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年薪百万,有人月薪5000,人与人的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高考结束,清华北大可以说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校,但是,考上清华北大,人生就万事大吉了吗?

前几天,我正好看了北大未名BBS的一个帖子:一个同学在毕业十年后再聚首,对自己的同学进行了一个梳理,他发现,同样是北大毕业生,人跟人的差距却有天壤之别,他们那一届的同学里,有去了英美留学的,也有去了三线城市的,更多留在了京沪,有考公务员的,也有创业的,还有进大型外企国企的。

然而去海外的也有潦倒的,在京沪的也有买一套房子后小富即安的,也有去了三线辞职后下海逆袭的,也有在海外归国创业成了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

尤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同学里,甚至当时的出身,对他们影响也不大,有出身贫寒飞黄腾达的,也有家里都是学者然后默默无闻的,真是旱得旱死,涝得涝死,有人年薪百万,有人月薪5000。

所以他陷入迷茫,人跟人的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人跟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01

孔夫子说,上帝憎恨世人,所以让他们装修房子。

最近家里装修,有各种装修的工人,这些工人大部分来自河南、安徽的农村。前几天遇到几个工人,能把人气死,说好的早上8点半开始干活,我过去给他们开门。我这人时间观念比较强,一般会算得特别准,比如定好8点半,一般会在8点25分左右到,不会早到很多,也不会晚到很多。

结果去了以后,发现他们还没有到,等到9点,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他们几个正在收拾工具。于是继续等,快到9点半的时候,一个电话打过来,电话里工人问我,你们家在哪?我报了小区名字,结果电话里说,怪不得叫半天门不开,找错了。

然后我静静地等了一个钟头,10点半,终于等来了3个小伙子,都是20来岁的,然后准备干活儿,收拾工具,这时候一个工人忽然叫起来,“坏了,没带钻头”,然后我也过去看,果然是没带钻头。

怎么办?一个人开车回去找钻头,剩下俩小伙子蹲那玩手机。等另一个小伙子吧,等他把钻头找回来,已经11点半了,这时候物业禁止装修,于是仨小伙子开始愉快地叫外卖吃,只剩下一个脸色铁青的我。

我全程目睹了仨活宝的表演,内心已经吐血三升,这要是我自己的员工,我肯定把他们骂得狗血淋头,但我知道骂他们也不管用。

他们并不是个例,我用的几拨工人里面,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有的是干十分钟活儿,抽三十分钟烟,有的是闷头干半天发现错了返工的,不光是工人不负责任,那些销售经理里面也都是不称职的。

买东西前说得好听,买完以后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你要找他,就会用各种借口搪塞你,甚至拍胸脯打包票,“你要的这个东西,技术上做不到”。

其实不是,技术上可以,说白了就是懒。

这么多人里,只有一个90后小伙子让我很满意,这是中央空调的销售,有问题几乎随时都能到场解决,中间他离职了,有了问题找他,还是照样会准时到现场。

我后来就跟他老板说,这样的人你怎么会放他走,给他多少钱也得留下。老板摆摆手,别说了,人家离职是自己当老板去了。果然,我看他朋友圈,已经是在承接各种装修工程了。

我有个小活要给他,他跟我说,“哥,实在对不起,我现在排期排满了。”空调的老板说,“这小伙子是安徽的,高中没毕业就出来了,开始就是个装空调的工人,他是我这行见过最能干的工人。”

“能干的都留不住”。老板说,“人一辈子啥样,干三天活,就能看出来了。”

02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人靠不靠谱,只要跟他合作一次就知道了,而世界上95%的人都是不靠谱的,所以一个人只要靠谱,他就已经击败了95%的竞争者。

只要想想,同样一个机会,你给靠谱的人还是给不靠谱的人,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时候别无选择,靠谱的人你要用他,还需要排队,我们有时候被迫选择不靠谱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产生的?就是从人的靠谱程度开始产生的。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在人类社会中,社会财富和资源就是这样向靠谱的人手里流动。

知乎上有个问题,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大学都没有考上就出来创业赚钱了,有的同学一路到博士,最后反而不如辍学的成功?

其实这种观察不对,你所看到的那些辍学的成功人士,通常是那些辍学的当中最靠谱的人,而你看到的博士生里不成功的人,通常是博士生里不怎么靠谱的博士生。

而一个人靠不靠谱,不取决于他学历多高,地位多高,取决于他的驱动力有多大。拿我遇到的工人来说,大部分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个底层工人,对他而言,工作就是拿起电钻钻眼,老板让搬砖就搬砖,让打水就打水,忘带工具了就回去取,反正我干的就是日结,能混一天就混一天。

不要觉得这些人没有文化才这样想,那些销售经理也是这样的,做销售,背上一套说辞,谁来都照葫芦画瓢,过后再学点甩锅技巧,怎么省事怎么来,下班回来不会说研究业务,拿着手机葛优躺最好。

所以,这世界上95%的从业者,就是这个心态,能葛优躺就葛优躺,博士也好,硕士也好,农民工也罢,大多数人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他们的共同工作就是混日子。

或许有的人,在读博士前,读硕士前,曾经努力过,但是在考上硕士/博士以后,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到硕士/博士就可以了,内驱力一下子没有了。

一旦你有了“我这辈子这样可以了”这种心态,成长就停止了,这其实就是自我设限。

03

“三和大神”前段时间特别火,很多媒体都在报道,甚至日本的NHK电视台也有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什么是“三和大神”呢?

这是一个社会底层群体的代称,他们经常出没于深圳市三和、海信新人才市场,只打日结零工,声称:只做日结是三和人的风骨,长期工作就是背叛了三和!三和物价极低,支撑着他们做一天玩三天,是他们长期蜗居的点。没有积蓄朝不保夕无所谓,他们总能找到支撑颓废生活的法子,比如:卖身份证、睡网吧、醉生梦死,完全不考虑明天怎么办。“什么活都不想干,什么都不愿去想”,这就是“三和大神”的常态。

有人不理解三和大神,说一个人怎么能把自己混到这么潦倒而不警醒?

其实不用惊讶,每个人都是三和大神。“三和大神”的特点是“干一天,可以玩三天”。三和大神的内驱力只足以支撑他干一天,只足以维持他生活在三和流浪的水准。

而有些人的驱动力,足以维持他考上大学,考上硕士,考上博士,或者买上第一套房子,然后就不想动了,想要维持在舒适区。三和大神的干一天可能就真的只是一天,有的人的干一天,是寒窗苦读十年,如此而已。

比如,我说的特别能干的小伙子,他也一定会在某个阶段停下来,但他停下来的时候,所占的位置,已经超过了很多人,尤其是当年跟他一起安装空调的工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心理,只不过每个人对“逸”、“劳”的理解不同,对于有多少条件可以放松一下的设限不同。

我见过太多的人,其中不乏富人,赚了一笔快钱,然后潇洒几年,等钱花的差不多了,再去想别的办法,他的财富一直大致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阶层,他在潇洒的那几年,没有机会吗?有的,甚至那时候他的机会,远比他松懈几年,再去重新寻找机会容易些,但是他一定会松懈几年,周而复始。其中理由,就是他达到了自己的心理设限。

这个限度,就决定了你是5%还是95%,人与人的差距也就是这么产生的。这个过程中,固然有其它变量,比如说出生背景,基因差距,但是剔除其他变量,就是这一点最为重要。

04

曹操晚年攻取汉中,张鲁投降,当时的刘备刚刚占领蜀中,成都当时一日三惊,当时顺势而下,刘备集团败亡在即,司马懿向曹操建议,曹操却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于是撤军,日后刘备进军夺取汉中,解决了蜀汉的生存危机,曹操再不能染指蜀中。

曹操这么想,说明他心中的“三和大神”起作用了。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在可以做到极致的时候,“三和大神”起作用了。

我用人的时候,经常有人会说,我的极限到了,我不行了,我只能做到这样了,但其实我很清楚,他的极限不是这样,他这样说,无非是他心里的“三和大神”告诉他,你差不多了。

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住这个“三和大神”,让他不发挥作用,或者晚发挥作用。这也就是那些古人为什么这么看重立志,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燕雀和鸿鹄不同,燕雀只求其中,而鸿鹄求其上上。

 

作者简介:作者霍老爷在人际相处、个人管理及成长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文章被收藏数百万次,曾创作数十篇100000+阅读量文章,文章被其他公号转载累计超过上万次,长按文末二维码即可识别关注这位优质大咖。

员工的忠诚很贵,你买得起吗?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忠诚是很贵的。汽车行业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位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跳槽了,不得不用一个工作经验不足的销售人员代替,公司因此受到的损失可能是一辆中高档汽车的价钱。

要“购买”忠诚,你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购买”员工忠诚,管理者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1.慎重选择员工

如果想要让员工既忠诚又有非常出色的工作业绩,在挑选员工时,必须格外看中人的态度。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流行根据一个人态度选择员工。海南航空公司选择空服人员的标准是“慈善”。尽管没人能给这两个字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谁都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Schindlerhof(欧洲知名酒店)找的是“把服务当作快乐的人”。

这样做的道理是:如果员工没有对工作的积极想法,没有长远的目标,只是做一天算一天,即使对公司忠诚,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2.让员工看到未来

对没有前途可言的企业的忠诚是愚忠,对不忠诚的企业的忠诚是盲目的,也是危险的。

要得到员工的忠诚,企业必须坚持自己的忠诚。企业的忠诚表现在对成功的持续不断的追求。让你的企业不停地进步,不断地成功,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持续的吸引力,也才有足够的能力回报员工的忠诚。

作为管理者,要有长远打算和战略规划,专心做好某个行业,并有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头羊的决心。

3.给出明确的方向

稀里糊涂的晋升和部门调动会让员工迷失方向。因此,员工需要一张地图指点迷津,基本上,员工更愿意为那些能给他们以指导的企业卖命。留住人才的上策是,尽力在企业里扶植他们,了解他们心中有什么职业发展目标,然后帮他们制定计划以达到目标。

设计合理的升迁途径,把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结合起来,帮助员工在企业找到明天,明年,后年发展的方向。制定严格的升迁游戏规则,并遵守这些规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员工对这套升迁途径有信心,从而让他们对努力工作的回报有所期待。

4.让员工满意

看起来,这是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按照“欲望是永无止境的”理论,让员工满意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并非如此。要让员工满意,管理者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 提供经济保障。关于这一点无需多言了。
  • 尊重并相信员工。员工有选择留下或是离开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要让他们有受到威胁的感觉;既然企业选择了他们就相信他们,管理者必须更大程度地放权!
  • 适当的培训。招商银行的行长曾经说,“我在所有的地方省钱,但在两个地方绝对不:一个是培训,一个是电脑。”
  • 适当的激励。管理者能向员工做的最有力的承诺之一就是,在他们工作出色之际给予肯定。
  • 经常交流。员工讨厌被管理人员蒙在鼓里。 解决办法是,打开你办公室的门,随时欢迎员工的“打扰”。

 

本文来源:我是Leader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过得不开心,换个工作就好了?”

不是工作有问题,是你有问题 

最近一个95后小姑娘找我倾诉,说自己想跳槽。她工作两年,一直在公司底层,辛苦不说,老板苛刻,客户还难搞,每天基本的生存状态就是猪八戒照镜子,费力不讨好。同事之间竞争激励,人际关系复杂,按照她的话说,简直活不了。

这样的吐槽,每天都能听到。工作要是糟心,分分钟想死。按照朋友的话说,毁掉一个人,一份工作就够了。于是换工作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好像换个好工作,人生就能重新来过。

真的挺傻的,有多少人把跳槽当成一次重生,没想到是另一个火坑。

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朋友。因为和主管领导三观不合,换了一个工作,发现还是不合。再辞再找,七八个回合下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好老板。我就认识一个人,五年换了六个工作,没有一个能超过一年的魔咒。整天一副怀才不遇唉声叹气的模样,但他们从来不思考,为什么工作不顺利的总是你。

这个问题才是跳槽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曾经和一个资深HR聊天,说起她面试时经常问的一道送命题。如果领导和你意见不合,怎么办。很多人会说,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如果老板特别无理取闹,自己也会保留意见。说实话,这种回答,听起来很圆滑,其实很坑。在职场,老板和你意见不合的时候,通常只有一种选择,怎么把老板的无理取闹变成可以执行的方案。

一个人最核心的职场竞争力,就是把老板不正常的要求变正常。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能让你称心如意的老板,很多时候,都不是工作有问题,而是你有问题。

你的问题就在于是不是能放下自己那点不称心如意,正视你的工作。

频繁换工作其实是一种游戏心态 

曾经看过一期圆桌派,聊的话题是《跳槽季,越跳越迷茫》,聊到跳槽率越来越高这个问题时,张立宪有个观点:很多人是被成功学给害了,觉得哪儿都欠他,谁都对不起他。以至于很多人工作就好像在玩游戏,他老有那种re-play(重玩)的心理,就是大不了我可以再来一盘。

这种游戏心态,其实恰恰是一个人最大的幼稚,也是职场的一大短板。其实想想一个人为什么想跳槽,无非是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可这个不满意的原因,很多人没有认真分析过。

不可否认,有时候是环境不好,机会太少,但我相信更多时候,是一个人没有面对困境的能力。

很多年轻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一个不满意就要卷铺盖走人。可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工作,工资高的就累,清闲的就没前途。有发展的就竞争激烈,竞争不激烈的就挣得少。

为什么一个人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答案或许很简单,想要的太多,能要的又太少。

能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才有跳槽资本

刚上班的时候,有满腔斗志,总觉得要选择喜欢的事,可随时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喜欢的事,一旦变成工作,就不喜欢了。

所以,过去我佩服那些把爱好当事业的人,现在我佩服那些能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好的人。

我有个前同事,相当励志,有一段时间,他们部门调过来一位新领导,新领导想培养自己的党羽,想方设法把他踢掉。受气是难免的,可他二话没说,把工作做到完美,让新领导找不到一丝漏洞。久而久之,新领导也被说服了,反而把她收归己用。后来,这个同事跟着新领导做了不少大项目,带着学到的经验和积攒的资源跳槽了,新东家直接给出薪水三级跳。

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能把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做好的人,做什么都能做好。这样的人,才真正拥有跳槽的资本。

没有让自己工作变好的能力再怎么跳槽也没用

当你想跳槽时,意味着遇到了某些障碍。你想要寻求突破,如果天时地利人和,那么离开无可厚非。但如果你只是想逃离某种不理想的生活状态,那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一种生活过得容易。

很多人缺少的正是一种收拾烂摊子的能力。

2010年1月,日本航空公司因为经营陷入困境,不得不向东京地方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为了拯救日本航空公司,日本政府邀请了有“经营之神”之称的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的董事长,年近80岁的稻盛和夫先生欣然应诺。日本航空公司在实施一系列“重建计划”后,在宣告破产重建的第二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没有谁的职场一帆风顺,也没有哪份工作没有艰难。而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就是收拾烂摊子的能力。有人破瓜破摔,大不了辞职不干,有人努力翻盘,对别人负责,给自己交代。

所以,跳槽前,你至少应该明白两件事,你有什么能力,抱着怎样的心态。追求更高更好,是每个人的愿望,但难保下一份工作是不是深坑。所以,你得把自己准备好,无论顺境逆境,都有做局和破局的能力。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智联招聘(ID:zhaopin-com),转载请联系智联招聘。

2018年下半年,这3类人注定被淘汰!

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是你正在被淘汰的时候,却浑然不知。

这几年一本科幻小说特别火,那就是大刘的《三体》,堪称一部神作。

此书让互联网的大佬们爱不释手,甚至连高晓松都在节目中说:大刘,你负责创作,我负责给你打call。可见受欢迎的程度,为什么很多业界顶尖人士都酷爱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中除了有很多科幻的情节脑洞大开,那就是可以找到一个生存共鸣:丛林法则。弱小的文明一旦被发现,等来的不是友好沟通,而是致命的一击。高等文明不经意地随意扔一张小纸条,弱小文明就一切灰飞烟灭了。这些业界精英,在《三体》文明对抗的情节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行业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危机,思考着如何不被淘汰掉。

近几年总是出现一个词“中年危机”,出现的危机是惧怕被淘汰掉。

惧怕被三种情况淘汰:被职场淘汰,被圈子淘汰,被社会淘汰。

1. 不愿付出,被职场淘汰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千万不要小看默默努力的人》,随后一位读者深表认同,接着在后台写下他的经历,让我颇有感触:

“我独自一人整理本该别人整理的库存材料时,有人笑我多管闲事;我在没人授意的情况下,加班撰写公司管理文件时,有人笑我多此一举。老板视察工作,直接任命我为财务总监,我坦然面对他人羡慕的目光。

我在先前公司里,达到了财务人员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位,随后放逐自己,融进了市井,最后又迎来了人生巅峰。”

留言的这位读者是知名外企的财务总监。为什么职场上有些人能一路三连跳,有些人直接被淘汰掉?因为很多人思维是:依赖性生存法则,而非竞争性生存法则。依赖性生存法则之人的想法是:你给2000的月薪我就干2000的活,老板给的少,我就干得少,越干越清闲,最后老板找了一个给相同报酬,但是能做更多事情的人取代你。

很多人不爱听这句真言:你的薪水不是老板决定的,而是你的价值决定的。

想干得少,拿得多,这种是被自己的依赖思维淘汰掉的人。

另外,很多人缺少一种观念:时间成本。我表弟从小不爱学习,没有读书命。初中毕业上了在我们县城技校学修车,浑浑噩噩三年了,后来姑妈实在没有办法,让我在省会给他找一份儿工作。我费了不少力气,把他送进一家跟汽车有关的上市公司,让他好好奋斗。两年时间薪水涨了3倍,其原因是上班第一天,我给他注入了时间成本的观念。

不要别人给你发多少工资,你就做多少事儿。一定要多做事儿,因为你的能力是在做事当中磨练来的。如果你单纯为了那点薪水悠哉工作,你的青春耗费掉了。

因为最开始低收入的工作,必将在能力上不会有太高要求,如果你持续做没有太高要求的事情,而不努力对自己有更高要求,去超份额做事,那么过了三年,还将会是低级的水平、低级的能力。

你在职场上不仅要赚到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更值钱,不然你的年龄在增长,个人价值在贬值。

同样花时间,同样的一份工作,为薪水工作的人和为自己将来铺路的人,几年后差距就出来了。

同样的时间成本,有些人高就,有些人被Pass掉。

2. 格局小,不爱分享,容易被圈子淘汰

身边一位我非常钦佩的创业者,经常出差,天南地北参加他们行业的大会,我好奇询问:你们这些大会有什么价值?

她回答:凡是出席这些大会的人,都是我们圈子的大佬们,一场会议下来,你就听到了整个行业的风声趋势在哪里,大家都会交流一些个人心得,资源对接一下,比你一个人单打独斗强多了。

我接着问:如果有人只听别人的分享,只找别人要资源,自己从来不分享,怎么办?

她哈哈大笑:被淘汰掉啊,为什么叫做圈子?因为资源资讯都是共享的。还有关键一点儿,如果一个人人品不地道,做了损害圈内人士利益的事儿,整个圈子立马传开,那么瞬间在圈内被蒸发掉。

有些人总觉得圈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早段时间徐小平在群里,分享区域链的时候,我们门外汉到现在还是雾里看花。

越在高端的圈子,越容易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源,随便一个资源,或者资讯,哪怕有人稍微点拨一下,可能你的命运就会改变了。

格局小,自私狭隘的人容易被圈子淘汰。

3. 没有学习力,被社会淘汰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人,或许对老布这个角色有些许印象,他在监狱里待了50年。最后被释放,获得自由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自杀。

因为他已经50年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了,在他的意识里,监狱才是真实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是虚假世界,他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的世界,最后选择了自杀。

他是一个被现实世界淘汰掉的极端例子,一个成年人如果很长时间不出去工作,再让他工作他会产生一种抗拒,排斥,甚至是恐慌。

多年前,我曾经听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喝杯咖啡的功夫,都会有哪些高科技出来,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没有,时代的进步的车轮,在无情的碾压不爱学习的人。

你可以缺学历,能力,但是一定不能缺学习力,因为学历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力实现的。

学习力强的人,代表他是一个终身奋斗者,一个终身都在进步的人,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本文作者简介:张涔汐,用男性视角看职场,以女性视角看人生,既能剖析人性复杂,也能把世间冷暖写笔下,新书热销《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个人公号“涔汐”(ID:zhangcenxi99),微博@张涔汐

千辛万苦,我终于成了公司工资最低的人

2018年的上半年,已经结束了,你过得怎么样?

我听到最吓人的一个答案是:“千辛万苦,我终于成了公司工资最低的人。”

说这话的,是我的朋友刘小莉。刘小莉,本科毕业后,就在一家大型零售企业工作,做品牌营销。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所以做得分外带劲。

她每天7点半到公司,吭哧吭哧干到下午6点,再在办公室点个外卖,加班到晚上10点多。然而,今年两个季度业绩排名出来,整个部门,她倒数第一,收入自然也最低。

在职场里,为什么你忙得让人感动,工资却始终涨不上去?

答案很简单:

有时候,你的太勤奋,实际上也是一种偷懒。到底什么样的员工,他们的努力,会有合理的回报?真正的勤奋,又是什么样子的?

01. 真正的勤奋,不是重复做一件事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句话当然不错,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你要真正勤奋,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真正的勤奋,从来不是重复做一件事。

职场中的勤奋,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你肢体勤奋,这体现在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上。

另一种是思维勤奋,这要求你摆脱惯性思想、把事情想透彻,树立精准目标,开拓新渠道。

只有肢体和思维并进,才是真正的勤奋,否则,只能算是辛苦,或者是疲于奔命。

比如,你每天都在和客户沟通,却从来没有对客户进行过分类管理;

比如,你坚持每天睡觉前看几页专业书籍,但第二天就忘记了;

再比如,你每周参加一个策划专题会,但连会议笔记都不愿意做。

你看起来在努力,但这种努力,不会有任何增量。你越辛苦,越失败。

02. 真正的勤奋,绝非单打独斗

稻盛和夫说,BOSS们应当具备五种能力:

1) 拥有使命感

2) 明确地描述并实现目标

3) 不断挑战新事物

4) 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尊敬

5) 抱有关爱之心。

同样,优秀的高薪的员工,也有一些相似的特质。

他们既努力,又懂团队协作。因为团队合作,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薪酬也水涨船高。真正的勤奋,绝非你单打独斗。

每个公司里,都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久,平时也兢兢业业,但一直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一直都成不了管理层,也很难拿到高薪。

千万不要以为,这种结果不公平。公司经营,不是单兵突击,而是集体力量的体现,单打独斗,明显不符合这种价值观。

所以,在正常的公司里,如果你不懂分工协助,自然拿不到高收入。

03. 埋头苦干没有用,你还得让人看见

在职场,最受欢迎和最容易加薪的人,往往是“孔雀式员工”。

换句话是,你应当努力,还应当把你的勤奋让上司看见。

经济学家早就分析过,决定你日常收入的因素,主要是五个:公司利润、老板心情、个人能力、与老板的关系、部门重要性。

人际关系,自我展示,也应当是职场努力的一部分。

我以前就遇到过一个同事,是办公室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所有同事里,他加班的次数永远最多,时间也永远最长。但他最不擅长的,就是主动向BOSS表现自己。

年终部门开务虚大会,同事都一一详列出,自己的工作成绩,只有他始终保持谦虚,说做得还不够。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是加薪、晋级这样的好事,都轮不到他。

你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这样才能在职场顺水顺风,拿到应该属于你的东西。

04. 勤奋的内涵,应当是一种自律

被总监批评后,你开始发奋自强;为了完成这个月的销售任务,你加班到深夜。但到下个月,你连早起都做不到;

你总是喜欢在朋友圈里,发加班的图片。但平日里,一到下班,溜得比谁都快。

这真不是勤奋。

有内涵的勤奋,应当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律。无需他人约束,你自然能够做到。

比如,你总能把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不拖到明天;

比如,你每个月都有变动的目标,并且让它们具有挑战性,然后你努力去完成;

再比如,你不因为勤奋,就牺牲生活和锻炼,它们之间,始终是种平衡的关系,是自觉行动的事情。

当勤奋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你始终如一的去努力工作,终有一天,你所有的付出,都会被犒劳。

有人说:我们身边存在着一种“勤奋歧视”。我们不崇拜努力,更崇尚捷径。

但比起“勤奋歧视”,更值得关注的,是“勤奋幻觉”。你以为你很忙,其实你是在浪费时间,你以为你在努力,其实你只是感动了自己。

为什么,你大学毕业了五年,月薪依旧没涨多少?为什么别人早已财务自由,你依旧在菜市场,和小贩为五毛钱而争吵?为什么在职场上,别人总走得比你快?

许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只因他们拼命瞎忙,从不深度思考。

如何让人生走上更高阶层?辛苦没用,你得真正勤奋。忙碌是一种瘾,它可以让你生活“充实”。但只有务实的勤奋,才能带你去远方。

 

作者简介:王耳朵先生   微信公众号: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成功者的3个底层逻辑,最后一条淘汰99%的人

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固然很多,但成功者们背后共通的逻辑却只有3条:专注、节奏和信念,听起来似乎早已耳熟,但真正能做到这三条的人注定寥寥无几,这篇文章,相信会让你对成功的逻辑有新的认知。

1。你在赌球,高手在坐庄

前几天看到一段话,我看完一拍大腿,“哎哟,讲得太好了!”

畅销书作家马歇尔.古德史密斯,也是美国管理研究院(IMS)终生成就奖获得者,有一次,他谈起高尔夫球的顶尖高手。

顶尖高手嘛,自然是一招制胜,处处妙着,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想法。

马歇尔说,不是。面对一个四杆洞,第一杆把球打上球道,第二杆把球打到洞口附近,第三杆打出“小鸟球”,或者用两杆推杆打出一个“帕”。然后走向下一个球梯,重复之前的过程。简单,平淡,甚至有些单调死板。

可是,如果能成功复制这个过程直到打完18洞,通常个人最佳记录,乃至球场最佳记录,就已经被打破了!

所以,高尔夫球的高手们相信:不需要多么精彩,不需要一招制胜,一场平淡无奇的比赛就是一场伟大的比赛。

我之所以为这段话叫好,是想起前段时间世界杯闭幕,朋友圈里有人在抱怨。

他是我认识的人里面,世界杯期间赌球赌得最疯的一个。他场场下注,押中了墨西哥爆冷赢德国,也押中了半决赛克罗地亚淘汰英格兰,甚至猜中过比利时3:2逆转日本的比分,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希望落空。最后结算下来,还是输了几十万人民币。

我很想告诉他:

你在惊心动魄地赌球,庄家们在按部就班地坐庄。

你总想着一夜暴富,直到输掉底裤,庄家们只是平淡无奇地成功。

你把命运交给运气,高手把收益交给概率。

太阳底下,哪有什么新鲜事。

 

2。成功不可复制,但成功的底层逻辑可以

我在招聘的时候,非常在意应聘者有多少成功的项目运作案例。如果对方还有其他行业的经历,我也很希望了解他在别的行业,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想必每一个有经验的面试官,都会这么去做。因为我们都相信,成功固然不可复制,但是成功的底层逻辑,是共通的。

在我的观察以内,高手们的底层逻辑,有如下3个,一般人可以学到皮毛,但是做到极致者寥寥无几。所以成功者,永远稀缺。

01。专注

美国HBO电视网在2017年,推出了关于股神巴菲特的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这是巴股神第一次亲自参与的影片。

影片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玩了一个游戏,他们没有任何交流,然后分别在白纸上写下对自己一生最有帮助的一个词。

答案是同一个:专注。高手们深知专注为自己带来的好处。

我们平常说的专注,其实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投入度。

专注需要时间,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才能把动作变成肌肉记忆,变成身体本能。细末分毫处、电光火石间,才是分辨出高手的地方。

所以专注的核心,不光在于你有多投入地做某一件事,还在于你有多大的决心,去对其它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说“不”,为你的专注腾出时间来。

抖音两小时,王者两小时,微博贴吧知乎B站再各来一小时,一天下来时间所剩无几,想必你也不会再有“专注”的念头了。

要不然怎么说,这个充满了越来越多社交媒体、游戏娱乐的世界,正在越来越严厉地惩罚那些,没有自控力的人。

再说投入度。在这一点上,所谓“10000小时定律”也可以算是某种“幸存者偏差”了。

同样8小时坐格子间,你可能一会儿看下新闻,一会儿逛会儿淘宝,写个项目计划书能磨蹭一大下午,这个投入度,就远远低于那些埋头干活,沉浸其中,一抬头才发现夜幕已经降临的人。

许多高手精通多个领域,因为他们总是专注,而其他大部分人往往浅尝辄止,因为他们总在虚度。

02。节奏

现代人经常讲一个词“效率”,而“节奏”这个词,很少被提起,要是说起也是感慨一声,“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了……”可是他们在忙些什么呢?

打工的,为了涨点薪水,一个行业还没摸熟,又跳槽到另一个行业。创业的,公司关门才没几天,从一个赛道又切换到另一个赛道。就连减肥的,也是从一种流行减肥法,转换成又一种流行减肥法。结果,当然老是没法成功。

在所有控制节奏的高手里,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写长篇小说时,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用完早餐开始写,五六个小时到上午十点结束。他要求自己每天写10页,每页400字。再有灵感,10页一到立马停笔,写不到也绝不起身,非要写满10页为止。

这哪是写小说呀,这不就是跑马拉松嘛。

你发现没有,“效率”这个词,充满了焦虑感,好像你一时半会儿不做点什么,就要被甩开、被淘汰、“被同龄人抛弃”一样。

人一焦虑,做出的判断多半是错的,付出的行为经常是无用功,甚至起反作用。

而“节奏”这个词,你感受一下,有一种很自信的韵律在里面,它把事情看成是做一道菜,加水、切料、下锅、汆烫、闷炖、起锅、摆盘,慢了就抓紧点,快了就停下来,讲究一个恰到好处。

就像世界杯赛场上踢球,不是由前锋,也不是由后卫,而是通常由中场最核心的球员来控制局面,组织球队时而进攻,时而防守,有的时候加速一把,或者暂时放慢节奏。

所以,我们夸后卫说后防中坚,夸前锋说锋线杀手,但是,只有能控制局面的球员,我们才赞誉他,“中场大师”。

在职场和人生的赛场上,高手们总在控制节奏,成为自己的“大师”,因为他们懂得,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靠心血来潮式的反复冲刺。

03。信念

“信念”是一个常常被误解的词。上面提到的“专注”和“节奏”,你可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过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当你下次遇到需要专注,需要控制节奏的时候,连想都不会再多想一下,还是会按照原先的方式,继续消耗自己,或者继续犯错。

为什么一个普通人,即使知道了成功的所谓“心法”,还是没法运用呢?

就像巴菲特谈他的投资心得:很简单,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好企业的股票,然后坐等它上涨就可以了。

简单吗?简单。做得到吗?99%的人都做不到。

因为,他们没有“信念”。什么是信念?就是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总是相信自己的那套方法是有效的。

炒股的人都理解,你“看好”一只股票,然后买定离手,它跌了又跌,跌了再跌,你会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判断,最终精神崩溃,含泪割肉离场。如果买进以后稍微挣了点钱,你又会不停地问自己:会不会跌啊,万一跌了呢,然后匆匆忙忙地卖出完事。长期来看,全都输多赢少。

不光炒股,人生其它事情,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因为没有“信念”,所以你总是想一夜暴富,同时又常常半途而废。

信念听起来挺玄是吧,好像只要自己相信就可以,是这样吗?其实并不是。

“信念”的培养,要求你必须曾经使用“专注”和“节奏”成功过,尝到过甜头。而且,取得的成绩越好,成功过的领域越多,你会越有信念,当进入陌生领域时,会越容易有意识甚至下意识地“专注”并控制好“节奏”。

随后的成功,会再次强化你的信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高手进入陌生领域后上手极快,而且带着某种近乎“盲目”的自信,让他在失败后敢翻身再爬起来,再失败,再爬起,直到最后一看,他居然成功了。

 

3。是观念造就行为,还是行为塑造观念

这个世界上,关于个人成长的道理真的有那么多吗?不多的,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条。只不过,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高手们,换着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这些道理谁都懂,甚至绝大多数你都看过学过,可是,这跟你是否能成功,是两回事。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是观念或者认知的问题,又有些时候,你会发现道理懂了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是观念造就行为,还是行为塑造观念?

我的答案是:都是,又都不是。

观念当然造就行为,但是行为的结果会反馈回来,强化你的观念,或者质疑它甚至颠覆它。

在这之间,还需要一个更重要的东西:思考。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才会在认知和行为之间,建立起“信任感”,就是刚才提到的“信念”。而“专注”、掌握“节奏”的信念,必然为你带来一个又一个领域的成长乃至成功。

而这一点,才是真正的高手追求的,所谓那些平淡无奇的胜利,不过是最终的表现罢了。

 

作者:格总,职场老司机,80后段子汪,干货有洞见,鸡汤有思想,你要不要来尝一尝?微信公众号:格总在人间(ID:I-Gargamel)。

每一个值得追随的领导,都有这3个特质

上个周六,我见到了今年目前为止,我见过的最倒霉的人。

我的前同事A,是一家小型创业公司的老板。不,应该是三家创业公司的老板,只不过前两家都失败了。

时髦话说就是,“连续创业(失败)者”。

从竞争对手挖来的技术骨干,在产品攻关最关键的阶段,带着源代码走了。

新招的人力资源和原来一个资深销售,居然一边谈恋爱一边办理完离职。而他是最后一个知道婚讯的人:在某个忘了屏蔽他的在职员工的朋友圈里。

最搞笑的是刚招的行政助理女孩,来公司只待了一天。他让人打电话去问,人家说:我是来应聘行政的,为什么安排我坐前台的位置?

听完他的吐槽,我有两点体会:

1、如果不懂得管理,建议你先不要创业。否则要么人会疯,要么公司会死。

2、不要以为当领导是一件很拉风的事,员工崩溃的时候还能找个安静的地方哭一场。当领导呢,公司崩溃的时候你还得有本事让员工安静。

谁让你是管理者呢?

这篇文章就是写给每一个曾在危难之际,下属面前岁月静好、关上房门失声咆哮的你。管理难,也不难,下面这3个提醒做到了,至少你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原则就是,想要任何一对人际关系运转良好,强势的一方理应做出更多努力。

1. 员工要钱,也要尊重

有一种管理者我挺鄙视的,就是喜欢对下属吆三喝四,根本不顾对方的面子。

好几年前,我约一个朋友吃饭,坐在他们公司楼下等他。电梯打开,他一脸菜色走出来,并肩的是个面色冰冷的中年男子,一看就是他领导。

他们走出闸机口,我远远地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就见那男的站住脚,转过身,对着我朋友一顿咆哮,手都快杵到鼻子了。

大堂里好几十人全都呆了。没过几天,我朋友就辞职了。我说不至于吧,“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职场不就是这样嘛,忍忍就过去了。

他说:“不是,我主管那几天因为儿子上小学的事,情绪不好见人就咬。我前一天加班晚那天精神不好,不小心摔了,手里文件落了一地。本来捡起来就没事的,结果被他看见,把我从电梯口一直骂到大堂……”

听他讲完,我也无语了。

有些管理者,习惯朝下属发脾气,把粗暴当直率,把无礼当个性。他们自我辩解说,乔布斯、任正非也很强悍啊,也把下属骂哭过啊。

但是他们不知道,老乔、老任那样做,是有资格的:

1、人家骂的都是业务上的事,骂得有道理,有水平,叫人服气。

2、人家有足够的行业地位、人格魅力让下属佩服甚至崇拜,你有吗?

步入职场越久,我越来越发现,能力越强位置越高的人其实越温和,为什么?

因为行业地位、公司职位人家自己凭本事挣来的,不需要在下属面前靠官威下指令。

人家一定程度上把下属当朋友,当信得过又需要照顾的小弟小妹。

有些为了给下属争取合理的利益,甚至敢于拍上级的桌子。在外人面前,也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词,帮员工争面子。

比如有次碰巧在我老家做项目,我老板带我去见当地的政府官员:“我们这位小X啊,就是从你们这里出来的优秀的年轻人……”

我当时装得一脸谦恭,心里那个爽啊,这么些年了还一直记得。

那么反过来呢,我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熟悉三国的朋友还记得吗?张飞是怎么死的?

刘备攻打东吴时,关羽战死。张飞听说后又伤心又气愤,天天喝酒发泄,士兵稍有过失就被鞭子抽打,甚至被打死。

他的下属范疆、张达因为没法在短期内完成不可能任务:三天内置办好悼念关羽的白旗白甲,也被绑起来打得满口出血。

最后,为了活命,两人只好趁张飞喝醉,杀了张飞去投奔东吴。

所以,好的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员工。不要让明明可以倚仗的左臂右膀,成为你身边的易燃易爆品。

2. 员工要钱,也要成长

阶层固化了解一下?中年焦虑了解一下?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知识服务App“得到”的用户,已经突破2000万用户大关了。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对于8小时之外的学习和成长,是有自我期望的。

那么,8小时之内呢?

虽然说,给公司创造价值才是你立足职场的根本。但是反过来看,更快更好的成长,才能让你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可替代。

所以,真正优秀的员工,对8小时之内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成就,期望更大。

我的一个客户是福建人,家族企业做得很大,沿海好几个省份产品占有率都很高。本来有心把生意往内陆省份做,但是因为家族股权纷争,确实有心无力。

有一天,他的两个得力干将,其中一个忽然辞职不干了,让他特别想不通。

没多久他巩固了后方,开始进军内陆,留下来的那个自然做了马前卒,攻城略地好不痛快。没想到,走的那个下属找到他,说还是希望回来效力。

他想了很久,同意了。

后来他跟我讲,一开始很生气,毕竟培养了那么多年,说走就走了。不过时间一长,也慢慢想通了:

人家年轻人也要有自己的成长,要有自己能建功立业的机会。

钱给得再多,也是有数的。

管理者只有不停地把手指向需要奔跑、需要拼命才能够得着的草原,让员工看到那些肥美的羊群,有进取心的人才自然会变身成狼,让自己和公司一起成长。

“投资界女王”,今日资本合伙人徐新就说过,“打胜仗就是最好的团队建设。”在胜利中成长,成长后争取更大的胜利。每一支能战能赢的队伍,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所以,作为管理者,你应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 我给他们成长空间了吗?
  • 给他们成长机会了吗?
  • 给他们成长的支持了吗?

一个好的员工来到一个平台,肯定不会仅仅是为了钱,更是为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所以做管理者的一定要珍惜,要善加使用。

尤其现在这种疾风骤雨的行业变化里,组织变革、产品迭代、模式创新,都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都得仰仗团队里那些对自我成长有要求的人。

其它的例子不用举了,想想“微信之父”张小龙吧。几乎凭借一人之力,就为腾讯争来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还是头等舱。

3. 员工要钱,也要鼓励

有一个许多管理者都有的错误认知,你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这样想的:

团队成员一定要那种能够自我驱动的人,老是需要领导拿着鞭子抽的那种人,坚决不能要。

不好意思,这句话听着很美,其实很扯。

完全自我驱动的人,和完全需要踢着屁股往前走的人,是两个极端,现实中都是很少的。大多数员工,通常介于两者之间。人家可以拿自我驱动来要求自己,可是我们做管理者的不能这样去要求对方啊。

所以,认可和鼓励就显得特别重要。

用钱鼓励当然是必须的,但那是傻子都能干的事。除了钱,好的管理者会适度地认可员工、激励员工。有时候简单的几句话,会让普通员工变得优秀,优秀员工变得卓越。那才叫真正的管理水平。

一个朋友跳槽去过很多公司,但是有一家他去了后就再没离开。跟我聊起他进那家公司的第一天,说现在想起都挺感慨的。

那天他进到主管办公室,简单聊了几句。然后主管把他带到外面的办公区,说是认识一下新同事。

他俩站到办公区的正中间,主管开始大声招呼所有人:

“大家都请停下手里的工作,我为大家隆重介绍我们团队的新成员。来自鱼米之乡浙江嘉兴的张XX。张同学也是非常厉害的江南才子,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校刊的主编!张同学特别善于协调各种资源,对客户需求也把握得很准。我们行业里很成功的XXXX项目,还有XXXX项目,就是张同学的得意之作(其实他只是参与不是主导)。

今年,公司一边要完成B轮融资,一边还要多拿单多做业绩,销售额至少要冲到10个亿。老实说,难度非常大。但是有了张同学的加入,反正我是更有信心了。各位对这个目标也有信心的同事,请站起来,我们一起和张同学击个掌好吗?”

说完主管转过身,跟还有点懵的他,一个狠狠的击掌。

周围的帅哥美女纷纷笑着围上来,挨个挨个地和他击掌。摸着被打得通红的手掌,他痛苦(感动)得简直快要哭出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同学们,人心都是肉长的啊。

你想想,在职场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平淡无聊,甚至有点索然无味的,让人容易觉得迷茫、困顿。久而久之呢,激情也会渐渐消散。

如果在某些关键时刻,你能给予员工哪怕一点点认可,一点点鼓励,都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激发他的潜力。让他知道:他是重要的,你是用心对他的。

自我驱动和外在鼓励叠加,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我们做管理者的,不要就知道发号施令最后看结果,那是一种懒惰。

尤其在小公司、小团队,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把自己变成教练,变成导师。有些时候要像朋友一样亲密;还有些时候呢,要像家人一样可靠。

为什么说,士为知己者死?

为什么那些伟大的领袖,会有人不离不弃地追随?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心甘情愿地奔向他们目光照射的方向,共同成就那些根本不可能之事?

除了宏伟的愿景指引,和他们得到的鼓励,也是分不开的啊。

那么最后我想问,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做到了吗?

 

作者:格总  微信公众号格总在人间(ID:I-Gargamel)。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做企业,起码的诚信就这么难吗!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但问题疫苗的出现,让无数家长揪心、伤心、痛心。上市公司生产的疫苗为什么会有问题?这批25万支的疫苗是如何通过公司内部质检的?又是如何通过相关部门检测,堂而皇之的销往山东市场再经过层层环节注射到儿童体内?从原料供应商到疫苗厂商的生产、质检环节,到相关部门检测环节,再到经销商、分销商、最终到医院、诊所,疫苗作为特殊商品,事关生命健康,质量安全岂能容得一丝儿戏?

问题疫苗背后,一条产业链的集体不作为让我们细思极恐!但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能及时发现问题也不至于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究竟有多少问题疫苗流入市场?问题疫苗是否会对儿童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之前的疫苗是不是存在同样的问题?谁应该对问题疫苗负责?事情发酵至此,我们都在等待明确的答案和合理的解决措施。

▲华帝广告海报

问题疫苗刷屏之前,华帝公司在世界杯期间推出的“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的营销方案一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法国队每赢下一场关键比赛,“华帝”一词的搜索热度就会创下新纪录,毫无疑问,这个经典的营销方案,为华帝带来了可观的品牌曝光度和销售业绩。

然而,当“高卢雄鸡”真正如愿捧起了大力神杯,那些购买华帝夺冠套餐的消费者却在退款程序上遇到了种种问题和刁难,比如厂家要求消费者凭协议而不是发票退款、经销商借不知情为由拒绝退款、在线购买退的不是现金而是等额的购物卡……

▲央视财经频道相关报道

华帝在“退全款”的问题上耍的小聪明,使原本可谓经典的营销案例不得善终,伤的不仅仅是万千消费者对华帝的信任,更是对华帝的企业形象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就连央视和人民日报也提出批评:我们被华帝套路了!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最崇尚的品质,是对我们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倡导诚信,可是,为何如今诚信却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 为何连做人、做企业最基本的底线都守不住了呢?

对内,诚信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

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无疑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只有一个团队互诚互信,才能拥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为,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倘若团队成员之间互不信任、互相猜忌,那势必导致推诿扯皮、勾心斗角、各自为政、人心涣散。对企业来说,这将是致命的!

有关新闻报道,根据线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飞行检查,发现该企业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行为。敢问是谁在造假?难道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员工或者一个普通的中层管理者吗?公司高层领导会全然不知,毫无关系?答案不言而喻。笔者因为工作关系,一直与各种企业接触,发现有失诚信的企业发展规律都是出奇的相似:先是同心同德,后是同床异梦,再后来同室操戈,最终同归于尽。

对外,诚信是企业合作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企业是市场行为的主体,市场的运转依靠的是规则、契约,而规则和契约的底层便是诚信。一家没有诚信观念的企业,即使规则和契约再严密,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张废纸。以华帝而言,虽然依靠营销手段赚足了眼球,却最终因为欺骗消费者失去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在官方微博公开声明: “把广告费花在消费者身上,这个营销创意还是挺赞的!希望华帝切实履行承诺,按照售前约定和承诺,切实做好每一位消费者的退款工作。”

企业要时刻认识到,诚信,才是任何营销的完美注脚。失去诚信,非但消费者会离你而去,更会遭到供应商、渠道商的抛弃,也注定逃不了社会舆论的讨伐。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大量而广泛的实践证明,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内诚外信”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内诚”,才能让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打造一支有激情、有梦想、有活力的常胜之师;依靠“外信”,方可让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高度认同,密切合作,让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本文作者为泰山管理学院市场部主任、讲师郜宪景老师。仅代表学术观点,不持任何立场。如需转载,请通过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授权。

真正优秀的员工,从不抱怨!

工作中无处不在的抱怨现象

每个人都可能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职业发展的低谷,需要发发牢骚、排解排解生活的压力,于是,抱怨成了蔓延在社会中的一种情绪,听起来似乎无可厚非。

问题是,一旦你养成抱怨的习惯,内心形成抱怨的思维模式,会逐渐丧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忽略工作的完成和自身的成长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抱怨能带来的是什么?

任何一个市场化运营的企业,都希望聘请一位能为企业解决问题和带来价值的员工,而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家。

1.抱怨薪水

人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应该得到丰厚的报酬。相比发展空间、工作意义、企业氛围、个人能力的锻炼等,大家更注重的是工资的高低,工资似乎成了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

2.抱怨同事

指责和抱怨不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任何的好处,反而暴露了我们的幼稚和无能,况且,直白的批评会让他人觉得丢了脸面,自尊心受到了侮辱,最终造成双方不欢而散、难以收拾的局面。

 

做一个不抱怨的行动者

在每一种貌似合理的抱怨声的背后,都有一种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改变现状,做一个不抱怨的行动者。

1.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不少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推责于别人,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别人的存在与做法一定有其合理性。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一切就会改观。这正如我们无法逾越墙壁,但我们可以绕过,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2.把抱怨化作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把自己的想法从公司的角度加以考虑,并且以领导能够接受的方式主动提出,或者积极实施,我想公司应该是非常欢迎的。

3.公司是你的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就像是一条船。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一旦踏上这条船,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将和这艘船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与船同生死、共命运。所以,你不但要为你的船贡献自己的全部能力,你还要保护你的船,不让它在中途抛锚。

4.以老板的心态工作

如果你以老板的心态来工作,那么,你就会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思考你的这份工作,确定这份工作在整个工作链中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从中找到最佳工作方法,会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以这种心态进行工作,你就不会拒绝上司安排的任务,你会认为这是表现和锻炼自己工作能力的一次机会。

5.闭上抱怨的嘴,迈出实干的腿

没有苦干的精神,再好的设想,再好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或者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始终无法变成现实。

6.乐做组织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想取得一番成就,要乐做组织的一块砖,有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服从精神和不找借口找方法的行动方式,随时服从领导安排的员工,才能成为企业中最受欢迎的人,受到老板和上司的青睐。

7.工作最怕不到位,到位才会有好位


就像盖子要拧到位,瓶中的水才不会漏出来一样,工作做到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任何领导,都担心下属做事做不到位,把事情搞砸,因为领导也要负责任甚至负最大的责任。

8.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

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出路,你做出什么样的思考,就有什么样的收入。所以我们必须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积极转变自己的思路,才能保证我们不被这个世界所淘汰。

改变抱怨心态的训练方法

抱怨使人思想肤浅、心胸狭窄,使你与公司的理念格格不入,更使自己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后一事无成,所以说,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1.抱怨前先反思


在抱怨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自己是否足够努力了?须知,尽心尽力才能尽善尽美。不是别人对你不公平,而是你不够努力。

2.把困难当成对自己的挑战

在面对不利的环境或者难题时,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困顿当作一种磨砺呢?在工作中,对工作的结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薪水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3.少说多干

要想不抱怨,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行动起来。不少人在平时工作中常常推责于别人,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你自己改变了,一切就会有改观。

这个世界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与其抱怨,不如埋头实干,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全部用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完全到位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中去,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1

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人都想离开繁华的城市,选择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想环游世界,想寻找自由。

还有很多年轻人总是奢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逢年过节拿奖金,别人加班我加薪;

喝茶看报好开心,副业兼差薪照领。

然而,这不是理想,而是懒惰;是不劳而获,甚至是妄想。

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越来越浮躁了,而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受委屈了。

去年有一篇文章特火,大概意思是说那个追求自由而辞职去丽江的姑娘回来了……

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不愿意忍受一点委屈。

关键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

但是一旦你能忍受这些别人忍受不了的东西,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你含辛茹苦的将这些委屈都吞下,你不仅撑大了格局,你还看穿了人性,你的智慧,你的心态,你的眼光,都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

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2

这个世界没有寻来的自由,只有换来的自由。

用什么去换?用我们的付出,用我们的价值,用我们的能力,用我们的创造。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眼前的苟且和委屈,就是通向诗和远方的大道。

再看一个例子: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吸血蝙蝠叮在野马马蹄上吸血,野马觉得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 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 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是暴怒和狂奔。

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妨多想想蚌和野马。

我们何不像蚌那样,设法适应,利用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以“蚌”的肚量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使之为我所用。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

 

3

一个人只有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我们要让自己停止烦躁,学会适应一切逆境 …因为逆境是成功的阶梯,痛苦和委屈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一个人的心胸和格局也都是被痛苦和委屈给撑大的。

成大事者,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配得上多大的成功。你现在咽下的苦水,总有一天能为你灌溉出一片森林。不管是哪行哪业,不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想要有属于自己的宝藏,必须要先磨炼自己承受委屈的意志,最终才能享受金钱带来的舒适!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