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里、腾讯、小米和华为都爱给员工发股权?

来源:科学创业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企业要成长,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引进人才,就必须对人才进行股权激励。例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和小米等人力驱动型的企业,虽然启动资金不多,但是通过人力创造了巨大的增量价值。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

阿里巴巴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合伙人制度。马云只占阿里7.8%的股权,却依然把公司控制权紧紧掌握在手里。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合伙人制度的竞争。

合伙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突破传统股权制度,美国资本市场承认同股不同权,人力资本具有比货币资本更大的话语权。

阿里巴巴由于多次融资导致股权被稀释,虽然阿里管理团队的股权不到10%,但马云团队在企业的话语权超过50%以上。

尤其软银是最大股东,把其所持有的不低于阿里30%普通股的股票权置于一个投票信托管理之下,受马云及蔡崇信支配。

这种模式就是AB股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这证明创始企业家与人力资本不仅要获得价值权,同时要保证核心人才队伍对企业的控制权。’

 

腾讯:喜欢给员工发股权

腾讯的股权结构相对比较合理。早期的股权结构中,马化腾占股只有47.5%,但他的大学同窗、创业伙伴——张志东占股有20%,两个人加起来超过了三分之二,也能形成绝对控股。

而且即使后面经过几轮融资,腾讯团队加上马化腾的个人股份,依旧可以保证核心团队对企业的控制权,确保企业家与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核心作用。

同时,腾讯一直通过股权激励、优厚的福利政策来奖励员工,吸引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而腾讯也是互联网企业中员工流失率最低的企业。

去年7月,腾讯发布公告,声称为“嘉许奖励人士所作贡献并吸引及挽留本集团持续经营和发展所需的人才”,将发行17870595股新股,奖励10800名员工。以当日的收盘价计算,这一批股份的价值约42.2亿元,人均39万元。

其实,腾讯用股权激励员工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

2007.12腾讯宣布进行股权激励计划,成本由腾讯支付,有效期为十年。

2008.8

向184位员工授出101.605万股新股,市值约6807.535万港元,平均每人被奖励股份市值约37万港元。

2009.7

对1250位员工发放818.118万股股票,涉资总额约6.45亿元人民币。当时腾讯的员工仅为5000人左右,股权激励的员工占了近四分之一。

2013.11

腾讯扩大激励范围,包括项目经理、总监在内超过千名基层干部被纳入,总共发放总价值229亿港元的股票。

2015.7

向6650名员工授出21.76亿新股,股票价值接近30亿港元。

2016.7

向7068位员工授予14931760股奖励股票,价值约26亿港元。

2016.11

腾讯成立18周年,授予当天仍然在职的正式员工每人300股腾讯股票,共计价值17亿港元。

 

马化腾认为,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股权激励,是腾讯保持未来高速增长的关键。

 

小米:铁人三项

小米的“铁人三项”一直闻名遐迩。在小米创办初期,主要是四家公司的模式集合,包括摩托罗拉、微软、谷歌和金山软件模式。

雷军一早就提出了“铁人三项”的模式。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在于管理,而是应该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找人上。雷军自己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在招人上了。小米团队的核心人才几乎都来自于谷歌、微软、金山、摩托罗拉等行业内的优秀企业。

要找到超一流的人才,就不能靠企业自己培养,而是要不惜代价去市场上挖。小米的8位创始人分别来自当时全球最顶级的四家软件、硬件和互联网公司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雷军持股77.8%、黎万强持股10.12%、洪峰持股10.07%、刘德2.01%,典型的股份合伙制;而其余初创期的40多名员工自掏腰包成为公司的初始股东。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小米迅猛发展,除了雷军对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把握,他早期招揽过来的顶尖人才也功不可没。

 

华为:以奋斗者为人力资本

华为从做交换机起步,接着做传输、无线、数通,现在是IT、终端,几乎把通讯领域的所有产品都做到了业界领先,成为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和世界500强。为什么?核心原因是得益于华为对人才的重视。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一句话,体现了华为对人才的重视。

早在1996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中,就提出了“知”本主义的观点,即以知识为本的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可见他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任正非认为,“知”本永远是高于资本的,人才是决定一切因素的关键。

华为也是最早开始股权激励的公司。早在2001年,华为就通过虚拟股权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华为每年投入研发资金600多亿元,近60%是花在人的身上,因为人永远比仪器更有价值。

在任正非看来:“人是最值钱的,只有认识到人的价值,才是一家最有价值的公司。”他希望华为人力资本的增值要优先于财务资本的增值。

股权丨创业公司股权如何分配?来看看腾讯五虎是如何操作的

腾讯的股权分配

创立之初,“五虎将”们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

  • 马化腾:首席执行官,出资23.75万元,占47.5%
  • 张志东:首席技术官,出资10万元,占20%
  • 曾李青:首席运营官,出资6.25万元,占12.5%
  • 许晨晔:首席信息官,出资5万元,占10%
  • 陈一丹:首席行政官,出资5万元,占10%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在创立的时候,创始人喜欢占股51%、67%以上,为什么腾讯五虎没有这样分配股权呢?后来马化腾回忆说,这样分配股权的原因有3个:

1. 根据合伙人的分工和能力分股权

马化腾在接受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承认,他最开始也考虑过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均分股份的方法,但最后还是采取了创业团队根据分工和能力分配不同的股份,产品、技术、运营是腾讯的三个支柱,所以负责相应模块的合伙人拿到的股份就高。

后来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

因为在马化腾看来,未来的潜力要和股份相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如果拿大股的人不干活,干活的人股份少,矛盾就会出现。

2. 创始人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

马化腾说,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所以创业早期的资金主要由马化腾来出,占大股。

3. 要一股独大,但不要一股太大

马化腾说“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

 

股权如何分才合理?

1、创始人持有公司30%以上的股权较为合适。

A股上市规则规定,如果公司有一个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30%以上股权,可以认定公司有实际控制人。最大创始人持股比例大于其他联合创始人之和,可以避免出现两个创始人股权比例太过接近,对一件事情有不同意见时产生争议。

海外很多时候实际控制人不需要持股30%以上,其持股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几甚至几,但依然能够控制公司,因为其可以对股票设置不同类别。比如A类股票持有者1人可以投20票,B类股票持有者1人只能投1票,这样实际控制人在表决的时候就有更大的话语权。

2、联合创始人和员工一起持股30%以上

这样的持股比例既能使联合创始人个人持股保持与创始人较大差距,也能让创始团队总体持股超过60%,保障对公司控制的主动权。

3、投资人股权占比30%-40%

除去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和核心员工持有的股权,剩下的为预留给投资人的股权。

4、创始团队控制公司50%以上股权比较合适

此时关于公司经营的所有事项创始团队都可以直接进行决策。比如公司优先发展什么,计划做什么,如果创始人带领员工持有50%以上的股权,就能对这些经营事项进行决策。

5、创始团队可以争取控制公司66.7%以上股权

此时创始团队能够控制公司所有资本类型事项。比如引进新股东,增资减资,股权转让,公司合并、分立,章程修订等跟资本运作相关的重大事项,这些事项都需要三分之二股东投票通过。

假如创始人持股30%以上,联合创始人和员工持股30%以上,加起来能达到66.7%就非常安全,即使投资人有其他意见,只要公司的人齐心协力,仍然可以执行自己的方向。

6、互联网公司一般预留10%-15%的期权池

这是60%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但还没有成熟,大概是A轮到C轮之间的公司。

7、天使轮投资人持股最好不超过20%

比较典型的天使投资机构,常见的投资比例是20%。这样的比例保证了天使投资人在以后公司不断引资的过程中,持股比例不会降得太快,即使再引资几轮,持股比例稀释到10%或者5%都非常难,如果公司成长起来,获得利益依然比较多。

对于创始人,公司第一次引资时股权的价值最低,此时卖掉的股权越多,以后股权价值高了,损失的利益越多。另外应避免天使投资人控股公司。

1号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一次引资时出让了80%股权,最终被京东收购,整个过程创始团队没有话语权,因为第一次融资出让了过多的股权。

8、员工持股一般不超过25%。

技术驱动或创意驱动的公司,往往高度依赖人才,这类公司为了招纳更有竞争力的员工,为员工预留的期权池一般超过15%。但员工持股比例不能过高,因为员工持股比例增加的同时,创始人持有股份就会变少。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激励机制的竞争,谁拥有一套好的激励机制,就能让更多的能人成为企业内部的创业者,让外部的精英成为平台的事业合伙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荐读丨打造赋能团队,京东轮值CEO制度会掀起管理创新的浪潮吗?

下一个10年到20年,变革常在、创新常在。

7月16日上午消息,京东商城发布公告,从即日起实施轮值CEO制度,经集团管理层决定,由集团CMO徐雷兼任首任京东商城轮值CEO,向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汇报,全面负责商城日常工作的开展。

公告显示,徐雷自2007年5月起担任京东市场营销顾问,并于2009年1月正式加入公司,曾历任京东商城市场营销部负责人、无线业务部负责人、京东商城营销平台体系负责人、集团CMO等多个职务。凭借对于品牌建设、网络营销和互联网产品创新的深刻洞察和全面理解,徐雷帮助公司搭建了大市场的营销体系、移动端的产品研发体系和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平台运营体系,培养出了多支敢打硬仗、迎难而上的优秀团队,并为京东品牌的建设和塑造、向移动端转型的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2017年中升任集团CMO以来,徐雷带领团队以积极务实的心态,大力夯实基础,并不断进行创新突破,为集团和商城构建了强有力的运营及营销竞争力。

2017年7月10日,京东CEO刘强东发表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提及零售业时表示变革常在、创新常在。刘强东认为下一个10年到20年,零售业将迎来第四次零售革命。刘强东认为零售的本质是不变的,未来会演化出更多的业态,超出现在的想象;未来零售的本质仍然应该是成本、效率和体验。

此次针对管理制度上的调整京东公告称目的是全面提升组织协同效率,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并为更多优秀的领军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和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推出京东要在抓住 “不变” 零售的本质的前提下,战略和管理积极“求变”。这一调整很可能是为变革、创新铺路。

京东轮值CEO制度- 应运而生的三大关键需求点

用企业战略发展的视野看,京东轮值CEO制度的实施,有三个关键因素:①企业代际传承的需要(培养京东高层管理)②企业业务转型的需要(无界零售的推出)③企业家自身的发展推动(刘强东站在更高的层面管控)。前两者是企业永续经营的内在要求,第三是创始人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对企业来讲,所有曾经的成功都是阶段性的,面向未来发展才是持续的。而企业要想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解决好两个问题是关键所在:选择和培养接棒人;把握发展趋势实现战略转型。京东CEO 制度的适时推出,或是为了解决战略转型中遇到的这几个管理问题。

华为轮值CEO的制度探索

大约2004年,美国顾问公司帮助华为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时,认为华为还没有中枢机构,而且高层只是空任命,也不运作,提出来要建立EMT(ExecutiveManagementTeam,经营管理团队),任正非不愿做EMT的主席,就开始了轮值主席制度,由八位领导轮流执政,每人半年,经过两个循环,演变到2011年的轮值CEO制度。

在董事会领导下的轮值CEO制度,在轮值期间轮值CEO是公司最高的行政首长。他们更多的是着眼公司的战略,着眼制度建设。将日常经营决策的权力进一步下放,以推动扩张的合理进行。

CEO作为企业最高行政首长,以高层管理团队轮流坐庄的方式产生,对企业战略策划和制度建设短期负责;而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由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分头负责。显然,这是一种独特的制度设计,最大的特征就是最高行政首长并非生产经营决策者,而是战略策划和制度建设的主持者,而且只是短期负责。

轮值CEO的三大关键词:内部产生、短期任职、轮换坐庄。

此外,任正非对经营管理团队的决议有最终否决权。

华为轮值CEO制度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好处?

1、全面发展

通过EMT轮值制度,促进管理团队人员能力提升,促进后备人才能力培养。降低部门间沟通成本,提高跨部门团队协调能力,培养潜在的高层领导者。每个轮值高管在一段时间内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要为高层会议准备起草文件。

2、荡平山头

通过轮值制度锻炼管理团队人员,对轮值人员的决策具有一定制衡作用,能够平衡全局利益,决策会考虑更全面,有利于公司各项政策的推行和贯彻。

华为轮值CEO更主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三到五年的战略,使公司不至于因为短期的财务指标压力而影响了未来的发展,也不会因为CEO的个人风格而出现大的管理变化。

任正非说:“华为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CEO轮值制度是不是好的办法,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因团队管理创新而存在 ,为规避风险而来

过去的传统是授权予一个人,因此公司命运就系在这一个人身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非常多的历史证明了这是有更大风险的。

授权一群聪明人作轮值的CEO,让他们在一定的边界内,有权利面对多变世界做出决策,这就是轮值CEO制度。

“ 

轮值期结束后并不退出核心层,就可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使优秀员工能在不同的轮值CEO下,持续在岗工作。一部分优秀的员工使用不当的情况不会发生,因为干部都是轮值期间共同决策使用的,他们不会被随意更换,使公司可以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受制于资本力量的管制,董事会的约束,又不至于盲目发展,也许是成功之路。不成功则为后人探了路,我们也无愧无悔。”——任正非

京东华为相似点:创始人的超强控制力

轮值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是少有的创新管理机制,运营是否顺畅来自于企业真正控制者的能力,任正非对华为的控制,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不仅仅是管理权限,更有超强的精神影响力。这一点上,华为京东是相同,或许这也是京东实施轮值CEO制度的一大原因。

 

作者:郁伟  来源:世界经理人公众号

做企业,起码的诚信就这么难吗!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但问题疫苗的出现,让无数家长揪心、伤心、痛心。上市公司生产的疫苗为什么会有问题?这批25万支的疫苗是如何通过公司内部质检的?又是如何通过相关部门检测,堂而皇之的销往山东市场再经过层层环节注射到儿童体内?从原料供应商到疫苗厂商的生产、质检环节,到相关部门检测环节,再到经销商、分销商、最终到医院、诊所,疫苗作为特殊商品,事关生命健康,质量安全岂能容得一丝儿戏?

问题疫苗背后,一条产业链的集体不作为让我们细思极恐!但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能及时发现问题也不至于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究竟有多少问题疫苗流入市场?问题疫苗是否会对儿童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之前的疫苗是不是存在同样的问题?谁应该对问题疫苗负责?事情发酵至此,我们都在等待明确的答案和合理的解决措施。

▲华帝广告海报

问题疫苗刷屏之前,华帝公司在世界杯期间推出的“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的营销方案一度成为网络热议话题,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法国队每赢下一场关键比赛,“华帝”一词的搜索热度就会创下新纪录,毫无疑问,这个经典的营销方案,为华帝带来了可观的品牌曝光度和销售业绩。

然而,当“高卢雄鸡”真正如愿捧起了大力神杯,那些购买华帝夺冠套餐的消费者却在退款程序上遇到了种种问题和刁难,比如厂家要求消费者凭协议而不是发票退款、经销商借不知情为由拒绝退款、在线购买退的不是现金而是等额的购物卡……

▲央视财经频道相关报道

华帝在“退全款”的问题上耍的小聪明,使原本可谓经典的营销案例不得善终,伤的不仅仅是万千消费者对华帝的信任,更是对华帝的企业形象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就连央视和人民日报也提出批评:我们被华帝套路了!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最崇尚的品质,是对我们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倡导诚信,可是,为何如今诚信却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 为何连做人、做企业最基本的底线都守不住了呢?

对内,诚信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

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无疑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只有一个团队互诚互信,才能拥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为,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倘若团队成员之间互不信任、互相猜忌,那势必导致推诿扯皮、勾心斗角、各自为政、人心涣散。对企业来说,这将是致命的!

有关新闻报道,根据线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飞行检查,发现该企业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行为。敢问是谁在造假?难道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员工或者一个普通的中层管理者吗?公司高层领导会全然不知,毫无关系?答案不言而喻。笔者因为工作关系,一直与各种企业接触,发现有失诚信的企业发展规律都是出奇的相似:先是同心同德,后是同床异梦,再后来同室操戈,最终同归于尽。

对外,诚信是企业合作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企业是市场行为的主体,市场的运转依靠的是规则、契约,而规则和契约的底层便是诚信。一家没有诚信观念的企业,即使规则和契约再严密,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张废纸。以华帝而言,虽然依靠营销手段赚足了眼球,却最终因为欺骗消费者失去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在官方微博公开声明: “把广告费花在消费者身上,这个营销创意还是挺赞的!希望华帝切实履行承诺,按照售前约定和承诺,切实做好每一位消费者的退款工作。”

企业要时刻认识到,诚信,才是任何营销的完美注脚。失去诚信,非但消费者会离你而去,更会遭到供应商、渠道商的抛弃,也注定逃不了社会舆论的讨伐。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大量而广泛的实践证明,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企业诚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内诚外信”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内诚”,才能让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打造一支有激情、有梦想、有活力的常胜之师;依靠“外信”,方可让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高度认同,密切合作,让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本文作者为泰山管理学院市场部主任、讲师郜宪景老师。仅代表学术观点,不持任何立场。如需转载,请通过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授权。

真正优秀的员工,从不抱怨!

工作中无处不在的抱怨现象

每个人都可能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职业发展的低谷,需要发发牢骚、排解排解生活的压力,于是,抱怨成了蔓延在社会中的一种情绪,听起来似乎无可厚非。

问题是,一旦你养成抱怨的习惯,内心形成抱怨的思维模式,会逐渐丧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忽略工作的完成和自身的成长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抱怨能带来的是什么?

任何一个市场化运营的企业,都希望聘请一位能为企业解决问题和带来价值的员工,而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家。

1.抱怨薪水

人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应该得到丰厚的报酬。相比发展空间、工作意义、企业氛围、个人能力的锻炼等,大家更注重的是工资的高低,工资似乎成了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

2.抱怨同事

指责和抱怨不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任何的好处,反而暴露了我们的幼稚和无能,况且,直白的批评会让他人觉得丢了脸面,自尊心受到了侮辱,最终造成双方不欢而散、难以收拾的局面。

 

做一个不抱怨的行动者

在每一种貌似合理的抱怨声的背后,都有一种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改变现状,做一个不抱怨的行动者。

1.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不少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推责于别人,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别人的存在与做法一定有其合理性。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一切就会改观。这正如我们无法逾越墙壁,但我们可以绕过,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2.把抱怨化作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把自己的想法从公司的角度加以考虑,并且以领导能够接受的方式主动提出,或者积极实施,我想公司应该是非常欢迎的。

3.公司是你的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就像是一条船。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一旦踏上这条船,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将和这艘船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与船同生死、共命运。所以,你不但要为你的船贡献自己的全部能力,你还要保护你的船,不让它在中途抛锚。

4.以老板的心态工作

如果你以老板的心态来工作,那么,你就会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思考你的这份工作,确定这份工作在整个工作链中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从中找到最佳工作方法,会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以这种心态进行工作,你就不会拒绝上司安排的任务,你会认为这是表现和锻炼自己工作能力的一次机会。

5.闭上抱怨的嘴,迈出实干的腿

没有苦干的精神,再好的设想,再好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或者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始终无法变成现实。

6.乐做组织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想取得一番成就,要乐做组织的一块砖,有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服从精神和不找借口找方法的行动方式,随时服从领导安排的员工,才能成为企业中最受欢迎的人,受到老板和上司的青睐。

7.工作最怕不到位,到位才会有好位


就像盖子要拧到位,瓶中的水才不会漏出来一样,工作做到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任何领导,都担心下属做事做不到位,把事情搞砸,因为领导也要负责任甚至负最大的责任。

8.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

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出路,你做出什么样的思考,就有什么样的收入。所以我们必须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积极转变自己的思路,才能保证我们不被这个世界所淘汰。

改变抱怨心态的训练方法

抱怨使人思想肤浅、心胸狭窄,使你与公司的理念格格不入,更使自己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后一事无成,所以说,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1.抱怨前先反思


在抱怨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自己是否足够努力了?须知,尽心尽力才能尽善尽美。不是别人对你不公平,而是你不够努力。

2.把困难当成对自己的挑战

在面对不利的环境或者难题时,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困顿当作一种磨砺呢?在工作中,对工作的结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薪水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3.少说多干

要想不抱怨,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行动起来。不少人在平时工作中常常推责于别人,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你自己改变了,一切就会有改观。

这个世界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与其抱怨,不如埋头实干,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全部用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完全到位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中去,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解密丨电商韩都衣舍快速扩张的秘诀,原来是它!

提及韩都衣舍,许多人并不陌生。在电商发展势如破竹、各大电商品牌激烈竞争的环境下,韩都衣舍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内各大电子商务平台,连续6年互联网服饰行业综合排名均排第一,并不断刷新纪录,在互联网品牌世界树立了引人瞩目的标杆价值。创始人赵迎光坦言:“以产品小组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就是韩都衣舍的核心竞争力。“小组制”模式,也成为清华、中欧、长江、哈佛等大学的教学案例。那么,什么是“小组制”呢?

1. 产品小组的构成及运行规则

在一个传统的组织结构之下,不管多么大还是多么小,大概的框架会分四个大的模块。产品研发、销售、采购、服务部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一起来完成一个项目,但是在这种组织结构之下,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今年业绩做的好的话,到底是谁的功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细分小组的责、权、利。

第一,你的责任是什么?把原来的三个部门打散,变成一个产品小组,制定销售任务,去跟这个小组确定,比如说就这三个人,去年你卖了一百万,你今年想做多少销售,这个小组会告诉你说,我今年想做三百万,那我们公司要求的毛利是50%,你要用150万给我完成300万的销售。

第二,你的权利是什么?什么款式,小组自己来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很多公司里的销售都是围绕销售价格来定的,销售是公司的王,开发产品的人成了小组的老大,是产品为王,这就是提到前面的创新,产品有决定的话语权。我可以定九十,可以定一百零八,售价可以自己来定。参加什么活动自己来定,什么时候打折,打折的力度也是自己定。通过下放经营权,大大调动员工积极性。

第三,利益怎么分享?公式特别的简单,销售额乘毛利,乘以提成比例。

2. 产品小组更新自动化

第一,业绩排名。一旦出来排名,这个事情就变的很好玩,完全数字化。而这个数字化甚至都不用系统,一个表格就解决了,而且有了这个排名,会让这些年轻的员工有斗志,整个公司一下子氛围就被激活了。每一个小单元天天在比赛,所以大家会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下。

天猫上每一个店家都可以看到竞争对手的数据,这是非常讨厌的数据,这也是互联网的竞争所在。在互联网上,以分钟为单位,你可以看到同行的数据,所以都在玩儿命,这是互联网为什么对传统行业有攻击力的很核心的一点。所以我们公司里面,每个小组也都在玩命。现在公司2600多人了,亢奋的状态一直没有改变,每天进行业绩排名。

第二,组长自行决定奖金分配。小组的奖金是由组长决定怎么分配的,这个月两万块奖金组长会怎么分?会自己留一万,两个组员五千,经过一两年之后这两个组员不愿意跟组长干了,因为永远受你的剥削,经过一两年我也成熟了,能不能出去自立门户。做的差的小组,这个组长只拿了两千块钱的提成,一般自己不要钱,两个组员一千块钱,符合人性,觉得对不起兄弟们,别人拿两万,自己拿两千,不好意思拿这个钱。问题拿一千块钱的组员怎么想?你这个组长太笨了,我跟你才拿一千,也不愿意跟你干。所以允许一人小组的存在,如果不想跟谁干第一时间可以提出来不和他干了,就出去,他如果找不到搭档的时候,先以一人小组存在,一个人先干所有的事。这样很多人就分裂,一人一个小组太累了,就会自然找帮手然后成立一个新的小组,一直持续这种过程,分裂和组合在我们公司是常态。

3. 激情四射的小组制

讲讲我们叫激情四射,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不是部门制,是小组制,所以说会每个小组就是一个中心,但同时因为公司里面接近三百个小组,他们每个小组都是中心,但是又没有这个绝对的中心,所以说所有的公共部门都会围绕着小组来进行服务。

我们从创业开始,一直按照这种小组作战单元的方式达到结果。目前为止280多个产品小组,所以非标准环节全部由小组来完成。标准化的环节公司来完成。这样就在企业变成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上面产生了自主经营体,然后培养了大批具有经营思维的产品开发和运营人员。

形象地说,小组制就像发动机一样,推动着韩都衣舍这个巨轮向前发展。

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1

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人都想离开繁华的城市,选择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想环游世界,想寻找自由。

还有很多年轻人总是奢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逢年过节拿奖金,别人加班我加薪;

喝茶看报好开心,副业兼差薪照领。

然而,这不是理想,而是懒惰;是不劳而获,甚至是妄想。

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越来越浮躁了,而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受委屈了。

去年有一篇文章特火,大概意思是说那个追求自由而辞职去丽江的姑娘回来了……

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不愿意忍受一点委屈。

关键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

但是一旦你能忍受这些别人忍受不了的东西,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你含辛茹苦的将这些委屈都吞下,你不仅撑大了格局,你还看穿了人性,你的智慧,你的心态,你的眼光,都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

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2

这个世界没有寻来的自由,只有换来的自由。

用什么去换?用我们的付出,用我们的价值,用我们的能力,用我们的创造。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眼前的苟且和委屈,就是通向诗和远方的大道。

再看一个例子: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吸血蝙蝠叮在野马马蹄上吸血,野马觉得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 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 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是暴怒和狂奔。

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妨多想想蚌和野马。

我们何不像蚌那样,设法适应,利用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以“蚌”的肚量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使之为我所用。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

 

3

一个人只有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我们要让自己停止烦躁,学会适应一切逆境 …因为逆境是成功的阶梯,痛苦和委屈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一个人的心胸和格局也都是被痛苦和委屈给撑大的。

成大事者,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配得上多大的成功。你现在咽下的苦水,总有一天能为你灌溉出一片森林。不管是哪行哪业,不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想要有属于自己的宝藏,必须要先磨炼自己承受委屈的意志,最终才能享受金钱带来的舒适!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任正非: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

任正非曾经说过:企业管理最难的工作是如何分钱。在任正非看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培养和保有人才的能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也就是说,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何分钱才能够起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呢?基于我在华为的管理经验和观察,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科学分钱的一些基本原则。

01. 分钱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这个一定要回到人性底层的动因来讨论。

我给大家总结成三个词:动机、动力、动作。并且一定要串起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员工的动机,然后再去激发他们的动力,最后让他们表现出来的动作符合企业的期望。

现在90后的工作动机跟以前70、80后是不一样的。70后以前生活比较艰苦,所以用钱来激励可能就管用。

但是现在的90后呢,他们没吃过苦,并且普遍是独生子,从小到大基本没吃什么苦,因此钱对他们的激励就没那么明显了。

那么90后的工作动机是什么呢?他们希望得到表扬,得到肯定。所以,要把90后的工作动机跟华为的愿景价值观进行链接,通过一些工具和方法,让他们感觉就跟打游戏一样,要有娱乐化的思维,还有相应的荣誉激励,这样的激励可能就更有效。

还有,华为一直强调,基层员工要有饥饿感,中层员工要有危机感,高层员工要有使命感。这里面实际上就是对人性底层的动机的深刻洞察。

一定要把动机、动力和动作串起来,而且不要错配。现在确实有很多年轻的创新性人才,他们真的对钱没有那么重视,所以企业在吸引这些人的时候,要去理解他们工作的动机。

02. 分钱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经常有企业创始人跟我说,我们公司不像华为那么有钱,他们能分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给不了员工那么多钱,那么我们这个激励如何做呢?

其实,如果大家把思维打开的话,能分的东西不仅仅是钱,还可以分权和分名。钱是分配资源,权利也是分配资源,荣誉也是分配的资源。

从时间上延展,我们还可以分未来的钱。记得有一次,我在深圳大学研究院讲课,有个学员,企业规模做得挺大,年收入30个亿,但是刚好赶上行业转型,近两年公司都是亏的,但是他坚信未来两三年会赚钱。他说,如果不分,留不住员工;就算想分,现在也没钱分。怎么办?

我告诉他,如果你对未来这么看好的话,为什么不把未来的钱拿来分,给员工发股权、发期权呢?很多创业公司在招揽人才的时候,是拿不出很多的钱的,但是他们经常就是那股权来吸引人才。所以,只要你的思维打开,其实就会有很多的激励资源。

那么,权利是怎么分的呢?例如,华为就有各种各样的委员会,例如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等。中国一直都是官本位的,有个一官半职对于员工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激励。

而且,华为连总裁都给分,华为的轮值CEO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今年开始还有轮值的董事长。当然,这同时也是一种培养接班人的方式。

03分钱的基本导向是什么?

首先是战略导向。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业务。华为公司有一个干部配置模型,就是各个部门的一把手一定是懂市场,从一线调回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从市场回来的,才真正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才知道如何去配合前线的同事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做到快速的响应。

华为反对烟囱式的领导。所谓烟囱式的领导,就是直接一条线升起来的,例如人力资源的一把手,可能就是从HR一路做起来,他们不懂业务,不懂技术,也不懂供应链,所以配合起来效率非常低。

后来,华为为了快速的响应一线作战,规定所有的中后台的一把手必须出自市场。 

其次,是奋斗者导向。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把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第二类是一般的奋斗者,第三类是有成效的奋斗者。

对于普通劳动者,要按法律相关的报酬条款,保护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

对于一般的奋斗者,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不是积极的奋斗者,这种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正常需要。只要他们输出贡献,大于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们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许他的报酬甚至比社会稍微高一点。

而对于有成效的奋斗者,这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华为要让他们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而分享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奖金与股票。

在一个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必须区分清楚哪些是劳动者,哪些是奋斗者,并且通过激励,让奋斗者一起冲锋上阵,才能保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一个导向是内在激励。

我们不希望因为分钱,搞得大家斤斤计较。所以要通过分钱,综合分名和分权,来达到员工内在的、自我的激励。

华为将员工区分为奋斗者和劳动者,就是在打造这种无需扬鞭自奋进的“千里马”,尤其是对于奋斗者而言。华为通过分名、分权,更好地导向员工的内在激励,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分钱。

企业一定要将员工导向自我激励、内在激励,而不能导向处处谈钱,不给钱,不干活。

如何分钱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发展到今天,他自己没做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是华为在分钱的问题上他没有犯大的错误。

 

作者 :卞志汉   来源 :科学创业派

员工辞职多半是为了躲开这样的领导,而不是这家公司……

曾经有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风靡全国,难道员工辞职都是因为诗和远方吗?其实不然,员工辞职有千千万万种原因,但是大部分人辞职的原因不是公司本身,而是自己的领导。想要留住优秀的员工,就要避免成为以下这四类领导。

我常常问听众是否跟随过某个差劲的领导。听众席上立刻会怨声四起,人们争前恐后地举手,抢着回答这一问题。

有一次,我灵光一闪,产生一个想法。现在它看似浅显,但当时确实给了我灵感。

我问了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辞职是因为领导不好或同事关系不和?”几乎所有人都把手举了起来。

这印证了我的想法:辞职的员工想离开的是人,而不是公司。 

员工因谁辞职?

据估计,65%的员工辞职是因为自己的领导。我们常说员工辞掉工作或“炒掉”公司,但其实他们炒掉的是领导。

“公司”不会做不利于他们的事情,而“人”会。

也有时候是同事的问题导致他们辞职,但是,他们的直接上级通常才是真正促使他们离开的人。

很多领导能给员工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这也让开始新工作的员工更加乐观,他们希望顺利开展新工作。

但是时间一长,员工会透过领导伪装出来的假象,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那么,员工会因为哪类领导辞职呢?通常有以下4类: 

1.轻视他们的人

谁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得到别人的赞美。

但是,很多人在工作中不但得不到赞赏和认可,反而会被轻视。

如果领导盛气凌人,轻视甚至侮辱员工,就会给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包括工作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

英裔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决断两秒间》(Blink)一书中写道,人际关系专家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能够通过夫妻双方的谈话准确预测出他们婚姻的美满程度。

他用什么指标来判断婚姻会出现裂痕呢?侮辱。如果夫妻一方总是侮辱另一方,婚姻注定会破裂。

我们不可能提升我们所轻视的人的价值!如果心中没有尊重,我们就不会尊重别人。为什么?因为人的内心想法必然会表现在行为上。

据我观察,领导一旦轻视下属,就会操纵他们、物化他们,甚至不把他们当成人看,领导这样做是绝对不合适的。

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发现员工的价值,表达出你对他们的欣赏。领导通常善于发现一个机遇或一场交易中的价值。在对待员工时,他们也需要有类似的能力,发现下属的价值,并称赞他们的贡献。

他们也许通过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为客户贡献了价值,也许为组织的总体价值做出了贡献,也许通过提高同事的绩效贡献了价值……如果你能找到他们值得被欣赏的地方,他们就会因为为你工作而感到欣慰。

 

2.不值得信任的人

你有没有跟自己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过?那种感觉肯定很难受。

没人愿意和自己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

曼彻斯特顾问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职场信任度在日渐降低。他们发现,领导在工作中出现以下问题时很快就会失去下属的信任:

◆ 言行不一致

◆ 将个人利益置于团体利益之上

◆ 隐瞒信息

◆ 撒谎或说话半真半假

◆ 思想保守

领导和下属之间信任关系的破裂如同镜子破裂一样。用石头砸镜子,镜子就会破碎。尽管有可能黏好捡回的所有碎片,但镜子还是有裂痕。裂痕越多,镜像就越扭曲。

同理,缺少信任,人际关系的裂痕就难以弥合。

调查也表明,以下是领导培养员工对其信任的几种最佳方法:

◆ 保持正直

◆ 坦诚地交流愿景和价值观

◆ 尊重员工,将他们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

◆ 将共同目标置于个人目标之前

◆ 不顾个人得失做正确的事情

作为领导,建立和维系信任事关气节和沟通。如果你不想让员工离开你,你要始终如一、坦诚地信任他们。

3.能力不足的人

常常听到人们抱怨他们的上司不是好领导。不管是工厂车间的工人、销售、中层经理、运动员,还是志愿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领导有能力胜任工作。

无能的领导会分散团队注意力,浪费员工的精力,妨碍员工对于主要事务的关注。他们使员工不再关注愿景和组织价值观,反而去关注领导的行为。

如果下属能力很强,就会担心领导会不会把工作搞砸;如果下属能力弱或经验不足,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工作。这两种情况中,员工工作效率都会降低。

能力不足的领导无法长期领导能力强的员工。

《领导力21法则》中的“尊重法则”认为:“员工会自然地尊重比他们强的领导。”领导能力为7分(10分满分)的员工不会服从领导能力为4分的领导。他们会辞职、跳槽,去找能领导他们的人。

 

4.没有安全感的人

领导重视员工、正直、有能力,员工就一定愿意追随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便领导具备了这些素质,还有一个因素可能促使员工出走——领导没有安全感。

判断领导有没有安全感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的领导对权力、职位和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可能外化为恐惧、猜疑、不信任或嫉妒,但有时表现得相对隐蔽。

优秀的领导会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工作出色,第二,培养有潜力的下属成为领导。缺乏安全感的领导从来不这样做,相反,他们还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必不可少的角色。

他们不想培养下属,阻碍他们发挥潜力,不让他们比自己更成功。

实际上,这种领导只想借助下属们的帮助来获得成功。无论何时,只要下属达到一定水平,他们都会视之为威胁。

员工希望领导能够激励他们,而不是打击他们。他们希望领导能提高他们的水平,帮助他们进步,而不是打压他们。他们希望领导帮助他们发挥潜力,获得成功。

如果领导更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保护自己的职位,那么他们最终会去投奔其他领导。

对组织而言,最糟糕的事情是流失优秀的员工。出现这种情况,不要只归咎于公司、竞争、市场或经济形势,要反思领导到底哪些做得不对。

不要忘记,员工辞职不是因为公司,而是因为人。

如果你想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帮助公司完成使命,你就要成为更优秀的领导,不管你是哪一层级的领导!

 

本文作者:约翰·C.麦克斯维尔,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洞见丨周鸿祎:我干了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种团队能成功

1. 创业者的本质是无畏

坦白说,现在的商业社会普遍缺乏创新,其根源在于我们对创新充满了恐惧。做产品的人,大多具有较高智商,情商也不缺,但缺少一样东西——强大的内心,或者说无畏的勇气。

自古富贵险中求,产品创新同样需要勇气。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无奈,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失去、害怕丢人……所以,我们总是习惯于从众,不愿意进行产品创新,不敢为天下先。正是因为我们缺少无畏的探索精神,所以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商场如战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简直可以称得上丛林战场,竞争异常残酷、激烈。如果创业者无法从军事作风中领悟到一些创业的真谛,那么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比较弱。

几年前,我在北京买了500亩山地,建了一个特种训练营,高薪聘请了许多从全国各大军区特种部队退役的战士(最多的时候人数达到了20多个),让他们和我带去的人进行对练。360所有新入职的员工和我打算投资的创始团队成员,我都会将他们带到特种训练营去参加训练,即使是女同事也不例外。

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的这一举动,我的解释是:“通过特种训练能够更好地看清一个人的人品。”真正的产品人和创业者肯定不能被困难打倒,而特种训练的压力极大,和特种部队退役的战士对练,通常情况下肯定输多赢少,这就意味着参加特种训练的人无一例外要面对屡战屡败的局面。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我特意安排的结果,我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些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能否保持电视剧《亮剑》里推崇的那种“亮剑精神”、那种嗷嗷叫的“狼崽”精神和那种不怕困难和失败的“无畏精神”,能否“屡战屡败”,并且“屡败屡战”。

我主张的文化就是“拿起枪,战场上见”。很多创业公司喜欢强调团队协作、不怕困难,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空洞的道理。有些人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一旦面对强大的敌人,便会现出原形,不再说合作与团结,也没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这种人带的团队是不可能走向胜利的。

在对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优秀的产品人和创业者各有不同,有男有女,性格也不一样,甚至很多首席执行官从来没摸过枪,直接跟我说自己不喜欢暴力。然而,当这些优秀的人拿起枪后没有一个愿意认栽服输,几乎都是不干翻几个“敌人”不下场。

这些人在枪法和实战经验上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然而我看重的却是他们永不服输的勇气和精神。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斗士”,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场战斗:

和天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断探索前行;和地斗,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满足有中国特色的用户需求;和自己斗,积累经验,越挫越勇。这三者的结合体,便是我一直强调的无畏精神。

 

2. 不装、不端,有点“二”

我为自己总结了7个字:“不装、不端,有点‘二’。”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是我一直弘扬的创业者精神,且让我分而论之。

01. 不装

所谓“不装”,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坦荡,不要说假话。事实上,“不装”也意味着跟人沟通、交流要坦诚,要讲诚信,不能言而无信。

人无信不立,这是古训。现在的很多创业者“满嘴跑火车”,有些创业者甚至在公开场合宣称,当初的某种承诺只是“玩玩而已”,这种理直气壮令人匪夷所思。

在我看来,一个创业者或产品经理,并非仅需具备激情和专业技能就能成功,更不可能靠“玩玩”和吹牛一步登天。有些产品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是产品理念出了问题,也不是产品经理的能力出了问题,而是产品研发人员遗忘了诚信。

 

02. 不端

 “不端”是指不端架子,不把自己当成功人士,而是把自己放空。关于这一点,我近来颇有感悟。

实事求是地说,我不是共享单车的典型用户,我出入都有汽车,基本上没有骑车的机会。如果从我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不符合我这种用户的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共享单车就没有市场。

对于360公司的很多员工来说,地铁、公交之后的最后一两公里路程,确实有骑车的需求。我也在公司楼下的街边和其他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人都在骑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这至少说明共享单车打动了用户的心理需求,但我还没有彻底转变自己的思维,因为我毕竟不骑车。

直到有一次我去杭州旅游,杭州的出租车司机会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交接班,在我苦苦等待两个小时打不到车时,却看见一辆辆色彩斑斓的共享单车从我身边掠过,此时我连拦路抢车的心都有。我突然想明白了,对于共享单车,其实我并没有真正将自己放空,没有放下有车一族的架子,还是有些“端”了。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背景,这便导致你很难用“同理心”揣摩用户的真实想法,对用户需求的判断就会发生错误。只有“不端”,真正将自己视为“小白用户”,才能让产品经理更贴近用户和市场,想用户之所想,研发出能够真正帮助到用户的产品。

03. 有点“二”

很多人认为“二”是个贬义词,但我觉得“二”更是一种大智若愚。像阿甘一样坚持自己的行动,像乔布斯一样“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从当时的潮流来看都有点“二”的成分,但伟大产品的研发者大多成长于旁人不屑的眼光下和不被关注的寂寞中,并最终颠覆世界。同时,“二”的精神也是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是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不从众。

所有的创新,在开始时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非主流和有点“二”,但坚持到最后,有点“二”的人可能就会成为行业老大,非主流也有可能成为主流。

“不走寻常路的人”是苹果公司曾经的一句广告语,这句话将乔布斯自己都感动得落泪。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想成功,你的思维不能和常人太一致,也就是需要点“二”的精神。世界上的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如果你的思维模式跟大多数人相同,成功的概率相对来说会小很多。

所以,请告诉自己:如果能够舍弃现状,不怕失败,永远保持无畏的探索精神,你就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有点“二”的道路。

3. 人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不是理念,更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人。人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你的团队出现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情况,就意味着你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伟大的企业,都应该有《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所说的“宗教般的文化”。假如你做好了这一点,那么在你创建团队时、在面试新员工时、在考核员工业绩时,企业文化应该一直都是关键因素。诚如IBM的理念,不管你是绿色的还是黄色的,来到我这里,都必须是蓝色的,必须打上企业的烙印,建立起一个优秀的团队。

具体而言,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三大要点。

 

1.不能以发财为目标,要有某种程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我在互联网行业里干了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凑到一起的团队最终能够走向成功的。相反,这样的团队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或者一旦外面有更大的现实利益诱惑,团队就容易分崩离析。

我曾让360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帮我统计了一个名单,看看分别有哪些同事跟我合作了5年、8年和10年以上。看到名单后我很感慨。如果那时我仅仅跟他们说“出来跟我干吧,发财后咱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估计他们不会跟我合作这么长时间。

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出最牛的互联网产品,让用户的互联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有了这个目标,大家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2.财散人聚,用激励机制将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我从不希望我的员工单纯是奔着钱来的,如果这样,团队中便会充斥着大量的投机分子。但我一定会替员工考虑财务问题。理想主义者也要养家糊口,要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与此同时,创业是一件耗人健康、燃烧青春的事。对于这些愿意跟着企业打拼的人,不能仅将好处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签协议,让这些愿意为企业燃烧青春的人能够分享未来的收益。否则,财聚人散,更别提未来了。

我觉得,用股权、期权制度可以把团队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唯有如此,理想主义才有生存的土壤,团队的思想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找合伙人一定要找最优秀的、最会学习的人,也就是乔布斯口中的A级人才。合伙人必须在问题发生时懂得问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互相推诿。合伙人之间必须既能充分信任、彼此尊重,又拥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既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欺负”他,又恨不得与他执子之手、合伙到老;你的合伙人甚至会比你的爱人更懂你,彼此之间不用太多交流,只需要一个动作或一个决定就能充分理解你的意图,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遇到不可多得的人才时,我一定会把他变成合伙人,将他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从员工转变为合伙人,这种转变更好地解决了投资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分享问题。这些股东拥有职业经理人和事业合伙人二合一的身份,既为股东打工也为自己打工,与公司的利益高度一致。

3.解决新老交替问题,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我从未见过某个团队一成不变地走向成功。解决新老交替问题的最好方式,还是激励制度。360每年都将总股本的5%用于为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发放期权。

我常对投资人说,设计一个吸收人才的蓄水池,把新人的利益与企业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大家做事才会有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产生出来的价值,远远大于被稀释掉的价值,这就是我所说的“留一部分利益给未来”。

公司不是只靠一两个创始人就能玩转的,再聪明的人,带宽和经历也是有限的。好的决策者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去创新和调整架构,加快信息的流动,提高决策的速度,在公司里培养出更多的小首席执行官,培养出更多的产品经理和业务负责人。

如何在这样的时代里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土壤,让大家真的做到敢想敢创新,不被一些思维定式束缚;如何让员工学会更加贴近用户,研发出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是创业者在设计组织架构时的首要考量。

4. 对失败宽容以待

99%的创业都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创业是有点“二”的不走寻常之路,是在黑暗中找到火种、为未来开出一条新路的过程。失败几是定局,成功只是偶然。既然成功仅是小概率事件,我们自然应该对失败宽容一些,容忍失败,甚至崇拜失败。

然而,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却是崇尚成功、鄙夷失败。谁最有钱,谁做的企业市值大,大家就崇拜谁,甚至不惜称其为“爸爸”“老公”。成功的企业家经常被邀请到各种场合进行演讲,媒体也总是把荣誉和报道机会献给那些成功者。

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判断企业,乃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还是成王败寇。每个人都愿意聆听成功者的声音,是因为害怕自己遭遇失败。我们对失败并不宽容。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艰辛和失败。我常说,创业是件九死一生的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产品创新同样如此。每个无畏探索的人在刚刚开始创新时,通常得到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不理解,是被当成异类、少数派,甚至是怪物;往往在其获得世俗的成功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才是创新的英雄。马云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马云是我相当尊敬的一位企业家,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先驱者和领军人。但是在他刚开始做电子商务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他,其中也包括我。由于不理解,我甚至错失了一次与马云合作的机会,现在想来还颇为懊悔。

2003年,我和马云有过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马云表示出与我合作的强烈兴趣,我也应邀去杭州进行了一番考察。然而,我发现自己对马云正在做的事情一窍不通,合作只能不了了之。

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当我们坐在家中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所需之物时,请不要忘记,当初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是如何在大多数人的不认同、不理解中坚持下来,摇摇晃晃走到了今天。

5. 调整心态,重新站立

创业的道路上,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很多人都曾栽过跟头。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成功者不会因为一时的失意一蹶不振,而是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选择另一条道路重新开始。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就是失败,只有在失败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并付诸行动,重新扬帆起航,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一蹶不振。正因为有失败,所以才有总结,才能不断去改善。

没有谁不会犯错,但不要被错误打倒,内心强大才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我非常崇尚公司自上而下地建立一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化,在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中实现与时俱进。

在公司内部,我比较反对做评论家。评论家总是站在云端,满口都是格局和产业问题,这种评论其实毫无意义。很多抽象的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只是正确的废话。别说初创企业,即使是一个成熟的大企业,当面临挑战或转型的时候,也要放弃概念上的论证和平台上的规划,放弃所谓大战略。比起这些,我更希望大家彼此之间能够分享曾经做过的一些错误决策。

同时,我也非常反对成功学和各种心灵鸡汤,这些故事往往都经过修饰和加工,只告诉你“贼吃肉”的故事,而将“贼挨打”的伤口深深藏起,唯一的结果是让不明真相的人顶礼膜拜。作为过来人,我认为应该将一些失败的东西分享给读者,让后来者更好地避开浅滩和暗礁。

在这个行业里,我算是最大的失败者,甚至做过一些很荒唐的事情,也做过很多错误的决策。虽然在很多事上失败过,但我摔倒了还会再爬起来。所以我觉得,你只有不怕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有可能真正地坚持做企业、坚持做产品。

成功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东西,真正能够总结的是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曾经犯过多少错误。历史不能重复,错误说得再多也是为了复盘。奉劝大家两句话:

第一句是“创业不要只盯对手,一定要盯住用户需求”;第二句是“无论做什么,一定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

 

作者:周鸿祎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