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供应商是培养出来的!

持续不断获得高质量、低价格、及时交付的产品和超越期望的服务,是采购工作永恒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拥有优秀而忠诚的供应商。

所谓优秀,就是供应商具备给我们提供高质量、低价格、及时交付的产品和提供超越期望的服务的能力;所谓忠诚,就是供应商始终把我们作为第一顾客,始终以我们的需要作为自己持续改进的方向,即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坚定不移地给予支持。

然而,在一些企业,现实情况却是:优秀的供应商通常不够忠诚,而忠诚的供应商又通常不够优秀,于是不断开发供应商、不断更换供应商便成为了这些企业无奈的选择。
其结果便是:质量、价格和交期经常波动,服务时好时坏、时有时无,尽管相关部门忙忙碌碌,持续不断获得高质量、低价格、及时交付的产品和超越期望的服务却总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根本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这些企业总是想直接寻找优秀而忠诚的供应商为己所用,而没有意识到在企业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要拥有优秀而忠诚的供应商,培养比寻找更加重要。

那么,应当如何培养优秀而忠诚的供应商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供应商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树立依靠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的思想,善待供应商,给供应商以信心:

1. 供应商是产品实现的基础

零部件的质量、价格、交付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成本和生产周期。外协、外购零部件占构成产品的零部件的比例越大,这种决定程度就越大,而零部件的质量、成本和交付周期又取决于供应商。所以,供应商是我们产品实现的基础,我们应当把供应商当作自己的分厂看待,相信供应商,依靠供应商,尽我所能为供应商服务,把供应商培养成为巩固的零部件生产基地。

2. 平等对待供应商

在买方市场环境下,在业务关系中,需方通常处于强势地位,而供应商通常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有些企业便时常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直接或间接地迫使供应商接受一些不对等条件。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利益,但从长远看对企业却是不利的,因为供应商虽然被迫接受了这些条件,但口服心不服,“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旦有了更好的市场,他们便会立即“移情别恋”。结果,自然是产品质量、交期的波动和服务质量的下降,企业也就自然从“受益者”变成了“受害者”。所以,要想供应商忠诚于我们,我们必须平等对待供应商。

所谓平等相待,我以为,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不强迫供应商做不愿意的事情。例如,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谈判,不与供应商签订带有不对等条件的协议,更不以任何方式强迫供应商签订类似协议;不强迫或欺骗供应商参与其不擅长或者不愿意参加的新产品项目,不强迫或欺骗供应商接受其无能力接受或不愿意接受的业务;严格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不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或者以打折扣的方式履行等。

3. 主动维护供应商的利益

供应商与我们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如果不能获利,供应商就不会与我们合作,即使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也不会长久。所以,要想供应商忠诚于,持续为我们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主动维护供应商的利益:

a. 给予供应商合理的利润率,有些供应商为了抢先占领市场,通常采取低价策略,待占领市场后再伺机提高价格或者在新产品上做文章,如果计划成功,它们会继续与我们合作,一旦计划落空,它们便有可能很快退出。所以,从长远看,即使在质量、服务同等的前提下,价格最低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关键要看利润率的合理性。关于利润率的合理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给予零部件与产品相同或相近的利润率应该是合理的。例如,当产品的利润率为10%时,给予该产品零部件的利润率也为10%左右;当产品的利润率下降时,其零部件的利润率也随之按比例下调。

b. 不要求供应商承担除协议规定以外的其它任何义务,不单方面提高产品要求或服务要求,变相降低供应商的利润率。因我们的原因造成产品要求提高或者服务要求提高,造成供应商成本增加的,应当给予供应商相应的补偿。

c. 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后,设计方案应尽量维持稳定,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变更。如遇非变更不可的,也应事先主动供应商沟通,并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

d. 当供应商的产品平均不良率(来料检验不良率、过程检验不良率、成品一次交验不良率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利润率时,就意味着供应商可能在此产品上已经或正在出现亏损。为了保证供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应当立即主动派遣相关人员,与供应商共同改善其质量管理措施,提高合格率。

e. 建立、健全防止员工腐败的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从制度上预防员工利用职权损害供应商的利益。防腐制度应重点对供应商选择、器件选型、方案选择、定价、制定合同条款、采购比例分配、质量控制、索赔等方面的行为进行约束。

f. 尽量采用独家供货,在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并没有大的过失的情况下,不轻易增加新供应商,即使有更好的价格也是如此。如非独家供货,在供应商没有大的过失的情况下,也不轻易降低采购比例或者改变采购方向。如果,供应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或设计变更过程中有投入,必须从订单或者其它方面给予相应的回报。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打造优秀而忠诚的供应商队伍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从建设零部件制造基地的战略高度对供应商进行选择、评价和管理。

1. 选择供应商应遵循“合适”的原则

企业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决定着供应商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选择供应商也应当讲究“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否则,合作不是不愉快,就是不长久。所以,我们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当从自身的规模、知名度、采购量和付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而不是选择“最优秀”的供应商。

所谓合适,一是供应商的产品结构与我们的需求相适应;二是供应商的资质条件、研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生产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等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三是供应商有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愿望,愿意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持续改进;四是我们对供应商的吸引力足够强大,有可能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

2. 评价供应商,要重视供应商的发展潜力

现有能力评价是评价供应商的基本要素,如质量体系认证情况、研发能力、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力、生产能力、生产组织方式、物流和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现有市场、对现有市场的服务情况、产品可追溯性、供应商管理能力等。但是,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对象,只对其现有能力进行评价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评价,而且发展潜力应当成为确定培养对象的重点考虑因素,当现有能力与发展潜力不可兼得的时候,优先考虑发展潜力好的供应商。

通常情况下,评价供应商的发展潜力应包含以下方面:

(1)供应商的最高决策者是急功近利的“商人”,还是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

(2)供应商的发展方向是否与我们的发展需求相一致,有无明确的战略规划,有无实现战略规划的具体行动计划和行动记录。

(3)供应商的质量目标是否明确,有无实现质量目标的行动计划和行动记录。

(4)供应商是否有质量体系升级计划,现有质量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贯彻执行。

(5)供应商现有员工的素质能否满足其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无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计划。

(6)供应商现有的管理手段能否满足其企业的发展的需要,有无改善计划。

(7)供应商的社会信誉如何,其关联供应商对其有无信心。

(8)供应商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否扎实,有无改善计划。

3. 管理供应商要“恩威并济”,管理与帮助并重

供应商管理的常用方法是:对供应商的供货业绩进行监测,依据监测结果对供应商进行级别评定,实施分级管理,奖优罚劣,对不合格项进行整顿;定期对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调整采购措施,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

这是一种事后控制措施,对防止同一错误的重复出现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预防错误的发生和提升供应商的能力作用并不一定明显。众所周知,帮助供应商提升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能力是确保来料质量的最好途径,将我们的进度管理延伸到供应商的生产和物流过程是保证及时交付的最佳办法,帮助供应商提升成本控制能力是降低采购价格的有效手段,所以,供应商管理一定要“恩威并济”,既要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和奖惩,也要给予供应商必要的帮助:

a. 帮助供应商提升设计和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能力

零部件的质量归根到底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帮助供应商对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如主动与供应商沟通,让供应商精确掌握我们的要求;对供应商的APQP和PPAP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给予供应商需要的技术支持;与供应商共同改进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与供应商共同完善其采购过程、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方法;帮助供应商完善物流过程中的标识管理和不合格品(特别是让步接收件和返工件)控制等。

b. 帮助供应商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原料价格、库存量、生产效率、合格率、生产消耗等是影响零部件成本的重要因素,所以,除了帮助供应商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外,我们应主动在其它方面给予供应支持,如与供应商进行采购资源共享,帮助供应商开发更廉价的采购渠道;给予供应商尽可能充足的生产周期,采购量尽可能稳定;与供应商共同改善其物流和制造过程,减少无效劳动,缩短生产周期;与供应商共同探讨改善库存管理的办法,帮助供应商降低其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库存量;帮助供应商改善其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辅料、耗材的消耗等。

c. 帮助供应商完善计划管理手段

供应商能否快速、准确地接收我们的订单和能否将订单快速、准确地转化为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对交付的及时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供应商的计划管理手段与我们的计划管理手段应当具有兼容性。如果我们是通过互联网给供应商下达订单,我们应当督促、帮助供应商建立、完善相应的计划管理手段,确保供应商能够自动接收到我们下达的订单,并能够自动将订单转化为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而且还要保证我们采购部门能够对供应商的订单执行情况(如物料采购进度、生产进度、交付进度)进行即时监控。

d. 帮助供应商开拓市场,维持其稳定

当供应商出现生产任务不足,生产能力和人员出现过剩,有可能导致亏损、人才流失等严重情况时,我们应尽可能帮助供应商开拓市场,以维持供应商的企业稳定,从而保证零部件供应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e. 为供应商提供员工培训支持

帮助供应商提高其员工的技能和素养,以及让供应商的员工了解我们、认同我们、仰慕我们、向往我们,对我们实现持续获得高品质、低价格、及时交付的产品和超越期望的服务的采购目标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应主动为供应商提供员工培训支持,如技术培训、管理培训、企业文化宣传等。

小结 

总之,供应商管理就像“养鸡生蛋”,要想多得蛋、常得蛋,首先要把鸡养好。所以,只要我们真心善待供应商,积极培养供应商,持续不断地获得高品质、低价格、及时交付的产品和超越期望的服务,就会成为现实。

工作十年了,你为什么还是不值钱?

一个工作了十年的人,工资只比刚进来的新人高一点,升职又无望,是不是挺失败的?我觉得是,不仅挺失败,还不值得同情。按理说,一个有着十年工作经验,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人应该是挺值钱的,但很多人最终却混得连鸡肋都不如,被丢之弃之时,老板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读者李哥在一家公司待了十二年,去年换了新房,房贷让这个35岁的中年男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上个月,他鼓起勇气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提出涨薪的要求,结果当场被婉拒。

他对我说,想离开这家公司,但又不知道能去哪里,现在很迷茫。

我问他,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一个人今天的现状,总是和昨天有关,曾经你是怎么过的,就决定了你有怎样的将来。

你虽然工作了十多年,但不代表拥有十年的工作经验,而很可能是一两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多年而已。

1. 你为什么不值钱?

一个人在职场上最终能混成什么样,能有怎样的高度,和他的工龄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还是看他的价值,而这价值往往又取决于他的态度。我曾在文章里提到过这样的观点,职场上,人与人之间被拉开差距,层次不一,就是因为他们的态度。层次低的人通常会将下面这三句话挂在嘴边,而这也是一个职场人为什么工作了那么多年,依旧不受重用,不值钱的原因。

1. 这件事,我不会做

有一句话叫:学历只代表过去,学习力才是将来。

很多企业看重名校生,看重的并非是他们的学历,而是他们学习的能力。

不少职场人习惯会将“我不会做”、“我之前没做过”、“没人教过我”这些话挂嘴边。

学习能力强的人,他之前也没接触过,也不会做,但是他知道学习和思考,会想办法去搞定,这就是工作经验。

不断地遇到新鲜的东西,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工作经验才能不断地积累。

如果你这也推脱,那也不想学习尝试,每天只干一些简单重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那么你以后怎么可能升职加薪。

2. 这件事,为什么是我做

很多人的成长都是被动的,有时甚至连被动成长都会被拒绝掉。

在工作中,不会主动多承担一点事情,有额外的工作安排下来,就怨声载道,为什么是我去做?凭什么又是我?

最后的情况是什么呢?

你要么干,要么滚蛋,那些干了活最后还不讨人喜欢,往往就是这样的人,没有老板喜欢一个爱抱怨的员工。

3. 这件事,不能怪我

不少职场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习惯将责任推给别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辩解。

一个人工作多年,还不能走上管理层,如果不是能力问题,那一定就是人品的问题,有时担当比能力来得更为重要。

你会发现,很多优秀的管理者他们的业务能力可能不如下属,但就是能够领导团队,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职场上,最终成就你的,打败你的,往往都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2. 工作五年,十条经验总结

工作五六年,感到自己每一年都在成长,对职场和人生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悟。

1. 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几乎没有

轻松且高薪的工作有的,一般管理层就会给人这样的错觉,之所以说是错觉,是因为只是看起来轻松,背后的压力和曾经吃过的苦,是你不曾看到的。

这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事,如果有,那一定是在你的幻想里。

2. 不要和同事抱怨领导

这是职场上的一个大忌,千万不要去触碰,你有再大再多的委屈,也不要和同事去分享。

当你们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背叛和出卖是分分钟的事,别在自己奔跑的路上埋上随时引爆的雷,这很蠢。

3. 不站队,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需要防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有明争暗斗,我知道选择不站队很难,也不好混,但请你保持中立,这很考验一个人的情商。

另外,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要有自己的底线,谁踏入禁区,要懂得还击。

4. 学会拒绝,不要一个老好人

你要做一个好人,但不是老好人 ,同事之间可以帮忙,但不要成为公司里的便利贴,这也许让你有好人缘,但没人真正把你当回事。

另外,人只是欺软怕硬的,你越是好说话,不属于你的事情越多,你会又累又没有成长。

5. 对公司忠诚,别算计公司 

对公司要绝对的忠诚,不要想着占公司的便宜,不要算计公司,这是一个人的人品。

6. 让领导多做选择题,少做问答题 

和领导相处要懂得交流艺术,要尽量让领导做选择题,汇报和提出问题要事先想好几个方案,不要把问题直接丢给领导,他养你干什么的?

7. 价值大于能力,能力好于态度

职场上讲究以结果为导向,你能创造的价值越大,越受人重视,价值高于能力,而能力又好于态度。

也就是说,如果你连能力都不怎么样,那至少也要有一个好态度,没有几把刷子的刺头都是SB。

8. 学会换位思考,站公司的角度看待问题

工作中不开心的事常有,如果你能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公司的角度看待问题,有些事也就能释怀了。

与任何人相处都是如此,别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这容易让你变得局限。

9. 千万别放弃学习,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任何时候都别放弃学习,你如果想要一直站在高处,那么脚下踩的就应该是厚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10. 要有规划,居安思危

五年十年的规划可能太长了,但你可以做一年或半年的规划,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设立一些目标,只要你一直在成长,那就是一件好事。

一定要有忧患意识,特别是年轻时,不能居安思危,就很可能荒废时光,人到中年时,便会懊悔不已。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职场上没有那么多捷径,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十条工作经验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

 

作者简介:哈叔,喜欢用历史解构职场,文字接地气,通俗易懂,简练精辟。新浪微博:哈叔微职场

为什么“最初接待顾客的员工”,很重要?

对于一个以向顾客提供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来说,能够让客人对自己的服务满意,其实是对公司最好的宣传。每一位员工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的每一个举动,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公司的整体印象,其中决定了顾客第一印象的“前台接待员”,更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一角色,也恰恰是被很多公司所忽略。

最初接待顾客的员工

如果企业在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顾客的需求,或者彼此不能达成默契,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也只能是徒劳。不仅如此,这种不能满足顾客“事前期待”的服务,就像工厂生产的次品一样,会影响企业的信誉,使企业失信于顾客。那么,企业应该注意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应该从最基本的接待顾客做起。顾客来到公司时,首先必须弄清楚他来干什么,需要你做什么,也就是说对方来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

就拿汽车修理行业来说吧,以往的惯例都是顾客把需要修理的车开到修理厂后,修理的师傅一边听顾客介绍车的情况,一边着手修理。而现在的汽车修理厂则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让最有经验的师傅在前台接待客人,凭借他的个人经验和技术,首先判断出车的毛病,然后再针对车的具体情况,为顾客安排修理。

虽然看似很简单,但其所体现的服务理念却非同一般。一般来说,个别型服务大都需要比较高的专业素质或技能,其技术含量也比较高。顾客并不懂汽车的专业知识,如果像以前的修理厂那样,修理师傅只是一味地按照顾客的要求去修理车辆,可能并不能完全修好。

修理厂家精明之处就在于,它选择的这种事半功倍的办法,既杜绝了不能完全修好的可能性,尊重了顾客的意见,还能提高其修理效率。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最初接待顾客的员工,首先必须具备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那些被旧的观念所束缚而且顽固不化的人是不能胜任的。此外,在多数情况下,还要求他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经验丰富,了解公司的服务能力和特色,以及各项服务的最大限度及弱点。可以说,这一岗位的员工配置,与后期服务工作的进行,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姑且把这个职位的员工叫做前台接待员。我们所强调的前台接待员的重要性,不光是针对汽车修理业来说的,还包括酒店业、广告设计业以及各种经营性质的窗口行业。

比如说,大家去医院看病时,每一个专科门诊室外面都会有一个分诊台,那里一般都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询问和登记。这就是现在各大医院都在采用的分诊制度。有了前面护士的详细询问,医生在给患者看病的时候,只需要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把握病人的病情就可以了。

分诊制度能提高主治医师的诊断效率,预防误诊。因为在给患者诊断之前,护士已经为医生做好了铺垫工作,医生相当于是对患者进行第二次诊断,二者可以说是双保险。

前台接待员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想要提高自身服务品质和整体工作效率的服务性企业来说,一位优秀的前台接待员可以成为公司的一面旗帜,为公司的经营打下好的基础。

墨守成规与积极沟通

一般来说,从事广告、售后服务、设计、咨询、教育、研究、软件开发等知识产业的企业,只要有顾客光顾,按照惯例,首先要听取顾客的要求和希望,然后根据顾客的具体要求制作方案,要和顾客共同商讨,直到整项计划全部敲定,才可以订立合同,开始运作。

对于需要和顾客保持紧密沟通的行业而言,最初与客户交流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所作出的所有构想和设计,都将在后期的实施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前期与客户交流讨论之后,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计划,这一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计划,项目将能够赢利多少,各项指标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计划书的每一个字都将对后期的实践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马虎不得。

因而,制定一份翔实而合理的计划书,可以说是服务性企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企业必须对各部门的员工进行专门的规划能力的培训。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大家交流彼此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每一项重大工作的实施过程都是相当漫长而艰难的。这就更意味着计划书的重要性。比如,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除了房屋以外,还将出售整体设计方案、施工管理这些无形服务。建造房屋往往需要一年甚至几年,如果房地产开发公司最初没有和客户商量好就草率地签订合同,盲目开工,最后倒霉的肯定还是自己。因此,我们说,前期的确认工作就好像是海上航行的船只在出海前要确定好航线一样,具有绝对的指导作用,一定要认真对待。

一份翔实、可行、双方都认可的计划书,既可以避免很多纠纷,也能为企业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好感,对后面的实践工作还可以起到指导性作用。一个想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是绝对不应该忽略这一点的。

以前很多公司认为,营销就好像在商场中叫卖一样,如果自己将实际业务做好了,即使不去叫卖,顾客一样会找上门来。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前台”需要精锐队伍

尤其是在诸如信息产业、各种设计产业、技术开发等高新科技领域中,很多公司都存在这种过于重视实际业务而忽略营销的倾向。因为高新科技领域正处于供小于求的阶段,这些公司自身有一种优越感,觉得不必采用什么营销策略手段,顾客就会自己找上门来。其实,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除了在实业部门配备一流的人才外,营销部门也必须配备一流的人才。

简单地说,再高新的产业,也需要有顾客。有顾客,就存在第一个与顾客见面接触的员工问题,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前台接待员”工作,它是一个公司营销部门最基本的要素。此外,一个有能力的营销部门,能够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和市场动向,制定出最适合公司发展的生产策略,其中包括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同行业公司竞争现状、顾客需求的变化等等因素。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复杂,必须由一整套班子来完成。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要不断地有所创新,在新项目的开发中取得成功。但是,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市场能否接受它,接受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生产研发部门所无法左右的。这时,一个强有力的营销部门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可以让新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市场的认可。而这种认可,对于以后的研发工作是一种激励和传承。从经济效益来说,一个优秀的营销部门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从研发工作来说,新产品被市场认可意味着对技术能力的肯定。

对于那些从原有的大型或超大型公司中派生出来的物流、电子计算机、教育、房地产、金融、印刷、旅游等相关服务性企业来说,母公司就是它们最近也是最大的客户。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到一杯羹,必须先得到母公司的认可,然后再逐步争取外面的客户,最终要实现企业外部客户量等同甚至超过内部客户量。

有些企业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在母公司的庇护下,公司的运营状况看起来非常不错,但真正走出去之后,才发现在外部市场竞争中根本没有生存的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其对母公司的过分依赖。没有外部市场的开拓,就没有外部客源,没有同其他企业竞争的经验。这样的企业,就像温室里面的花朵,根本经不起市场风雨的考验。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公司的业务实力差,而不是营销不力。试想一下,顾客来到你的公司,第一个接触到的员工就是顾客对公司的第一印象。因此,如果想要成为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先从营销的第一步做起,重视公司的“前台”接待员。

本文摘自:畠山芳雄《服务的品质是什么》

那个频繁跳槽的年轻人,后来怎样了?

 
当你问那个年轻人,为什么会频繁跳槽?他说,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公司倒闭,第二次辞职是因为项目破产,第三次辞职是因为长时间拖欠工资,第四次辞职是因为公司战略变动……

每一次辞职的原因都能说得有理有据,这时候,到底要不要再给他一次机会呢?如果你相亲时遇到一个对象,在聊过之后感觉双方还挺合适,唯一纠结的是,对方有很丰富的感情史,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其实相亲遇到感情经历丰富的对象,就跟面试遇到频繁跳槽的候选人一样——你永远无法判断自己是不是他的Mr.Right!

不久前公司招人,我就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候选人。从简历来看,不管是专业、学历还是工作经验,都跟我要招的岗位十分匹配。唯一不足的是,这个人三年换了四份工作,时间最短的三个月,最长的也不过一年半。

一般来讲,毕业三年没有一份工作超过两年的简历,我是不会推荐给用人部门的。可谁让人难招呢?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便约了候选人面试,没想到聊得还挺好。

用人部门对他的专业能力很满意。HR面的时候,我特意详细问了前面几份工作的离职原因,都还可以接受;又问了他期望中的工作,更是自信自家公司能满足他的标准,可以让他在这里长久的待下来。于是便愉快的给他发了offer。

可是也就过了四五个月,就在前几天,他便又来找我领了离职申请单!那个频繁跳槽的年轻人,后来还是跳槽去了别的地方。

1. 想招忠诚度高的员工,就像大海捞针

谁都知道频繁跳槽的员工忠诚度不会高,可道理我懂了,但想招跳槽没那么频繁的员工是真的难啊!

作为一个HR,每天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便可以切身感受到,招人就已经很难了。而在很多人践行着一言不合就跳槽的今天,想招忠诚度高的员工,当然更难!

不久前,某权威职业社交网站就针对15万用户的公开档案展开统计分析,发布了针对第一份工作的趋势报告。

报告显示:几十年来中国公民第一份工作的在职时间显著缩短,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是3年半,到90后则骤减到19个月,而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批95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更是只有短短7个月!

所以不难想象,在90后、95后渐渐成为职场主力的将来,职场没有忠诚度而言。并且按照趋势,等到00后步入职场,跳槽甚至会更加频繁。

能不能招到人都得看缘分,想招到忠诚度高的,无疑更是大海捞针。

2. 招跳槽频繁的员工,像玩一场大冒险

高忠诚度的员工难找,所以很多时候,即使知道候选人有着频繁跳槽的历史,作为HR,还是会酌情的考虑一下。

毕竟谁还没有点过去呢?

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公司倒闭,第二次辞职是因为项目破产,第三次辞职是因为长时间拖欠工资,第四次辞职是因为公司战略变动。如果每一次辞职的原因都能说得有理有据,为什么就不能再给人一次机会呢?

机会可以给,但你还是得认识到,招频繁跳槽的员工就像和渣男谈恋爱。

他给你解释了和每一位前任分手的原因,让你相信花心真不是他的本意;你也自信能改掉他渣男的本性,成为他的最后一任。

当然也不排除可能,你真的成为了渣男的最后一任,但更多的时候,花心的人,永远都是花心的。就像跳槽频繁的人,总是喜欢跳槽的。

所以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个下了好大决心招来的频繁跳槽的员工,什么时候就给你提了辞职,并且在下次找工作时,给这次离职编出一个什么样的理由。

3. 频繁跳槽,不过是伤人八百自损一千

公司最怕的,就是员工跳槽。

一个核心员工的流失,意味着至少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就算员工成功入职,进入试用期,也会有超过40%的失败率。

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员工的跳槽,还会带动其他员工,造成更大的人员流失。

另一方面,频繁跳槽对员工本身来讲,也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般来讲,跳槽是涨薪的重要途径,有着普涨、特涨无法企及的幅度,跳槽还可以解决同事不好、领导霸道等环境问题。可是跳槽也应该有个限度。

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都是在稳定的工作中长时间积累下来的,频繁跳槽必定会影响专业技能的积累;并且没有公司会喜欢频繁跳槽的员工,前面可能容易跳槽,可是越到后面,跳槽越多,甚至会连工作都找不到。

最终影响的,还是自己的职业前途。

当然,我觉得员工跳槽最大的影响,还是对HR的打击。

 

本文来源: 智联招聘HR公会(ID:clubhr)文: 张二贰  编辑: 王倩

让你生活停滞不前的,不是舒适,而是服从!

如果现在有个机会让你改变自己的身份,并踏出熟悉的生活圈子,你会这样做吗?

我相信,绝大数人都会犹豫不决,他们甚至根本没这样想过。可能会失败的想法被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压力和恐惧感总是萦绕着他们。实际上即使很多时候,做出决定并不是为了利益,也会如此。

无论如何,一旦你被他人或者自己认定为“需要保持原状”,你已经离自己真实的偏好越来越远了。

因为此时让你停滞不前的不是舒适,是服从。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太普遍了。大多数人选择在一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并且为了培养相关的技能,不惜花时间和重金投入,结果会发现越来越难以自拔,想要转身已经不可能了。

这种人有个特点,不但被自己观念束缚着,同时也很容易被人际关系和文化背景影响。

01.爱在艺术,激发更多的热情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艺术家Marla的采访。

在Marla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兴趣。从小便喜欢读书写作,不仅如此,在她长大后也对戏剧、舞蹈和现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父母却给她的人生规划了路线,认为她应该去做传统而稳定的工作。并且她自己也仅仅把艺术当成了一种业余爱好,去选择了法律行业。

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她对法律没有一丝厌恶,依然没有办法集中精力投入其中。在法律行业摸爬滚打历时多年,终于有一天,她做出决定换种活法——投身先锋艺术经营。

Marla说,做出决定之前,这件事情折磨了她很久。那些复杂的情绪,如今已如释重负烟消云散了,但是刚接触新行业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恐惧和内疚。毕竟熟悉并擅长的法律行业,更能让她感觉舒适安稳。

“艺术才是我的所爱,它更能激发我的热情”,Marla很兴奋的说着。

虽然开始总是感到焦虑,做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的,先锋艺术世界的魅力,让她有了共鸣,激情就起飞了。

现在的她感到非常的满足、愉快,并且这种感觉让她创造力不断,6年来没有衰减过,反而越来越强烈了。

02. 一味的“服从”,是自我安慰和陶醉

实际上,重获自由的Marla,仅仅是职业方面的一个代表,这样的情况在其他人身上也有着不同领域的现象。

例如,一些MBA学生就是如此。大多数学生,包括平时在交流中侃侃而谈的人,一旦到了大学课堂上,面对老师教授的提问,敢于举手回答的人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从小他们就被灌输了一种权威不可批判的不可反驳的观念。这不符合文化背景要求。

但在美国课堂,学生却能够解放自身的这一方面。他们能够举起手、说出所想、质疑权威,而且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对跳出舒适区的恐惧和焦虑是正常的,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东西好奇而又不敢接近。

但是你以为的舒适区,如果只是一味的“服从”,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只不过是自我安慰和陶醉。

因为在“服从区”里,你除了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文化背景限制下的做人方式,在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看似尽职尽责,也许只是在满足他人寄予的厚望,而并非是自己想要的舒适区生活。

03. 脱离舒适区,去发现真实的自我

我们要怎么样去判断一直自己认为的舒适区实际上是服从区?

首先可以把问题真正所在找出来。找出某件特定的事情,然后尝试着去质疑它。这可以是你想改善提升的事情,也可以是你不满意的事情。

最快速度清点个人价值观。你的激情何在?动力何在?你喜欢做什么?如果没有谁或事会阻止你做任何决定,你最想做什么?

分析匹配度。在你做的事情中,你能否找到自己价值观和激情的影子?如果可以,那么你做这件事可能不是出于服从,或至少不全是。

但如果你难以在其中看到真实自我,那么你可能就身处服从区,这或许是你重新考虑现状、考虑有没有必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为承担那些基本职责,我们必须完成很多特定工作要求。在微观层面来看,服从是职场生活的核心要素。但是当服从在各方面都碾压你的个人意志和激情时,你就必须从全局角度反省一下,你是否正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发现每个人的日常习惯很难打破,这是有原因的:日常习惯是我们存在的根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稳定性。

但是,回避变化会使我们停滞不前,而踏出舒适区有助于培养新技能、从而让自己自信十足。

一旦发现并脱离服从区,你将能发现真实的自我——你真实的兴趣和激情所在。它将让你过上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本文摘自:侯闪闪

当你工作没有激情时你该怎么办?

当你不再有刚刚进入社会时的激情,当你再也提不起加班的热情,当你不再感觉上班是一种幸福的时候,那么很显然你已经对工作没有激情了,听过很多的人说,如果你不幸福,那么是你对工作没有了兴趣,如果你已经到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赶快吧,改变才是正道;如果你现正处在这样的工作状态,那么要小心了,多想想未来。

1. 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

要知道,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人到底是为了生活才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如果你为了生活去工作的话,那等于是为钱而工作,是金钱的奴隶,也是工作的奴隶。工作是一个人天生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工作当中的极大乐趣。如果你为了工作而生活,只要你真心实意去寻找,一定会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份快乐。

2. 正视你身上出现的问题

例子:一个人去拜访一位心理学家,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乐趣,他对一起工作的同事也充满敌意,他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示怀疑,他认定自己的生活里有许多问题。他为这些问题所累,觉得人生太疲惫,并请求心理学家让他的生活变得没有问题。心理学家听了他的话想了想说:”好吧,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样的人没有问题。”于是他们上了汽车,来到医院的太平间,心理学家指着躺在冰柜里的尸体说:”你看,他现在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那个人恍然大悟:”我懂了,只有死人没有问题。”心理学家点点头说,只要你活在世上,你就会有问题产生,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找到问题后面的机会,有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很好地成长。

3. 认识工作的价值

当你觉察自己的激情在逐渐减退时,不妨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工作?我为什么工作?应该怎样对待工作?饱有激情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只有真正意识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工作中树立使命感,才能排除各种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才能自动自发地对待本职工作,才能确保激情连绵不绝。

4. 正确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岗位

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认清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自己的爱好和能力,经常问自己: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我将来做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长,才能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让自己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施展才能。有了准确的定位,就能正确对待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就能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5. 与工作谈一场恋爱

保持激情的最简单办法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与工作”谈恋爱”。你爱它,就能发现它的长处,就能发现它可爱的地方,就能发现它带给你的快乐。就像谈恋爱一样,真的爱上它才能为它真心付出,才能为它倾尽全力,才能充满激情地对待它。

6. 与富有激情的人交朋友

也许你没有发现,激情是可以传递和相互感染的,当你感到意志消沉时,当你感到情绪低落时,就去找富有激情的朋友。感受到他们充沛热忱的魅力,感受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和激情,你自己也会变得热血沸腾,变得充满活力和热情。

任何一家公司里,没有哪个人愿意和一个整天委靡不振的人交往。同样,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招聘一个整天提不起精神的人,更没有一个老板愿意重用一个情绪低落、整日牢骚满腹的员工,因为职场的规则是:奖赏只属于那些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

老板为什么成了企业的天花板?

路径依赖让身份错位

任何一家规模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做起来的,但是小企业和规模企业的经营套路是不一样的,很多老板虽然把企业做大了,却还在用做小企业的方法。企业的规模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也不是方法的简单线性复制。我见过很多企业,规模都在好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老板却还是创业时的身份,比如大业务员、采购员、技术员等,老板成了名义上的身份,天天忙得要死,抱怨手下没人。如果公司最高职位的老板都只是个大业务员,那么员工还能是什么?员工还能干什么?这种情况下老板累,员工更累,要么内耗严重,要么能人跑掉,企业发展自然就会停滞。用个体户的思维做企业,不放手,就像用照顾婴儿的思维培养孩子一样,孩子难成才。

思维遮蔽让认知停滞

能把企业做大,很容易让老板认为自己以前的做法是对的,现在的或者延续以前的做法也是对的,再加上身边人的恭维,他就更会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少了审视和思考。作为自己熟知领域如销售或技术等的专家,可能会本能地享受这种成就所带来的光环、荣耀、自豪,也会本能地去自我强化。不能审视和思考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就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是别人的问题。当过去的成功遮蔽了思维,不去审视自己,不去思考新的可能性,企业发展自然会受到阻碍。

思维惰性让人不愿吐故纳新

人都有惰性,老板也不例外,而且年龄越大越保守,越是排斥陌生领域。有的老板即便知道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也不愿意去改变,不愿意清空旧有的。我曾经给一个老板建议过公司该如何调整、自己该如何定位,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都60多了,就这样吧,不想改了。所以在经营层面上不要用年龄太大的人,他们会让企业固步自封。还有一点,那些让自己受过伤的领域,人也会本能地不愿意再去触碰,比如不少老板在分股份上吃过亏,就不会再考虑或者不敢再给员工分股份,无论谁给他建议,建议有多合理。

不愿意放弃所拥有的

人都有一种损失厌恶的心理,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损失带来的伤心比收益带来的开心要大得多。这就是人性,不愿意放弃现在所拥有的,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越成功的人越固执,越多偏见与傲慢,越不愿意放弃现有的成就和思维方式,这就导致太多企业盛极而衰,不能跨跃成功的阶段性顶峰,比如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因为担心影响胶卷业务把它封存了起来,放弃了“自我革命”而导致破产。

让自己成长

老板的高度就是企业的高度,所以想要企业成长,老板自己就要先成长,要学会转换角色,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比如养孩子,父母的角色依次是保姆、老师兼保姆、老师兼朋友、朋友。做企业也一样,创业初期就是员工的活儿都要干,人多了,就要做部门经理的活儿,有了部门经理后就要做总经理、董事长的活儿,不能挂着董事长的名还一直干着员工的活儿。学会放手,各司其职,才能让每个人都成长。

真正的富人思维能力是什么? 90%的人都没有看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被无限量的提供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大多数人习惯了被动接受饱和的信息,某天突然会发现自己已经处于一个乱而杂困境。

但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却可以不乱方寸。世界上有一小撮人,和你拥有类似的客观条件,但却把普通人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做起来了。

这一小撮人,

没有本金,找朋友借钱找投资人投资甚至找银行贷款;

没有技术,自己去现学或者找到懂技术的人帮自己来做;

没有关系,找人介绍请人吃饭送礼屡败屡战;

没有客户,一个一个冷拨电话登门拜访甚至办公室门口堵着……

因为他们在面对困难和穷两种情时,不是选择两者之一,而是想办法去创造一条致富的路。利用这种思维,在寻找和整合资源时,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实际上,他们都有这种思维能力来源于思维整合。

思维整合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彼此对立的观点,不以牺牲一方为选择另一方的代价,而是以创新形式消除两种观点中的对抗之处,新的观点同时包含对立观点的某些因素,且优于两种对立观点。

也就是说,对于领导者而言,在面对两种情形时不是二选一,而是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答案。比如同时兼顾创新与维持现有业务,比如在员工和组织双方利益之间、在如何做人与如何做事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对于一些粗略了解思维整合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思维整合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比较相似。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中庸之道,“中庸”不是“平庸”,也不是妥协,也不是东方哲学的专属理念。孔子说过“过犹不及”,而亚里士多德也说过:“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良好的德性”。中庸/中道融合了两个“极端”的优点,是更高层的理性和承担。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99%的富人都熟读过“孙子兵法”、“中庸”、“四书五经”等大家之作,因为其中蕴含着最高端的智慧。

01. 思维整合,远离简单化和专业化

思维整合最重要的一点是:绝不退而求其次。这一原则提纲挈领地将整合思维与传统思维中的“难得糊涂”和被误解的“中庸之道”区别开来。

思维整合需要大量采用权衡与折中,但这不等于“将就”。

这里的简单化,可以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切都应尽量简单,但不是为了简单而简单”来解释。

简单化思维是通过将事实变得浅显和表面化,来达到易于理解的目的,但是它容易引发我们的惰性,让我们偏好单方向的直接因果关系。

而这里的专业化是简单化的另一种形式。

‘专业化’是通过从整体中抽取部分、进行专门分析,以达到具有深度和透彻度的目的”,专业化能帮助我们应对复杂性。

比如医院里的不同专科与亚专科,能高效地解决绝大部分病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医生忽略病人身体的有机整体性。

商业组织里也进行了类似的功能划分,而如何让各部门共同协作一直是领导者的关键事项。

02. 思维整合,注意四大原则

不可否认,简单化和专业化有助于处理复杂局面,它们提供快速的通道,让我们从混乱中逃脱出来;但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升级,逃脱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

思维整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4种原则:

1. 扩大决策中关键因素的范围。比如在产品改进中,公司不仅要关注客户主动提出的需求,还要寻找他们没有说出来、但内心很希望被满足的需求。

2. 善于考虑多方面的、间接的因果关系。单一的因果关系很容易追溯,但无法为最佳解决方案提供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分析路径。

3. 在决策时,不是将问题拆分为若干独立的个体逐一解决,而是在保持问题整体性的同事着手处理各个部分。

4. 费尽周折地找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每一个构想与流程都比前一个更有效更精确(亦即最近几年流行的“迭代”一词)。

管理的这三个惯性,千万别陷进去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经在他的新书《思考·快与慢》中分享过这样一个观点。

他认为,在人类的思考系统中,一直存在着“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

快思考根据经验,经历等方面,对相似的情况做同类比较,节省我们思考的时间,如直觉就是快思考的一种;

而慢思考则需要大脑有意识调动知识体系进行思维逻辑的计算,计算复杂的函数就是典型的慢思考类型。

快思考虽然能够节省我们思考的力气,但如果我们经常依赖“快思考”去处理事情,很容易产生一种思维的定势,把所有的事情都用最省力的思考方式处理。

当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的时候,如果还用快思考去处理,很容易会把事情搞砸。

比如说管理就是一个不能只依靠快思考处理的事情。

在大多数企业管理中,经常会设置一些规章制度和文化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这对大部分时间的员工行为会有一定的作用。

但每一天的管理中,都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如果管理者贪图省力,经常用同一种管理方式对待每一位员工,这种机械般的管理模式就很容易让陷入管理惯性中,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很多问题出现。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管理者经常会掉入的几个管理惯性。

01. 把事务压在同一个人身上

在中国,这是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惯性。

  • 第一个原因是公司确实没有能处理事务的人才,把事情都压在一位员工身上,多少有点无奈之举;
  • 第二点是因为这些管理者都比较“懒”。我说的懒,不是说他们懒去管理,而是懒去思考,懒去换人。

用人惯性也是管理惯性的其中一种,很多管理者在开始用人的时候都会比较谨慎,但当一位员工能够处理好一件事情的时候,管理者就会慢慢把所有重要的事情压在同一个员工身上。

这样很容易导致两个结果:

  • 第一过于依赖一位员工,也就把选择主动权交到这位员工手上,管理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成本将他留下;
  • 第二团队其他人缺乏锻炼的机会,能力跟不上,自然没有后备人才,当重要员工离职后,就更加容易引起公司的大震荡了。

其实并不是公司没有人才,或许只是管理者没有思考怎么去培养人才。

虽然说有能力的员工能够快速有质量的处理好事情,但管理者还是要保持理智,有意识分摊事物给其他员工,在团队中寻找更多的后备人才。

同时,为团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系统,加强员工能力的提升。

无可否认,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但最后带来的效果可是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翻倍,这样的结果,不是管理者想要的吗?

02. 不要一味强调物质奖励 

激励员工好好工作,一直是让管理者很头痛的问题。

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收集超过100位中小企业家,他们主要用什么方法激励员工的问卷。结果显示,超过79%的老板,都选择了物质奖励。

有些老板甚至认为,“有功激赏,有过严惩”的方法,最能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

然而,真的这么有效果吗?

如果你仔细观察公司的员工,你会发现,越高级的员工,对于物质激励就会越无感,有时候你需要花费更多的物质,才能对高级员工取得同样的激励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子?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总结了,人的需求,由低至高依次是:

生理(物质)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在现代,员工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满足,很多员工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度往往会比物质要高。特别是对于高层员工,更是如此。

管理者一直运用物质激励,确实会更加省力,但往往也会造成效率不高,员工对公司归属感不高得情况。

因此,不要过于依赖省力的激励方式,采取合理的激励组合,对于现在的员工,会更有效果。

03. 过分强调做事,压缩思考复盘时间

著名广告人,前奥美、智威汤逊创意总监–卢建彰曾说过依据很经典的话:

当苹果用十年的时间创造出iPhone的时候,那么诺基亚可以多快做出一部三系列的手机,已经不是讨论的重点了

在现在的商业环境中,很多人都在吹嘘现在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效率成为了决定成败的最主要因素。

有些管理者恨不得让自己的员工一天就把一星期的工作处理完,却没有发现,这样是压缩了员工思考和复盘的时间。

然而,效率可以统治一个市场;但创造性思维,可以颠覆一个时代。

当苹果用iPhone开创了智能机时代的时候,诺基亚在全球经营多年的市场份额,就会一夜清零。

在管理上,习惯性压缩员工思考的时间其实并不科学。每一次效率的提升都是建立在复盘总结上面,不给员工思考总结,看似得到了短期效率,其实是牺牲了更长期的效率提升。

在最后,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惯性会让人产生一种认知放松,从而对于一些可能导致不好的情况缺乏判断。

就好像我们在很轻松的环境中,就会不经意间做出一些随意的行为,会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一样。

在管理上,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掉入管理惯性的陷阱,因为一旦如此,很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真正靠谱的员工,都有这3种能力!

 
一个人之所以靠谱,往往是因为3种能力:高效的闭环沟通能力有坑必填的执行能力抗打耐摔的职业精神

现在对“靠谱”最流行的定义就是所谓的“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但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定义,而且更聚焦在事情的“终点”,也就是最后你能给老板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反馈。

可是,决定一件工作能不能到达终点,到达什么样的终点,还是要看有什么样的起点,以及经过了什么样的过程。

你很难想象开头和中间都做不好的人,能有多靠谱。

一个人之所以靠谱,往往是因为3种能力:高效的闭环沟通能力、有坑必填的执行能力、抗打耐摔的职业精神。

1.高效的闭环沟通能力

任何组织关系归根结底都是人和人的关系,那么人和人的关系靠什么维护呢?很大程度是要靠沟通来维护的。

职场上最佳的沟通就是高效的闭环沟通,可以分为两点:

第一是高效沟通,跟老板汇报、同事沟通先说结论,并准备好2~3个解决方案,然后用合理的逻辑、翔实的数据和材料支撑你的论点;

第二是闭环沟通,要求你牢记自己手上经过了什么事情,在相应的时间节点要主动问询事情进展。要知道很多项目就是被大家“默认周知”断送掉的。

1.高效沟通

在这个每个人都只有8秒注意力的时代,一句话说不清楚结论的人,往往还没开口就已经输了。

据说郭台铭曾经要求他的下属,遇到问题,在敲他办公室的门或给他打电话之前,一定要想好三个解决方案。

因为老板雇你不是出难题的,而是解决难题的。员工要做的事遇到问题之后把问题总结成简单易懂的介绍,并准备好两到三个解决方案,给领导选择。

这件事情看起来不难,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

我跟下属从晚上七点多开始微信沟通:

下属:老板,我们一篇文章没有推送。

我:昨天我不是安排好了么,为什么不发?

下属: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很敢推。

我:不知道为什么?不敢?(已经开始不爽)

下属:嗯。

我:你就不能一次性把问题说清楚?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追问你了,你是在讲故事么?卖什么关子?

下属:好的。

(30分钟后)

我:所以到底是为什么?

下属:已经比预定时间晚很多了,我怕影响效果。而且我第一次自己推送,我怕出问题。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低效沟通案例,我们从七点多沟通这么简单一个问题,到九点我才得到答案。如果一开始就说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后面的沟通完全可以省略。要知道,职场上任何拉长沟通路径的行为都是在浪费宝贵时间,更是在浪费老板的宝贵耐心。

大家都很忙,谁有空陪你绕弯子?

2.沟通闭环

所谓的沟通闭环,就是“事事有回音”的集中体现。

每个人手上的业务都是千头万绪,跟你沟通过的事情,如果不是对双方都特别重要,那就很可能会被对方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遗忘。

“自以为”是职场沟通的原罪,你以为人家对这事儿理解了、放心上了、记住了,其实都是你以为,如果不经过反复确认和提醒,任何事情都有被遗忘的风险。

有位老师讲过一个高盛的故事,高盛作为阿里在美国上市的承销商,这位老师跟高盛协商认购了一部分阿里股份(最后抽签分到的比例极小)。

高盛开始筹备时,第一次给他打电话,并发了一封超级详细的确认邮件,要求他回复“确认”才算完事。

每次业务到达相关节点时,高盛都要通过电话和邮件通知他,确认他已经了解相关信息,并会继续推进。

业务结束时,高盛还会电话+邮件通知这位老师,一方面总结复盘,另一方面是感谢他的支持,期待以后继续合作。

后来这位老师感叹说,高盛这种百年老店能够屹立不倒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假设,对方什么都懂、记忆力超群、非常负责任,可现实并不是这样。这种沟通往往是有缺口的,很难有特别好的结果。

所以在沟通这件事上,你一定要在关键节点,跟关键执行人反复确认,即便对方不耐烦也要推进,毕竟如果项目出了篓子,难受的就是你自己了。

2.有坑必填的执行能力

重要的是把坑转化为成果

职场上衡量一个人水平的永远都是这个人的成绩,而不是过程。但过程往往决定结果,一项工作难免要踩各种各样的坑,能不能顺利的到达终点,要看你能不能把这些坑填完。

靠谱的人会想尽办法把坑给填平,把问题解决掉,而不是绕着走,或者把问题交给别人。

我之前带过一个团队,手下大约有20位作者同时写稿子,同时还有4位编辑改稿。

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到处都是坑。先是甲方过度理想化,想当然的提要求,八千字的稿子,7天改了7遍,仍然指责作者和编辑不给力,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编辑、作者开始撂挑子。而且理由千奇百怪:有的说自己生孩子了;有的说自己爸妈离婚了;有的说自己离婚了;有的说自己结婚了;有的说自己每天都很忙,朋友圈里却有她去青海旅游的照片……

最离奇的是一个作者,他一周跟我反馈了三次:还差三段,还差两段,还差一段……可是这最后的一段却怎么催都催不来了,最后根本就不理我了。

为了填这个巨坑,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凌晨三点钟起来写稿,去厦门度假一星期,四天在酒店工作,剩下三天上午工作,下午出去玩,晚上继续写稿;去海南出差,在飞机上全程工作,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后来从海南回来的时候在机场睡着了,差点误机……

说这一段故事并不是想说我有多么辛苦,而是想说在很多时候你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坑,这个时候不管是抱怨还是撂挑子,都不能解决问题,你唯一能做,也是唯一应该做的就是把你该负责的坑填起来。

很多人指责马云喜欢吹牛,但人家吹的牛很多都实现了。因为马云有很多“彭蕾”式的员工,善于填坑: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什么是狼性?这才是真正的狼性!交给我的阵地,哪怕枪林弹雨我也不能丢了,那怕是真的丢了我也要亲手拿回来。在这些人的眼里没有所谓的“坑”,只有“保证完成任务”的责任。

3.抗摔耐打的职业精神

越需要呵护自尊的,越算不上人才

作家余华讲的一句话:“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很多优秀者,但很少能扛得了事儿的人!”

这句话放在职场上,就是抗摔耐打的职业精神,就是看你一次次被否定的时候,你是趴在坑里哭,还是爬起来接着走。

在前文这个写稿子的项目里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越是优秀的作者就越扛练,改正错误的能力也就越强;越是水平低的作者就越要求照顾自尊心,也越拒绝改正自己的问题,抗压能力也越差。

我有一个师妹跟我做这个项目,她是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在带的学生干部。但让我没想到的是,稿子刚改了两遍她就崩溃了。

她给我的回复是:我以为这是一个玩着就能赚钱的活儿,既能满足读书写作的兴趣,又能跟你学习。但是我熬了两个夜发现强度太大了。

Excuse me?!玩着就能赚钱?我还得教你写作,你以为这是上兴趣班呢?熬两个夜强度就大了?我当时并没有责备她,只是表示会尽快换人。她也对给我造成的困扰表达了歉意。

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把我的微博取关了,微信也屏蔽了。多年的交情竟然会以为改了两遍稿子就崩了。

乔布斯说:“A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呵护”。我认为还要补上一句:越是需要呵护自尊心的,越算不上真正的人才。

你期望别人哄着你让着你,所有的工作都是一遍就过,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容易赚的钱?

而我们另外一个作者,因为刚来也在摸索,第一篇稿子就改了五遍。六千字的稿子,说改哪就改哪,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那种抓石留印的执行力让我印象深刻。后来这个作者成了我旗下最好的作者,拿的稿费是普通作者的十倍不止。

我后来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绝世天才,没有任何人是一生下来就适合干什么的,都要经历一段摔打,要经过磨难。

造成人和人区别的就是,有的人抗摔耐打,扛过去了;有的人无比玻璃心,稍微有点不如意嚷嚷着要退出。

可是人生不是一项临时工作,哪有那么容易退出呢?

 

作者简介:阿秀,一个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梦想家,一个热爱码字的个人管理专家,多篇文章全网收获千万级别阅读。个人公众号“进击的阿秀”(ID:zchxuexi),同名微博 @进击的阿秀  欢迎关注,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