想。但我觉得,他对“企业家的思维方式”的论述,很值得拿出来说。

作者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对身边不合理的事物安之若素,其思维方式可以称之为“畜群思维”——他这个词太难听,我们还是用一个好听点的,叫“雇员思维”。与之相对的,则是“企业家思维”。

比如我们平时在机场和银行之类的地方办事,感到效率非常低,办事员明明可以提高效率,但是他职权所在就得这么办,一般人也就无非抱怨几句“官僚主义”。每个人都是照章办事没责任,大家都指责某个神秘的“上头”,这种思维就是雇员思维

企业家思维,则是对现状不但不满,而且不服!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就认为这事不应该这么办,我非得改变。

主动与被动之别

换句话说,这两种思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被动,后者主动。

真正的企业家就好像艺术家一样,永远都不会退休。他们永远都有想法!有了想法,什么招聘员工、找投资人、品牌营销这些都是细节,想法才是企业家创业的核心。他们不断产生新想法,不断尝试,失败了就再尝试别的想法,就这么一直干下去。他们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他们往往低估风险,过度自信,非干不可。

企业家想法的关键,是想象一种不同的可能性。在别人还没想到有这个需求的时候,你已经安排人把这个东西给造出来了。比如说乔布斯搞iPad。之前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认为自己需要一个iPad,等苹果公司把iPad做出来了,人人都想要一个。

如此说来,现代社会的新发明其实都是被发明了两次。第一次是企业家想出来,第二次是工程师做出来。企业家的任务不是问消费者想要什么,而是替消费者决定他们应该要什么!

作者说,每个公司都有20%的雇员非常懒惰,你就算把股份分给他们,他们也不会好好干活。他们彻底被动,你永远也影响不了他们。

但是有10%的人是即使你不给他们钱,他们也能把事办好,这些人就是天生的企业家。他们哪怕在麦当劳打工,都能主动把店里打扫得窗明几净,还要时不时地给你提各种合理化建议。对这样的人你也没法改变,你跟他们其实不是雇佣,而是合作关系,等他们有了足够经验就会自己出去创业。

你真正能影响的,也就是所谓“企业文化”有用的,是剩下那70%的人。

——他们,当然是最典型的,“雇员”。

雇员是光荣的劳动者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种感觉,“雇员(Employee)”,几乎成了一个略带贬义的词。事实上有雇员才有企业家,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雇员,“雇员”,是光荣的劳动者。但是我敢打赌,随着年龄增长,你会越来越反感“雇员”这个词。

说某某是个雇员,简直就等于说他是个听别人指挥、没有自由意志,必须依托于某个大组织才能生存下去的人。所以对于那些40岁开外的人,你可以称他为领导、老师、工程师,哪怕是“同志”(因为共同的志向走到一起来了,显然是合作关系),甚至“师傅”(对他专业技术的敬意),但是千万别强调他是个“雇员”。

不过现在是互联网时代,雇员和企业家其实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界线。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思维的企业,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能力,雇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企业。如果公司政策得当,这种合作关系也许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未必非得都出去自己创业。

并不一定是你非得自己拥有一个企业才需要“企业家思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企业家思维。一个教授带五个博士生,其中四个人老老实实等着教授给安排任务,一个人整天出新想法,甚至给教授提各种要求,你猜谁将来能自己当教授?

文字来源:济南天若有情

扎心了老板!你的员工是不是:

1. 目标讨价还价,利益你争我抢

2. 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推诿扯皮

3. 不放权不积极,一放权就乱搞

4. 老人坐吃山空,新市场无人做

5. 成本浪费严重,没人关注利润

6. 工作散漫懈怠,组织效率低下

7. 只看个人利益,不管公司死活

是不是尝试过

打鸡血、灌鸡汤,洗过脑、树榜样,谈使命、讲理想,抓考核、扣罚奖……没有用不说,搞得老板筋疲力尽,员工怨声载道!

员工没有积极性,根本上就是,要么分钱不够,要么分配不均!

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决利益一致的问题!

如何建立共创共赢、长期恒定的利益分配机制?

如何让员工主动加任务、提目标?

如何让员工自发降成本、要利润?

如何让员工不争资源,减少内耗?

如何让员工自己给自己干?

如何让企业自动运转?

答案是:自主经营与增量管理

什么是自主经营与增量管理?

公司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通过回归经营权,各部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目标同增量相关联,自我复制,优胜劣汰,实现公司利润增长和员工成长,共创未来

学会销售神技,你也可以当销售高手!

洗脑级别的销售神技,让客户无法拒绝你的产品!

从今天起,不被再抱怨产品卖不出去了,从今天起,让客户无法拒绝你的产品,从今天起,掌握到这些销售神技,成为销售达人绝不是什么问题。

1.当客户说:“我没时间!”

2.当客户说:“我现在没空!”

3.当客户说:“我没兴趣。”

4.当客户说:“我没兴趣参加!”

5.当客户说:“请你把资料寄过来给我怎么样?”

6.当客户说:“抱歉,我没有钱!”

7.当客户说:“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业务发展会如何。”

8.当客户说:“要做决定的话,我得先跟合伙人谈谈!”

9.当客户说:“我们会再跟你联络!”

10.当客户说:“说来说去,还是要推销东西?”

11.当客户说:“我要先好好想想。”

12.当客户说:“我再考虑考虑,下星期给你电话!”

13.当客户说:“我要先跟我太太商量一下!”

作为经销商,最怕的事情是被客户营销,甚至被客户“洗脑”。

彻底进入客户的节奏,这样的话彻底失去主动权,那就白瞎了!

如何做?很简单!这样给客户反“洗脑”。如何做到反“洗脑”?其实也很简单的,大致有以下几点可以有效的反“洗脑”。

1.坚定回答客户的疑问

或许我们在成交订单前都是要面临着大大小小的疑问,尤其是一些大客户问题更是多如牛毛的,甚至会让你厌烦了,这个时候我们一定是要做好准备,正确且耐心地回答好客户的问题,要是你没能做出良好的应对,只会被用户的思维牵制。

比如:客户常常说太昂贵了。销售可以详细的说明下,产品贵的原因。例如说明产品的配件等质量非常过硬,有多年的生产经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多配件不容易坏,客户可节省使用过程中很多修配方面的投入等等。

2.给客户“洗脑”,需要主动出击

作为一个销售高手一定是要懂得如何进行察言观色的,比如说客户想知道的东西是什么,最为关心的一些信息是什么,还有用户的心理,都是要做好功课的,有时甚至需要临场应变。

千万别等着客户挑剔完了,然后你乖乖听着客户的话,这样你就失败了。所以,销售一定要主动入手,充分将正确解决好客户的问题。

3.千万别被客户拒绝吓坏

或许我们常常在卖货的时候,会遇到客户在找你产品的毛病,以及缺点,对于这样的话,我们一定是要做好相应的淡定的准备,一定是要沉住气,不能一听到客户说了要拒绝的话,而马上用折扣来留住客户,那么往往会让自己的货降值了,这样很容易让客户失去购买的兴趣。

因为我们都是要知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要是这个时候你给客户爽快的打折的话,那么必然会让客户觉得你这个货肯定不是什么好货了。因此我们在面对客户找你产品的毛病,以及缺点时,千万别被客户的拒绝吓破胆了,沉着气就能挺过去了。

4.借用专家说法

人们对专家有一种盲目的信任和服从,这一点在海尔格拉姆著名的电击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如此,比如,每次遇到重大的流行性病毒传播造成公众恐慌的时候,就有媒体请专家出来发表看法,以化解公众的不安情绪。

所以,要给别人洗脑,最简单的策略之一就是直接引用专家的说法。以数字主导式的表达方式阐述观点。专家们说话时有一个常用的套路, 比如医学专家经常这么说: 要看一个人的身体是否真的患了癌症,主要看5个关键指标。

营销专家经常这么说:要看一个营销策划是否成功,主要看4个方面等等。是不是就觉得他们的思路很清晰,思维很全面很有深度了呢?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中了专家的圈套了,等着被洗脑吧。

5.设立针对性的评判标准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给你的客户人为的设立一个评判商品好坏的标准。比如聪明的护肤品,会在客户来店看车时候,告诉他买护肤品时应该如何选择,衡量标准是什么等等。这样,根据你的评判标准来看,你推荐的产品样样达标,无可挑剔,客户瞬间就被反“洗脑”。

6. 现场进行直接的可视化验证

百闻不如一见嘛!要让自己的说辞更有说服力,必须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视化证据。最简单的就是朋友圈的客户反馈截图,内容都是对产品的使用体会。如果你是一位新客户,看到这些真实用户对产品的评价,那么在进入你的朋友圈,开始关注这些客户评价时就已经开始被你“洗脑”了。成交自然更容易简单了。

市面上营销技巧基本都是以人性为基础,营销技巧会随市场、环境而不断变化,但人性是不会改变的!

投资理财中的五个“NO”!

很多人要想在理财方面如鱼得水,并且能做到控制风险,获得稳健收益,最重要就是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知识。确实如此,但是除了有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谨慎做到以下五“NO”。

​第一的“NO”:勿投资那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

不少投资者上来就问“我想参与买股票,您给我讲讲怎样才能提高中签率吧”,“我想投资期货,该怎样开户操作呢?”其实提出这些问题的用户,自身对涉及的领域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懂,只是听说这些投资收益高,目前有不错的投资机会,看着“眼馋”,所以也不管什么风险不风险的。让大家伙儿说说,这样下去不是坐等亏损是什么?看不懂的坚决不买,否则资金将会面临很大风险。

​第二的“NO”:不要轻信销售人员推荐的“低风险高收益”产品”

有些销售人员为了业绩,会打着“保本保息”、“零风险高回报”、“年化收益率高达30%”等旗号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但越是“安全”或“高收益”,投资者就越要小心,谨记小心投资哪些看起来又无风险、又有高收益的产品。

​第三的“NO”:不要跟风投资

比如最近票据理财产品收益挺高,身边也有不少人都买了,我买点儿吧!股市有好起色了,赶紧开个户……这种跟风似的投资方式,看似涉及了不同领域,但是真能赚钱吗?真的能分散投资风险吗?最重要的是,你真的了解这些产品吗?如果投资总是抱有人家买什么我也买什么的投资态度,保证离你越来越近的不是财务自由,而是风险,这一个新手投资者一定要特别记住。

​第四的“NO”:不要把资金投资在投向不明的产品中

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了解资金投向,从而来确定风险。对于那些资金投向不明的理财产品,不要购买。在现实中很多产品销售人员为了让投资者买产品,会避谈资金投向,因此建议投资者,销售人员没有讲,我们自己要看清楚产品的介绍或者说明书,明确掌握资金的具体流向,才是个精明的投资者。

 

​第五的“NO”:绝不借钱做投资

很多人看到有投资机会不会轻易错过,哪怕手头儿没钱也得向亲朋好友借或是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借钱炒股,这显然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如果用于投资的钱是自己的,即使是亏损,大不了是长教训,心疼而已,无需承担后续责任,倘若是借来的钱发生了亏损,不但要用更多的钱去偿还,日后的负担也会更重。

生活有目标,快乐永伴随

你是否曾问过生活周遭的人:他们生活中想要什么?你会听到一面倒的答案──快乐。虽然我们都有广泛的特定答案,快乐却是我们最想要的,但它也是大部分人最不了解的。

不论动机如何,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大部分事情,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快乐。然而,我们经常用错误的方式取得,快乐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发生。

快乐在哪?该怎么让它发生?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了解当中的意义所在:

乞讨碗的故事

一天早上,国王走出皇宫,遇到一位乞丐,问他:“你要什么?”乞丐笑着说:“听你说话的方式,好像你能满足我的欲望!”国王不悅,答道:“我当然办得到。你要什么?”乞丐警告说:“在承诺任何事情之前,请三思。”

国王并没有听出当中意思仍坚持说:“我会满足你开口要求的任何东西,因为我是有权有势的国王,能够满足你任何欲望。”乞丐说:“欲望很简单。你能装满这只乞讨碗吗?”“当然能!”国王边说边指示大臣:

“用钱装满这个人的乞讨碗”。大臣照办,但是当钱装进碗里,却消失不见,於是他装进更多,但一进去,都不见。乞讨碗依然空空如也。

这件事传遍整个王国,引来一大群人围观。国王的威望和权势岌岌可危,於是告诉臣子:“就算失去王国,我也在所不惜,绝对不能被这名乞丐击败。”他继续将他的财富倒进碗里。钻石、珍珠、绿宝石,他的金库愈来愈空虚。

可是乞讨碗像是无底洞,倒进去的每一样东西立刻不见!最后,群众寂静无声,国王瘫软在乞丐脚边,承认失败。“你赢了,但是在你走之前,请满足我的好奇心。这只乞讨碗到底有什么秘密?”

乞丐谦卑地回答:“没什么秘密。它只是用人的欲望做成的。”

我们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确保生活目的不会成为一只乞讨碗、一个欲望的无底洞,不断寻找使我们快乐的下一样东西,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积攒财物的目的,应该是期望从它们带来愉悅。然而,取得金钱或我们想要的某种东西,并不会带来持久的快乐。

如果缺乏“大格局”的观点,就很容易掉进不断追寻成功的境地。因为一旦得到想要的,快乐迟早都会消退,我们很快就会习惯已经拥有的东西,甚至最后因此感到厌倦,於是又再想方设法取得新东西或做新事情。

更糟的是,我们甚至可能不会停下来或放慢脚步,享受已经得到的,因为我们会自动追寻其他东西。

快乐建立于实现目的上

曾经担任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理事长的马丁.赛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相信,有 5 个因素对我们的快乐有贡献:正面的情绪和愉悅感、成就、人际关系、融入和意义

他相信,其中以融入和意义最为重要。更融入我们所做的事情当中,设法使我们的生活更具意义,是寻找持久快乐最稳当的方式。当我们每天的行动能够实现更大的目的,就会出现最强而有力和最为持久的快乐。

从见过大风大浪的企业家到中学学生,他们是如何建立财富?怎么定义财务富有的人?要成为财务富有的人,你必须有生活目的;少了目的,你永远不知道何时拥有够多的钱,而且永远无法在财务上富有。

你的目的何在?

  1. 发现你的大哉问

问问自己什么事情鞭策你,以发现你的目的。什么事情促使你早晨起床,并在你感到厌倦和懦弱无力时,督促你继续走下去?这是让我们对生活感到振奋的原因,也是你正在处理所做事情的原因。

当你自问:“我在生活中能做哪一件对我和世界最有意义的事,做了之后,其他每一件事就会变得比较容易,或者不必做?”就是你正在将“目的”带到生活的重要过程。

  1. 缺少答案时,选个方向

“目的”听起来可能相当沉重,但不必如此。只要想着你希望生活成为什么样子的“一件事”,而不是其他事情。设法写下你希望达成的事情,然后描述你将如何做。

选定一个方向,开始往那条路跨出步伐,看看自己喜不喜欢。时间会使你看得更清楚,如果你发现并不喜欢,随时可以改变心意,因为那是你的生活。

生活有目标是永久快乐的秘诀

目的是产生力量的最直路径,也是个人实力的终极来源,包括坚信的实力和不屈不挠的实力。要取得卓越成果,得先知道什么事情对你重要,并每天采取行动去做那些事情。

当你的人生有明确目标,情况就会更快变得清楚,使你更加坚信自己的方向,而当你拥有最好的选择,就有机会得到最好的体验。这就是为什么,一旦知道要往哪里去,便有助於迈向生活会带给你最好的可能结果和体验。

目的也会在事情不顺遂时帮助你。只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正在做某件事情,可以鼓舞和激励你,流下更多必要的汗水,在处境每况愈下时持之以恒。

目的更是提供终极的黏著剂,帮助你坚持走在设定好的路径上。当你所做的事情符合目的,你自然会觉得生活有美好的律动,靠双脚走出的路似乎也回应著脑海和心里的声音。

总结:

我们都希望快乐,但是刻意去寻找,并非最好方式。取得持久快乐的最稳当路径,就是当你为某个更大的目的而活,以及你将意义和目的带到日常的行动上时。

本文转载:天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