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商场如战场,股权即兵权!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玩转股权激励!

晋商何以成为中国商帮翘楚,称雄商界500余年?如果你看过《乔家大院》,便大概了解一二,股权激励的先行者乔致庸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又主要体现于身股制。
很多企业,都会面临人事管理难的问题,顶级人才不会干得太久,能力差的却又不想走。该留的留不住,该走的走不了,着实让许多的企业家苦恼不已,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便可以为此找到一些答案。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历史剧,描述烽烟战火弥漫的晚清社会,一代晋商闯荡天下,开辟商路,为追寻“汇通天下”的理想而积极奋斗永不放弃的历程。剧中弃儒经商的乔致庸,以“义、信、利”为本将其所主持的家业发展到了极致,直至“汇通天下,货通天下”之盛况。但是,即使乔致庸做的很好,也没能避免像上面所谈到的问题。

复字号最能干的伙计马荀向乔致庸要求辞号,并且递上了辞呈。看着辞呈,乔致庸想问个明白。可马荀不太愿意透露实情,只是说想走,于是乔致庸就同意了马荀的请辞。但是孙茂才却劝说乔致庸留下马荀,毕竟马荀在全包头都算是很抢手的人才,于是乔致庸让孙茂才处理这件事情。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马荀说出了实情,他解释说这是惯例,徒弟满师后都要离开,因为别家给的薪金更高。但是掌柜的在生意里顶着一份身股,不但平日里拿薪金,到了四年账期还可以领一份红利,所以做掌柜的没人辞号。乔致庸从马荀那里了解到实情后,遂大刀阔斧地重修店规,并破天荒的决定:以后凡是学徒四年出师,愿意留在店里当伙计的,一律顶一厘的身股,也就是说年终可分得120两银子的红利,以后逐年按劳绩增加。这一招很管用,辞职风波彻底解决了,不但稳住了伙计留住了人才,有的还替“东家”出了赚大钱的主意。以后乔家的生意蒸蒸日上,是与伙计们的齐心协力分不开的。我们看到,乔致庸的身股变革,成功解决了员工四年学徒出师后就走人的恶性惯例,不但马荀不走了,大家伙都不走。他们为什么又不走了?身股的吸引,干活不仅是给东家干,还是给自己干。作为东家,乔致庸之所以愿意把一部分的利润分给部分伙计,是因为他还可以获得更长远、更多的利润,为利润而让利润,他是非常乐意的。所以,虽然在工资成本上增加了,但是乔致庸得到的更多。

因此,乔致庸是用“身股制”保证了伙计的忠诚,把一批一批的优秀伙计变成了外姓的自家人。这种身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长期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它调动的不是一阵子的积极性,而是一辈子的积极性。因为,你一旦顶上了股份,你的利益就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企业效益好了,自己才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样就有效地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现代企业不是由一位企业家来掌控,而是由一个企业家团体来掌控,所以中国的家族企业应该学习乔致庸,给非家族员工“身股”,让不是“亲人”的职业管理人胜似“亲人”,与企业共成长。当然也有做的不好吃了大亏的,当年的“标王”胡志标,创立了爱多VCD,贡献最大。但是,贡献大不等于权力大,陈天南的发难就证明了这一点。陈天南很少参与爱多的经营,但却能发难胡志标,为什么?凭的是他在爱多45%的股权。爱多的股权太集中了,当陈天南与益隆村联合起来的时候,所持股权远大于胡志标手上45%的股权,胡志标除了愤怒别无良策,最终被迫让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子。

所以,我们会看到,不管是乔致庸,还是胡志标,股权都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显然,乔致庸虽然是分散了股权,但却是促进了对企业的掌控,让所有的员工都能齐心合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胡志标也是分散了股权,却给了别人以可乘之机,篡权夺位,结果败在了股权上。所以,解决好股权分配问题,一好百好;解决不好股权分配问题,一损俱损。

作为企业的一把手,都希望能够掌控企业的未来与发展,而不希望被架空。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篡权”呢?其实很简单,权力就是实力,股权就是实权。没有股权,生存能力都有可能被夺取,更谈不上怎样去慑服别人,胡志标的失威就在于他没有手执利剑。所以,如果说商场如战场,那么拥有股权就是手握兵权。要想掌控有方,就要懂得股权设立的原则。那么,都有哪些原则呢?

①2+3﹤1法则:控股法则。即一个企业领导人在分散股权的时候,必须要让二股东三股东也分散股权,就算他们两个加起来,也没有大股东的股权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

②高吸低出法则:入股法则。企业在高利润回报期间,吸纳员工入股,在亏损期间不宜吸收入股。

③两权分离法则:即干股,采取低价卖给员工的办法,员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分红。在这里,占有权和分红权是分开的。

④大股优先法则:决策时,大股东具有优先决策权。

⑤小股优先法则:利润分配时,小股东具有优先获得利润的权利。

制度指南
1、这种身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长期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它调动的不是一阵子的积极性,而是一辈子的积极性。2、给非家族员工“身股”,让不是“亲人”的职业管理人胜似“亲人”,与企业共成长。3、解决好股权分配问题,一好百好;解决不好股权分配问题,一损俱损。

4、权力就是实力,股权就是实权。

5、如果说商场如战场,那么拥有股权就是手握兵权。

6、股权即兵权,有了实权,兵能为将,将能为帅,帅能为王,王则不不怒自威。

公司上市与不上市的有什么区别?讲的太透彻了!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由于以上原因,上市公司承担的东西就会比非上市公司更多。

第一:得向社会公开经营和财务状况。因为上市公司是面向公众的,不再是哪个老板或几个老板的个人公司。上市公司每年得定期披露财务报告,大小事务都得公告出来。遇到大事,得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第二:上市公司具有融资优势。为什么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想上市呢?企业老板想通过上市实现身价的暴增,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企业一旦上市之后,融资渠道就变得更多。不上市的公司,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大多都只能指望金融机构去借贷,资质不好的公司,银行还爱理不理的。公司上市之后,就可以通过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获取相对廉价的资金,有上市公司的平台做背书,找银行贷款自然也不是难事。另外,企业一旦上市之后,通过并购等方式将企业持续做大,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公司能上市而不上市,有两个原因:

一是公司不缺钱。目前的现金流非常充裕,自有资金完全可以应对再投资的需求;二是缺钱,但不想以出让股份的方式筹钱,所以只好去银行借债了。比如华为、老干妈这些知名企业,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催促上市而因为有各种疑虑从而迟迟不上市的地方企业,都是这两种情况。

但一般来说,企业还是能够上市就尽量上市。因为企业再走到某一个阶段,几乎一定会面临资金问题。而银行的解决能力有限,著名的日本超市八佰伴就是因为只用公开市场发行短期债券的方式融资,而短期债券面临违约、银行又因为资金面紧张不批贷款,最后申请破产。

以债务方式融资,在债务到期很容易面临资金链紧张,再优质的公司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股权融资的好处在于,出让一部分股权换取来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就成为了公司的资产,这部分资金永远不需要清偿,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于发展公司的长期业务。

此外,一般来说股权融资带来的合作方,很有可能对公司的业务有所了解且可以帮助公司业务进行进一步拓展,从而可以建立股东方之间的战略协同。以一部分股权换取公司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买卖就很值当了。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司产权流动性的不同。相比于非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产权(股票)流动性是非常高的。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是没有什么流动性的。上市公司则不同,上市之后,他的股权其实是可以买卖的,并且很便利。在上市公司里,股权激励也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手段,员工可能更乐于接受上市公司可以自由流动、变现的股票,而不是现金。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和途径方面也是有差别的。上市公司在IPO时会首次公开发行融资,之后也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或者非公开进行再融资,还有并购时的配套募集资金,并且因为募集资金的对象范围大了,募资能力也是有增长的。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没有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融资综合费率是比较低的。

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增强了,相应的它决策自由性就减弱了。A股要求同股同权,规范履权。如果老板占股不够,公司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日常,很多决策还是需要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通过,这样一来,公司的运营就会受到多方掣肘。

当然上市也是需要成本的。上市对公司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主板下规范运营几年后才能筹备实现上市,上市之后更是要保持规范运营。这对很多公司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毕竟之前通过各种合规、不合规的方式减免的税,不仅不能减免了,还有可能需要补回来。

当然上市公司因为讲合规,所以不如非上市公司自由,有些企业不愿意上市,是因为不愿意公开财务,有些东西不愿意让人看到,也不愿意决策时让其它人指手划脚。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想上市,华为,老干妈,娃哈哈,这些名企都没有上市。

因此上市与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交易。上市后,可以一手一手高溢价交易,不上市公司只能大块大块打折交易。

那么为什么上市价格就会涨呢?这个其实是 A 股 IPO 给大家的错觉,在A股上市很少有破发的,这几年基本没有。反而是一上市就是三倍五倍的上涨,造富了千万人,很多公司上市了就不再想安心创业了,而是已经”功成名就”,于是编故事,蹭热点,抬高股价,最后清仓式减持。这就是当下 A 股的现状。

随着新股越来越多,市场承受不住了,未来肯定会有上市就破发的股出现,但不知何时会。当然相信我们 A 股会越来越成熟,终将见证超级公司的成长。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哪些区别?

第一、融资渠道不同

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多了几个融资渠道。上市公司首次上市募资,叫做IPO,都要出让一部分股份,获得新股东的资金。IPO得到的都是小钱,因为后边还有大头,就是可以不断地增发,每一次增发都能获得一笔资金注入。

除了股票,上市公司还可以发行债券融资,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发债,但是从比例来说,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要多得多。不上市要想融资相对不方便些,股票不能公开交易,只能定向融资,吸引力不如上市公司。

并且,上市公司并购比非上市公司更容易,很多公司想上市较难,间接上市就与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可以将股票变现,非上市公司变现难度大,且获得的股份回报,远远不如上市公司。

第二、公司架构不同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照完整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来管理企业,上市公司就不行了,要有完整的股东大会制度,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董秘制度,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时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要按时披露信息。

第三、对股东意义不同

大部分企业家,上市都是一个事业的节点,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是资本市场对一个企业家能力的认可。

1、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上市前公司的股权集中在机构和个人手中,上市后一大部分股权就要上市流通,进行交易,其表现形式就是股票。谁买了公司的股票谁就成为股东,就算公司的拥有者之一。重大决策不再是老板一个人拍脑门儿决定,有董事会和股东会等,咱们大家商量着来。

2、严格的信息披露,公司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从公司的基础信息,到重大决策,再到财务数据等等,必须在相关平台上进行公布,这一切投资者都要知道。不过有个时间的问题,披露之前还是严格保密的。这也是为什么炒股的人拼命买内幕消息,投资者总想早一点知道,因为此类消息往往意味着超额收益。

3、来钱方式,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市前,如果公司需要融资,一般来说都是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借的钱有期限、有利息,是需要还的,还不上就处置你资产或者找担保人。而上市则是直接融资,融的钱属于长期借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还款期限。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讲故事、扩大规模,完全就是一条造富之路。所以大多数公司都会拼命的讲故事、扩大规模,以上市为终极目标(华为、老干妈这种不上市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体系,不具有普遍性)。

第四、知名度不同

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公开交易,知名度大大提升,很多品牌都是上市后打开知名度快速增长。

中小企业的失败,至少有一半是因为股东出了问题…

一、选股东要慎之又慎

企业家行走江湖,彼此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是“你们是做什么的”,第二个问题多半就会是“你们的股东是谁”。因为在对你的公司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人们最直接的倾向就是通过你的股东了解你。

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影响很大,选择好股东是创业的头等大事。股东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实力,股东的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最终成就,股东是企业的基因,既决定了企业的出身,也决定了企业一大半的未来。

我的建议是,股东不是越多越好,选择股东要慎之又慎,没有合适的宁愿不选,拿不准的就先不让他进来成为股东,没有合适的股东就先把股份拿在自己手里,哪怕有了合适的股东自己再出让,也比随随便便选择一些股东好。

有些企业喜欢选择国企股东,有利有弊,利处是可能对企业进入某些“民企禁入”的领域有好处,弊端是企业因此会受制于国家对国企的很多一刀切式管理的影响。我的一个朋友,其公司引入了一个股份占很小比例的国资股东,他告诉我,每次开董事会的时候,必须把全部议题和拟决议准备好书面材料提前发给他们,他们内部开会之后得出一个意见,然后派代表到董事会来开会,这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当企业发生资产转让的时候,国企按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理念有针对股东的程序和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是非市场化的,很麻烦,我还是倾向于不选非市场化的机构作为股东。

二、股东有问题企业很难做好

股东一旦选定,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他都会伴随企业终生,商业文明的最高原则是股东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不管他是怎么获得的股权,既然他是股东,他的股权就不能因任何原因予以剥夺,包括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予以剥夺。所以如果分手,企业必然伤筋动骨,尤其是当今中国诚信缺失,一旦选择了错误的股东,不但难以合作,如果需要分手也会万般艰难。

中国公司的失败,至少有一半是因为股东出了问题。人们常常可以共患难却不可共富贵,企业一旦做起来,股东之间的矛盾也就随之出现。几乎每个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股东之间的分分合合,不管是家族企业还是合伙企业。

股东之间没有出现问题的大概只有国有企业和外企,前者是因为没有主人,后者是因为主人已经明确且与你无关。

近年来,我看到很多企业的失败都是股东之间出现了问题,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企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好企业垮掉,一半以上是因为股东之间出现了问题。股东之间的关系更是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蓝色光标提供了一个创始股东之间,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如何取得互信,如何在利益和付出、进入和退出之间实现很好平衡的成功样板。1996年,我和我的大学同学赵文权联合许志平、陈良华、吴铁共同创办了蓝色光标公关公司,许志平和陈良华与我和赵文权都是北大的,当时我们选择了平均股权。这其实并不是最合理的股权安排,却是一种均衡的股权安排,也恰恰因为这种均分股权以及我们五个人之间对诚信以及游戏规则的恪守,蓝色光标发展起来,经过14年的发展成了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公关公司,时至今日,蓝色光标已经成为全球市值第六大传播集团。在传统制造业,你可能很难想象有企业拥有如蓝色光标这样高度分散的股权架构,它们大都是个别创始人一股独大。但在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这些高度依赖智力资本的行业里,单打独斗越来越难成功,同时团队分裂各自创业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蓝色光标的股东是特别优秀的,大家志同道合,信守诚信,尤其是尊重游戏规则,这是蓝色光标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创办企业要处理好三个圈子
和谁合作不和谁合作?这是创业的首要问题。

与企业相关的有三种角色:股东、员工和朋友。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为企业注入资金以及提供资源支持;员工是企业经营的参与者,不论是经营层还是普通员工,大家的工作创造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朋友是企业的支持者,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多一些朋友少一些敌人,企业的发展才会更顺畅。

记得20年前听柳传志先生说过,办企业一定要处理好企业的股东圈、员工圈和朋友圈的关系,三个圈子的人不能错位,否则后果很严重。

有些人能够给予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些帮助,这是企业的朋友圈。朋友圈的人不应该变成股东或者员工,他只有在企业之外,在他拥有现有的位置、资源、身份时才能给你的企业提供帮助,一旦进入企业成了股东或者员工,很可能不但无法再帮到企业,还会带来各种管理难题。因为一旦进入了企业,他就成了你的下属,你要管理他、考评他,而当他只是你的朋友时,你要尊重他、维护他。

如果应该是员工的人成了股东,有可能造成股东会和董事会志不同道不合,最令人难受的是,企业越是重大的事情越可能需要全体股东同意,如果有股东意见不一致,就会出现多数股东被少数股东“绑架”的情况。

所以古语说“门当户对”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有门当户对的股东才能志同道合,否则挣了钱有人要分红,有人认为应该再投入扩大规模,有人认为为利润可以不择手段,有人要求坚持企业的道德底线,仗还没有打,股东自己先乱套了。股东之间如果价值观不一致,企业很难走长久。

同理,如果应该成为股东的人没有成为股东,他也会与企业渐行渐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再继续为企业尽心尽力。

雷军曾经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做企业要广交朋友。的确如此,企业经营是社会科学,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对企业而言,创始人的情商甚至比智商还重要。那些人缘好、有很多朋友相助的企业都是发展比较顺利的。企业家要多交朋友、交“好的”朋友,简单的利益交换不是交朋友,交朋友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后门”、“占便宜”,而是为了获得朋友合理合法的支持和帮助。创始人平时要多花时间和朋友在一起,多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最新的资讯,联络感情。

慎选股东,打造更强大的企业组织。欢迎参加WMA 的《股权激励与股权设计》课程!
欲知更多,请浏览股权激励与股权设计网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值得老板考虑的内部股权众筹

摘要:众筹表面上看是融资,实质上却是通过融资去融人、融智、融资源。过去通常是缺什么找什么,现在通过众筹可以变成缺什么找有什么的人,让有能力、有财力、有资源、有智慧的人成为股东,让身边的人成为股东,把个人事变成大家事,共创、共享、共担。

拥有自己的合伙人团队是很多老板梦寐以求的。建立合伙人团队,通常可以采用的方式有股权激励和内部股权众筹,那么到底该选择哪一种方式更好呢?

Read more

公司上市与不上市的有什么区别

公司上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公司的所有权分成若干小份,放在市场上流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如果看好公司的行业或者前景,就可以到公开市场上买入该公司的股票。不上市就是不把股权放在公开市场上流通,如果有需求,就以非公开的方式进行转让。

公司上市和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上市的公司就是公司几个老板闷声发财;上市了就是带着所有投资者一起发财。

由于以上原因,上市公司承担的东西就会比非上市公司更多。

第一:得向社会公开经营和财务状况。因为上市公司是面向公众的,不再是哪个老板或几个老板的个人公司。上市公司每年得定期披露财务报告,大小事务都得公告出来。遇到大事,得通过股东大会的表决。

第二:上市公司具有融资优势。为什么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想上市呢?企业老板想通过上市实现身价的暴增,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企业一旦上市之后,融资渠道就变得更多。不上市的公司,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大多都只能指望金融机构去借贷,资质不好的公司,银行还爱理不理的。公司上市之后,就可以通过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获取相对廉价的资金,有上市公司的平台做背书,找银行贷款自然也不是难事。另外,企业一旦上市之后,通过并购等方式将企业持续做大,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公司能上市而不上市,有两个原因:

一是公司不缺钱。目前的现金流非常充裕,自有资金完全可以应对再投资的需求;

二是缺钱,但不想以出让股份的方式筹钱,所以只好去银行借债了。比如华为、老干妈这些知名企业,还有某些地方政府催促上市而因为有各种疑虑从而迟迟不上市的地方企业,都是这两种情况。

但一般来说,企业还是能够上市就尽量上市。因为企业再走到某一个阶段,几乎一定会面临资金问题。而银行的解决能力有限,著名的日本超市八佰伴就是因为只用公开市场发行短期债券的方式融资,而短期债券面临违约、银行又因为资金面紧张不批贷款,最后申请破产。

以债务方式融资,在债务到期很容易面临资金链紧张,再优质的公司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股权融资的好处在于,出让一部分股权换取来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就成为了公司的资产,这部分资金永远不需要清偿,可以放心大胆的用于发展公司的长期业务。

此外,一般来说股权融资带来的合作方,很有可能对公司的业务有所了解且可以帮助公司业务进行进一步拓展,从而可以建立股东方之间的战略协同。以一部分股权换取公司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买卖就很值当了。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司产权流动性的不同。相比于非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产权(股票)流动性是非常高的。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是没有什么流动性的。上市公司则不同,上市之后,他的股权其实是可以买卖的,并且很便利。在上市公司里,股权激励也是一种不错的管理手段,员工可能更乐于接受上市公司可以自由流动、变现的股票,而不是现金。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融资能力和途径方面也是有差别的。上市公司在IPO时会首次公开发行融资,之后也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或者非公开进行再融资,还有并购时的配套募集资金,并且因为募集资金的对象范围大了,募资能力也是有增长的。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没有上市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融资综合费率是比较低的。

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增强了,相应的它决策自由性就减弱了。A股要求同股同权,规范履权。如果老板占股不够,公司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日常,很多决策还是需要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通过,这样一来,公司的运营就会受到多方掣肘。

当然上市也是需要成本的。上市对公司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主板下规范运营几年后才能筹备实现上市,上市之后更是要保持规范运营。这对很多公司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毕竟之前通过各种合规、不合规的方式减免的税,不仅不能减免了,还有可能需要补回来。

当然上市公司因为讲合规,所以不如非上市公司自由,有些企业不愿意上市,是因为不愿意公开财务,有些东西不愿意让人看到,也不愿意决策时让其它人指手划脚。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想上市,华为,老干妈,娃哈哈,这些名企都没有上市。

因此上市与不上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交易。上市后,可以一手一手高溢价交易,不上市公司只能大块大块打折交易。

那么为什么上市价格就会涨呢?这个其实是 A 股 IPO 给大家的错觉,在A股上市很少有破发的,这几年基本没有。反而是一上市就是三倍五倍的上涨,造富了千万人,很多公司上市了就不再想安心创业了,而是已经”功成名就”,于是编故事,蹭热点,抬高股价,最后清仓式减持。这就是当下 A 股的现状。

随着新股越来越多,市场承受不住了,未来肯定会有上市就破发的股出现,但不知何时会。当然相信我们 A 股会越来越成熟,终将见证超级公司的成长。


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哪些区别?

第一 融资渠道不同

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多了几个融资渠道。上市公司首次上市募资,叫做IPO,都要出让一部分股份,获得新股东的资金。IPO得到的都是小钱,因为后边还有大头,就是可以不断地增发,每一次增发都能获得一笔资金注入。

除了股票,上市公司还可以发行债券融资,当然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发债,但是从比例来说,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要多得多。不上市要想融资相对不方便些,股票不能公开交易,只能定向融资,吸引力不如上市公司。

并且,上市公司并购比非上市公司更容易,很多公司想上市较难,间接上市就与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交易所交易,可以将股票变现,非上市公司变现难度大,且获得的股份回报,远远不如上市公司。

第二 公司架构不同

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照完整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来管理企业,上市公司就不行了,要有完整的股东大会制度,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董秘制度,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按时披露自己的财务信息,上市公司要按时披露信息。

第三 对股东意义不同

大部分企业家,上市都是一个事业的节点,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是资本市场对一个企业家能力的认可。

1、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上市前公司的股权集中在机构和个人手中,上市后一大部分股权就要上市流通,进行交易,其表现形式就是股票。谁买了公司的股票谁就成为股东,就算公司的拥有者之一。重大决策不再是老板一个人拍脑门儿决定,有董事会和股东会等,咱们大家商量着来。

2、严格的信息披露,公司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从公司的基础信息,到重大决策,再到财务数据等等,必须在相关平台上进行公布,这一切投资者都要知道。不过有个时间的问题,披露之前还是严格保密的。这也是为什么炒股的人拼命买内幕消息,投资者总想早一点知道,因为此类消息往往意味着超额收益。

3、来钱方式,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市前,如果公司需要融资,一般来说都是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方式,借的钱有期限、有利息,是需要还的,还不上就处置你资产或者找担保人。而上市则是直接融资,融的钱属于长期借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还款期限。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讲故事、扩大规模,完全就是一条造富之路。所以大多数公司都会拼命的讲故事、扩大规模,以上市为终极目标(华为、老干妈这种不上市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体系,不具有普遍性)。

第四 知名度不同

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公开交易,知名度大大提升,很多品牌都是上市后打开知名度快速增长。

欢迎参加WMA 的《股权激励与股权设计》课程,欲知更多详情,请浏览股权激励与股权设计网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赚钱究竟靠什么?能力、关系或是其他?

“挣钱”与“赚钱”的区别?

为什么同样忙忙碌碌,有的人食不果腹,有的人硕果累累?

为什么同样的机遇和能力,有的人富可敌国,有的人只能小富即安?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你今天能跟着我一起跳出问题看问题,一切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人们说到老板时常用“赚钱”来形容,说到打工者时就会用上“挣钱”去描述。但有谁知道这其中的本质区别呢?

  • “挣钱”

“挣”字:左边是手,右边是争,意思是你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辛苦的劳动,你需要直接靠出售自己技能、资源去换取的薪酬,在这个过程中,其始点为物,终点也是物。而且这种报酬只跟你对你劳动成正比,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能拿到的报酬都是比较少的。

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都属于这种性质的谋生方式。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它的公式是:物=>钱=>物(数量减少)

如果你是这种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除此之外,某些人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劳动力就成了稀缺资源,卖身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

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靠双手累死累活,受尽剥削压榨,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点报酬。而且一旦你不做了,钱就没了。再说了,你挣钱的速度赶得上钱贬值的速度吗?

  • “赚钱”

“赚”字就不同,它左边是贝,代表着金钱,右边是一只手拿二支禾苗,代表粮食。意思就是用钱买粮食再卖出去,然后又得到钱。右边的“兼”字也可以理解为兼职的兼。“贝”加一个“兼”,也就是让你的钱去做兼职,帮你用钱生钱。

这种人虽然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不懂技术、没有特长,但是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老板就属于这一类。

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财富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财富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财富是“资本”,而“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赚钱”有一个必须的前提,那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眼光创造一种形式的劳动状态,比如创立公司,经营产品或专项才能,创造资产。然后主要依靠配置资源赚钱,其实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看你如何源配置权。

它的公式是:钱《=物《=钱(数量增大)

凡是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的人就是老板,当然也包括企业家和创业者。

这样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每天在沙滩上晒太阳,财富也会一刻不停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财富增加,关键是你要把它做成一个循环,那财富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何谓金融思维?

在明白了挣钱与赚钱区别之后,我们开始讲解最关键主题:“金融思维”

未来的每一件物品、每一项服务、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变成一个金融产品,然后对其进行金融运作。

什么是金融运作?就是推动资金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扩张。如今,中国正在全面金融化。

今后一定要让自己的资产通过并购、基金、投资、入股、买壳上市迅速滚起来。这一轮资产的金融化,在泡沫破灭之前就是中国的下一轮红利!

从现在开始,你必须有工具箱意识。即:你的房子、车子、股票、工资等等都是你的金融工具,你的目的不是彻底拥有他们,而是利用他们。你要通过更新、倒手、与赎回实现增值,然后推高自己的高度,从而可以配置更多资源。

金融的本质就是钱如何生钱。钱不是万恶之源,钱只是可以将一切量化。资产可以量化,思维可以量化,生命可以量化,感情可以量化,甚至时间都可以量化。

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一切有形资产都是身外之物,你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格局才是自己的。

三大金融逻辑

在金融思维主导下,这种逻辑将世界变成3种角色:

挣钱:我有力气,谁给我钱,我就帮他干活(打工者)

赚钱:我有智慧,我需要把钱变成更多的钱。(创业者)

银行:我有信用,帮助你们让钱流动起来(银行等机构)

因此,挣钱只是属于最底层。如果不能从本质上认清其中的逻辑,很难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最多是一种挣扎。

也可以这样说:金融是天使,因为它可以帮助需要钱的人弄到钱;但金融也是魔鬼,因为它让有钱的人更加有钱,世界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后会更大。

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当你还要靠勤劳苦干才能拿到钱的时候,说明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赚钱到底靠什么?能力、关系还是其他?

这个世界上,你要去论证一个观点对的话,你要穷尽一切可能性才行,但是你要去证明一个观点错误,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了。很多人都想论证的观点是赚钱需要超越常人的能力这个观点,我们其实可以举出数不清的反例来反对这个观点。

财富差异多半来自机缘巧合

2002年的时候,我班上不少离开了中国去美国读书,都是牛得一塌糊涂的名校,我们这些垃圾被留在国内。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垃圾”在国内啥事情也没干,因为要结婚生子,所以被逼迫着买房子,然后就发财了。而那些国外读了n年书的同学们可能就比较悲催了,回国可能一套房子也买不起了,是我们能力强么?不是的,恰恰是我们能力太弱,太垃圾了,只好赚大钱了。当然我们也很悲催地发现,我们这些考上名校然后去体制内工作的人,一回老家去,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们。他们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所以还是农村户口,然后中国大面积城镇化建设,拆迁征地,一个个分得拆迁款几百万就算了,还分了十几套房子!我们这些悲催的考上大学的人,都是城市户口,没有资格分地皮,然后就成了吃瓜群众。还有很多同学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开始闯荡江湖,更早的接触社会,更早的在外贸领域做业务,或者干脆去做包工头。在过去十年赚钱最多的房地产行业,他们赚的钱远比我们这些人要多得多,决定这些核心的是什么呢?是能力么?不是吧。运气也好,机缘也好,反正肯定不是能力。

这种案例其实特别多,都不是个案,我们勤勤恳恳的做事情,转身一看,那些人赚的钱比我们多多了,宝马雕车香满路,娇妻美女娶回家。你怎么看这些问题呢?还会认为能力是赚钱的核心么?所以很多人跟我说,赚大钱要让自己特别有能力,我其实是从来不认同的,能力向来是最不重要的点。
投资是享受泡沫的过程

回到我自己身上,我这些年一直在反思这方面的问题,我是典型的因为过于专业、能力过强而丧失巨大投资收益的代表。回顾这些年的投资生涯,因为懂很多,亏过很多钱,却因为什么都不懂,反倒赚了很多钱。这个并不是忽悠人的说法,是真事。在互联网金融界很多人称我为校长,因为很多人看我的文章进入这个行业,在金融领域的理解,我敢说我的专业性绝对比很多专家教授要靠谱太多,但是有什么用呢。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事实上第一波大钱是没有赚到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我太懂金融了,一看就知道互联网金融就是伪命题啊。所以一直不碰这个行业,但是这个行业五年起来多少公司啊。虽然最后我相信结果都不会太好,但是又如何呢,这些公司从投资角度来看,可以赚多少倍了呢?不敢多说,至少一百倍回报。

许多人就说了你不是说结果也不会好,为什么有一百倍回报?这不就是创业和投资最大的区别么,创业是需要善始善终的,你要等风停才能安全落地。我做投资落地不落地与我无关,摔死是猪的事情,又不是我的事情,我只要猪上过天,我就一定能赚到钱,反正有人接盘就行了。所以,对于投资来说,结果压根不重要,一定是过程更重要,在猪上天的时候,卖给喜欢上天的猪就行了。一样的道理啊,一个股票从一块钱变成一百块,最后跌回到一块钱。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收益就是一百倍的机会,你只要差不多走了就是。

结果都是死,但是过程差别是很大的。所以,归根到底来看,投资最怕就是没有起伏落差的商业模式,只要上过天,只要被人喜欢过,就一定能赚到钱,核心是要有足够的落差。

我就是因为太懂,看到了太多东西必死的结果,所以就直接放弃掉了过程的机会,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如此?后来想明白问题很简单啊,因为世界上90%的人是不懂的,不懂就算了,他们还手里钱特别多,很容易就被忽悠把钱投给那些实际上结果必死的垃圾身上,于是硬生生的就出来一个很悖论的结论:越是不好的东西,越容易被追捧,从而出现极大的泡沫。

最后再继续推演下去,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结论,这个世界真正赚钱的机会一定是来自泡沫的钱,泡沫才是暴利的基础,没有泡沫就不会有超额利润的存在。房子如果不大幅度涨价,怎么可能会有财富的大幅度上涨呢?股票如果没有泡沫存在,凭什么让很多人身价一上市瞬间成首富呢?同一个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会价格差很多倍呢?只有泡沫来的时候,才有可能让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事物的价格远远偏离价值,才有让你发大财的机会。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

所以,你越懂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你就越不敢去触碰他们,因为你知道他们不值钱。但是傻子不懂一个事物到底有没有价值,他根本不会去自己研究一个东西,会人云亦云,会因为莫名其妙的事情去认为一个事物好不好,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所以他敢坚定的持有一个其实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很有意思,绝大部分冲进来的傻子最后一定是被证明是傻子,他们做了接盘侠,但是一定有一部分傻子却赚了大钱。当然聪明的人因为不参与这种过程,结果是比大部分傻子好点,但是比那些赚钱的傻子要差很多很多。

从这个角度想,凡是不参与泡沫的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社会稳定利润,是很难有超额收益的。最赚钱的人一定是泡沫来之前进去,泡沫灭之前跑开。但是这个技术难度是很大的,绝大部分都是蒙着的,地震来了都有人能跑开,谁敢说自己是靠能力跑开的,往往运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许多赚大钱的人明明是赚了运气成分的钱,但是他会用一百个理由告诉你是自己能干赚的。分析得头头是道,本质都是傻逼。

所以泡沫来了有两种人,一种人整天说泡沫来了,要崩盘了;一种人却跳进泡沫里游泳,前者越来越聪明,后者越来越有钱。你想做什么样子的人?我希望你们能做越来越有钱的聪明人。最好就是一边骂泡沫快来了,一边还能在里面游泳。

这个世界最简单的事情,就是说泡沫一定会灭,这个是正确的废话,就如同人一定会死,宇宙一定会灭亡一样。前面说了,因为结果是注定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泡沫会灭,但是什么时候灭,结果是不一样的。中国房地产过去十几年本质上都是一个泡沫堆积的过程,如果不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注定无法获得财富。只是因为房产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导致的结果是过去十几年几乎人人无形之中都参与到了泡沫化的过程。

估计上面绝大部分言论都会被人认为是投机主义,鼓励能力无用论。但是我想表达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对一个人的财富人生来讲,能力、专业才是更为重要的。因为赚大钱都是随机偶然不可测,相关性因素极低,导致绝大部分人都很难有机会获得。如果把焦点聚集在这里,大部分人都会失望,因为这本身就是极小概率事件,他是不值得我们去花费太大力气去博的我们往往要把目光放在能力可实现部分的稳定收益层面,赚小钱才是能力可实现的部分。从来赚大钱都是命,但是赚小钱却需要极强能力。当然,通过小钱的积累,加上机缘的眷顾,一部分人还是能赚到大钱的,但是,前提是你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勤奋先赚到足够的小钱才行。所谓大富由命,小富由勤,此言不虚!

本文作者:乡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