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为什么成了企业的天花板?

路径依赖让身份错位

任何一家规模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做起来的,但是小企业和规模企业的经营套路是不一样的,很多老板虽然把企业做大了,却还在用做小企业的方法。企业的规模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也不是方法的简单线性复制。我见过很多企业,规模都在好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老板却还是创业时的身份,比如大业务员、采购员、技术员等,老板成了名义上的身份,天天忙得要死,抱怨手下没人。如果公司最高职位的老板都只是个大业务员,那么员工还能是什么?员工还能干什么?这种情况下老板累,员工更累,要么内耗严重,要么能人跑掉,企业发展自然就会停滞。用个体户的思维做企业,不放手,就像用照顾婴儿的思维培养孩子一样,孩子难成才。

思维遮蔽让认知停滞

能把企业做大,很容易让老板认为自己以前的做法是对的,现在的或者延续以前的做法也是对的,再加上身边人的恭维,他就更会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少了审视和思考。作为自己熟知领域如销售或技术等的专家,可能会本能地享受这种成就所带来的光环、荣耀、自豪,也会本能地去自我强化。不能审视和思考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就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是别人的问题。当过去的成功遮蔽了思维,不去审视自己,不去思考新的可能性,企业发展自然会受到阻碍。

思维惰性让人不愿吐故纳新

人都有惰性,老板也不例外,而且年龄越大越保守,越是排斥陌生领域。有的老板即便知道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也不愿意去改变,不愿意清空旧有的。我曾经给一个老板建议过公司该如何调整、自己该如何定位,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都60多了,就这样吧,不想改了。所以在经营层面上不要用年龄太大的人,他们会让企业固步自封。还有一点,那些让自己受过伤的领域,人也会本能地不愿意再去触碰,比如不少老板在分股份上吃过亏,就不会再考虑或者不敢再给员工分股份,无论谁给他建议,建议有多合理。

不愿意放弃所拥有的

人都有一种损失厌恶的心理,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损失带来的伤心比收益带来的开心要大得多。这就是人性,不愿意放弃现在所拥有的,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越成功的人越固执,越多偏见与傲慢,越不愿意放弃现有的成就和思维方式,这就导致太多企业盛极而衰,不能跨跃成功的阶段性顶峰,比如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因为担心影响胶卷业务把它封存了起来,放弃了“自我革命”而导致破产。

让自己成长

老板的高度就是企业的高度,所以想要企业成长,老板自己就要先成长,要学会转换角色,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比如养孩子,父母的角色依次是保姆、老师兼保姆、老师兼朋友、朋友。做企业也一样,创业初期就是员工的活儿都要干,人多了,就要做部门经理的活儿,有了部门经理后就要做总经理、董事长的活儿,不能挂着董事长的名还一直干着员工的活儿。学会放手,各司其职,才能让每个人都成长。

职场进阶 │12个细节让你快速提高职场EQ!

职场生活中,在面对复杂情形或困境时,我们经常会感觉手足无措,不懂如何聪明和得体的应对,这其实就是情商不足的表现。情商(EQ)说起来好像很神秘,深不可测,其实不然。工作中在如下12个细节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就会明显改善自己在职场中的生存环境,进入良性和快速发展轨道。

1.当别人尴尬或窘迫时,帮忙轻松化解

比如当同事当众发言说错话时,立刻以幽默或轻松的语言帮忙解围,而不是奚落嘲笑。一方面帮别人化解尴尬,挽回颜面,另一方面也会获得对方的感激和信赖。
帮人就是度己,帮助的人多了,以后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你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帮忙,完成任务自然越来越顺利。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声张别人的糗事,要么当作没看到,要么当作没听到,装傻充愣有时也是一种很高明的策略。

2.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对领导交办任务,不仅能提前完成,而且还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供领导选择。
并详细分析解决方案的各自利弊,预算费用和预估时间,同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理由,请领导最终敲定。
当然在此之前,要仔细确认领导的要求和期望,避免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
领导最初的需求也许不是特别清晰,在你对几种解决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后,需求一般就会变得越来越明确,而你早已准备好多种备选方案,领导会觉得你特别能干。

3.懂得委婉拒绝,给对方留面子

有些时候,因为时间,精力和能力所限,我们不能当一个滥好人,答应所有的请求,那样只能将自己拖的精疲力尽,最终导致工作没有重点,无法完成。

但是直接拒绝难免会让对方不高兴,也不利于后续同事之间的合作。学会委婉拒绝就可以做到两全其美,既可以让自己全身而退,又没伤了彼此和气。
委婉拒绝的方法,比如先表达自己的现状和难处,从而致歉;或者帮助对方想出替代方案或更好建议等等。

4.站在对方角度提意见,而非直接批评

当遇到和对方意见不一或者对方考虑问题欠妥,不合理时,也不要直接批评。

因为对方总有他的考量和出发点,所以试着站在对方角度,帮对方分析,他可能忽视了哪些方面,还没搞清楚哪些方面,从而为对方提出更完善的建议。
如此一来,对方会相对容易地接受你的建议。因为单纯的批评和指责,只能激发对方的反感和抵触,徒增敌意。
另外,在提出建议时语气上也不要显得高高在上,很有优越感的样子,要表现出积极探讨,互相切磋的合作态度。

5.公众场合少抱怨和议论是非

对公司某些人事变动,流程和政策有不满甚至反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如果在公开场合对此肆意批评,抱怨连天,甚至蜚短流长,的确感觉一吐为快,但其实对你本人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
这会无形中给你打上“消极”“落后”的标签,久而久之,也会被公司领导知道,又怎么会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呢?
如果真心出于为公司考虑,可以和上司委婉表达你的想法以及积极正向的改进建议,而不是一味抱怨和吐槽。

6.被挑战时,善于控制和管理情绪

当你的工作或想法被其他同事质疑或挑战时,你心里可能很不舒服,不是滋味,有时还会觉得好心没好报,此时很容易引起你的负面和反感情绪。
情商段位不高的人,防御机制立刻启动,马上就把不满写在脸上,开始辩驳,极力证明对方是在无理取闹,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
而对方通常也不会立刻承认自己有问题,和你展开对战模式,如此一来二去,最后变成争吵甚至攻击,而大家早已忘了到底为什么会发生争执和冲突。
情商高的人,在面对质疑时,不会立刻进行反驳,心里可能也有不爽,但会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向对方询问,确认和解释,没抱有任何敌意。
如果是自己真的有错误,就勇于承认,表示感谢并承诺日后进一步纠正和改善;如果是对方没有理解或误会,先耐心解释,如果解释不通,就礼貌回应,约定另找时间专门跟对方详细解释和讨论。

7.和领导保持良好互动,主动汇报

情商高并非指每天只会围着领导转,拍马屁,却不出活的人,领导并不喜欢这样的人。
而总是远远躲着领导,看见领导不知道说什么,不懂主动汇报的人,同样也一般不受待见。
掌握好和领导互动的节奏,保证一定的曝光率和存在感,关键是学会主动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让领导看到你切实在帮助ta解决问题,搞定困难,心中自然会记得你的好。

8.积累人脉,学会利用影响力

初入职场的人,一开始都以为只要自己肯干努力,工作自然做的好。却慢慢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很多工作并非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需要寻求其他部门的帮助和支持。跨部门合作越来越成为工作常态,此时他们就会发现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和其他部门的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增加非正式交流,比如时不时中午一起吃饭,晚上团建一下,平时带点零食给同事吃,都是联络感情的好方法。
处理问题时多为对方考虑,给同事留下热情,易沟通,好合作的印象,这样等你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一定会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

9.善于洞察他人情绪变化和周遭气氛变化

需要懂得察言观色,判断情势,灵活反应,做事说话千万不要不过脑子。
比如当领导心情不好或正在气头的时候,不要火上浇油或者哪壶不开提哪壶,学会审时度势。
同事刚被批评,情绪处于低谷,此时不要急着让ta做一件事或请ta帮忙,不仅容易遭到拒绝,还会觉得你“没眼力见儿”。
一般也不要过分耿直,做那个专门“泼冷水”的人,直指对方缺点或不足,这样只能令大家扫兴或不爽,不喜欢你。

10.复杂情形处事灵活,不固执己见

职场上有时会遇到复杂局面,比如大领导绕过你的直属上司,越级给你指派工作;或者上司非让你改报告的数据,结果遭到大领导的质疑和批评,骂了你一通,你感觉委屈,不知如何应对等等。
这种情形,要灵活处理,两方领导都不能得罪。
比如第一种情形,当然不能拒绝大领导指派的工作,所以需要将这件事情汇报给直接上司,请教处理方式,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种情形,替直接上司背锅是必须的,事后有机会可以和大领导委婉解释,但是不要用告状的方式。

11.替领导想到前头,考虑周到

学会为领导考虑,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做事勤快主动,不用催不用教,凡事想的周全且办的妥妥的。

比如作为助理,在领导开会前要打印好会议资料和日程表,在出差前将领导所有形成安排,如时间,地点,主题,会面人等详细信息都规划好,电子版和打印版都准备妥当。
客户到访,不要等着领导吩咐,整理资料、样品,帮客户客户倒茶送水、订餐厅、安排车辆,一点都不用领导操心。
总之,自己不懂,要学会向有经验的人学习请教,尽量周到全面考虑,不要被动等待领导安排工作。

12.经常给别人积极评价

经常给予他人积极评价,并自带正能量的人,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而满嘴毒舌,骄横自大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朋友。

就算别人有问题,有毛病,也不要带着挑剔和鄙视的态度,谁又能做到100%正确或完美呢。
接纳别人的不完美,看到别人的长处和闪光点,经常鼓励和心怀感激,会为你赢得更多掌声和好人缘的名声。

结论:

能够同时做到上述12个方面的人,当真是情商高手,也无疑会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周围那些表现突出或成绩优异的同事或者上司,你一定会在他们身上看到被他们熟练运用的情商技巧就在这12个细节中。

30岁还没上到经理职位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30 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都做了什么?

很多年轻人在做职业规划时,都将升职加薪晋升高管,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殊不知做管理层并不是职场提升的唯一路径。

职场架构是金字塔状,能走到尖端的是少数人。但即使是没有走上管理职位的职场白领,他们也可以过得很好。

未来将是超级个体时代

首先,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先来看 2 个例子。

前些年,公司每年都派个美国老大爷要飞一趟上海,做全球人才管理方面的培训,头发花白,感觉要 60 岁了吧(问他,他总说 20 出头)。人特别精神,每天早上 6 点就起床,在酒店泳池游 1 个小时再来上班。

而他每年全球各地跑,将多年来经验传播给大家。年薪绝对不低,据说这是他舍不得退休的原因之一。

他是公司这个领域的专家,公司内部职级很高。但他不是经理,不是总监,光杆司令一个。

后来人不来了,据说实在干不动,退休了。

在美世中国区,我也有一位老乡,70 后,做销售工作。因为经验丰富,对业务的了解很深刻,甚至可以独立做部分咨询工作,客户也很尊重他。大家都叫他崔叔。

崔叔对当领导一点兴趣也没有。私聊的时候,他说不喜欢管别人,目标就是把自己练成这个领域的专家,像美国老大爷一样。

他后来辞职高就其他公司,还是销售工作,还是独来独往,还是不带人,也还是受人尊敬。

说实话,有一天他自己单干,我也不会意外。他有足够的才能和经验,只需要一个平台,而企业绝逼会尽力给这种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平台,让他发挥才能的。

我们常常会讨论未来的职场会怎样,而主流观点是:

传统的工业时代的雇用市场逐渐开始消失,人才作为个体的价值迅速崛起。企业更多是扮演平台的角色。企业搭台,人才唱戏。

未来互联网时代的职场,人才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远比工业时代产线上的工人来得大。他们足够优秀,可以挑选平台,甚至成为独立第三方,为企业提供服务。

换句话说,未来将是专家(超级个体)时代。

很多小伙伴来公众号、知乎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我 XX 专业,XX 二专,XX 大学交换,在大学做过 XX 工作,在 X 企业实习过 X 岗位,性格 XX,请你为我规划职业发展……

我很无奈。

职业规划,得自己做主

1. 自己了解自己,更合适,你凭什么愿意相信一个远隔千里的陌生人,而不相信自己?

2. 自己做规划,遇到困难更能坚持,自己买的房子在不喜欢邻居还是得住啊;别人帮你做的,你早不干了。

 

而职业生涯的路总的来说,大约是两个方向:管理者和专家。

你到底选哪个方向,取决于你的工作价值观。

工作适应理论(Work Adjustment Theory,明尼苏达大学的两位学者 Rene V. Dawis 和 Lloyd H.Lofquist 的研究成果)中把工作价值观细分成:

成就:你如何看待工作成就感。

舒适:你是否看重稳定和舒适的工作。

地位:你是否追求晋升成为管理者。

利他主义:你是否想做一份帮助他人的工作。

安全感:你是否希望公司更透明更一视同仁。

自主权:你是否希望获得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些因素中的绝大部分和我们最后选择的方向有些关联,比如:

你如何看待成就感?自己一己之力成就大单更爽?还是看着自己提拔的年轻人拿到大单更爽?

你是否追求晋升?你是否喜欢管理人?你是否希望得到更大的自主权?

一般来说,作为专家的身份更具有自主权。

我们通常以为做领导就会有自主权,但在很多公司领导被上级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下属也需要自己带,自己的自主决策空间并没有想象中大。

你去问一个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计划,绝大多数会告诉你,他希望毕业 5-8 年内做到管理者,当然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这一定好吗?不一定。

做职业规划时

先回答两个问题

在做职业规划时,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你是做管理人才的料吗?

做管理人才,通常需要点亮整颗技能树。

第一 沟通能力

你不可能总靠自己的权威去压制下属;更别说同级别的经理和上司。你需要有强有力的说服力,也应当有聆听别人给予及时正确反馈的技能,要会演讲,也要会妥协。

第二 利他思维

领导不是自己成功就可以了,你需要带着整个团队成功;很多成功的职场人一当上经理就变得神经紧张。他们喜欢以己度人,我能这么做,效果很好,为什么你们不行?

但事实上你那套东西对你有用,对其他人未必。领导者可以从下属角度出发,为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才是真正领导力;

第三 全面的管理技能

预算安排,组织架构调整,跨部门协作……从事管理岗位要求你能在多项任务间变换角色,灵活应对。

我见过不少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进入管理岗位后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自我质疑。

也见过挺漂亮可爱的姑娘一进办公室变得一副全办公室欠我 500 万的脸色,对着下属怒目相视。

他们可能很有才华,但至少暂时不适合做领导。

2. 你是做专家人才的料吗?

专家得往某几个专项技能上狠下功夫:

第一 不停歇的学习精神

再牛的专家也要学习,一旦停下脚步或者你的知识过时了,很可能就要被组织淘汰。

第二 创新精神

你的知识领域如何与新的市场结合?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一旦有一天新的竞争对手从另一个维度杀来,你是否做好准备?

第三 共享精神

你是否愿意传播自己的知识,是否愿意为人师,是否善于做演讲。公司养专家,是因为脱离技术/知识岗位的管理者不可能再专精于技术/知识,当企业需要技术或者知识分享给普通员工时,就需要专家角色。

第四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咨询行业为例,能称之为专家的顾问,谁不是能以一己之力扛着项目朝前走的超人。

普通人常见的 4 个误区

1. 以为不做领导就没有出路

实际上以企业金字塔式的结构,真正能坐上去的是极少数;角力过程的失败者,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作为专家。

而且专家的路更自由更灵活,尤其是咨询公司的顾问们,如今很多是独立的高管教练,比高管还牛还自在。

2. 以为做管理会很轻松

事实上,做专家比做管理要轻松。不用背团队指标,不用挣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用去做一些违背价值观的事情(比如裁员),有更大的灵活度和自主权。

3. 以为做管理更不容易失业

一旦需要裁员,大家觉得裁人的权利在主管手里,自然不会自裁,专家就不行了,没权利。

这就忽视了专家长期浸淫知识、技术、业务第一线,他对风险的敏感度最高,一旦风吹草动他就跳槽了或者转战为独立咨询顾问了,灵活性高;

管理层反而容易被蒙在鼓里,等反应过来已经迟了。况且管理层被裁后绝不像专家那么容易再就业。

4. 认为做领导有权威

真正的权威,来源自我们的能力和格局。

能力,一件棘手的问题你能解决别人当然会服气;格局,是指你如何保护下属,如何帮助你的团队成长。

有一种说法,一流领导招一流人才,二流领导招三流人才。

因为二流领导慌啊,怕一流人才抢了饭碗。他不愿意招牛人,更不愿意把年轻人培养成牛人。

领导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等级

我见过不少所谓的领导只是发号施令的 boss,不是帮助人成长的 leader 。

我见过不少领导,虽有实权,但下属视他为笑话,他只能用职位压人干活。

我也见过毫无实权的专家,他照看好身边的小伙伴,身边人都将他看作 leader,尊敬他听从他的建议。

用美国领导力专家 Simon Sinek 的话收尾:

Leadership is a choice, not a rank.

领导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等级。

员工都很忙,而效率却很低下,为什么?

许多工厂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工厂内几乎每个人都很忙,几乎每个部门都忙不过来,但最终整体效率低下。而且也很难找出原因,不知该如何改善。本文从八个方面分析原因。

1. 流程有待完善

一个企业的效率低下首先应检查企业的流程是否合理,是否简洁和高效,能否有改进的地方,改进的可能性有多大。

2. 制度支持不力

检查完流程后,再检查制度。如果流程没有什么问题,那么检查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流程的实施,制度是否真的支持流程,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

也许有很好的流程系统,但是服务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不支持流程系统,或制度之间相互掣肘和矛盾,或漏洞百出,或制度的制订有没有充分尊重人文情怀,制度过于严格了,重罚等于不罚,大家变着法子钻制度的漏洞,甚至集体对抗制度,制度过于宽松时,约束力不够。

3. 监管不到位

虽然企业有很好的流程,也有很好的全面的管理制度,但是没有人监管,或监管不力,或监管不到位,或监管越位,或监管手段落后,或监管人员的素质有问题,这些都会大大降低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营效率。

流程和制度都是固化的,而监管是灵活的,监管必须按原则办事,如果监管者不能按原则办事,办事不公,会极大降低人们对流程和制度的忠诚,监管者素质低下,根本不懂得如何监管,不知道监管什么,怎么监管,那么势必会造成监管无力。

监管无力会导致不知道大家都在忙什么,是否忙得对了,忙得是否有必要,是否在真正的忙,或忙到点子上;或者监管过于严格和僵化,不知道原则和灵活相结合,固守过时的落后的管理制度,那么将极大地限制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企业主管的管理能力有限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有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忙,但由于高级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不具备战略上布局谋篇,不会战术上指挥调度协调,更不能很好地识人、用人,不能有效地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所以,造成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很优秀的士兵打错误的战役,失败肯定是必然的。这在战场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为什么有的将军能持续打胜仗,而有的将军就是白白葬送良好的战机和士兵的生命,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所以,作为企业的主管,尤其高级主管,千万注意不要让员工无为的劳作,要知道你的一个指令将会传导到基层,各级员工都会为你的指令而忙,忙了半天没有效果,是无为的劳作,甚至是错误的,负面的劳作,领导者自身又不敢承担责任,试想其结局会是如何的糟糕?!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员工也就疲了,主管者的智慧也就没有效用了。然而大家又不能违抗上级的命令,怎么办?员工就会兵来将挡,你有千条令我不行,我就忙扫自己的门前雪,大家都在忙,其实是各自忙各自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朝令夕改,作为企业主管,做决策前不慎重,或决策力不够,或耳根子软,做了决策发布指令后又感觉原来决策不好,想修改决策,于是出现决策指令正在实施过程中,随意、随时、随便、随机修改指令,导致企业的随意文化,刚开始下属对此不舒服,时间长了摸透了上司的秉性和行事风格,尽管上司发布了命令,担心上司修改指令,于是开始佯动而不真动,上司看下属在动也就心满意足了,可就是迟迟不出结果,没有效率。

5. 员工的职业素质不高

职业意识是最重要的,职业意识是什么呢?就是指身处职业岗位上的人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怎么干,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不知道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工作,所以不可能有较多的职业意识。

一个质地很好的员工, 其工作效率可能是一般员工的两倍、三倍、甚至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工作的质量不一样,质地普通的员工在短时期内无论如何勤奋和努力是不能赶上和超越质地很好的员工的。布置同样的工作,质地优异的员工可能一天之内就完成了,而质地差的员工非常努力,一周后才完成了,而且工作质量根本不可能与质地好的员工相提并论。

当然在长期平均思想的支配下,员工的待遇都差不多,自然那些质地优秀的员工会逐渐流失了,沉淀下来质地一般的员工,企业的整体的工作效率低下。

破解办法:培训和引进质地好的员工并举,适当拉开薪资差距。

6. “忙”文化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导向也将影响着企业整体的效率。如果企业鼓励个人英雄主义,不注意培养团队意识和协同作战能力,那么尽管每个人都想当英雄,每个人都很忙,但是大家没有养成协同作战的意识和习惯能力,个人之间存在着工作的边界、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作疆界。更为严重者,担心他人可能成为英雄,而影响自己成为英雄,于是掣肘他人,甚至人为给他人和其他部门工作使绊儿,这都将影响到整体工作效率。

如果企业倡导忙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必将为忙而忙,这在一些成长型企业特别明显,老板最看不惯的就是大家闲,员工一闲,老板的心里就堵得难受,于是就表现在言行上,不问员工是否完成了任务。有些员工之所以加班加点,是因为质地不行,上班时间忙不到点子上,瞎忙,忙而无序;更有甚者是品质问题,故意加班给老板看的,老板又不经常在企业里面,发现了加班者就表扬,那么在老板的这种鼓励忙、鼓励加班的文化指导下,企业就开始为忙而忙,而不是为结果而忙,结果是越忙越受到老板的表扬,越表扬人们就会越忙,就会出现“宫女多饿死”的现象,结果忙而无效。

不鼓励纯粹的个人英雄主义,应当鼓励协同作战的团队意识;不要只关注形式上的忙和加班,应当关注效率,应当把每个人的工作安排细化,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动作(规定任务)。把关注形式转变为关注结果和过程相结合上来。

7. 企业战略定位及方向有问题

企业在战略方向上容易出的问题是战略方向错误和战略方向不定。如果是战略方向错误,整个是南辕北辙,无论员工如何忙,也都是负效益和负效率;如果是战略方向摇摆不定,忽左忽右,尽管员工很忙,但尽做重复的劳动和无谓的劳动,谈何效率和效益。

8. 技术手段不匹配

大家都很忙,都喊累,但整体效率不高的第四个原因是技术手段问题。一般来说,先进的生产设备自然是工作效率高。

尤其在制造业里最明显,先进的设备不仅效率高而且工作质量也有保证;更重要的是设备太落后时会影响到人的情绪,而人的情绪是相互传染的,进而影响到人的工作积极性。

当然,技术手段太超前时,也会限制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这是因为企业的环境不支持设备的运作,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能量的发挥,因此,放着很好的设备反而用不上,用时又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率,而且在与其他流程环节对接时提高了工作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任何生产技术设备都要放置在符合的环境、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那些被提拔的员工,都有这9个不可替代的特质

善于识人的老板,往往能够为员工找到发挥特长的舞台。但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所以有能力的员工,除了希望遇到一位好老板之外,也必须让自己从“可有可无”变为“不可替代”。

怎么才能成为公司里“不可替代”的人呢?

下面是我在20多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流员工的9个共同特质,供大家参考。

1. 喜欢追问为什么

我们都不是万事通,没有人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

一流的员工,和快速成长中的儿童一样,会对遇到的东西和现象充满好奇心,会不断去研究并追问为什么。

一个喜欢不断追问为什么的人,是不会轻易放过问题的。他追问得越多,了解得也就越深入,应对的策略也就会越多。

好奇心会点燃一个人的求知欲,让他的大脑不断地思考和探寻,计算哪种行为和途径会让自己用最少的时间、最短的路径,获得更多的知识。

工作,就是用最优的方法,找到最优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思考得越久,研究得越深入。理论上,你就会找到比别人更佳的行动方案和应对策略,你的能力也会迅速提高。

2. 放低自己的位置, 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们经常不自觉地放大自己的情感和不安全感。一些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人,会将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到他的沟通和判断。

一个人若想成功,就必须要坦然接受压力、错误、紧张和失望。这些都是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控制不好情绪,不断传递和累加,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行为,还会给公司里的其他同事造成困扰。

反过来,如果工作做得不错,那种洋洋得意的情绪也会被放大、膨胀。

所以,在工作中,学会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这样能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

胜不骄,败不馁。懂得去理解并从内心深处表达“做好是大家的功劳,做错是我努力不够”,我们就会更容易赢得同事和上司的信任。

3. 懂得激励自己, 也能持续激励别人

老板不是公司唯一的传道者。即便是个普通员工,也可以激励别人。至少,你可以让身边的同事喜欢你。

一般情况下,你激励别人,你也会成为一个无需别人激励、点燃自己正能量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老说别人的好话,岂不是变成拍马屁了?

还真不是。实际上,懂得激励别人,与讨好别人,并不是一回事。

当一位受到打击的同事尝试改变自己的时候,一句“你做得真不错”,就是满满的正能量。

他得到了正面的鼓励,你释放了真心的诚意。大家都在提高,大家都有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4. 愿意带新人, 懂得分享

任何新人刚进公司,都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他们需要老员工来引导,但是,很多人并不愿意带新人。

原因有三点:

第一,没有利益

新人非亲非故,带人要多付出时间和心血,很多人觉得不会有什么收获。

第二,成本较高

新人进度一般偏慢,而且做出来的东西,前期往往不达标,可能还要带人者帮忙去返工。

第三,新人会成为潜在对手

新人终究会成长为老人,所以很多人将新人当做未来的竞争对手。

而一流员工却不这样想,他们会有更多的自信。他们明白,工作的持续成功,是要靠团队的。所以,他们将新人也视作团队的一份子,未来的伙伴,愿意无私帮助他们。

他们不会一味等待新人的进度,而是会帮助新人迅速找到合适的位置,快速成长。一流员工也都明白,在教授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获得了精进的机会。

5. 追求效率和结果,不仅做完,还能做好

在工作中,做了并不等于做好。有的人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离做好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一味地追求“做完”,随之产生的低质量工作结果,会让你的努力白费。

而一流员工做事,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上司即便是没有详细交代,他也能判断出上司希望做到什么样的程度。任何工作都能去多一份思考,这样做得会更快,更轻松,当然结果也不会太差。

同时,这样的员工也容易获得上司的信任与青睐,从而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与更多成长的机会。

6. 愿意承担更多责任

所谓工作,是一个持续改善效率,不断重组资源的过程。

很多表现不佳的员工会说:不做不错,少做少错,多做多错。他们常常会逃避问题,消极应对。

与之相反,一流员工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边界不明确,但必须做的事情。所谓责任边界,就是你的付出边界,也是你的回报边界。

所以这样的员工,更容易创造局面,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7. 在灾难发生前, 就能解决问题

很多人认为,在意外出现的时候,能紧急灭火的员工,就是好员工。

其实真正的好员工,不会等到灾难发生才行动,而是在问题发生前,就采取了充分的预防措施,尽量消灭各种会导致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一流员工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懂得把眼光放远,能用宏观、前瞻的视野看问题他们往往能提前发现问题,并找到防范、解决的办法。

8. 能有效表达诉求, 建设性地提意见

公司里经常会有人抱怨,认为自己的意见没被采纳,不受尊重;或者自己的条件和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实际上,采纳意见比提出意见更难。

自己的意见能否被采纳,并不是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完美和有效就行。有些即便看起来最佳的答案,也可能不会被采纳。

有时候,上司需要的可能是效率,他们往往会采纳最有效率的那一个,而不是最完美的那一个。

有时候,上司需要的是彻底解决问题。所以他们能接受效率较低,但解决问题更彻底的那一个。

所以在提建议,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时候,不要抱怨或凭自我感觉良好。一流员工会衡量公司的立场与资源,理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和时效,提出更具体、执行性强的双赢方案。

9. 敢讲真话, 坦诚沟通

讲真话与无脑讲话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以为,讲真话会得罪别人,容易引起冲突。所以不愿意讲真话,通过逃避和所谓的“成熟”表达,来获得“人和”的表象。

其实,作为团队的一员,当你发现问题时,更应该明确地把问题说明,因为真相和问题是隐藏不了的。问题终有爆发的一天,不管如何掩饰和逃避。

在沟通过程中,坦诚地、推心置腹地交流问题本身,大家并不会反感,相反更会认可你的能力。因为当你在一支团队时,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工作本身做好。

 

关于作者:古尔浪洼,插坐学院签约专栏作者。出版有作品《慢成长》,获得豆瓣阅读最佳专栏奖。本文首发于职场充电第一站——插坐学院(ID:chazuomba),每晚 21 点 21 分准时分享,陪有梦想的人一起成长,欢迎关注。

年轻员工离职率高,除了钱他们到底要什么?

在企业中,年轻员工一直是离职率比较高的群体,他们对离职似乎一点点顾虑都没有,转身就走。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HR长时间所困扰的,面对年轻员工的离职,我们似乎可以拿出来的办法并不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涨薪的方式留下他们,但是这个方法不仅收效甚微,如果经常使用员工还会以此为要挟要求企业涨薪。

那到底如何让年轻员工稳定下来,除了钱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们留下来呢?除了钱,他们最需要是什么。

1. 少点吹牛,少点浮夸

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经常宣称自己公司的福利有多么的好,待遇多么的令人羡慕。

但是等到年轻员工入职之后就会发现,公司所承诺的都只能相信最低的那个数。最高的那个数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实际层面不可能存在。当然,你不要觉得惊讶,能够做到以上这点这还算比较有良心的公司,有些没良心的企业甚至连承诺都达不到。另外,还有一些公司对外宣称能给出的水平是行业的中高点,我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在放P,我敢说你的长相属于中上,你就相信了?少装点逼吧,踏踏实实的说些实话不丢人!

2. 找同类,价值观相同才是人才

部分企业的HR因为各种原因,在招聘时并不严谨,很多年轻员工本身并不适合这家企业,但是最终依然通过了面试办理了入职。

这种感觉就像这样:

一开始就不是真爱将就在一起——一起时间长了发现问题多了无法忍受————分手。

这样的事情在情场天天发生,在职场中也是,当年轻员工觉得你不合适的时候,就会转身离开。

所以各位HR和各位领导要记得:在我们招聘员工的时候一定要寻找那些和我们公司价值观匹配,兴趣点相同,能力和需求吻合。这样员工在企业中才能获得的成就感,存在感,满足感。

3. 尊重人,别给年轻员工贴标签

各位领导,拜托你们不要给85后90后95后这些小伙伴们贴各种标签,我们都是不同的个体,个体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好么。

大家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一样,在这个信息时代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就不要强加您的立场给年轻员工好么,稍微尊重一下他们。

大家都知道:多年前,我们找工作可能还是要托关系,那个时候是要以用人单位为中心的;而现在,大多是在抢人才的大背景下,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房市场,如果你不尊重那些年轻员工,人家为何要在你的树上吊死?

4. 魅力值,拼得不仅是颜值

一位领导的魅力值不仅仅靠他的颜值,更重要的是他有风度有气场,年轻人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还要具备带领部门或者公司走向成功的能力。

那些善于搞小团队,善于排挤异类,不愿意给下属争取权益,能力本身不咋样人品还败的不行的领导们。

我们想告诉你你们,只要头脑清楚点的员工都不会跟着你走的,除非他想和你同流合污。

5. 要有爱,真诚的爱与关怀

大部分的分离,都是因为一方给不了另一方想要的,这句话适合爱情也适合工作。

任何年轻员工,在企业中都希望能够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怀,哪怕少一些,甚至肤浅点的都行。

但是实际上呢?企业要求员工就是要求听话,要求抛头颅洒热血,同时还要求不要计较收入福利。

这是对待机器还是对待人呢?年轻员工其实比老员工更需要爱,因为他们刚涉猎职场,可能一句鼓励就能够让他们干劲十足,你说对吗?

其实年轻人要求也不复杂,在满足以上五条,差不多就行了。

谁愿意经常换工作颠沛流离的,你说对吧。

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
1、钱,没给到位。
2、心,受委屈了。
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员工临走还费尽心思找靠谱的理由,就是为给你留面子,不想说穿你的管理有多烂、他对你已失望透顶。仔细想想,真是人性本善。作为管理者,定要乐于反省。带团队,你得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跟着你混?

带团队做好这8条:

(1)授人以鱼:给员工养家糊口的钱;
(2)授人以渔:教会员工做事情的方法和思路;
3)授人以欲:激发员工上进的欲望,让员工树立自己的目标;
4)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中,让员工获得幸福;
(5)授人以愚:告诉团队做事情扎实、稳重,大智若愚,不可走捷径和投机取巧;
(6)授人以遇:给予创造团队成长、学习、发展的机遇,成就人生;
(7)授人以誉:帮助团队成员获得精神层面的赞誉,为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而战,光宗耀祖;
(8)授人以宇:上升到灵魂层次,顿悟宇宙运行智慧,乐享不惑人生 。
一流管理者:自己不干,下属快乐地干;二流管理者:自己不干,下属拼命地干;三流管理者:自己不干,下属主动地干;四流管理者:自己干,下属跟着干;五流管理者:自己干,下属没事干;

末流管理者:自己干,下属对着干。

怎样留住人才?

必须给员工4个机会:做事的机会,赚钱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必须经营员工4个感觉:目标感,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

什么是培养人才?

敢于给员工做事的机会,也能给员工犯错的机会,这才是培养人才。

1、什么是人才?做得了事,吃得了亏,负得了责就是人才!

2、什么是领导?指引得了方向,给得了方法,凝聚得了人心就是领导!

3、什么是使命?活下来是为了事业,能把命都使上去就是使命!

人才流失的真相!!

01

谈到人才流失的原因,有一种流传甚广的“马云说法”,即一是钱没给到位,二是伤心了。

咋一听,谁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这个理。

我不这么想。

这个所谓“马云说法”,要么是马云说这几句话时,脑子给驴踢了下,没走心。要么是有些书呆子段子手想当然瞎编的,然后为了吸引流量借上马云的名号。

这个“马云说法”错在哪儿呢?

错在该“说法”假设老板们在人才面前“眼”瞎了或是“傻子”。

什么是人才?

(1)素质、专业技能比较优秀且是企业圈子里公认的,而非自以为是的“潜能”。

(2)素质、技能与岗位匹配,符合公司的需求。

(3)对企业有重大的突出的贡献。有人分析,说20%的人才,创造了一个部门或一个公司80%左右的绩效。

应该说老板群体的素质智商高于平均人口水平,难道他们会“有眼不识泰山”,看不见人才,或看见人才却不惜得罪人才砸自己饭碗,犯“钱没给到位,还让人伤心了”这种最低级错误吗?

也不排除有极少数老板利令智昏,但大部分老板不会蠢到跟自己过不去。

如果发生了“钱没给够,让人伤心了”的事,那可能是老板有意为之,为的是对付那些自以为是人才而实际达不到公司岗位要求的人,让他们自己辞职走人。

02

“人才流失”的真相是什么?

我有一个管理咨询业务上的客户,他公司有一位省级分总公司总经理,年轻,能干。我这个客户给他的薪酬待遇很高,也尊重他,涉及他分公司的工作指示都先征求他的意见。总之这个分公司总经理对待遇是一百分满意。但最终因另一家公司挖他去做总载,还是辞职走了。

对待符合前面所提到的人才三个特征的员工,老板们的态度大都是奉若至宝,其名利需求都会满足,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如果有委屈的话,那也是老板宁愿让自己受委屈或者让其它人受委屈,也不会让人才受委屈而心伤。

既使这样,有些人才还是会提出离开公司。原因主要是,一是自己想创业;二是其他公司给出了超出这些人才目前能力水平与相应职位的更大舞台。一句话,就是因为更高级自我实现的情怀与理想使然。虽然东家待我不薄,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从用人策略层面分析,这些人才流失的原因,不是因为公司“钱没给够,让人伤心了”,而是人才自己或外部公司对人才给予了“超前提拔”与“超前使用”。在“超前提拔”面前,使这些人才看到了目前尚未开发的潜能与未来更好的自己而辞职。

 

03

十几年前,我在一家公司帮忙做总裁。

那一年,公司要招聘行政部经理。没想到折腾半年也没找到合适的。这半年前后招聘了两位经理 ,前一位干了三个月 ,上上下下不满意 ,就辞退了。后一位倒是既能干又勤快且嘴甜 ,大伙都觉得不错 ,但这人却另择高枝走了。

我觉得这个经理岗位不能老换人 ,便与老板商量 ,起用行政部的员工张芳芳来坐这个位子。

老板一开始有些狐疑 ,认为她学历不高不合适,现在提拔有些超前了。我便举了几个提拔她的理由 ,一是她在行政部干的时间长 ,事儿都熟,在现有岗位表现出色 ;二是她虽然缺少部门经理的管理经验 ,但她勤快好学 ,责任心与自驱力强 ,我教教她应该能带出来 ;三是她对公司有感情 ,加上公司破格提拔她 ,会珍惜这份工作 ,会激发其感恩心忠诚心奉献心 ,会加倍努力。由于我的坚持 ,老板也勉强同意了。

后来我离开了公司。十几年后我俩偶遇上了,我问她如今干什么。她说还在原来那家公司工作,现在公司发展做大了 ,她也随着职位升迁了 ,已经是其中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她有这么大出息,这是我当年没想到的。我当时认为她素质不错 ,经过一段时间经验积累与磨砺 ,胜任行政部经理 ,我是对她有信心的。只是没想到这么一个平常女子 ,她未来能做到一家中等规模公司的总裁 ,其潜力有这么大 ,能走这么远。

所以,要想留住人才,老板不但要满足人才现有职位上的名利与工作需求,还要认识与满足到人才不断自我实现、不断挑战更高事业发展目标的需求,釆取“超前提拔”与“超前使用”的策略,六分人才、七分使用、八分待遇、九分培训。

并且这样做,对公司和员工都带来了机会。

 

 

职场必读!如何以最快速度让老板加你薪?

中国有句俗话:老实人吃亏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话听上去像句牢骚,不过最近居然被证实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劳资关系学院的一项调查中,分析了职场人员的“随和度”特征后发现:性格随和的员工的薪酬比“带刺儿的”员工低18%。明明做了很多工作,为什么还是薪酬很低呢?性格随和的员工想要提高薪酬需要谨记四个职场守则。

你的薪水取决于你解决问题的层次,而不是做了多少工作。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会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额外工作请求。这个请求通常与你的工作内容无关,还会花费你大量的时间。人们总是说:这个你擅长,帮个忙吧!

这个跟你现在做的事情一样,你帮我一块做了吧!

你不是经常做这个吗?这个你也一块做了吧!

……

于是你想:是啊,人家那么相信我,我肯定要帮忙的!

为什么你不会适当地拒绝他们的要求呢?

帮助同事的前提,是提高他们的求助成本,迫使每一个人首先寻找自己的“能力边界”,而不是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

用你最擅长的能力去工作,在领导心中树立你的“能力边界”。

设计师们通常都会遇到这样的客户:“这次广告设计的要求是,时尚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面对面有难色的你,他们会拍拍你的肩:“年轻人,挑战一下嘛。”做了一版后,客户说,“这里应该再大气一点,低调的奢华懂不懂,不要太低调了。”

于是你再改。

“这里应该在添加一种元素,要有一个对比,然后还要突出我们的奢华感觉。”

再改。

“感觉你上次做的比这个好呀,你这个感觉完全跟我说的不是一个方向嘛!应该这样……”

设计内心os:第一版就跟你说的要求一样啊!

在设计圈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如果客户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你的价值何在呢?”

所以有一个叫“客户期待管理”的说法,在接触客户之初,就必须帮客户把工作目标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

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把这些问题和客户一起讨论清楚,相信客户会对工作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

赠人玫瑰,未必手有余香,可能是刺疙瘩。

一位美国作家讲了这样一段经历:每天早晨,他在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卖白吉饼的老妇人,出于同情,他每次都会丢下25美分的硬币,但从来不要白吉饼。一直坚持了15年,终于有一天,老妇人拦住他,并问了他一句话。可惜这句话并不是他想像中的“为什么只丢钱不拿东西”,而是“你难道不知道,白吉饼的价格已经涨到50美分一个了吗?”

当你长期不懈地关心、帮助一个人超过一定程度后,他的想法就会从“他是个不错的人”变成“他有多久没帮助我了?”

最后你的帮助只会成为他索取的借口。

学会说NO,拒绝道德绑架。

之前,郎平与国家队的执教合同要到期了,突然杀出了个意大利女排,抛出了500万美元年薪再加3个月陪伴家人的假期。国家队是怎么表态的呢?“郎平续约女排国家队是众望所归,我们会以最大的诚意挽留郎平,我有信心能够签下郎平。”

人家500万美金,你200万软妹币,请问你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无非就是那两个人人都会说的字嘛,这就多多少少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了。

那么如何体面地“say no”呢? 

一、领导交给你一项不属于你工作范围的工作,是否需要拒绝,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1、这是与我核心能力相关的工作吗?是,接受;否,进入下一条:

2、它能帮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边界,或是我感兴趣的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3、如果我没有达到要求,领导可以理解我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4、我可以直接而清晰地表达我的能力不足以处理此项工作,或我的特点不符合这项工作的要求吗?是,拒绝;否,下一条:

5、如果我直接拒绝,我可以承受相应的代价,或者我早有离职的意思?是:拒绝;否:接受。

二、同事请你帮忙完成一项工作,是否需要拒绝,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1、这是与我核心能力相关的工作吗?是,接受;否,进入下一条:

2、它能帮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边界,或是我感兴趣的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3、我有时间,或者愿意牺牲其他时间吗?是,下一条;否,拒绝:

4、如果我不帮助他,他就无法完成工作吗?或者,我在帮助他的过程,他也能得到提高?是,下一条,否,拒绝:

5、这是他第一次求助我,或者我希望和他多多接触吗?是,接受,否,拒绝。

 

 

一封来自华为创始人的信

“您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员工做起。”“您有时会感到公司没有真正的公平与公正。真正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草率的提议,对您是不负责任,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致新员工书

任正非 1994年12月

您有幸进入了华为公司,我们也有幸获得了与您的合作,我们将在共同信任的基础上,度过您在公司工作的岁月。这种理解和信任是愉快奋斗的桥梁与纽带。

华为公司是一个以高技术为起点,着眼于大市场、大系统、大结构的高科技企业。以它的历史使命,它需要所有的员工必需坚持合作,走集体奋斗的道路。没有这一种平台,你的聪明才智是很难发挥并有所成就的。

因此,没有责任心,不善于合作,不能集体奋斗的人,等于丧失了在华为进步的机会。那样您会空耗了宝贵的光阴,还不如试用期中,重新决定您的选择。

进入华为并不意味着高待遇,因为公司是以贡献定报酬的,凭责任定待遇。

对新来员工,因为没有记录,晋升较慢,为此十分歉意。如果您是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善于与人合作,借助别人提供的基础,可能进步就会很快。如果封闭自己,怕工分不好算,就需要较长时间,也许到那时,你的工作成果已没有什么意义了。

实践是您水平提高的基础,它充分的检验了您的不足,只有暴露出来,您才会有进步。实践再实践,尤其对青年学生十分重要。唯有实践后善于用理论去归纳总结,才会有飞跃的提高。

有一句名言,没有记录的公司,迟早要跨掉的,多么尖锐。一个不善于总结的公司会有什么前途,个人也不是如此吗?

实践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华为人。

您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员工做起,已经在公司深入人心。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内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定位,已为公司绝大多数人接受。希望您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不挠地前进,不惜碰得头破血流。不经磨难,何以成才。

公司要求每一个员工,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我们这个多灾多难、刚刚开始振兴的民族。只有背负着他们的希望,才可有进行艰苦的搏击而无怨言。我们总有一天,会在世界通信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位子。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要做对不起祖国、对不起民族的事情。

要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与管理。对不合理的制度,只有修改以后才可以不遵守。不贪污、不盗窃、不腐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坚持真理,善于利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提高自己,帮助别人。

您有时会感到公司没有真正的公平与公正。真正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您不能对这方面的期望值太高。但在努力者面前,机会总是均等的,只要您努力,您的主管会了解您的。

要承受得起做好事反受委屈。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后如何能做大梁?

其实一个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生活的评价,是会有误差的,但决不至于黑白颠倒,差之千里。

您有可能不理解公司而暂时的离开,我们欢迎您回来。您更要增加心理的承受能力,连续工龄没有了,与同期的伙伴的位置拉大了。我们相信,您会加步赶上,但时间对任何人都是一样长的。

希望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的踏踏实实、德国人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真正生活中能把某一项技术精通就是十分难的。您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有限的工作面上,不然就很难熟能生巧。您什么都想会、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通,任何一件事对您都是做初工。努力钻进去,兴趣自然在。

我们要造就一批勤奋好学,行成于思,有真正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的干部。机遇偏多于踏踏实实工作者。

公司建立了以各部门总经理为首的首长负责制,它隶属于各个以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专业协调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委员来自相关的部门,组成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管理。议事,不管事。有了决议后由各部门总经理去执行。

这种民主原则,防止在一长制中的片面性,在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集体智慧。这是公司六年来没有摔大跟头的因素之一。

民主管理还会进一步扩展,权威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这种大民主、大集中的管理,还需长期探索,希望您成为其中一员。

公司永远不会提拔一个没有基层经验的人做高级领导工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一个环节对您的人生都有巨大的意义。您要十分认真地去对待现在手中的任何一件工作,积累您的记录。

要尊重您的现行领导,尽管您也有能力,甚至更强。否则将来您的部下也不会尊重您。

要有系统、有分析地提出您的建议。您是一个有文化者,草率的提议,对您是不负责任,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特别是新来,不要下车依始,哇啦哇啦。要深入地分析,找出一个环节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踏踏实实地一点一点地去做。不要哗众取宠。

在公司的进步主要取决您的工作成绩。

一个高科技产业,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业余时间可安排一些休闲,但还是要有计划地读些书。不要搞不正当的娱乐活动,绝对禁止打麻将之类的消磨意志的活动。为了您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受人尊重的人,望您自律。

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公司总的是为用户服务,但具体来讲,下一道工序就是用户,就是您的“上帝”。您必须认真对待每一道用户。

要关心时事,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提高自己的觉悟,但不要卷入任何政治漩涡,指点江山。公司不支持您,也不会保护您。公司坚持员工必须跟着社会潮流走。

当前,要承认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否则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没有稳定,没有强有力的领导,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是不可想象的。共产党的缺点,通过整党和教育来解决。我们可以帮助它,但必须是善意。

公司在飞速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干部,希望您加速磨炼,与我们一起去担起明天的太阳。

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以下6项只是智能产品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7.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来源:华人周刊,附文来源:宁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