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执行力才能让你强大!

为什么很多人在同一家公司做着同样的工作,多年以后,有些人仍旧做着同样的工作,有些还被炒了鱿鱼;而有些人却不断加薪升职,成了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物。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便是个人执行力。

前段时间,给一家企业做咨询,主题是「如何增强创新能力」。基层调研时,发现员工都是各自为政,对公司的大方向根本不清楚。我于是与负责人如实沟通,告诉他当务之急是执行力建设,而非创新能力。我讲了一个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故事,来证明执行力的重要。

话说,一次金融监管会。台上,领导一边讲,台下,马总一边拍照,把每页PPT内容拍下来后,加上具体要求,发给各条线对口的管理者。会议结束,马总对监管要求也完成部署。这效率让很多同去的金融大佬望马兴叹。

讲完这故事,那负责人有点不以为然,说到:「不就是做事快点嘛,也没啥难的……」

我接着说:「只用几天时间,马总就能收到各家子公司的具体方案,时间,节点,检验标准,追踪工具,敦本务实且钜细靡遗。一周后,你随便抓个业务员问问,他甚至都能告诉你马总的要求。一个人做事快点,顶多叫执行,一百万人的同进退,那才是执行力。」

那负责人默默点了点头。

1. 什么才是真正的执行力?

执行不等同于执行力,职场中,很多人并没有执行力。领导让你完成一份报告,又没明确时间,你会如何做?很多人会多少做一点,磨磨唧唧直到领导来催。

你在执行吗?当然。

叫做执行力吗?当然不叫……

你老婆过生日,让你买瓶红酒在家庆祝。你在超市,随手买了款看起来不错的红酒。回到家才发现没有红酒杯。你是执行了老婆大人的要求,但也不代表你有执行力。

你被抽调到一个项目组,你本有一个对公司有好处、但给项目组带来负担的提议,因为众人反对,你也就此作罢。于是在心里安慰自己:「就是打分工,何必那么较真?」这也是没有执行力的表现。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执行力?

以下三个要素,便是我对执行力的理解:

更快的速度:唯快不破

更好的结果:追求卓越

更大的影响:成为驱动者

2. 唯快不破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快」。

《亮剑》中有个桥段:

李云龙找赵刚商量,想挑些会武功的战士,组成一个特别小队,赵刚也觉得可以,说:「你尽快去办!」

李云龙却说:「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

在战场上就是这样,兵贵神速,快一点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职场上也是如此,我所见优秀之人,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说干就干,从不磨叽。

在500强总部时,遇到一个彪悍的领导,他的口头禅是:

「手头的任务,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按时完成」。

也确实如此,他的邮件和签报从不过夜。

一次,我写一个方案,要在当天提交,捯饬到夜里11点多才完成,发送给领导后,倦意袭来,倒头便睡。凌晨三点多,被尿憋醒,看了眼邮件,发现领导在12点多就回复了批复,说要如何修改。我敲了两个字:「收到」,便接着睡去……

清晨起床,再看邮件,发现凌晨四点又收到领导一条回复,问我什么时间能改完……我诧异万分,与我同一个时区的他,难道不用睡觉?也许你会说他偏执,可正是这种拼劲,成就了他,年纪尚轻便位高权重。

速度在当下的商业竞争中更是重要。

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只争朝夕,必将沉沦罹患。就像马化腾所说:「很多巨头,在没有任何预兆下突然毙命,甚至你还能摸到体温。」

这种危机感,让马化腾在管理中处处贯彻时不我待的原则。

当时,腾讯有三个团队同时做微信,规则很简单,谁先做出来,谁就上马。结果大家都知道,张小龙的名字载入史册。另两个团队的名字,无人知晓。而其中的成都团队,仅仅晚了一个月……

残酷吗?当然,可是你要知道,当时除了腾讯,还有很多公司都在做类似微信的产品,你不对自己残酷,那么别人会对你更残酷。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悉心规划,充分准备,你必须要先干起来,然后再动态调整方向。

正如EDS创始人罗斯·佩罗所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预备、发射、瞄准」。

别人惊讶的问到「难道你们不先瞄准?」

罗斯·佩罗回到:「哪有时间先瞄准?我们都是一边打一边瞄准……」

3. 追求卓越

执行力第二个要素,就是在快的前提下,做到极致。也许,你会有疑问,不是说「慢工出细活」吗?不是说「欲速则不达」吗?这些话放在过去可行,但放在当下,可能要改写,也许变成「快工还要出细活」和「要速度,还要使命必达」更合适。

当下是一个极端的时代,星云密布的协同网络、快如闪电的传播速度、贴身肉搏的卡位竞争,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过滤器,只留下既快又好的企业和人。

前段时间,「小米枪战」突然火了,结果网易只用了两天时间,也开发了一个类似游戏:「荒野求生」。而腾讯只用了一周,就在「全民枪王」中嵌入了「荒岛特训」模块。

「两天、一周」,写出个像样的PPT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开发出如此大型的游戏,速度另人咂舌。更不可思议的是,无论网易还是腾讯,游戏设计的几乎毫无瑕疵,他们并没有因为速度而牺牲了质量。

也许你会认为,速度与极致兼修,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属。其实,哪怕是传统行业,哪怕是职场中的个体,要想走出自己的一一亩三分地,也需如此。

我上文提到的那个领导,如果仅仅拥有速度,不足称道,关键是,他总能把事务处理的周密妥当。

一次,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我们要马上拿出一个方案。这领导带着我们,关在一个小会议室。他犹如神婆一般,嘴中念念叨叨,手中拿着白板笔,一边和我们讨论,一边奋笔疾书。一个多小时后,白板上已密密麻麻,每个模块、每个步骤都详实有度、俱细无漏。会后,我们只需根据各自的条线,分别添加数据,略微修饰,报告便可出炉。

我惊讶于他的这种能力,曾问过他是如何练就的,他却说:

「你把工作当成谋生,是一回事,你把工作当成事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听这话,一开始,以为他在装逼,但随着阅历渐丰,越发明白这句话的深意:只有当你热爱自己工作时,才能生成一种强大的内动力,推动你迈向卓越。这种内动力,裹挟着你,使你神鬼不惧,自动自发的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如《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的罗文,纵使信息极度有限,却还能使命必达,把信交给一个不知所踪的「加西亚」。

这种内动力,充盈着你,使你苦闷不觉,物我两忘的追逐不可能到达的高度。

正如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所讲,真正的专家,不是技术高超,而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因为专家的词源「profess」便为此意。

4. 成为驱动者

执行力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成为驱动者,个体的力量是单薄的,你必须掌握撬动的力量,成为那个支点。

近期,一本商业书籍炙手可热,名字叫《原则》,由著名的「桥水集团」创始人达利欧撰写。他提出的「shaper」一词也广为流传,欧达利极度推崇Shaper型人才。

那么「shaper」是什么意思呢?

在《原则》中文版中,将此词直译为「塑造者」。

其实,「shaper」一词来源于「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其中说到团队中,有一种特殊人才,他们的特长是驱动他人,来共同实现某个目标。所以,「shaper」译为「驱动者」也许更为合适。

如果说「唯快不破」和「追求卓越」是个体执行力的优秀元素,那么「成为驱动者」则是人际组织中执行力的终极体现,也是所有集大成者的不二法则。

因为「驱动者」拥有一项特殊的才能:即使不仰仗权力,也能使他人相信并跟随。放眼天下,古往今来,无论政坛显要,还是商海奇才,无疑都是一名卓越的「驱动者」。也许他们存在各种瑕疵,但他们最突出的能力就是,总能让众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让众人相信他所相信的。

电影《至暗时刻》,淋漓尽致塑造了丘吉尔的「shaper」形象。怎样的一种语言,才能在万念俱灰中,创造一线生机?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才能在黑暗无边中力挽狂澜?

16年前,马云在和18罗汉的会议上,酷似一个传销头目,台下的人,有比他懂技术的,也有比他懂营销的。是怎样的魅力,才能使诸神朝宗?又是怎样的坚持,造就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23年前,1元钱的平安内部股,少人问津。马明哲不得不挨个说服员工,让他们相信将来能涨到5元。是怎样的格局,才能催生一个个神话?又是怎样的信念,铸造了一个金融帝国?这些就是「shaper」驱动者的力量,他们是宏图与践行的通道,他们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也许你会说,讲这些大人物,太不接地气了。可你也要知道,丘吉尔之前只是个小记者,马云之前只是个英语老师,马明哲之前只是招商局的行政人员……

所以,你也应该明白,正是由于他们的驱动力,才造就了成功,而非成功造就了驱动力。

回到当下,即使你人微言轻,资历尚浅,你也要争取让自己成为「驱动者」,因为这样的人总能在芸芸之中脱颖而出。

我曾组建过一个部门,招了几个新人,其中一位显得与众不同。用其他同事的话讲,他是一个特别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当其他员工,正忙着熟悉工作环境,学习条款时,他就开始和我讨论部门发展的问题;当其他员工,等待我布置工作之时,他却主动做出了一个产品规划;当其他员工,沉浸在日常工作的繁琐之时,他却在调动和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确保了一个新产品的上线。后来,他自己创业。两年过去,当其他员工还拿着死工资时,他已拿达重量级的B轮风投,在多地建立了研发中心。

我讲这个,就是想你明白,无论你身在职场,还是步入创业,想达到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你必须成为一个驱动者。

要知道,这世界上只有两类人,第一种是创造角色的人,第二种是扮演角色的人,你想当哪类?自己选。

5. 你把精力放在“找路”,却忘记“行走”

写到执行力,很容易掺杂鸡汤味,也很容易带有资方的洗脑嫌疑。而且,上面所说执行力三要素,并不是耳目一新的观点。但是,大道至简,越是朴素的道理,越是真知灼见。

我们忽视它们,往往是由于那样做代价太大,那样走路途太远,岂不知这世界根本不存在近道。

尤其当下,末法丛生,怪力乱神,各种新奇的观点应运而生。它们似乎都在帮你寻找近道,可当路标多于道路的时候,难免让人蒙圈。

重要的是,我们往往把精力都放在了「找路」,而忘记了「行走」……

更重要的是,「找路」往往让你焦虑顿生,只有「行走」才能使你气定神闲。

移动互联网让你觉得落伍了,大数据让你觉得智商要充值了,人工智能让你觉得饭碗要被抢了,于是你慌了,怂了。你想赶上时代的潮流,于是看看这个,学学那个,时间和精力从指缝中溜走,唯独没想过如何把手头的工作做好。你想打破阶层的魔咒,于是踏破铁鞋,冥思苦想,焦灼和苦闷在心绪中蔓延,竟然忘记了那些最基本的法则。

是的,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就是这代人的通病,治愈的药方就是「执行力」。

拥有执行力,你还害怕什么世界黑暗?你自带光源……

拥有执行力,你还担心什么大浪淘沙?你就是大浪……

 

摘自:良大师, 知名培训顾问,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简书签约作者,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一个倒闭公司老板的总结:管理应该为经营服务

请认真思考一下,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普遍现象——有5%~10%的公司员工,一上班就是来挑毛病、和你对着干的,所有的制度他都看不惯,所有的决策他都有不同想法,而他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

有15%~20%的员工,他做出的东西就是不合格;

有20%的员工是蒙头做事,做得对与错,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只有20%的员工的工作,是高绩效的。

也就是说,公司中有60%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也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总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和人,交给不同的管理者进行管理,结果却相去甚远?

为什么这样多的人陷入了无效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工作中?

影响人们工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人员为什么会流动?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组织并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

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都是源于管理观。

1. 用绩效说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现象一:功劳与苦劳

现在大家普遍知道,“苦劳”是对绩效没有帮助的。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有了“苦劳”之后,就会觉得已经很对得起公司了。

其实我们也会接受这些看法,很多公司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讲苦劳是对管理上的第一浪费。

现象二:能力和态度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谁产生绩效,谁就最重要。当态度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你公司活得好的员工是谁?是不是能干的人累死,不干活的人活得很好?而通常是能干的人总是态度不那么好,不能干的人总是很讨好。那么你的管理就一定出问题了,你考核的是态度多,还是能力多?

如果你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那你的公司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很累了——而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他就会流走。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现象三:才干和品德

品德只有在遇到重大挑战时才能评价,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恰恰应该去设法解决它:

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没有机会让人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所以学管理,要看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

何时“德”比“才”重要?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一是在招聘时;一是在提拔时。

2. 等边分配法则:管理是一种分配

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把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即权力、责任、利益三角对等。

几乎所有管理出问题,都是因为三者的不对等。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分配,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这里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必须明确,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

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分公司的责任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分公司经理。但是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观察:

① 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参加会议的人就是权力最大的人。

他是经常给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开会?还是经常和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开会?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

② 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

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

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而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分公司、一线岗位的称谓高。你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经理服务?彼此见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态就立刻拉开了。

这样的分配就不是基于责任的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3.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观点,也是谈得最多的话题。其中含有两个重要的认识:

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

第二,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

认识一 :为什么管理做什么要由经营确定?

在一个公司中,“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对。逻辑关系非常明显。

比如通常情况下,薄利多销经营,对应规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价钱一分货经营,对应品质和品牌管理;服务化经营对应流程管理;定制化经营对应柔性化管理等。

认识二:为什么管理不能大于经营?

因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大于经营能力的话,那常常意味着亏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进、人才很优秀,但就是经营不景气的原因。虽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观有问题。

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优秀的人是在做经营,还是在做管理?你开内部会议多,还是开外部会议多?

如果你的高管团队每一次都是开内部会议,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属,那么你的管理就大过了经营。

这就是杰克·韦尔奇为什么说:不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开内部会议,下午不重要的时间见客户;

好的管理者,上午最重要的时间都在见客户;下午尽量少的时间开内部会议。

从时间的分配上就可以知道,你是经营大,还是管理大。

当企业管理半径大于经营半径的时候,企业尚能野蛮生长,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管理半径逐渐跟不上经营半径的发展速度,管理半径随之逐渐小于经营半径,由于企业家自身能力已达天花板,企业发展也步入成熟和保守期,无法突破。此时,企业还想获得更高的发展,必须靠制度。

因此企业家在管理企业时,应清楚企业所处的阶段,以及企业家自身能力极限。只有在合适的阶段适当授权、放权,共享利益,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你所谓的“怀才不遇”,只是不够努力

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智能手机也早已普及,这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所以,5年坐拥上亿粉丝,震惊文化创始人兼CEO樊不凡,说过这样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怀才不遇。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你定位错了,没发现自己的特长;

第二,你没有百分百努力;

第三,你根本就不是个人才。

下面具体讲一讲。

你可能定位错了

如果你也自认为怀才不遇,那么现在请你想一想,你了解自己吗?你的工作符合自己的特长吗?你对自己的定位又是什么?那种寻找到自己定位的人,常有一种感觉叫做“为此而生”,工作对他们来说,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享受。但大多数人,恰恰相反。极度专注细节的人,不得不去做宏观把控时,往往无从下手,一团乱麻。

性格杀伐果断者,善于独当一面甚至自立门户,但还需要有人在一旁,协助谋划和执行。

如果你天生对数字不敏感,那么财务或许不是最好选择,即使拼尽全力,也很难达到高的段位;如果你喜欢个人独处,不到万不得已舍不得跟陌生人开口讲话,旅游时问个路都要犹豫半天,那么销售这种外向型职业,对你来说挑战就太大。

大多数人随波逐流,没有“定位思维”。

潜意识里面,觉得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打工就是领份薪水而已,工作必然痛苦,无关快乐。

一定程度上,这不得不归咎于我们的教育制度。

虽说,大考确实是目前来看,“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但它的本质还是为社会批量制造“螺丝钉”,所有人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文科理科,然后就直接进入大学开始所谓的“专业学习”了。最后,“就业”成为每个学校最为看重的指标,“找好工作”也是毕业生们最热衷的话题。

什么热学什么,什么挣钱学什么,而不是我觉得什么有意思、有成就感,我做什么特别有感觉,我学什么。在探究自我内心,发掘自我热爱上面,大学和学生自己,合谋杀死了这门人生必修的功课。

大考很公平,但它只是一个“智商”和“自律”的筛选机器,它发掘不了你的特长和热爱。你会无意中错失掉自我定位的机会,也不曾有过自我定位的观念和意识。

但每个成年人,总是要为自己负责的,不是吗?

以前,许多人在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向某个领域最优秀的老师学习的机会,并且通过网络,向整个世界展示自己。

你完全可以尝试新的职业,用心寻找那个最合适的位置。学着重新认识自己,做好定位,才能将最突出的特长用在社会协作中。

那时候,你不但不会怀才不遇,反而是如鱼得水。

你还不够努力

我在国外工作时,有一次,公司新换了一任国家代表,就是公司在当地最大的头头。这位新来的L总四十来岁,来了没几天召集所有的中方员工开会,一个人讲半小时,条理分明极有水平。但是后来,听说他初次拜访客户老大,配备了专门的翻译,因为他从没在国外工作过,26个字母认不全,一句英语也不会说。

大半年后,整个代表处中方员工和本地员工,一共200多人,在公司附近的礼堂开新年大会,L总发表新年致辞。整整20分钟,居然全英文脱稿。虽然发音不标准,简直是教科书一样的“Chiglish”,但是不慌不忙还挺流利,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之后的有个周末加班,在食堂碰到L总的秘书,一个中国女孩,我称赞起L总的英语。

秘书笑着点点头:

你知道吗,他第一次见完客户回来,就决心要在半年内把英语学好。

每天上班只要不开会,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读我给他从中国买来的教材,背单词卡片,看各种各样没有字幕的英文电影,下班了也呆在办公室,十一二点才回去。他还要求身边所有的司机、保姆、本地员工,每天要主动跟他英文对话,如果不是要紧事,我一个中国人也得用英语跟他交流,不然他要不高兴。

他三个月就能用英语做简单的日常交流了,后三个月一是学习专业英语,二是练习英文演说。

我回去后,把这个事给下面的员工讲了,那些英语四六级考高分,但是出国两个月连英语的产品讲解都不利索的小朋友,纷纷露出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如果要说怀才不遇,在国内混得好好的L总,最有资格这么说。

对啊,都四十多岁了还派我出来干嘛,拿着高额年薪和股票分红,我在国内一样帮公司干活,多好呀。

可是他没有,咬紧牙关跟英语死磕。

不必再多说什么,对于努力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你应该认真的问一下自己,你是否做到了百分百努力,你的决心是否像L总那样坚定,从一个零基础的四十几岁老菜鸟,半年拼到全英文脱稿演讲。

你有那么拼吗?如果没有,怀才不遇跟你也没什么关系。

也许你本来就不是人才

什么是人才?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人才,可是马云说:具备这4点的,才叫做人才,阿里巴巴才会重金聘用。

1.有强烈金钱欲望目标。

2.阳光心态,强大的内心。

3.忠诚、责任心强。

4.积极进取、紧随公司步伐。

第一条很好解释,佛系员工就不算了,他们属于“低欲望时代”。另外三条看起来容易,真正轮到自己头上时,火炼出来的才是真金。

有次跟一个HR总监朋友聊天,她说:前不久公司离职了一个年轻的部门副总监,特别可惜。

他曾经带领团队,把竞争对手客户关系最好的地盘,生生撕开一条缝;他还搞定过客户的区域老总,为公司新产品的试用,争取了一片极好的试验田。三年之内连升两级,这在公司历史上绝无仅有。在部门副总监的位置上,他又做了三年,成绩虽然没有之前那么出彩,也算是可圈可点。

忽然一天离职了,去了一家刚起步的小公司,据说对方许诺了优厚年薪加高额股权。离开时,大老板找他谈话,HR总监旁听,听他言语之间,是对公司不够重视他,没有善加利用他的能力的不满。

三年两级,还不够重视?

其实就在那段时间,公司正在考察他的领导,也就是部门总监升任公司副总的事宜,他自己转副为正,是顺理成章的事啊。

离职没多久,小公司倒闭了,不知他要是知道自己本可以顺利升迁,肠子会不会都悔青?

这个年轻人,是人才吗?

是,也不是。

对照马云那几条,“阳光心态,强大的内心”,他就不算人才。

什么是人才?光动动嘴皮子的不是人才,天天叫着怀才不遇的也不是人才。

说到做到才是人才,不会就学、不懂就钻的才是人才,舍得一身剐敢把对方的老王拉下马的,帮组织从绝境里挖出金子来的,才是人才。

移动互联网时代这都下半场了,你如果是个人才,早都发光发热,然后发红发紫了,哪还会有时间抱怨和诉苦呢。

所谓的怀才不遇,不过是才华追不上梦想,努力够不着野心。

 

本文来源:格总在人间(ID:I-Gargamel)

吃掉企业利润的12个黑洞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在一定的时期遇到发展的瓶颈,觉得运营的成本一直高涨,却又难以找到成本的所在“位置”,我们称之为“隐形成本”。这如同生命体暗含的疾病,久治不愈,挥之不去,让经营者颇为头疼。

如果能找到这些“隐形成本”,无疑如同找到“病原体”,那么下一步的“对症下药”一定就是再次腾飞之时了

如果能总结出企业常常存在的多种“隐形成本”,企业可以由此而进行比照自检。小编特别把十二种“隐形成本”总结如下:

1、会议成本

会议是企业解决问题和发布指令的集体活动,但是也是一个高成本的经营活动。

因为这个活动往往是很多领导者参与的集体活动,每过一分钟,意味着与会人员总数的分钟数,而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掌握开会的技巧,都存在“会前无准备,会中无主题,会后无执行,与会无必要,时间无控制,发言无边际”的六无现象。

当每个月发放薪水和总结收入时,财务报表的数字总是成为经营者奇效的“失眠药”,殊不知这颗“药”的很大一部分成分就是会议。

 2、采购成本

采购在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方式,但是这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成本部分。

我们常常只会将此成本关注在采购的价格和数量上,而难以看到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

曾经有一家企业,在做一个新项目时,项目组每天的运营成本为8万元,可是其在产品上市前夕,采购部门为了采购10万余元的包装,竟然耗费了一周时间,理由是要找价格低廉的供应商以节约采购成本。

整个营销团队因此多等待一周时间无法和客户签约。而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企业里均存在。

一味的追求降低采购的直接成本而忽略了同时并存的“隐形成本”。

当然,降低采购直接成本与本文并无冲突,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企业的采购部门,要站在整体经营的角度综合权衡的各项指标,才能真正控制采购的成本支出。  

3、沟通成本

沟通,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环节,很多企业在做众多的制度培训,精神层面的培训,可是大多没有“沟通能力”培训。

在大多数企业,你会发现,在同事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严重失真的现象,或词不达意,或答非所问,或百人百解……

这种现象,说小了,让很多工序成为无效工序,或失去很多重要机会。说大了,有可能因此给企业带来隐患。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沟通不良而导致的成本增长。

4、 加班成本

很多老板总认为,员工在下班后“废寝忘食”的“加班”是一种敬业现象。

殊不知,这可能隐含着很高的成本。理由有三:

第一,加班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工作任务太重,而是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加班意味着低效率

如果客观工作任务确实很重,那么企业应该及时补充新的人员和岗位才是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加班耗费更多的员工精力和体力,严重透支员工的健康,长期下去,会让一些重要员工不能长期发挥其效能,并且有为公司带来负担的隐患

第三,加班员工并不一定“务正业”,有些员工在下班之余,名为加班,利用公司的资源,从事其个人事情,同时还领取公司的加班费。

很多企业的重要损失、数据丢失等都发生在下班时间,而加班成为企业“藏污纳垢”的死角。

5、人才流动成本

有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都是很欠缺的,他们认为人才是无限的,成为“铁打的营盘”,员工自然也就成为了那“流水的兵”了。

不能不说,一个员工的离开对公司都是一笔成本,因为公司要承担对这个员工的培训费等前期投入,还要承担新招聘该岗位员工的前期成本,还要承担新员工是否适合岗位的风险,而老员工的离职也会因为职业素养的关系,可能会流失重要的内部资料或信息,而其离职后,很可能会进入自己的竞争对手的企业。

所以,员工特别是老员工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带来高出其收入几倍的支出

很多小企业在经营多年后,你发现他们一直是那么小的团队,而除了老板之外,没有一个员工是从企业成立当初留下来的。我想这可能就是其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吧。

6、岗位错位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句名言“将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位置”。可惜,真能做到这点的企业的真的不多。

曾经在一家人才市场招聘,听到其员工之间的谈话,说每次招聘会都要他们全体职员去搬桌子和椅子,因为是租借的体育馆作为招聘场地。

上到职业经理人,下到普通职员,都成为了“搬运工”,我不禁叹息,这家企业从事的是人才招聘与管理,怎么会花那么高工资请来并不专业的搬运工。

其实这体现了老板们一个非常清晰的心理,他们认为这些员工招聘回来就是要用的,只要自己有人手能做的,就不用再花更多的钱去做。

但是我们发现他们因此付出的代价很高。该企业的员工一直抱怨不停,因为相当多的都是女职员,根本没有力气搬运桌椅,那些高官们也从来没有经受过这等“礼遇”,有些纷纷离职。

我们也从此不在该招聘会招聘,因为我不相信这样的团队能给我提供很好的服务。  

7、流程成本

企业的乱,有太多都是因为流程,这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通病,凡是发展缓慢的企业,其流程一定是混乱或不合理

他们为此承担着很高的成本,然而一直却视而不见。

流程,是企业运营的产业链,如同流水线一样,没有科学合理的流程,也就失去对各项工作系统性的控制,很多工作半途而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返工,无奇不有。

但不得不承认,这会成为裹住企业前进双脚的乱麻。  

8、停滞资源成本

停滞的资源在企业里可以说是最广泛的“隐形成本”,例如闲置的设备,积压的库存,低利用率的岗位职业,闲置的资金、搁置的业务等。

他们虽然不一定会继续消耗企业的投入,但是他们却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企业会为此承担着利息等隐形成本。

所以说,一个企业里,停滞资源的多少,体现着企业资源利用率的高低 

9、企业文化成本

有人说企业文化如同一个企业的魂,会在其每一个成员的精神面貌中得以体现。

这种文化在企业成立的初期阶段就开始建立,他受企业的创始人的文化、习惯、技能、职业、好恶等影响,因此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

但是说企业文化会成为成本,或许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事实如此。

我们会发现一些企业的员工精神萎靡,做事效率极其低下,无论多么优秀的员工只要进入,不久要么离开,要么也会变成那样,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环境”问题。而这个“环境”正是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如同企业的生命,会伴随企业的一生,只能调整,不可重造

10、信用成本

这是一个牵扯到远期回报的成本,诚信经营如同诚信做人。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习惯拖欠供应商货款,习惯拖欠员工薪资,习惯克扣他人,习惯拖欠银行贷款等等,认为这样可以减轻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会成为企业经营的严重隐形成本

首先,供应商一定会将时间成本算在其报价中,这类企业无法采购到最低价格的原料或服务。

其次,员工薪资拖欠,违背劳动法规,有被惩罚的危险。而拖欠银行贷款,克扣他人,会给其信用度大打折扣,在企业某一天遇到困难时,会四面楚歌的。无疑,企业为此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其实其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益处。

11、风险成本

将企业推向快车道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但是风险系数也因此而同步增加。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他们虽然发展迅猛,收入丰厚,但是一旦出现危机,将是灾难性的。

多个案例证明,企业的风险很多都是因为预料不足或管理不善造成的,在风险发生前,都早以埋下隐患。而很多大型企业或者知名企业因为一次风险而消亡。风险是举足轻重的隐形成本

而这种现象并非显而易见,实在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2、企业家成本

有一句话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企业家如同一支军队的首领,其本身是企业支付成本最高的员工。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把自己变成了企业的“皇帝”,一切自己说了算,全体员工变成了执行的机器。

但是,企业家个人因素的缺陷,将会为企业增加沉重的成本负担。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小型企业,但在大型企业里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成本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甚至是每一个职员。

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我们常常强调,在你的范围,你就是领导,你有权决策。而很多领导者一直以自己为中心,这将大大降低了团队的作战能力,增加了高额的隐形成本。

记得曾经对一个抱怨公司缺乏人才的老板说过一句话:“你们公司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和善用人才的智慧”。

职场中,不会说话的人最可悲

现在这个时代,什么人最能获取人们的注意力呢?高颜值!一张精致的脸庞可以迅速让你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但是,比高颜值更能获得人们注意的,是高“言”值。像高晓松,马东,蔡康永,他们的外表并不出众,但是,他们妙语连珠的表达能力以及出色的演讲口才,吸引并且征服了无数的听众。

高颜值只是昙花一现,拥有高“言”值才是永恒的资本,卓越的演讲力和口才,是一个人事业中的第一块敲门砖。

为什么要学会演讲?

大多数人都会感觉,我好像并不需要啊。

演讲,不是一个生存技能或者必须的生活技能。以至于让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他的重要性。为何有的人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风生水起,而有的人,则终其一生碌碌无为?缺乏了演讲这个让事业成功的基础技能,可能你需要付出比别人多10倍的努力,才能到达别人十分之一的成就。

很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感觉,以前自己一个人做一份工作,遇到困难最多熬夜加个班。但做了管理者,很多事不是靠自己一个人能搞定的,需要员工和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全力配合,而这个过程,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与各方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激励员工,说服投资人、供应商、客户的支持的目的。

这个过程,基本都是靠嘴说出来的。对于一个管理者或者老板,你的影响力取决于你的演讲表达能力,你的领导魅力则通过各种场合的发言显现出来。

普通职员可能面对众人讲话的机会不多,但一旦面临内部分享、竞聘上岗演讲、面试、公司重要会议发言这些重要场合,就会觉得恨不得早点积累一些演讲技巧。对于有追求的年轻人,应该趁早完成演讲技能的提升。

无论你是管理层,创业者,还是普通的职场白领,具备好的演讲能力,简直就是个人天赋的直接加成。不断提升沟通、表达、演讲能力都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方式。你投入的是时间,收获的是个人品牌和影响力。这才是新时代下你获得成功的关键 !

我创业成功了,为什么合伙人却离开了我?

创业初期,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可以咬牙坚持下去,等待下一刻的雨过天晴,但是有些问题却只能笑着说,算了,放弃吧,正如合伙人的离开。

创业,最开始的雏形就是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资源有技术的出资源技术,结合众人的力量,实现大家共同的事业。

但是,有时候,公司刚有起色,熬过了初始的孵化期,开始准备正常盈利的时候,合伙人却要离开了,不得不说,这对创始人而言,真是一个特别尴尬的话题。

那么,合伙人为什么要离开公司呢?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原因。

1. 失去投资兴趣

对公司而言,最好的状况是:合伙人们把所有的关注全部付给公司,全心全意为公司的利益服务,众志成城,共同创造美好的事业。

但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人们深谙不能把鸡蛋全部放进一个篮子的道理,很多时候,一个合伙人,会同时兼职好几家公司,金钱、时间、精力都被他分成了好几份。

而一个人拥有的资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什么都想做,肯定意味着会出一些纰漏。而他一个人的问题不要紧,但由于他的身份是公司的合伙人,那么,由此,他的问题也会对他所在的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而对合伙人本身来说,也实在太累。于是在每家公司发展到一定时段之后,他会权衡比较,退出发展最慢的那家公司,而后,追加投资到发展最快的创业公司中去。

所以,此时,合伙人的离开,不是说你的公司不好,而是因为在合伙人的眼里,你的公司发展速度还不够快。

当然,这也是一个十分正常的事,因为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景气,创业公司们正面临着资本的寒冬,合伙人们谨慎一些行事也无可厚非。

2. 岗位缺失

在公司发展的不同时段,由于市场的需要,公司需要的人才重心也会随之改变。造成公司岗位缺失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比如大家一起创造一个高新技术类的公司,所有的人都是技术型人才,但随着公司的发展,需要增加业务、宣传等方面等人才。

此时,一部分技术型的合伙人可以成为管理者,但是技术类管理者由于对业务、宣传等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对这类人才进行管理。于是,导致公司会外聘这方面相关人才参与管理。

而此时,技术类管理岗就过剩了,而合伙人也不能随便安排到一个基层技术岗上,于是就出现了岗位缺失的情况。

造成岗位缺失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合伙人的成长,落后于公司的发展。比如,一个合伙人只会技术,完全不懂管理,也不去进修学习,那么怎么能把他放进决定公司发展的重要管理岗位呢?

而此时,如果创始人为了公司发展的必要性,把一个合伙人从副总裁直接降级,变成一个中层主管,但是其他的合伙人地位没有丝毫改变,那么对这个合伙人来说,辞职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

但即便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了公司的整个良性运行,有些时候,创始人也不得不壮士断腕,将岗位多余的人才脱离主要团队。

3. 工作理念不一致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虽然同在一家公司里做合伙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观念和利益诉求。即使是再合拍的合伙人,也会有激烈争吵的时候。

很可能,在创业初期,大家的主要观念是一致的,能够为了公司的整体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到了一些所谓”命运的转折点”之时,人们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工作理念的矛盾,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此时,势必会造成合伙人的离开。

电影《中国合伙人》里,几个合伙人因为公司要不要上市的问题,激烈争吵,最后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还被美国举报盗用教材,不得不再去打官司。

此后,有个影评说:永远不要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开公司,最后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

当然,电影可能稍显艺术和夸张,但是在现实生活里,由于工作观念的不合,造成的合伙人离职,甚至反目,却也是屡见不鲜。

每个人都想主宰自己的事业和未来的发展,能够共同走上一段,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

而此时的分别,对创始人来说,不代表他们的情感和事业都破碎了,只是无法共同继续前行而已。

无论合伙人,是以何种方式离开的公司,他,总是已经离开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一直陪我们前行,虽然合伙人已经离开了公司,但公司还需正常地运营下去。

此时,作为创始人,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稳住公司的上下情绪,寻找替代其岗位的管理者,使股权回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人也是如此。合伙人的离开,是为了等待下一次的美好相遇。

这三个关键点,解决让你苦恼的企业经营问题!!

“如何经营一家成功的企业?”是很多老板和管理人员日夜思考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成功的企业经营要依靠强大的人脉,有的人认为要依靠政策环境,还有的人认为要依靠时代风口……

然而,这些都是属于外在因素,环视世界上经营得比较好的企业,他们在经营的时候往往只会关注内在的三个关键点,也就是我们说的“企业经营三大命脉”。

这些企业会根据三大关键点的经营需要,不断为其配备资源和优化,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成功。

那经营企业的三个关键点,究竟是什么呢?

著名执行力导师–邢涛老师,通过他十几年的管理咨询经验,为我们总结出下面几点。

如果你想经营好一家企业,不妨对照参考。

01. 首先是“产品”,或者说是“产品战略”

邢老师认为一家再好的公司,一个再好的团队,如果没有好的产品作载体,那这家公司其实是一切皆无的。

举个例子:华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实体公司,大家知道华为的成功除了有股权激励、狼性团队的打造,更重要是,华为的产品值得世人尊重。

他的产品都有两个特点:

第一 、定位非常好

第二 、质量非常棒

通过过硬的产品,把企业经营做到世界级别。

02. 其次是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里面,商业模式有的时候比其它要素更有杀伤力。

比如之前很火的共享单车模式,其中的佼佼者摩拜单车,在巅峰的时候曾经依靠“押金模式”,在一天产生了2000万的净收入,超过了第二家到第十家的总和。

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好的商业模式在企业经营当中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03. 最后是团队执行力

在商界流行这这样一句话:企业的成功20%靠战略,80%靠执行。

作为企业经营永久不衰的话题,团队执行力的重要性一直被人所忽视。

然而,没有一个强大,有执行力的团队去落实企业的产品战略和商业战略,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再者,很多管理者会误认为,有很多能力出众的人才,就能够组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确实,如果这些人才跟企业的目标一致,方向相同,那他们将会是企业最强大的助推器。但如果人才的方向与企业相反,他们也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巨大阻力。(敲黑板)

因此,作为成功经营企业的最后一环,我们应该要打造一个目标一致,步伐一致,具有优秀执行力的团队。

 

以上就是对企业经营三大关键要素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稻盛和夫:实现美好人生的“六项精进”

我所谓“六项精进”,指的是: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 要谦虚,不要骄傲;3. 要每天反省;4. 活着,就要感谢;5. 积善行、思利他;6. 忘却感性的烦恼。

在我看来,“六项精进”是搞好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最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我们度过美好人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条件。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持续实践这“六项精进”,我们的人生必将更加美好,甚至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我自己的人生就是如此。

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六项精进”中率先登场的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一条。

每一天都竭尽全力、拼命工作,是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事情。想拥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经营企业,前提条件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不到这一点,企业经营的成功,人生的成功,都是空中楼阁。

今年也许不景气,但不管哪个年代,不管怎样的不景气,只要拼命工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人们常说:经营战略最重要,经营战术不可少。但是我认为: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通向成功之路。

在我27岁时,开始经营企业,成立了“京瓷”公司。当时,我连经营的“经”字都不识,但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公司倒闭,不能让支持我、出钱帮我成立公司的人遭殃。为此,我拼命地工作,常常从清晨干到凌晨,正是因为这种勤奋,才有了“京瓷”今天的辉煌。

古话说:“小人闲居不为善”。人这种动物,一旦有了闲暇,就会动不正经的念头,干不正经的事。但如果忙忙碌碌、专注于工作,就不会有非分之想,没有时间考虑多余的东西了。

迄今为止,伴随着京瓷和第二电信电话公司的持续发展,我可以毫不隐瞒地告诉大家,我能传授给你们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竭尽全力拼命工作”这一条。

2. 要谦虚,不要骄傲

我认为:谦虚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要谦虚,不要骄傲”并非只针对成功后骄傲自大的人,而是要求经营者在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我知道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唯谦是福”。不谦虚就不能得到幸福,能得到幸福的人都很谦虚。从京瓷还是中小企业的时候起,我就崇尚谦虚。公司经营顺利,规模扩大,人往往会翘尾巴,傲慢起来,但我总是告诫自己,绝对不能忘记谦虚二字。

“谦受福”是一句非常重要的格言,我下决心信守这句格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用强硬手段排挤别人,看上去也很成功,其实不然。真正的成功者,尽管胸怀火一般的热情和斗志,但他们同时也是谦虚的人、谨慎的人。

3. 要每天反省

一天结束以后,回顾这一天,进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今天有没有让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亲切?是否傲慢?有没有卑怯的举止?有没有自私的言行?回顾自己的一天,对照做人的准则,确认言行是否正确,这样的作业十分必要。

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让良心占领思想阵地,这个作业过程就是“反省”。所谓良心指的是“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怜爱他人,愿他人过得好。与此相反的是“自我”,指的是利己心,只要自己好,不管别人。贪婪之心就属于“自我”。

回顾今天,想想冒出了多少“自我”,抑制这种“自我”,让“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活跃,这样的过程就是“反省”。

自己的言行中,如果有值得反省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改正。和第一项一样,天天反省也能磨练灵魂、提升人格。为了获得美好的人生,通过每天的反省,来磨练自己的灵魂和心志是非常重要的。

“竭尽全力拼命工作”,再加上“天天反省”,我们的灵魂就会被净化,就会变得更美丽,更高尚。

我常说:提高心性就能扩展经营。也就是说,不磨练自己的灵魂,就无法搞好经营。我经常和大家谈到这一点,我想和大家一起遵循这个原则。

4. 活着,就要感谢

六项精进的第四项是:“活着,就要感谢”。

对一切都要说:“谢谢!”

“感谢”非常重要。我们要感谢周围的一切,因为我们不可能单身一人活在这世上。空气、水、食品,还有家庭成员、单位同事,还有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周围环境的支持下才能生存。不,与其说是“生存”,不如说是“让我生存”。

这样想来,只要我们能健康地活着,就该自然地生出感谢之心,有了感谢之心,我们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要抱着感谢之心!”这句话说来容易做来难。为此,我年轻时曾对自己说:“就是违心说谎,你也要说一声‘谢谢’。”当“谢谢”这句话一说出口,我的心情就变得轻松、开朗了。

5. 积善行,思利他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积善之家有余庆”,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会有好报。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亲朋好友,中国先贤们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相信这个法则。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努力实践这个法则。多做好事,就能使命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使自己的工作朝着好的方向转变,这是我的信念。

另一方面,也听过这样的事:真心帮助别人,结果反而自己倒霉。比如说,为了帮朋友解脱困境,去充当他的贷款连带保证人,本以为做了善事,想不到出了麻烦,以至连自己的财产也丧失殆尽。

在那样的场合,只凭感情,只凭同情,就慷慨解囊,或当他的连带保证人,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善有“大善”和“小善”之分。迁就朋友的不合理要求,这是“小善”,你关爱和同情他的方式不对,是帮他的倒忙,让他越陷越深。

在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不能感情用事,判断的基准是“大善”还是“小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6.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六项精进的最后一项是:“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要对过去的事进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层面上伤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要运用理性来思考问题,迅速地将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动中去。我认为:这样做就能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担心、烦恼、失败等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覆水难收,总为已经的失败而悔恨,毫无意义。老是闷闷不乐会引起心病,接下来会引发身体的毛病,最终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幸。

要对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省,然后就把它忘掉。要迅速地将精力集中到新的目标、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动中去。

只要做到这一点,不管过去陷入过怎样的穷途末路,将来定能获得成功。

估计今后经济的不景气将越发严重,销售货款无法回收,到手的支票不能兑现,等等,会发生各种纠纷或灾难。越是面临这些障碍,不让感性的烦恼困扰自己,朝前看,坚强地活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文/[日]稻盛和夫 摘自:阿米巴自主经营模式落地

企业案例 | 擀面女工年入30万,喜家德的员工激励模式值得学习!

一个企业想要赚钱,就要做好员工激励,直接给钱简单粗暴,但效果并不持久,而且很多老板的利润不高,不宜采用这种方式。这时候股权激励就是最好的手段。

餐饮界把股权激励做到炉火纯青的是喜家德,它号称是中国最牛逼的饺子店!我们先来看几个数字:

喜家德创立于2002年,遍布全国40多座城市,拥有连锁店面400多家,员工4000多人,水饺品类只有5种,一个擀面女工一年收入30多万……

看到以上数字,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它能做这么好?

喜家德采用了当下企业最为关注的合伙人制。

未来的事业将从雇佣制变成合伙人制,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大家依托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成长为企业合伙人,不再是单纯的打工,而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在这种理念下,喜家德摸索出了一套 358 模式。

店长股份奖励

3 就是 3% ,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干股「 身股 」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5 就是 5% ,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5% 」。

8 就是 8% ,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 5 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8% 」。

 

另外还有 20 ,就是 20% ,如果店长成为片区经理,可以独立负责选址经营,此时就可以获得新店「 投资入股 20% 」的权利。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店长培养人的积极性。并且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利益相关,更容易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餐厅的发展。

管理层股份奖励

对于公司职能管理层,也根据不同的层别设定考核标准,达成考核标准,即可以 2% 和 5% 占比投资入股到新开门店,获得门店收益。职能管理层的成功先例会给员工树立榜样,高总的理念是:「用成功复制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通过这种股权激励的形式,很多员工表示对投资入股非常期待:我得努力干,这样才能拿到公司的股份,赚到更多的钱。

从上面的模式我们就能358是怎么回事了,但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模式搬回去就用,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首先我们要看它背后的东西,再来看这个模式是在什么角度去做的。

深入解读

3 就是 3% ,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干股「 身股 」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首先所有排名靠前的店长可以获得3%的干股(身股)收益,这个3在这里虽然是3%的分红,但背后是喜家德完善的考核机制和管理体系,一个大公司只有拥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所以这个3%除了考核外,还有对应的评价标准、明确的店长岗位,公开的排名考核机制。

这个排名还要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划分,时间、区域、店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5 就是 5% ,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5% 」。

这个5%背后体现的是店长的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式、师徒制、培养周期、店长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等。

培养了新店长,怎样才能验证他的能力呢?这又要制订相应的标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5%就是空话,甚至可能会激励了一批人,激怒了一批人。

还有就是培养新店长,培养几个是标准?周期又是多长?总部会给店里提供什么支持手段?如何成为小区经理?这些问题都是5%获取的前提,如果不能确定或者定好规则,这又是个虚的。

同时达到这个标准后,才有资格在新店投资入股,这说明喜家德的考核机制是很严格的,这个时候体现的激励是实际出资的,这个投资有可能会超出他的工资收入。

如果因此造成了工作上的懈怠又该怎么处理?那么退出机制是必要考虑的。比如店长离职,违法违纪等股份怎么处理。

8 就是 8% ,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 5 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8% 」。

其实8%是在上面5%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也就是说马太效应,你前面做的越好,后面就越好。这里还存在区域的划分如何界定、区域经理的职责又是什么等问题。

正是因为喜家德这种以培养人为主要标准的机制,避免了很多连锁企业扩张时没有人才的问题,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利益相关,也规避了“培养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

在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员工管理激励,才能开足马力前进,一千家企业有一千种管理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核心理念的同时,借鉴优秀企业经验,打造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管理模式。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管理者必读:这6点,帮你轻松学会如何授权

管理者要通过别人来进行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知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使管理者自己可以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但问题在于你不可能亲自去做每一件事情。如果你想使工作更富有成效,就必须向下属授权。

授权必须恰当地进行。如果你把任务交给下属,而没有明确阐述下属应该做的具体工作,行使自主权的范围,应该达到的绩效水平,完成任务的时限要求,你就注定会因为下属的不得力工作而招来麻烦。那么,怎样才算恰当地对员工进行授权呢?

1.对下属的授权应当分工明确

管理者的下属往往不止一个人。在对他们进行授权时,每个人的分工都应当是十分明确的,不能有重叠的部分,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想要进行授权,首先应当选择一个最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人,然后确定他是否有时间和动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如果已经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你的下一步工作是明确地告诉他你授予他怎样的权力,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以及你在时间上的要求。

2.不要对完成任务的方法提出要求

除非有特别的原因,管理者在进行授权的时候应当只授权结果。也就是说,只告诉员工你要求做什么和达到怎样的结果,而下属采用何种方法则由他们自己去决定。

着眼于目标,并给下属完全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授权。给员工足够的信任,让员工对如何达到目标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不仅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还可以提升员工的能力。

3. 允许下属参与授权的决策

每一项权力都应当与限制相伴随。管理者在授权的时候只是下放用于完成某项工作的权力,而不是无限的权力。怎样来确定完成一项工作到底需要多大的权力呢?最好的办法是让下属参与该项决策,参考一下员工认为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何种权力的意见。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可能倾向于扩张自己的权力使其超出必要的范围,而过大的权力会降低授权的有效性,因此管理者要注意把关,与完成任务无关的权力不应该下放给员工。

4. 使其他人知道授权已经发生

授权不应当在真空中进行,授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必然要涉及到许多其他的人。不仅管理者和下属需要知道授予了什么权力以及多大的权力,还应把授权的实事告知与授权活动有关联的其他人。不通知其他人很可能会造成冲突,并且会降低下属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5.对接受授权员工进行监督和控制

没有制约的权力是不可想象的。仅有授权而不实施反馈控制会招致许多麻烦,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下属会滥用他获得的权限。因此,在进行任务分派时就应当明确控制机制。首先要对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达成一致,而后确定进度日期,在这些时间里下属要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控制机制还可以通过定期抽查得以补充,以确保下属没有滥用权力。

但是要注意物极必反,如果控制过度,则等于剥夺了下属的权力,授权所带来的许多激励就会丧失。

 

6. 做好出现错误的思想准备

管理者在进行授权时,首先应当建立这样一种信念:错误是授权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要让下属100%按照管理者自己的意图来完成工作是不大可能的,下属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通常是正常的。

管理者应当预期到下属会犯什么错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并及时地加以帮助。只要代价并不太大,授权就是可行的。下属犯错误实际上是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只要下属得到的锻炼多于因此带来的损失,你就是一个成功的授权者。

 

本文作者:袁良,来源:行销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