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丨公司高层的薪水你给对了吗?

面对上市公司高管们动用百万、甚至千万的薪酬,人们不禁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上市公司高管们拿这么多钱合理吗?公司的业绩该与高管们的薪酬成正比吗?

公司成为高管的“提款机”

事实上,对于以上问题的追问并非是现在才开始的,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有人开始研究。一份来自1925年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高管报酬与企业业绩的直接相关性很小。这就意味着,不管企业的经营业绩如何的差,高管都有可能拿很高的薪酬。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陆续诞生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愈发完善,这种情况是不是改变了呢?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研究的结果却让人沮丧:60多年过去了,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脱钩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根据2000年、2003年和2005年分别针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相关性的调查显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系,而2007年的一项研究更表明,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增长幅度远高于公司业绩增长幅度。也就是说,即使公司经营业绩不佳,高管们也可以拿到高昂的薪酬。

一些上市公司多年亏损,高管流动频繁,期待中的重组又难有起色,然而,这些亏损公司高管的薪酬不降反增。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了高管们的“提款机”。

实际上,企业经营业绩好,管理层的薪酬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差,高管薪酬下降——薪酬与企业业绩和个人业绩挂钩,本是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公司委任的具有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上市公司高管拿较高薪酬在情理之中,但应该是动态的,且不是没有边界的,特别是在公司业绩和本人业绩不佳时,薪酬不降反升是一种非正常的现象。

高管薪酬为何失控?

为什么高管们的薪酬如此失控呢?这就涉及上市公司高管们的薪酬总额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都会设有薪酬委员会,用以确定公司高管们的薪酬。

巴菲特曾经指出,“仅仅靠披露或独立薪酬委员会制度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理性过高薪酬的”。薪酬委员会机制的失效,使得高管们的薪酬总额不受控制,尤其是在一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上市公司中,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董事会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薪酬委员会来控制高管们的薪酬,显然是缘木求鱼了。

根据一项对上市公司的调查表明,只有40%的上市公司在高管人员薪酬奖励方面具有适当的约束机制。中国大陆的上市公司存在着一些特殊性,比如缺少透明度和对财务内容的充分披露,单一大股东控股也使得薪酬委员会在中国上市企业中的地位非常微妙,对高管们薪酬的监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使得股东尤其是一些中小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此外,对于上市公司高管们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和措施。无论是《公司法》《证券法》,还是《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都没有赋予证监会或其他机构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进行监督和管控的权力。

内部管控机制如同虚设,又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管措施,如此一来,出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高管们照样拿高昂的薪酬的不正常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问题必须纳入监管之中。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和必要的救助措施,对薪酬决定和支付条件施加必要的影响,要求公司加强风险评估、业绩评估和相应的监管,在必要时加以限制。

让薪酬激励高管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薪酬对于高管们的激励作用呢?这涉及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构成。

为使公司管理层真正地从长期的角度提升公司价值,长期激励措施逐渐被引入到薪酬体系中。作为股权激励的发源地,美国至今仍是实施股权激励最为发达的国家。早在1950年,美国就对限制性股票期权方式进行了立法,1981年,美国国会正式引入激励性股票期权概念,将激励性股票期权与非法定股票期权进行了严格区分,分别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

现在,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年度奖金和长期激励。基本工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薪酬,按月或周发放;奖金是根据企业年度经营业绩向高管发放的薪酬,是对上一年度企业经营业绩的肯定和奖励;长期激励通常在若干年后兑现给高管。

为了避免企业高管的短期行为,如通过牺牲企业的长远经营能力来短期推高股价的行为,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里一定要引入长期激励,并且其比重和时间跨度应该尽量大。然而,如果CEO仅持有公司所有股份中的很少一部分,或者管理层持有股份的绝对值很小,公司股价升值给高管们所带来的收益就不会被高管们所看重,他们通过短期操纵公司的业绩所带来的收益要远大于他们所预期的期权收益,如果这样,长期激励措施就失去了作用。

由于长期激励措施大大改变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因此日益成为大部分上市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相当重要的薪酬方式,并在薪酬总和中占据的比重远远高于固定工资和奖金的总和。

股票期权的目的是解决公司“委托—代理”矛盾,它通过赋予高管对公司价值的分享权,使高管们的利益尽可能的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促使高管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事实证明,股权激励计划在激励高管提升公司业绩方面的确有显著作用。一家咨询机构曾调查比较了美国38家大型企业在建立包含股权激励的薪酬机制前后的情况发现,公司业绩在薪酬机制建立后都获得了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企业案例 | 擀面女工年入30万,喜家德的员工激励模式值得学习!

一个企业想要赚钱,就要做好员工激励,直接给钱简单粗暴,但效果并不持久,而且很多老板的利润不高,不宜采用这种方式。这时候股权激励就是最好的手段。

餐饮界把股权激励做到炉火纯青的是喜家德,它号称是中国最牛逼的饺子店!我们先来看几个数字:

喜家德创立于2002年,遍布全国40多座城市,拥有连锁店面400多家,员工4000多人,水饺品类只有5种,一个擀面女工一年收入30多万……

看到以上数字,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它能做这么好?

喜家德采用了当下企业最为关注的合伙人制。

未来的事业将从雇佣制变成合伙人制,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大家依托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成长为企业合伙人,不再是单纯的打工,而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在这种理念下,喜家德摸索出了一套 358 模式。

店长股份奖励

3 就是 3% ,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干股「 身股 」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5 就是 5% ,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5% 」。

8 就是 8% ,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 5 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8% 」。

 

另外还有 20 ,就是 20% ,如果店长成为片区经理,可以独立负责选址经营,此时就可以获得新店「 投资入股 20% 」的权利。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店长培养人的积极性。并且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利益相关,更容易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餐厅的发展。

管理层股份奖励

对于公司职能管理层,也根据不同的层别设定考核标准,达成考核标准,即可以 2% 和 5% 占比投资入股到新开门店,获得门店收益。职能管理层的成功先例会给员工树立榜样,高总的理念是:「用成功复制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通过这种股权激励的形式,很多员工表示对投资入股非常期待:我得努力干,这样才能拿到公司的股份,赚到更多的钱。

从上面的模式我们就能358是怎么回事了,但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模式搬回去就用,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首先我们要看它背后的东西,再来看这个模式是在什么角度去做的。

深入解读

3 就是 3% ,即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干股「 身股 」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首先所有排名靠前的店长可以获得3%的干股(身股)收益,这个3在这里虽然是3%的分红,但背后是喜家德完善的考核机制和管理体系,一个大公司只有拥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所以这个3%除了考核外,还有对应的评价标准、明确的店长岗位,公开的排名考核机制。

这个排名还要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划分,时间、区域、店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5 就是 5% ,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5% 」。

这个5%背后体现的是店长的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式、师徒制、培养周期、店长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等。

培养了新店长,怎样才能验证他的能力呢?这又要制订相应的标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5%就是空话,甚至可能会激励了一批人,激怒了一批人。

还有就是培养新店长,培养几个是标准?周期又是多长?总部会给店里提供什么支持手段?如何成为小区经理?这些问题都是5%获取的前提,如果不能确定或者定好规则,这又是个虚的。

同时达到这个标准后,才有资格在新店投资入股,这说明喜家德的考核机制是很严格的,这个时候体现的激励是实际出资的,这个投资有可能会超出他的工资收入。

如果因此造成了工作上的懈怠又该怎么处理?那么退出机制是必要考虑的。比如店长离职,违法违纪等股份怎么处理。

8 就是 8% ,如果一名店长培养出了 5 名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 投资入股 8% 」。

其实8%是在上面5%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也就是说马太效应,你前面做的越好,后面就越好。这里还存在区域的划分如何界定、区域经理的职责又是什么等问题。

正是因为喜家德这种以培养人为主要标准的机制,避免了很多连锁企业扩张时没有人才的问题,店长与新店长之间利益相关,也规避了“培养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

在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员工管理激励,才能开足马力前进,一千家企业有一千种管理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核心理念的同时,借鉴优秀企业经验,打造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管理模式。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是企业家创业梦想的终极王牌??

对企业“上心”,为企业“操心”

在“创新、创业、创优、创未来”的大势下,“股权激励”这个词近年来变的尤为火热。企业总是缺钱、缺人、缺激励,然而又找不到最优的解决办法。众多企业家为此苦恼不已,想做股权激励,又不知从何处入手、何时入手;颤颤巍巍做起来股权激励,又不知关键在哪儿,悬着的一颗心总也放不下。

其实,股权激励本身是很容易解释的,但想做优、做精却并不简单。股权对内叫激励,对外叫融资。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形容股权激励,就是企业为你旗下的员工发放适当比例的公司股权,让他们享受到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决策权力。这些员工和公司共分利润、共担风险,从而“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地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近年来我们将股权激励的核心进行了内化,拓展出适合中国企业的股权激励模式,这样的模式更新、更巧、更丰富,也更对企业的胃口。

股权激励是实现企业家创业梦想的终极王牌;而且,也相信股权激励能够真正让员工发自内心地奉献和担当。同时,股权激励还能用社会的财富、未来的财富、员工及企业上下游的财富,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共赢的机制。

这是一种授予标的更多、激励群体更广泛的供应机制。从授予标的来讲,股权激励用的是社会的财富、未来的财富、员工自身的财富,甚至包括企业上下游的财富,而不仅仅是企业股权或与股权有关的增值权;从激励群体来看,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而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获得。

股权激励最终还要落实到对人的激励。股权激励的核心,是要让被激励着从打工者变为企业的主人翁,将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结合,积极主动地关心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与价值增长推动企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这样做其实就意味着,企业家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通过股权调动起了有资本、有资源、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有领导的认同,又有股权的激励,自然会像掌门人一样,对企业“上心”,为企业“操心”。

股权激励并不是上市公司的专利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做股权激励的往往是大型跨国公司、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对我们这些非上市企业,甚至刚刚起步的小企业来讲,这个时候谈股权,会不会太早、没有必要呢?其实,企业家们知道,非上市公司当中股权激励做的好的企业可以说数不胜数,在众多上市企业中,也有企业在上市前就开展了股权激励。股权激励不管是对内的激励还是对外的融资,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其实是企业的自身发展问题。企业的自身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完成得好,企业发展得好,就会有更大的机会上市,这期间有比较松散的因果联系在里面。

股权激励并非只适用于上市企业,股权激励在非上市公司成功的概率更大。员工早一天“当家做主”,和企业共同进退,整个企业才能早拧成一股绳,为自己的业绩、部门的业绩、企业的业绩出工出力。

愿分是胸怀,会分是智慧

很多企业家看到这里,都对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导入股权激励产生了一点兴趣。但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一定要先立在心里,那就是“激励”的概念。

股权激励重在“激励”两个字,它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基于对未来的创造,而不是基于对过去的贡献。

许多企业之前进行过股权激励,往往都是按照现任工龄、现任职务等标准进行等级划分。什么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了多少年,应该获得多少股份,等等。结果呢?股份分下去后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这种股份分配的方法会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公平。不但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激化企业内部的矛盾。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这些拿到股权的员工会认为,这些股份本来就是我应该得到的,你之前没给我,是你欠我的,现在还给我,我也没有必要对你表示感谢。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站在企业家的角度,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权力下放了,股权分配了,利益共享了,该起到激励效果了吧?企业内部的风向却变了。

制度是表象,人性是根本。愿分是胸怀,会分是智慧。错误的起点就决定了错误的终点,凡是用股权激励的思路来做股权激励的,这个思路出现的那一刻,往往就是企业走向下坡路的那个转折点。为什么转折、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还需要在下文中细细讨论,但这个概念一定要在我们企业家心中扎根,那就是:奖励不等于激励。奖励是基于过去的贡献,而激励是基于未来的创造。

4着眼未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企业初入股权激励世界的时候,会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面临很多技术难题。企业该拿出多少股份激励员工比较合适?该如何给不同层次的员工分配股份?虚股和实股如何选择?股权以什么价格出让?股权激励的模式都有哪些?在不同的阶段采用哪种股权激励模式更恰当?股权激励模式找谁设计、如何检验,这些问题看似基础,涉及的关键却千千万万。想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学习,还真不是腱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的企业现在还没有进行股权激励,那么你可以尝试开始着手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如何搭建这座股权金字塔。

第一个纬度是激励目的。企业要在一开始明确自己为什么要推行股权激励,这是股权激励之源。如果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晰,“拍脑袋”做决策,那么股权激励终究会失败。而且,就算企业明确了推进股权激励的目的,但如果这个目的充满了“负能量”,动机不纯,也是不行的。企业寻求发展,推行的制度却在开倒车,势必难逃失败的厄运。因此,企业要先想明白自己为何要做股权激励,明确目的,点明方向,是推行股权激励的重中之重。这第一步迈得从容有底气企业之后的步子才能走得顺顺当当。

第二个纬度是激励对象。企业推行股权激励,激励对象都包括哪些人呢?按照传统的思维习惯,企业激励的重点主要是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管理骨干和核心技术人员。现如今,股权激励的思维在慢慢转变,越来越多的普通员工也被纳入激励对象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确定激励对象时,不能跟风,也不要固执,要综合考虑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同时综合考虑内部员工结构、员工职务、员工个人能力等相关因素,力争“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使股权激励能够切中企业发展的痛点,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三个纬度是激励时机。企业应该在什么时候推行激励呢?各家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和偏向的重点也不一样,选取股权激励的时机自然也会产生很大的区别。在这一维度的研究中,我们把企业发展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成熟期、稳定期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有的放失,才能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

第四个纬度是激励机制。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运用的激励机制自然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运用的激励机制不同,同一发展阶段中,针对不同的群体,激励的机制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所要激发的群体对股权机制进行调整。千人千面,为不同企业定制适合其特点的激励机制,并在执行中优化调整,是此纬度存在的意义。

明确了四个纬度的基本问题,企业就可以开始着手股权激励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在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层面,切记要统筹规划、科学计算、缜密安排;分析企业现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机,针对不同的激励群体,组合使用多种股权激励方法构建适合企业股权激励整体方案。另外,在执行层面也不能掉以轻心。一个好的方案,必须要实打实地落地执行才能收到好效果。执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让股权激励接地气,避免企业走弯路,都是企业家在推行激励机制过程中要严格监控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生搬硬套别人的模板是不行的。企业一定要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股权激励方案,形成“着眼未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核心人才的价值潜能,达到企业家与高管同心协力向前进的效果,共同做大企业的“蛋糕”。没有谁希望自己的企业一直庸庸碌碌,原地踏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防止骨干员工流失?碧桂园、小米、完美世界有妙招!

在成熟的企业里,股权激励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这是因为:1. 利益相关方太多,面临复杂多变的多方博弈,很难达成共识。
2. 一旦激励方案做不好,母体公司的风险太大。
3. 股票价格太高,企业过了高速成长期,升值空间有限。

这个时候,要留住员工,可以通过组织外激励来进行。所谓的组织外激励,就是在公司体系外,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施展才能和抱负的平台,通过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有效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碧桂园、完美世界、小米等就是通过组织外激励来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的。但是他们的模式却各有不同。

1. 碧桂园:项目跟投制

碧桂园实施的是合伙人制,他们内部叫“内部跟投制”。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碧桂园把单个房地产项目拿出来,成立一家独立的公司。项目的资金来源,85%来自于碧桂园集团;余下的15%来自集团公司高层以及区域管理层,分别为5%和10%。

碧桂园还对不同级别的管理层设置了出资额的下限。例如,集团总裁、联席总裁出资不低于1500万元,区域总裁对辖下的每一个项目出资不低于80万元。集团的管理层必须跟投碧桂园开盘的所有项目,而区域高管只需参与区域的所有项目。

在激励方面,员工在项目盈利后方可分红及退出,放大了企业与员工间的风险共担程度。

碧桂园CEO吴建斌曾公开表示,“老板看重的不是跟投资金池的大小,而是这些钱背后的责任心。”

碧桂园的“项目跟投制”于2012年底开始实施。一年后,碧桂园的合同销售额翻了一番,2013全年合同销售金额约达人民币1060亿元。2016年合同销售额达到了3088亿元,排名全国第三。

2013年开始,万科、首创置业、金地、越秀地产等地产企业陆续推出(类)事业合伙人计划或项目跟投激励机制。

2. 完美世界:内部孵化制

2015年完美世界推出“内部孵化机制”。

它的特点是,将内部创业分为4个阶段:平台阶段(员工阶段)、工作室阶段、公司阶段和资本运作阶段。不同阶段,获得的资源和激励也不同。

平台阶段针对的是还没有足够的经验的个人,如果员工仅仅有想法,但缺乏团队和资源,那么他可申请加入完美世界北京、上海、北美的开发团队,积累项目经验。团队成员将按照行业薪资+部门奖金+项目提成方式进行激励。

工作室阶段针对的是具备创新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或者已经拥有独立团队的人。他们将产品方案提交给孵化部管委会,一旦通过即可成立工作室。在激励方面,公司在在扣除研发成本后的利润的30%用于团队分红。

在公司阶段,面向的是具备多个成功产品的工作室,例如连续有三款产品月收入超过3000万,或者两款产品月收入超过5000万,即可向公司提交进阶计划书,申请分拆为子公司,独立核算。团队持股在30%—49%。目前成立的子公司有乐道、祖龙、闲游、逍遥、热点等。

而对于项目、团队和商业模式都比较成熟的子公司,例如成功开发了四款以上产品,并盈利良好的子公司(年利润大于2亿),则可以考虑进行资本运作。而且,为支持子公司发展壮大,母公司可以减持或退出,只做财务投资人。

这种内部孵化模式的好处是,它是分阶段进行的,可以降低风险。而且完美世界通过输出企业文化、公司治理制度,以及供应链等资源,产业协同极强。

3. 小米:生态链投资

小米的生态链投资看起来雄心勃勃。雷军曾经表示,手机是平台型的硬件产品,依赖于生态链的成长。硬件的竞争从来就是多维竞争,是全生态链的竞争。

小米的生态链布局集中在智能硬件领域。据统计,小米一共投资77家智能硬件公司。这些公司的名字都带有“米”字,如紫米、华米、青米,一看就知道是同宗兄弟。对于这些公司,小米输出做产品的价值观、方法论,并匹配相应的资源,包括电商平台、营销团队、品牌等。

小米的生态链投资模式,有三个特点:

一是所有公司都不控股,占股40%以下。

二是投资的标的公司独立性极高,拥有独立的品牌,能够独立成长。例如,推出了移动电源的紫米,在和小米合作之后,也推出了自有品牌移动电源、随身路由器、彩虹电池等产品。

三是商业模式和小米相像。首先产品要符合小米的用户群,市场容量足够大。然后通过单品和爆品战略,迅速发展壮大,甚至成为行业老大。

2016年底,雷军公开表示,小米的生态链企业中,有30家发布了产品,16家年收入过亿,3家年收入过10亿,4家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

4. 芬尼克兹:裂变式创业

芬尼克兹的裂变式创业模式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公司创业第二年时,一名核心高管突然离职,想自立门户当老板,而芬尼克兹80%的销售业务掌握在此人手中,对公司造成极大威胁。

芬尼克兹的老板意识到,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个老板梦。既然如此,是否在公司内部成立一个创业平台,为他们提供资金、团队和资源,支持他们在内部创业呢?

他们的模式是这样的:如果有员工有创业计划,可向投资委员会提交商业计划书。一旦评估通过,创始人在公司内部进行路演,若是其他员工也看好的话,即可启动项目。

在股权分配上,母公司占股50%, 创业团队和其他公司高管、员工分别占25%。而在控制权上,董事会设3人,其中母公司占了两席,牢牢地占据了控制权。

芬尼克兹在分红模式上也做了创新。他们规定,50%的税后利润按股权机构进行分红,30%留作创业滚动发展资金,余下的20%则是定向留给创业团队做激励。

芬尼克兹目前拥有7个独立核算运营的公司,运营状况都不错。通过这种模式,芬尼克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公司到一定成长期后因创新动力不足陷入窘境;二是内部人才的激励机制问题。

不过,芬尼克兹的裂变式创业模式,如果后期涉及融资和上市,会面临很大的博弈,不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

5. 爱尔眼科:合伙人计划

爱尔眼科是一家已经上市的连锁眼科医疗机构。

公司在2014年在医疗行业首创推出“合伙人计划”,他们的模式是这样的:成立有限合伙企业,核心技术与管理人才成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投资设立连锁医院。下属子公司作为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GP),承担管理职能,拥有子公司的控制权。

此外,爱尔眼科成立了4支产业并购基金,面向外部的投资募集资金。基金由专业机构来打理,主要投向新设的爱尔眼科连锁医院。

通过这种模式,爱尔眼科达到以下效果:

1、为内部员工提供创业平台,激活员工积极性。

2、放大了资金杠杆。对上市公司而言,他们用自有资金4.18亿元撬动了 122亿元的资金规模,资金放大近30倍。

3、快速复制。由于项目的商业模式清晰,现金和团队都快速到位,爱尔眼科在23个省市建立了近50家连锁眼科医院,大大加快医院的扩张速度。

4、打通团队和外部资金的退出通道。连锁医院在上市公司体系外设立,经3—5年的培育,医院稳定盈利后,利用爱尔眼科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票方式,收购这些连锁医院。

这样一来,爱尔眼科有效地进行了风险隔离,只有业绩良好的项目才放到上市公司进行合并报表,达到市值管理的目的。

 

作者:何德文,来源:科学创业派(kexuechuangye)

本文已获得科学创业派(ID:kexuechuangye)授权转载

最佳合伙人:“美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

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1982年夏天,美国加州一个社区蓝球场上,焦阳似火,两个男人正挥汗如雨地投蓝。他们一位叫杜纪川,是一名房地产销售,一位叫孙大卫,是一名硬件工程师。二人相识于这个蓝球场,因为都是华人,性格又非常合拍,几场蓝球下来,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休息间隙,两人坐在蓝球场上聊天,孙大卫说:“哎,你知道吗,我们公司一块主板机售价2000美元,成本却只有200美元,还非常好卖,实在很好赚啊!”大卫已经不止一次跟杜纪川说这个事情了,这次,对房地产销售不太感冒的杜纪川下定决心:“那不如你来设计主板,我负责销售,咱们自己出来干吧!”

于是1982年,二人同时辞职,在杜纪川家里的车库创办了专门做服务器内存的公司CAmintonn。因为赶上了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生意出奇地好,常常是产品还没出来,人家就已把货款交到他们手上。

这次懵懂而冲动的初次创业,因为幸运地踩中了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风口期和黄金期,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只要生产得出来,就一定卖得出去,发展得顺风顺水,短短2年之后,就被当时的行业巨头AST收购,每个人分到了100多万美金。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两人对于之后的打算也十分默契——把钱交给孙大卫当时的股票经济人去打理,准备过起闲云野鹤的退休生活。

然天有不测风云,1987年10月,华尔街爆发了著名的1987大崩盘,一天之内,他们从百万富翁变成了一无所有,还欠下了不少债务。

这个时候,他们一个已经47岁,一个已经36岁,人到中年,原本只想要平静的生活,不想遭遇这般起落,如何是好?孙大卫对自己经济人的判断失误感到很抱歉,但杜纪川安慰说这场灾难之下很难有人幸免,患难之时见真情。

1987年10月,杜纪川找到了最后的2000美元,充当了新公司的启动资金,就这样,他们开始重新创业,并为公司取名“金士顿科技(Kingston Technology)”。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如果没有这次股灾,世界上会多两个实现财务自由回归家庭生活的中年男人,却少了一家享誉全球的伟大企业。

2)商业模式

正值个人电脑成立风靡之时,公司成立之后,就瞄准计算机内存业务,但是当时的内存市场被美日大场把持,一时难以破局,就在这个时候,当时还是芯片二级厂商的“三星电子(Samsung)”杀入美国市场,金士顿和它结成联盟:Samsung为Kingston提供芯片,Kingston负责把它加工为“内存模组”后,再去市场上与美日大厂竞争。

在这种合作模式推动下,Samsung成为芯片制造的一线大厂,而Kingston作为它的下游厂商,也成为内存模块市场的领导品牌。

在与Samsung合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市场低迷不景气的时候,Kingston只要还有力气,即使亏损也会“吃”掉Samsung的芯片;而当市场好转的时候,Kingston也总能比以对手低很多的价格拿到芯片。因此Kingston和Samsung之间,可以说是建立了某种默契的少见的上下游厂商之间的“信任”关系。

2008年,苹果公司减少订货量,闪存价格面临下降压力,Kingston出手“援助”Samsung,关键时刻吃下大量闪存,同时在也增加向其它芯片厂商的采购量,对稳定行业价格功不可没。

采购之后,Kingston再针对不同区域开展降价活动,以抢占市场份额。这种“先吃小亏后占大便宜”,以“相对固定的采购模式”来换取对方信任的风险管理理念是Kingston初始得以立足的核心,也是创始人性格和价值观的体现。

后来,Samsung送了一块匾给金士顿,上写中国成语“礼义廉耻”,道出了它们之间合作的基础与要义。

Kingston这种“商业性格”处处都有体现,不仅是在对合作伙伴上,两位创始人之间、和每一位员工之间,都能寻得其踪。

3)最佳合伙人

杜纪川和孙大卫天然具备了好合伙人的四大标准:互相信任、能力互补、全职出力、必须出资。

1995年,Kingston年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就在此时,日本软银的老板孙正义找上门来……这之前Kingston曾经找过软银,想请他们做当地代理,当时想法只是让他们帮着卖Kingston的产品,然而这次孙正义却给出令人震惊的价格(14.5亿美金)要求收购。

二人多次讨论要不要卖公司,后来考虑到公司不断扩张,风险也随之增大,而这次也许是个机会,所以就都同意把公司卖了。这么一个也许在其它公司管理层会引起剧烈震动的事情,他们有商有量地达成一致——不如见好就收吧,也着实有趣。

那就卖吧!这下可以好好真正地退下去了吧?

在“退休”之前,他们又做了一件轰动全美国的事情:在收到软银首笔10亿美金的款项之后,拿出1亿美金分给所有员工,这意味着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可以马上买楼买车过上小康生活了。

对于经历过潮起潮落的2个人来说,分出去1亿美金,剩下的也足够多了,他们的人生里,钱不是最重要的,改变世界也不是最重要的,大家和和气气感到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Kingston才会连续5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雇主公司”。

但是,很快软银遇到了麻烦——当时正努力扩张,资金紧张,付了11.7亿美金之后,剩下的3亿美金拿不出来了,孙正义焦头烂额四处筹钱。

这时杜纪川和孙大卫又一起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不要那3亿美金了!“我们已经收到了10多亿美元,已经赚足了,这几亿美元可以说是多出来的钱,不需要为这笔钱让对方受苦。”杜纪川表示。

孙正义是何等人物?这样一种“放弃”他必当回报。

后来,软银因雅虎赢得互联网投资霸主荣誉,所投项目也大多是互联网公司。但Kingston的存在却让市场困惑,甚至担忧他们的战略不清晰。每当软银的股价上涨时,这个问题就被提出来,对其互联网霸主形象形成干扰。

于是,为了软银的战略调整,买回Kingston 3年多之后,孙正义最终决定——卖掉Kingston,把火力重新聚焦到互联网。

卖给谁呢?孙正义决定把公司还给杜纪川、孙大卫,并且主动开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价格:4.5亿美元卖掉Kingston 80%的股份。

14.5亿美元卖出,4.5亿美元买回,即使剔掉杜纪川和孙大卫的3.3亿美元人情,也等于“友情”了6亿多美元。果然都是性情豪爽之人,成就了商业史上的一段佳话。

至此,Kingston又回到2人手中,“退休”再一次失败。

4)企业文化

杜纪川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被问及Kingston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他是这样的回答的:“首先我不认为技术独占才是最大的竞争优势,相反,Kingston并不像Intel、Toshiba那样作为技术的领导者,而是致力于把最好用最合适的产品带给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而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人,人才是根本。

再有一点,Kingston多年来都是稳扎稳打,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本着为员工着想的原则,步步为营地把事情做好做大。如果公司因为决策失误而亏损甚至倒闭,会有很多员工跟着受罪吃苦,所以我们会尽可能以员工为本,我想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

杜纪川对员工的要求是尽心:“如果一个员工很努力,结果业绩少了100万美元,我不会处罚他,因为我知道他已经尽力了;但如果有员工漫不经心,导致公司损失了1000美元,我会开除他。”他认为只要公司尽心尽力,即使不那么出色,能力有缺失,公司也会给他安排合适的职位。

“我们希望成功,更希望过得快乐,不但自己快乐,也希望每个员工都快乐。我们一向相信,快乐的环境是达到极佳工作绩效的关键,所以努力创造快乐与享受工作的环境。”

除了工厂生产线排程以及财务规划必须要遵循一些规则与制度之外,在Kingston,员工上班不用打卡,也没有KPI,员工一人就职公司帮买全家保险,承诺绝不会因为经济不景气而裁员,家里发生变故可以拿全薪请假处理,员工因为公司工作需要进修由公司出钱……内部永远优先考虑员工利益。杜孙二人坚信只要把员工当成家人一样看待,客户自然会被优待,企业自然就会越做越好。

5)总

从1987年至今,Kingston已经走过31年的风风雨雨,31年前的商业世界和今天的商业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Kingston却像是一位优雅的绅士,步履稳重、踏实,并且一直向前。或许它很早就触到了人性最底层的那一面,所以对Kingston来说,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Kingston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并非适合所有行业与企业,但是二位创始人的相处之道、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从容、对员工的尊重、对合作伙伴的慷慨、对客户的尽心尽力,都值得每一位创始人和企业家揣摩品味。

为什么阿里、腾讯、小米和华为都爱给员工发股权?

来源:科学创业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企业要成长,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引进人才,就必须对人才进行股权激励。例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和小米等人力驱动型的企业,虽然启动资金不多,但是通过人力创造了巨大的增量价值。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

阿里巴巴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合伙人制度。马云只占阿里7.8%的股权,却依然把公司控制权紧紧掌握在手里。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合伙人制度的竞争。

合伙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突破传统股权制度,美国资本市场承认同股不同权,人力资本具有比货币资本更大的话语权。

阿里巴巴由于多次融资导致股权被稀释,虽然阿里管理团队的股权不到10%,但马云团队在企业的话语权超过50%以上。

尤其软银是最大股东,把其所持有的不低于阿里30%普通股的股票权置于一个投票信托管理之下,受马云及蔡崇信支配。

这种模式就是AB股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这证明创始企业家与人力资本不仅要获得价值权,同时要保证核心人才队伍对企业的控制权。’

 

腾讯:喜欢给员工发股权

腾讯的股权结构相对比较合理。早期的股权结构中,马化腾占股只有47.5%,但他的大学同窗、创业伙伴——张志东占股有20%,两个人加起来超过了三分之二,也能形成绝对控股。

而且即使后面经过几轮融资,腾讯团队加上马化腾的个人股份,依旧可以保证核心团队对企业的控制权,确保企业家与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核心作用。

同时,腾讯一直通过股权激励、优厚的福利政策来奖励员工,吸引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而腾讯也是互联网企业中员工流失率最低的企业。

去年7月,腾讯发布公告,声称为“嘉许奖励人士所作贡献并吸引及挽留本集团持续经营和发展所需的人才”,将发行17870595股新股,奖励10800名员工。以当日的收盘价计算,这一批股份的价值约42.2亿元,人均39万元。

其实,腾讯用股权激励员工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

2007.12腾讯宣布进行股权激励计划,成本由腾讯支付,有效期为十年。

2008.8

向184位员工授出101.605万股新股,市值约6807.535万港元,平均每人被奖励股份市值约37万港元。

2009.7

对1250位员工发放818.118万股股票,涉资总额约6.45亿元人民币。当时腾讯的员工仅为5000人左右,股权激励的员工占了近四分之一。

2013.11

腾讯扩大激励范围,包括项目经理、总监在内超过千名基层干部被纳入,总共发放总价值229亿港元的股票。

2015.7

向6650名员工授出21.76亿新股,股票价值接近30亿港元。

2016.7

向7068位员工授予14931760股奖励股票,价值约26亿港元。

2016.11

腾讯成立18周年,授予当天仍然在职的正式员工每人300股腾讯股票,共计价值17亿港元。

 

马化腾认为,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股权激励,是腾讯保持未来高速增长的关键。

 

小米:铁人三项

小米的“铁人三项”一直闻名遐迩。在小米创办初期,主要是四家公司的模式集合,包括摩托罗拉、微软、谷歌和金山软件模式。

雷军一早就提出了“铁人三项”的模式。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在于管理,而是应该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找人上。雷军自己有一半的时间都用在招人上了。小米团队的核心人才几乎都来自于谷歌、微软、金山、摩托罗拉等行业内的优秀企业。

要找到超一流的人才,就不能靠企业自己培养,而是要不惜代价去市场上挖。小米的8位创始人分别来自当时全球最顶级的四家软件、硬件和互联网公司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雷军持股77.8%、黎万强持股10.12%、洪峰持股10.07%、刘德2.01%,典型的股份合伙制;而其余初创期的40多名员工自掏腰包成为公司的初始股东。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小米迅猛发展,除了雷军对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把握,他早期招揽过来的顶尖人才也功不可没。

 

华为:以奋斗者为人力资本

华为从做交换机起步,接着做传输、无线、数通,现在是IT、终端,几乎把通讯领域的所有产品都做到了业界领先,成为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和世界500强。为什么?核心原因是得益于华为对人才的重视。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一句话,体现了华为对人才的重视。

早在1996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中,就提出了“知”本主义的观点,即以知识为本的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可见他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任正非认为,“知”本永远是高于资本的,人才是决定一切因素的关键。

华为也是最早开始股权激励的公司。早在2001年,华为就通过虚拟股权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华为每年投入研发资金600多亿元,近60%是花在人的身上,因为人永远比仪器更有价值。

在任正非看来:“人是最值钱的,只有认识到人的价值,才是一家最有价值的公司。”他希望华为人力资本的增值要优先于财务资本的增值。

股权丨创业公司股权如何分配?来看看腾讯五虎是如何操作的

腾讯的股权分配

创立之初,“五虎将”们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

  • 马化腾:首席执行官,出资23.75万元,占47.5%
  • 张志东:首席技术官,出资10万元,占20%
  • 曾李青:首席运营官,出资6.25万元,占12.5%
  • 许晨晔:首席信息官,出资5万元,占10%
  • 陈一丹:首席行政官,出资5万元,占10%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在创立的时候,创始人喜欢占股51%、67%以上,为什么腾讯五虎没有这样分配股权呢?后来马化腾回忆说,这样分配股权的原因有3个:

1. 根据合伙人的分工和能力分股权

马化腾在接受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承认,他最开始也考虑过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均分股份的方法,但最后还是采取了创业团队根据分工和能力分配不同的股份,产品、技术、运营是腾讯的三个支柱,所以负责相应模块的合伙人拿到的股份就高。

后来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

因为在马化腾看来,未来的潜力要和股份相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如果拿大股的人不干活,干活的人股份少,矛盾就会出现。

2. 创始人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

马化腾说,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所以创业早期的资金主要由马化腾来出,占大股。

3. 要一股独大,但不要一股太大

马化腾说“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

 

股权如何分才合理?

1、创始人持有公司30%以上的股权较为合适。

A股上市规则规定,如果公司有一个人直接或者间接持有30%以上股权,可以认定公司有实际控制人。最大创始人持股比例大于其他联合创始人之和,可以避免出现两个创始人股权比例太过接近,对一件事情有不同意见时产生争议。

海外很多时候实际控制人不需要持股30%以上,其持股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几甚至几,但依然能够控制公司,因为其可以对股票设置不同类别。比如A类股票持有者1人可以投20票,B类股票持有者1人只能投1票,这样实际控制人在表决的时候就有更大的话语权。

2、联合创始人和员工一起持股30%以上

这样的持股比例既能使联合创始人个人持股保持与创始人较大差距,也能让创始团队总体持股超过60%,保障对公司控制的主动权。

3、投资人股权占比30%-40%

除去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和核心员工持有的股权,剩下的为预留给投资人的股权。

4、创始团队控制公司50%以上股权比较合适

此时关于公司经营的所有事项创始团队都可以直接进行决策。比如公司优先发展什么,计划做什么,如果创始人带领员工持有50%以上的股权,就能对这些经营事项进行决策。

5、创始团队可以争取控制公司66.7%以上股权

此时创始团队能够控制公司所有资本类型事项。比如引进新股东,增资减资,股权转让,公司合并、分立,章程修订等跟资本运作相关的重大事项,这些事项都需要三分之二股东投票通过。

假如创始人持股30%以上,联合创始人和员工持股30%以上,加起来能达到66.7%就非常安全,即使投资人有其他意见,只要公司的人齐心协力,仍然可以执行自己的方向。

6、互联网公司一般预留10%-15%的期权池

这是60%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但还没有成熟,大概是A轮到C轮之间的公司。

7、天使轮投资人持股最好不超过20%

比较典型的天使投资机构,常见的投资比例是20%。这样的比例保证了天使投资人在以后公司不断引资的过程中,持股比例不会降得太快,即使再引资几轮,持股比例稀释到10%或者5%都非常难,如果公司成长起来,获得利益依然比较多。

对于创始人,公司第一次引资时股权的价值最低,此时卖掉的股权越多,以后股权价值高了,损失的利益越多。另外应避免天使投资人控股公司。

1号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一次引资时出让了80%股权,最终被京东收购,整个过程创始团队没有话语权,因为第一次融资出让了过多的股权。

8、员工持股一般不超过25%。

技术驱动或创意驱动的公司,往往高度依赖人才,这类公司为了招纳更有竞争力的员工,为员工预留的期权池一般超过15%。但员工持股比例不能过高,因为员工持股比例增加的同时,创始人持有股份就会变少。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激励机制的竞争,谁拥有一套好的激励机制,就能让更多的能人成为企业内部的创业者,让外部的精英成为平台的事业合伙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任正非: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

任正非曾经说过:企业管理最难的工作是如何分钱。在任正非看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培养和保有人才的能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也就是说,好的利益分配机制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何分钱才能够起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呢?基于我在华为的管理经验和观察,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科学分钱的一些基本原则。

01. 分钱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这个一定要回到人性底层的动因来讨论。

我给大家总结成三个词:动机、动力、动作。并且一定要串起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员工的动机,然后再去激发他们的动力,最后让他们表现出来的动作符合企业的期望。

现在90后的工作动机跟以前70、80后是不一样的。70后以前生活比较艰苦,所以用钱来激励可能就管用。

但是现在的90后呢,他们没吃过苦,并且普遍是独生子,从小到大基本没吃什么苦,因此钱对他们的激励就没那么明显了。

那么90后的工作动机是什么呢?他们希望得到表扬,得到肯定。所以,要把90后的工作动机跟华为的愿景价值观进行链接,通过一些工具和方法,让他们感觉就跟打游戏一样,要有娱乐化的思维,还有相应的荣誉激励,这样的激励可能就更有效。

还有,华为一直强调,基层员工要有饥饿感,中层员工要有危机感,高层员工要有使命感。这里面实际上就是对人性底层的动机的深刻洞察。

一定要把动机、动力和动作串起来,而且不要错配。现在确实有很多年轻的创新性人才,他们真的对钱没有那么重视,所以企业在吸引这些人的时候,要去理解他们工作的动机。

02. 分钱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经常有企业创始人跟我说,我们公司不像华为那么有钱,他们能分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给不了员工那么多钱,那么我们这个激励如何做呢?

其实,如果大家把思维打开的话,能分的东西不仅仅是钱,还可以分权和分名。钱是分配资源,权利也是分配资源,荣誉也是分配的资源。

从时间上延展,我们还可以分未来的钱。记得有一次,我在深圳大学研究院讲课,有个学员,企业规模做得挺大,年收入30个亿,但是刚好赶上行业转型,近两年公司都是亏的,但是他坚信未来两三年会赚钱。他说,如果不分,留不住员工;就算想分,现在也没钱分。怎么办?

我告诉他,如果你对未来这么看好的话,为什么不把未来的钱拿来分,给员工发股权、发期权呢?很多创业公司在招揽人才的时候,是拿不出很多的钱的,但是他们经常就是那股权来吸引人才。所以,只要你的思维打开,其实就会有很多的激励资源。

那么,权利是怎么分的呢?例如,华为就有各种各样的委员会,例如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等。中国一直都是官本位的,有个一官半职对于员工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激励。

而且,华为连总裁都给分,华为的轮值CEO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今年开始还有轮值的董事长。当然,这同时也是一种培养接班人的方式。

03分钱的基本导向是什么?

首先是战略导向。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业务。华为公司有一个干部配置模型,就是各个部门的一把手一定是懂市场,从一线调回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从市场回来的,才真正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才知道如何去配合前线的同事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做到快速的响应。

华为反对烟囱式的领导。所谓烟囱式的领导,就是直接一条线升起来的,例如人力资源的一把手,可能就是从HR一路做起来,他们不懂业务,不懂技术,也不懂供应链,所以配合起来效率非常低。

后来,华为为了快速的响应一线作战,规定所有的中后台的一把手必须出自市场。 

其次,是奋斗者导向。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华为把员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第二类是一般的奋斗者,第三类是有成效的奋斗者。

对于普通劳动者,要按法律相关的报酬条款,保护他们的利益,并根据公司经营情况,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

对于一般的奋斗者,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不是积极的奋斗者,这种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正常需要。只要他们输出贡献,大于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们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许他的报酬甚至比社会稍微高一点。

而对于有成效的奋斗者,这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华为要让他们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而分享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奖金与股票。

在一个激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必须区分清楚哪些是劳动者,哪些是奋斗者,并且通过激励,让奋斗者一起冲锋上阵,才能保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一个导向是内在激励。

我们不希望因为分钱,搞得大家斤斤计较。所以要通过分钱,综合分名和分权,来达到员工内在的、自我的激励。

华为将员工区分为奋斗者和劳动者,就是在打造这种无需扬鞭自奋进的“千里马”,尤其是对于奋斗者而言。华为通过分名、分权,更好地导向员工的内在激励,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分钱。

企业一定要将员工导向自我激励、内在激励,而不能导向处处谈钱,不给钱,不干活。

如何分钱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发展到今天,他自己没做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贡献的话,就是华为在分钱的问题上他没有犯大的错误。

 

作者 :卞志汉   来源 :科学创业派

案例 | 商场如战场,股权即兵权!从《乔家大院》看晋商玩转股权激励!

晋商何以成为中国商帮翘楚,称雄商界500余年?如果你看过《乔家大院》,便大概了解一二,股权激励的先行者乔致庸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又主要体现于身股制。
很多企业,都会面临人事管理难的问题,顶级人才不会干得太久,能力差的却又不想走。该留的留不住,该走的走不了,着实让许多的企业家苦恼不已,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电视剧《乔家大院》里便可以为此找到一些答案。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历史剧,描述烽烟战火弥漫的晚清社会,一代晋商闯荡天下,开辟商路,为追寻“汇通天下”的理想而积极奋斗永不放弃的历程。剧中弃儒经商的乔致庸,以“义、信、利”为本将其所主持的家业发展到了极致,直至“汇通天下,货通天下”之盛况。但是,即使乔致庸做的很好,也没能避免像上面所谈到的问题。

复字号最能干的伙计马荀向乔致庸要求辞号,并且递上了辞呈。看着辞呈,乔致庸想问个明白。可马荀不太愿意透露实情,只是说想走,于是乔致庸就同意了马荀的请辞。但是孙茂才却劝说乔致庸留下马荀,毕竟马荀在全包头都算是很抢手的人才,于是乔致庸让孙茂才处理这件事情。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马荀说出了实情,他解释说这是惯例,徒弟满师后都要离开,因为别家给的薪金更高。但是掌柜的在生意里顶着一份身股,不但平日里拿薪金,到了四年账期还可以领一份红利,所以做掌柜的没人辞号。乔致庸从马荀那里了解到实情后,遂大刀阔斧地重修店规,并破天荒的决定:以后凡是学徒四年出师,愿意留在店里当伙计的,一律顶一厘的身股,也就是说年终可分得120两银子的红利,以后逐年按劳绩增加。这一招很管用,辞职风波彻底解决了,不但稳住了伙计留住了人才,有的还替“东家”出了赚大钱的主意。以后乔家的生意蒸蒸日上,是与伙计们的齐心协力分不开的。我们看到,乔致庸的身股变革,成功解决了员工四年学徒出师后就走人的恶性惯例,不但马荀不走了,大家伙都不走。他们为什么又不走了?身股的吸引,干活不仅是给东家干,还是给自己干。作为东家,乔致庸之所以愿意把一部分的利润分给部分伙计,是因为他还可以获得更长远、更多的利润,为利润而让利润,他是非常乐意的。所以,虽然在工资成本上增加了,但是乔致庸得到的更多。

因此,乔致庸是用“身股制”保证了伙计的忠诚,把一批一批的优秀伙计变成了外姓的自家人。这种身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长期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它调动的不是一阵子的积极性,而是一辈子的积极性。因为,你一旦顶上了股份,你的利益就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企业效益好了,自己才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样就有效地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现代企业不是由一位企业家来掌控,而是由一个企业家团体来掌控,所以中国的家族企业应该学习乔致庸,给非家族员工“身股”,让不是“亲人”的职业管理人胜似“亲人”,与企业共成长。当然也有做的不好吃了大亏的,当年的“标王”胡志标,创立了爱多VCD,贡献最大。但是,贡献大不等于权力大,陈天南的发难就证明了这一点。陈天南很少参与爱多的经营,但却能发难胡志标,为什么?凭的是他在爱多45%的股权。爱多的股权太集中了,当陈天南与益隆村联合起来的时候,所持股权远大于胡志标手上45%的股权,胡志标除了愤怒别无良策,最终被迫让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子。

所以,我们会看到,不管是乔致庸,还是胡志标,股权都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显然,乔致庸虽然是分散了股权,但却是促进了对企业的掌控,让所有的员工都能齐心合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胡志标也是分散了股权,却给了别人以可乘之机,篡权夺位,结果败在了股权上。所以,解决好股权分配问题,一好百好;解决不好股权分配问题,一损俱损。

作为企业的一把手,都希望能够掌控企业的未来与发展,而不希望被架空。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篡权”呢?其实很简单,权力就是实力,股权就是实权。没有股权,生存能力都有可能被夺取,更谈不上怎样去慑服别人,胡志标的失威就在于他没有手执利剑。所以,如果说商场如战场,那么拥有股权就是手握兵权。要想掌控有方,就要懂得股权设立的原则。那么,都有哪些原则呢?

①2+3﹤1法则:控股法则。即一个企业领导人在分散股权的时候,必须要让二股东三股东也分散股权,就算他们两个加起来,也没有大股东的股权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

②高吸低出法则:入股法则。企业在高利润回报期间,吸纳员工入股,在亏损期间不宜吸收入股。

③两权分离法则:即干股,采取低价卖给员工的办法,员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分红。在这里,占有权和分红权是分开的。

④大股优先法则:决策时,大股东具有优先决策权。

⑤小股优先法则:利润分配时,小股东具有优先获得利润的权利。

制度指南
1、这种身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长期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它调动的不是一阵子的积极性,而是一辈子的积极性。2、给非家族员工“身股”,让不是“亲人”的职业管理人胜似“亲人”,与企业共成长。3、解决好股权分配问题,一好百好;解决不好股权分配问题,一损俱损。

4、权力就是实力,股权就是实权。

5、如果说商场如战场,那么拥有股权就是手握兵权。

6、股权即兵权,有了实权,兵能为将,将能为帅,帅能为王,王则不不怒自威。

海底捞创始人:股权分配不合理该如何进行调整?

成功的企业也必定有成功企业家的基因。海底捞成功的背后,除了创始人张勇,还有一位默默奉献和忍让的合伙人——施永宏。

1. 坎坷- 从联合创始人到被踢“出局”

施永宏和张勇是自14岁起就是不分你我的哥们儿。

1994年,两人从中专技校毕业后,和李海燕(后成为施太太)、舒萍(后成为张太太)一起凑了一万块,每人各占25%的股份,开起了一家简陋得只有四张桌的袖珍火锅店。

因为没有钱去做广告,只能从名字上着手。“海底捞”是四川麻将术语,指的是最后一张牌自摸,这个名字既好记,也和火锅有联系,就决定取这个名字。这个好记又有代入感的名字很快被来往顾客记住。

尽管只有四个股东,可相当长时间内海底捞管理得比家族企业还家族。头两年没有账,大总管施永宏既管收钱又管采购。每个月结一次账,是亏还是赚全凭施永宏的良心。

顾客来了,大家凭着自觉性干,客人走了,就喝水聊天打麻将。这样的队伍忠诚但散漫。

有一天,四人中一向比较有决策力的张勇提出:“一间正式运作的公司,必须要有经理,我决定我当经理。”施永宏也没有异议,默认同意了。

在这之后,张勇掌握了绝对话语权,施永宏和其他人也都对张勇的威信力深信不疑。到2007年时,海底捞已经拥有3000多名员工,遍布简阳、西安、郑州、北京。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管理结构早已不是最初的一人领导三个合伙人那么简单,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企业决策过程也不断被加速。

张勇除了很早就让自己的太太回家了,2004年让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也回家了。2007年,在海底捞的生意正快速起飞的时候,张勇竟让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东、最忠诚的死党、20多年的朋友施永宏也下岗了。

要知道施永宏夫妇也是海底捞50%的股东!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张勇不仅让施永宏下了岗,而且还以原始出资额的价钱从施永宏夫妇手中买回18%的股份,2007年,张勇夫妇成了海底捞68%绝对控股的股东。

为什么?表面的原因是海底捞准备上市时,财务顾问给他们的建议是,公司有绝对控股股东有利于上市。其实,公司内外,包括张勇和施永宏自己都明白,张勇认为施永宏的管理能力已不适应海底捞的发展。

施永宏怎么就同意了?他为什么同意张勇这种“强盗似的豪夺”?其实,不论从股权投入上,还是从时间和精力的付出上,海底捞都是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共同的孩子。

我问张勇:“你付钱给施永宏了吗?”

“只是象征性地付了。”张勇说。

“那他为什么就同意了?”我又问。

“没有为什么。我说了,他就同意了。”

我始终不信。我见到施永宏第一句话就问:“海底捞现在这么赚钱,18%的股份可不是一个小数,你就这么卖给了张勇?”

施永宏说:“对。”

“股份要去了还不说,他还让你这么年轻就下了岗,你舒服吗?”我又问。

施永宏说:“不舒服。”

“那为什么同意呢?”我接着问。

“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说了算。”施永宏沉思了一会儿,有些无奈,但很平和地笑着说。这更惹得我仔细端详他,他真像一尊佛。

“后来我想通了,股份虽然少了,赚钱却多了,同时也清闲了。还有他是大股东,对公司就会更操心,公司会发展得更好。”他又补充了一句。

我问他:“32%的股份每年会分很多钱。你这么年轻,不会不做事吧,以后做生意还找不找张勇合伙?”

施永宏坚定地说:“不找。”

显然,施永宏还没有完全成佛。

2. “菩萨”心- 重新回归,吃亏是福

现在施永宏只是作为海底捞的股东参加股东会。但是海底捞一旦有什么事,只要海底捞需要,施永宏还会一如既往地像当年一样把手伸进鸭膛里。

海底捞这场匪夷所思的股权转让只能发生在张勇和施永宏之间。心理学解释,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的。在长期相处中,人都无意识地按照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人的期望而变化;于是,每个人都逐渐成为别人所想象的人。

纵观张勇同施永宏的关系,一开始就是张勇为主,施永宏为辅;于是,大事总是张勇拿主意;再于是,张勇就真的变成领袖了。张勇认为施永宏是执行者,施永宏就越来越成为执行者,最后,以至于连个人的股份也都由张勇说了算。

海底捞创办时,4个股东每人25%,或者说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各占50%但实际上,绝对控股权一直在张勇手里。

什么是绝对控制权?就是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说一不二的发言权。从海底捞创办到现在,几乎所有大事都是张勇拿的主意。十几年之后,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自大的张勇说:“事后证明我都是对的!”

由此可见,海底捞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大股东的公司。除了分红,施永宏在公司发言权上一直就是小股东的地位。只不过这次通过股权重新分配,在法律上确定了张勇的大股东和施永宏小股东的地位。

我同施永宏单独聊完天后,他急不可待地问我:“施永宏是不是很恨我?”

我说:“爱恨交加。”

施永宏对张勇的恨是合理的,因为张勇,这个他最看重的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把他看轻了。

我不清楚张勇能不能认识到这位死党的真正作用?其实就像没有张勇就没有海底捞一样,没有施永宏也就没有张勇!时势造英雄,施永宏就是张勇的时势之一。

然而,领袖毕竟也是人,人一旦成为领袖,都会无意识地夸大自己的伟大。

张勇对待施永宏的做法,让人不能不想到卸磨杀驴,而且杀得毫不留情!作为朋友,张勇显然不厚道;然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勇无疑是优秀的。因为海底捞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解决家族企业天花板的问题。否则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在海底捞大有作为!张勇的两个弟弟也都曾在海底捞干过,但最终也因不符合张勇的标准,从海底捞走了。

我同海底捞其他高管交流时,问过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施哥走了,可不可惜?”他们给我的答复好像都被洗了脑似的一致:“我们喜欢同施哥在一起玩,喜欢同张勇在一起干事。出去玩时,张勇的车里总是空的,而施哥的车里满满的。”

我问:“为什么?”

他们说:“施哥人很好,总也不发脾气,但有时没主意。跟张勇在一起很紧张,他对人很严,什么事情一旦不对,说翻脸就翻脸,不分场合地大发雷霆,一点不给人留情面!”

真是:“慈不带兵,,善不理财。”面相有时还真能说明问题!由此可见,张勇对这位“菩萨”伙伴的处理不合情,但合理,忠孝忠义不能两全,要成大事必须心狠手辣。

3. 总结

业界一直也拿真功夫和海底捞做比较,两家企业从创业到成功有着相同的轨迹,但结局却完全不一样。

真功夫的两位创始人为了争夺股权,不惜头破血流、陷身囹圄。而海底捞得益于施永宏的大度、豁达与忍让,不但迎来了企业的辉煌,还成就了一段令人艳羡的神话。

 

本文转载自《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黄铁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