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得不开心,换个工作就好了?”

不是工作有问题,是你有问题 

最近一个95后小姑娘找我倾诉,说自己想跳槽。她工作两年,一直在公司底层,辛苦不说,老板苛刻,客户还难搞,每天基本的生存状态就是猪八戒照镜子,费力不讨好。同事之间竞争激励,人际关系复杂,按照她的话说,简直活不了。

这样的吐槽,每天都能听到。工作要是糟心,分分钟想死。按照朋友的话说,毁掉一个人,一份工作就够了。于是换工作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好像换个好工作,人生就能重新来过。

真的挺傻的,有多少人把跳槽当成一次重生,没想到是另一个火坑。

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朋友。因为和主管领导三观不合,换了一个工作,发现还是不合。再辞再找,七八个回合下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好老板。我就认识一个人,五年换了六个工作,没有一个能超过一年的魔咒。整天一副怀才不遇唉声叹气的模样,但他们从来不思考,为什么工作不顺利的总是你。

这个问题才是跳槽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曾经和一个资深HR聊天,说起她面试时经常问的一道送命题。如果领导和你意见不合,怎么办。很多人会说,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如果老板特别无理取闹,自己也会保留意见。说实话,这种回答,听起来很圆滑,其实很坑。在职场,老板和你意见不合的时候,通常只有一种选择,怎么把老板的无理取闹变成可以执行的方案。

一个人最核心的职场竞争力,就是把老板不正常的要求变正常。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能让你称心如意的老板,很多时候,都不是工作有问题,而是你有问题。

你的问题就在于是不是能放下自己那点不称心如意,正视你的工作。

频繁换工作其实是一种游戏心态 

曾经看过一期圆桌派,聊的话题是《跳槽季,越跳越迷茫》,聊到跳槽率越来越高这个问题时,张立宪有个观点:很多人是被成功学给害了,觉得哪儿都欠他,谁都对不起他。以至于很多人工作就好像在玩游戏,他老有那种re-play(重玩)的心理,就是大不了我可以再来一盘。

这种游戏心态,其实恰恰是一个人最大的幼稚,也是职场的一大短板。其实想想一个人为什么想跳槽,无非是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可这个不满意的原因,很多人没有认真分析过。

不可否认,有时候是环境不好,机会太少,但我相信更多时候,是一个人没有面对困境的能力。

很多年轻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一个不满意就要卷铺盖走人。可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工作,工资高的就累,清闲的就没前途。有发展的就竞争激烈,竞争不激烈的就挣得少。

为什么一个人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工作,答案或许很简单,想要的太多,能要的又太少。

能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才有跳槽资本

刚上班的时候,有满腔斗志,总觉得要选择喜欢的事,可随时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喜欢的事,一旦变成工作,就不喜欢了。

所以,过去我佩服那些把爱好当事业的人,现在我佩服那些能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好的人。

我有个前同事,相当励志,有一段时间,他们部门调过来一位新领导,新领导想培养自己的党羽,想方设法把他踢掉。受气是难免的,可他二话没说,把工作做到完美,让新领导找不到一丝漏洞。久而久之,新领导也被说服了,反而把她收归己用。后来,这个同事跟着新领导做了不少大项目,带着学到的经验和积攒的资源跳槽了,新东家直接给出薪水三级跳。

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能把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做好的人,做什么都能做好。这样的人,才真正拥有跳槽的资本。

没有让自己工作变好的能力再怎么跳槽也没用

当你想跳槽时,意味着遇到了某些障碍。你想要寻求突破,如果天时地利人和,那么离开无可厚非。但如果你只是想逃离某种不理想的生活状态,那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一种生活过得容易。

很多人缺少的正是一种收拾烂摊子的能力。

2010年1月,日本航空公司因为经营陷入困境,不得不向东京地方法院递交了破产申请。为了拯救日本航空公司,日本政府邀请了有“经营之神”之称的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的董事长,年近80岁的稻盛和夫先生欣然应诺。日本航空公司在实施一系列“重建计划”后,在宣告破产重建的第二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没有谁的职场一帆风顺,也没有哪份工作没有艰难。而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就是收拾烂摊子的能力。有人破瓜破摔,大不了辞职不干,有人努力翻盘,对别人负责,给自己交代。

所以,跳槽前,你至少应该明白两件事,你有什么能力,抱着怎样的心态。追求更高更好,是每个人的愿望,但难保下一份工作是不是深坑。所以,你得把自己准备好,无论顺境逆境,都有做局和破局的能力。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智联招聘(ID:zhaopin-com),转载请联系智联招聘。

为什么靠谱的员工越来越难找?

这篇文章,内容简短,观点犀利,可能会刺痛一部分老板和管理者的自尊心,但是依旧推荐给大家阅读。因为这是任何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创业者、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1. 靠谱而便宜的员工, 不存在

这里有一个永恒的观念冲突点。

老板:干多少事拿多少钱。

员工: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也许解决方案是:

员工:我只想拿10K,老板给了30K,大气,这个老板值得跟随。

老板:既然拿了我30K,布置个300K的工作目标吧,让他们忙得没时间下班。

最终结果:

员工:认真干,努力干,完成了90K的目标。

老板开大会:你们努力不够啊,我带你们吃香喝辣的,要一起努力才行啊,怎么才完成了三分之一目标呢?要继续努力。

员工:真是愧对老板,下个月继续努力。

老板内心OS:不错不错,赚回来了。

但这是不可能的。

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创业不是玩游戏,几个指标下去,就能自动做好的。

所以,靠谱而便宜的员工,是不存在的。

靠谱这个词,本身就是身价的代表。

2. 不要让员工自己寻找内心的支撑点

说一个真实的事情。

就在前两周,我和一个创业者见面谈了谈。

他的做事风格,就是做出大致的规划,然后大致分配给不同人去做。他觉得这样,事就能成了,项目就会做出来。

乍一听,没问题吧?

但他不会定期追踪项目进度,也不太会考虑项目执行者的资源,是否充足。除非出现明显问题了,他才会去想办法补救。

但补救往往费时费力,而且是痛苦的。

因为在他的观念中,任务布置给某人之后,他就会认真负责地完成。所以多年下来,也就是几个和他很熟悉的人,在帮他做事情。

这种团队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所需的人,恰恰都是能力要求最高的那一批人。

要求员工有自我管理能力,有时间管理能力,有获取资源的能力,相互之间有很强的信任度、默契度,要有很强的协作沟通能力。

最后才是工作技能的要求,而工作技能在这样的人身上,是一种极为基础的能力。

靠谱吗?靠谱。这群人确实靠谱。

但有一点是这个创业者,这个老板,一直没意识到的:他在消费他的人品和信用度。

他确实没钱,没有多少运营资金。但大家还在努力帮他,看看他能不能成事。

他并不明白,有一大半员工是看在朋友的份上帮助他,但这种帮助,不是雇佣,拿着很少的钱,操着合伙人的心,并不能持久。

每个人都有家庭,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一个支撑点去说服自己和家人,尤其是说服自己:我为什么拿着这么少的钱,操这么多的心?

“因为是朋友,因为会有将来?”

这个支撑点,应该由你这个老板来提供,而不是让员工自己去寻找。

3.好老板让普通员工更靠谱

新入行的员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啥大家会觉得不怎么靠谱?是因为工资低吗?

不是,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自我管理,没学会时间管理。大学并不教你这项技能。

为什么需要职业经理人?为什么需要项目经理?为什么要把工作任务分解得很细?为什么需要定期追踪工作进度?

是因为一流的公司和老板,都在通过各种体系,帮助员工做好自我管理、时间管理以及资源管理。说白了,就是让员工工作更简单。

  • 为什么一个公司需要规章制度?
  • 为什么要一视同仁?
  • 为什么大家讨厌家族企业?

因为有破窗效应,而且是带着过滤器的破窗。有些人能打破,有些人则没有资格打破。

甚至很多破窗,还是老板自己打破的,这就很可怕了。

老板、出资人、创始人,拥有这些身份的人,几乎被默认是一个管理者。

也许他们拥有很强的商业模式设计能力,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敏感度,有很强的产品体验把控力,但他们真的未必懂如何管理。

那到底什么是管理?

LINE(全球最大的社交软件之一,超4亿用户)创始人森川亮说:我的工作是为他们扫除障碍, 为他们准备必要的东西。守护他们的“热情”,是我最大的使命。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会将工作内容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

换言之,越称职的老板,越懂得通过管理和体系,降低用人标准,自然员工也就靠谱了。

再重新回到我这位朋友,他很幸运,他连日常管理的基本能力都没有,甚至连画大饼都不会,但依然有一群靠谱的人帮他撑着。

但我并不建议他招聘新员工,因为如果他不能提升管理能力,每招聘来一个新员工,都会暴露他的管理问题。

或者更本质的说法是,他还没有培训员工的能力,没有把一个毕业生训练成一个能随意委托工作的靠谱员工的能力。

所以,当一个创业者或老板,抱怨找不到靠谱员工的时候,应该思考下:

你到底明白不明白,员工是怎么管理的?究竟是靠谱员工少,还是你的用人水平低?

经营公司不是玩游戏,按个键就能自动运行。

自己管理能力低,千万别说员工渣。

 

谨以此文,提醒每个有志于成就大事业的老板,虚心学习如何管理公司,让更多出身平凡的员工,因为你搭建的管理体系,你创造的工作环境,做出更多不平凡的事业。

 

作者:丁长老  来源:阅读和日常(ID:NineBag)

2018年下半年,这3类人注定被淘汰!

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是你正在被淘汰的时候,却浑然不知。

这几年一本科幻小说特别火,那就是大刘的《三体》,堪称一部神作。

此书让互联网的大佬们爱不释手,甚至连高晓松都在节目中说:大刘,你负责创作,我负责给你打call。可见受欢迎的程度,为什么很多业界顶尖人士都酷爱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中除了有很多科幻的情节脑洞大开,那就是可以找到一个生存共鸣:丛林法则。弱小的文明一旦被发现,等来的不是友好沟通,而是致命的一击。高等文明不经意地随意扔一张小纸条,弱小文明就一切灰飞烟灭了。这些业界精英,在《三体》文明对抗的情节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行业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危机,思考着如何不被淘汰掉。

近几年总是出现一个词“中年危机”,出现的危机是惧怕被淘汰掉。

惧怕被三种情况淘汰:被职场淘汰,被圈子淘汰,被社会淘汰。

1. 不愿付出,被职场淘汰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千万不要小看默默努力的人》,随后一位读者深表认同,接着在后台写下他的经历,让我颇有感触:

“我独自一人整理本该别人整理的库存材料时,有人笑我多管闲事;我在没人授意的情况下,加班撰写公司管理文件时,有人笑我多此一举。老板视察工作,直接任命我为财务总监,我坦然面对他人羡慕的目光。

我在先前公司里,达到了财务人员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位,随后放逐自己,融进了市井,最后又迎来了人生巅峰。”

留言的这位读者是知名外企的财务总监。为什么职场上有些人能一路三连跳,有些人直接被淘汰掉?因为很多人思维是:依赖性生存法则,而非竞争性生存法则。依赖性生存法则之人的想法是:你给2000的月薪我就干2000的活,老板给的少,我就干得少,越干越清闲,最后老板找了一个给相同报酬,但是能做更多事情的人取代你。

很多人不爱听这句真言:你的薪水不是老板决定的,而是你的价值决定的。

想干得少,拿得多,这种是被自己的依赖思维淘汰掉的人。

另外,很多人缺少一种观念:时间成本。我表弟从小不爱学习,没有读书命。初中毕业上了在我们县城技校学修车,浑浑噩噩三年了,后来姑妈实在没有办法,让我在省会给他找一份儿工作。我费了不少力气,把他送进一家跟汽车有关的上市公司,让他好好奋斗。两年时间薪水涨了3倍,其原因是上班第一天,我给他注入了时间成本的观念。

不要别人给你发多少工资,你就做多少事儿。一定要多做事儿,因为你的能力是在做事当中磨练来的。如果你单纯为了那点薪水悠哉工作,你的青春耗费掉了。

因为最开始低收入的工作,必将在能力上不会有太高要求,如果你持续做没有太高要求的事情,而不努力对自己有更高要求,去超份额做事,那么过了三年,还将会是低级的水平、低级的能力。

你在职场上不仅要赚到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更值钱,不然你的年龄在增长,个人价值在贬值。

同样花时间,同样的一份工作,为薪水工作的人和为自己将来铺路的人,几年后差距就出来了。

同样的时间成本,有些人高就,有些人被Pass掉。

2. 格局小,不爱分享,容易被圈子淘汰

身边一位我非常钦佩的创业者,经常出差,天南地北参加他们行业的大会,我好奇询问:你们这些大会有什么价值?

她回答:凡是出席这些大会的人,都是我们圈子的大佬们,一场会议下来,你就听到了整个行业的风声趋势在哪里,大家都会交流一些个人心得,资源对接一下,比你一个人单打独斗强多了。

我接着问:如果有人只听别人的分享,只找别人要资源,自己从来不分享,怎么办?

她哈哈大笑:被淘汰掉啊,为什么叫做圈子?因为资源资讯都是共享的。还有关键一点儿,如果一个人人品不地道,做了损害圈内人士利益的事儿,整个圈子立马传开,那么瞬间在圈内被蒸发掉。

有些人总觉得圈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早段时间徐小平在群里,分享区域链的时候,我们门外汉到现在还是雾里看花。

越在高端的圈子,越容易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源,随便一个资源,或者资讯,哪怕有人稍微点拨一下,可能你的命运就会改变了。

格局小,自私狭隘的人容易被圈子淘汰。

3. 没有学习力,被社会淘汰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人,或许对老布这个角色有些许印象,他在监狱里待了50年。最后被释放,获得自由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自杀。

因为他已经50年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了,在他的意识里,监狱才是真实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是虚假世界,他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的世界,最后选择了自杀。

他是一个被现实世界淘汰掉的极端例子,一个成年人如果很长时间不出去工作,再让他工作他会产生一种抗拒,排斥,甚至是恐慌。

多年前,我曾经听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喝杯咖啡的功夫,都会有哪些高科技出来,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没有,时代的进步的车轮,在无情的碾压不爱学习的人。

你可以缺学历,能力,但是一定不能缺学习力,因为学历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力实现的。

学习力强的人,代表他是一个终身奋斗者,一个终身都在进步的人,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本文作者简介:张涔汐,用男性视角看职场,以女性视角看人生,既能剖析人性复杂,也能把世间冷暖写笔下,新书热销《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个人公号“涔汐”(ID:zhangcenxi99),微博@张涔汐

千辛万苦,我终于成了公司工资最低的人

2018年的上半年,已经结束了,你过得怎么样?

我听到最吓人的一个答案是:“千辛万苦,我终于成了公司工资最低的人。”

说这话的,是我的朋友刘小莉。刘小莉,本科毕业后,就在一家大型零售企业工作,做品牌营销。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所以做得分外带劲。

她每天7点半到公司,吭哧吭哧干到下午6点,再在办公室点个外卖,加班到晚上10点多。然而,今年两个季度业绩排名出来,整个部门,她倒数第一,收入自然也最低。

在职场里,为什么你忙得让人感动,工资却始终涨不上去?

答案很简单:

有时候,你的太勤奋,实际上也是一种偷懒。到底什么样的员工,他们的努力,会有合理的回报?真正的勤奋,又是什么样子的?

01. 真正的勤奋,不是重复做一件事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句话当然不错,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你要真正勤奋,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真正的勤奋,从来不是重复做一件事。

职场中的勤奋,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你肢体勤奋,这体现在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上。

另一种是思维勤奋,这要求你摆脱惯性思想、把事情想透彻,树立精准目标,开拓新渠道。

只有肢体和思维并进,才是真正的勤奋,否则,只能算是辛苦,或者是疲于奔命。

比如,你每天都在和客户沟通,却从来没有对客户进行过分类管理;

比如,你坚持每天睡觉前看几页专业书籍,但第二天就忘记了;

再比如,你每周参加一个策划专题会,但连会议笔记都不愿意做。

你看起来在努力,但这种努力,不会有任何增量。你越辛苦,越失败。

02. 真正的勤奋,绝非单打独斗

稻盛和夫说,BOSS们应当具备五种能力:

1) 拥有使命感

2) 明确地描述并实现目标

3) 不断挑战新事物

4) 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尊敬

5) 抱有关爱之心。

同样,优秀的高薪的员工,也有一些相似的特质。

他们既努力,又懂团队协作。因为团队合作,自身的价值最大化,薪酬也水涨船高。真正的勤奋,绝非你单打独斗。

每个公司里,都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久,平时也兢兢业业,但一直不合群,喜欢单打独斗,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一直都成不了管理层,也很难拿到高薪。

千万不要以为,这种结果不公平。公司经营,不是单兵突击,而是集体力量的体现,单打独斗,明显不符合这种价值观。

所以,在正常的公司里,如果你不懂分工协助,自然拿不到高收入。

03. 埋头苦干没有用,你还得让人看见

在职场,最受欢迎和最容易加薪的人,往往是“孔雀式员工”。

换句话是,你应当努力,还应当把你的勤奋让上司看见。

经济学家早就分析过,决定你日常收入的因素,主要是五个:公司利润、老板心情、个人能力、与老板的关系、部门重要性。

人际关系,自我展示,也应当是职场努力的一部分。

我以前就遇到过一个同事,是办公室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所有同事里,他加班的次数永远最多,时间也永远最长。但他最不擅长的,就是主动向BOSS表现自己。

年终部门开务虚大会,同事都一一详列出,自己的工作成绩,只有他始终保持谦虚,说做得还不够。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是加薪、晋级这样的好事,都轮不到他。

你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这样才能在职场顺水顺风,拿到应该属于你的东西。

04. 勤奋的内涵,应当是一种自律

被总监批评后,你开始发奋自强;为了完成这个月的销售任务,你加班到深夜。但到下个月,你连早起都做不到;

你总是喜欢在朋友圈里,发加班的图片。但平日里,一到下班,溜得比谁都快。

这真不是勤奋。

有内涵的勤奋,应当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律。无需他人约束,你自然能够做到。

比如,你总能把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不拖到明天;

比如,你每个月都有变动的目标,并且让它们具有挑战性,然后你努力去完成;

再比如,你不因为勤奋,就牺牲生活和锻炼,它们之间,始终是种平衡的关系,是自觉行动的事情。

当勤奋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你始终如一的去努力工作,终有一天,你所有的付出,都会被犒劳。

有人说:我们身边存在着一种“勤奋歧视”。我们不崇拜努力,更崇尚捷径。

但比起“勤奋歧视”,更值得关注的,是“勤奋幻觉”。你以为你很忙,其实你是在浪费时间,你以为你在努力,其实你只是感动了自己。

为什么,你大学毕业了五年,月薪依旧没涨多少?为什么别人早已财务自由,你依旧在菜市场,和小贩为五毛钱而争吵?为什么在职场上,别人总走得比你快?

许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只因他们拼命瞎忙,从不深度思考。

如何让人生走上更高阶层?辛苦没用,你得真正勤奋。忙碌是一种瘾,它可以让你生活“充实”。但只有务实的勤奋,才能带你去远方。

 

作者简介:王耳朵先生   微信公众号: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授权管理:别忙死领导,闲死下属!

成功企业的标志没有写在脸上,而是渗透在管理中,用八个字归纳就是:领导授权,下属尽责。

成功的公司不需要救火队员,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被事先估计到,大家按部就班地做事情,不会经常接到临时任务,不会在半夜从温暖的被窝里被叫到公司去完成该死的报告。

成功的公司也不需要能力超卓精力旺盛,离开他就天下大乱的超人。公司完善的培训和发展体系,可以把每个普通的员工塑造成独当一面的人才,只有团队的强大才代表着成功。

授权管理的优势在哪里?

毛主席说过:“我只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出主意,一个是用好人”。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他不会经常去帮农民种田插秧,也不会上战场手持驳壳枪喊同志们跟我一起冲啊,那不是他干的事,领导就要有个领导样。一个卓越的领导人不必纠缠于琐碎事务,他们通常只做两三件事情,比如决策、制度设定和用人。

授权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领导要学习和掌握的艺术。做好有效授权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以下好处:

1.通过有效授权,授权者将庞大的企业/组织目标轻松地分解到不同人身上,同时将责任分配给更多的人共同承担,让团队每一个成员更加有目标、更加负责任、更加投入、更有创造性地工作,并以此形成合力。

2.通过有效授权,企业减少了控制,摆脱了依从,领导者从权力的烦恼中走出来,被授权者增加了自主性,感受到了责任感,提高了工作的能动性,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获得了更快的个人成长。有效授权为企业带来了高效率的团队和优异的业绩。

如何掌控授权管理?

1.基于信任

信任是授权最起码的先决条件,如果缺乏了信任,授权无从谈起。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是这个道理。然而事实情况是,领导和下属互相猜疑的情况无所不在,要进行授权管理,必须克服这个心理障碍。

2.核定适当的授权范围

这个尺度很难以把握,授权过少,会造成管理者自己的职权过多,下属因为没有事情做,能力无从发挥,积极性受挫;而过度授权,又会造成下属工作的混乱,甚至出现失控的状态。管理者要核定授权范围,让工作顺利展开。

3.权责一致

授权的前提是明确职责,这也是做好授权反馈与控制的前提。授权者必须向让授权者明确授权事项的目标和范围,明确被授权者的权力和相应承担的义务及责任,被授权者明白自己的任务,而且知道应得的好处,在荣誉和利益的驱使下,自然会努力完成。

4.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这需要上司做这几项工作:

  • 把握员工需求,勾画愿景,让个人愿景与企业愿景尽可能靠近;
  • 明确对员工期望的成果以及行为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和事后评估,评价他们的工作,对取得成绩的给予合理奖励;
  • 最后就是领导适度的跟进,在不致引起下属不适的距离上关注下属,并给予适时的指导,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帮助他成长。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真正优秀的员工,从不抱怨!

工作中无处不在的抱怨现象

每个人都可能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职业发展的低谷,需要发发牢骚、排解排解生活的压力,于是,抱怨成了蔓延在社会中的一种情绪,听起来似乎无可厚非。

问题是,一旦你养成抱怨的习惯,内心形成抱怨的思维模式,会逐渐丧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忽略工作的完成和自身的成长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抱怨能带来的是什么?

任何一个市场化运营的企业,都希望聘请一位能为企业解决问题和带来价值的员工,而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家。

1.抱怨薪水

人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应该得到丰厚的报酬。相比发展空间、工作意义、企业氛围、个人能力的锻炼等,大家更注重的是工资的高低,工资似乎成了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

2.抱怨同事

指责和抱怨不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任何的好处,反而暴露了我们的幼稚和无能,况且,直白的批评会让他人觉得丢了脸面,自尊心受到了侮辱,最终造成双方不欢而散、难以收拾的局面。

 

做一个不抱怨的行动者

在每一种貌似合理的抱怨声的背后,都有一种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改变现状,做一个不抱怨的行动者。

1.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不少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推责于别人,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别人的存在与做法一定有其合理性。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一切就会改观。这正如我们无法逾越墙壁,但我们可以绕过,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2.把抱怨化作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把自己的想法从公司的角度加以考虑,并且以领导能够接受的方式主动提出,或者积极实施,我想公司应该是非常欢迎的。

3.公司是你的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就像是一条船。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一旦踏上这条船,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将和这艘船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与船同生死、共命运。所以,你不但要为你的船贡献自己的全部能力,你还要保护你的船,不让它在中途抛锚。

4.以老板的心态工作

如果你以老板的心态来工作,那么,你就会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思考你的这份工作,确定这份工作在整个工作链中处于什么位置,你就会从中找到最佳工作方法,会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以这种心态进行工作,你就不会拒绝上司安排的任务,你会认为这是表现和锻炼自己工作能力的一次机会。

5.闭上抱怨的嘴,迈出实干的腿

没有苦干的精神,再好的设想,再好的规划,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或者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始终无法变成现实。

6.乐做组织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想取得一番成就,要乐做组织的一块砖,有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服从精神和不找借口找方法的行动方式,随时服从领导安排的员工,才能成为企业中最受欢迎的人,受到老板和上司的青睐。

7.工作最怕不到位,到位才会有好位


就像盖子要拧到位,瓶中的水才不会漏出来一样,工作做到位,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任何领导,都担心下属做事做不到位,把事情搞砸,因为领导也要负责任甚至负最大的责任。

8.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

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出路,你做出什么样的思考,就有什么样的收入。所以我们必须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积极转变自己的思路,才能保证我们不被这个世界所淘汰。

改变抱怨心态的训练方法

抱怨使人思想肤浅、心胸狭窄,使你与公司的理念格格不入,更使自己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后一事无成,所以说,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1.抱怨前先反思


在抱怨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自己是否足够努力了?须知,尽心尽力才能尽善尽美。不是别人对你不公平,而是你不够努力。

2.把困难当成对自己的挑战

在面对不利的环境或者难题时,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困顿当作一种磨砺呢?在工作中,对工作的结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薪水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3.少说多干

要想不抱怨,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行动起来。不少人在平时工作中常常推责于别人,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你自己改变了,一切就会有改观。

这个世界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与其抱怨,不如埋头实干,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全部用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完全到位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中去,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来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1

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人都想离开繁华的城市,选择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想环游世界,想寻找自由。

还有很多年轻人总是奢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

逢年过节拿奖金,别人加班我加薪;

喝茶看报好开心,副业兼差薪照领。

然而,这不是理想,而是懒惰;是不劳而获,甚至是妄想。

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越来越浮躁了,而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受委屈了。

去年有一篇文章特火,大概意思是说那个追求自由而辞职去丽江的姑娘回来了……

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不愿意忍受一点委屈。

关键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

但是一旦你能忍受这些别人忍受不了的东西,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你含辛茹苦的将这些委屈都吞下,你不仅撑大了格局,你还看穿了人性,你的智慧,你的心态,你的眼光,都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

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2

这个世界没有寻来的自由,只有换来的自由。

用什么去换?用我们的付出,用我们的价值,用我们的能力,用我们的创造。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眼前的苟且和委屈,就是通向诗和远方的大道。

再看一个例子: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吸血蝙蝠叮在野马马蹄上吸血,野马觉得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 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 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是暴怒和狂奔。

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妨多想想蚌和野马。

我们何不像蚌那样,设法适应,利用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以“蚌”的肚量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使之为我所用。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

 

3

一个人只有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才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我们要让自己停止烦躁,学会适应一切逆境 …因为逆境是成功的阶梯,痛苦和委屈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一个人的心胸和格局也都是被痛苦和委屈给撑大的。

成大事者,必须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得了多大的委屈,才能配得上多大的成功。你现在咽下的苦水,总有一天能为你灌溉出一片森林。不管是哪行哪业,不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想要有属于自己的宝藏,必须要先磨炼自己承受委屈的意志,最终才能享受金钱带来的舒适!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你的思维层次!

有时候,我们已经够努力了,却还是看不到生活有所改变的迹象,内心就像陷入了一个迷宫,迷茫而焦虑。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
那如果这个层次的思考失效,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出路呢?

0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到一种人生无解的怪圈中。你很穷,然后紧衣缩食,结果却依然入不敷出;你很胖,然后拼命节食,结果却依然大腹便便;你很忙,然后天天加班,结果工作成效依然不高。你会很无奈地发现,自己努力做出的改变,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这就像推磨的驴子,因为被蒙住了眼睛,所以它不停地一圈一圈地拉着磨。它感觉自己是一直在往前走,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但事实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转。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将一束光投注在墙上,形成一片光亮的区域。

然后,把你的手伸到光源前面,结果在光亮的墙上就会出现你手掌的影子。

这时候,如果想要改变墙上影子的形状,你可以直接在墙这个平面上对影子做任何修改吗?

显然你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回到立体世界的你这个人面前,改变你手掌的姿势,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影子的形状。

墙上的影子,处于二维平面,而现实中你的手,处于三维立体世界,影子只是三维立体的手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射。

如果想要改变二维平面的影像,就得要上升一个层次,到达三维去做改变。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维解决问题的过程。

你很穷,要求自己少买衣服少花销,能走路绝不坐车,有朋友在绝不主动买单,你会为自己省了几块车钱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真会过日子,也会因为贪了别人的便宜而觉得自己聪明。

可是,你从来也没有意识到,你眼下的生活被太多琐碎的事情所填满,内心被各种鸡毛蒜皮的算计所占据,这反而让自己可控的时间越来越少,身边的朋友也渐渐疏离。

其实,你的穷,是一种心态上的穷,思维宽带太窄,自控力稀缺,真正能让你富足的,是摆脱你的『穷人心态』,懂得长远地为生活打算。

你很胖,要求自己每天痛苦地节食,可是你总是会不经意地在某一天,经过一番纠结犹豫之后,选择到一家火锅店大快朵颐,结果回到家一称,体重又回去了。这时候,你又会跟自己发狠誓,下次绝对要管住嘴。

可是,你从来也没有意识到,节食减肥只会让你的潜意识降低你的新陈代谢率,这会让你减少消耗,反而不利于减脂。而真正能够帮助你减肥的,不是管住嘴,而是借助饮食,运动的规律性来加速你的新陈代谢率。

你很忙,天天周旋于各种会议,报表,为了赶上进度,加班加点,可是,这样连续几天的加班之后,你又开始陷入一种需要休息调整的状态,这时候你会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把事情往后拖,结果当别人来催你的时候,你又开始进入下一个加班周期,奔波忙碌。

可是,你也从来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周而复始的繁忙状态只会让你陷入一种高效率的假象中,你的工作并没有因此变得出色,反而因为紧张忙碌而漏洞百出。

真正能让你摆脱工作负循环的,不是加班加点的穷忙,而是懂得做好计划,提升能力,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

人的思维是有层次的,你眼下的难题,往往需要提升一个思维层次来解决。

02

一个人的认知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脑子里可能存在着各种声音,想法,评判,而外界成千上万的讯息也在不断地涌入大脑,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下决心做出一些选择,行动,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因为内心的无序,精神上的熵增半途而废。大部分人都容易陷入思维的瓶颈,不确定自己的努力是不是有效,不知道自己的改变能不能持续,至于短暂利益和长远考量之间的取舍,更是无从抉择,整个状态就是困惑,纠结和迷惘,从而当下的难题也自然成了一团迷雾,无法看清楚其中的关键。不过,尽管思维有其复杂性,但是当我们的大脑在思考和决策的时候,还是有其不同的逻辑层次.

价值观层面

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一套信念拼图,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看待周围事物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我们在这个思维层次上的思考往往是:

  • 为什么做(或者不做)这件事情?
  • 这件事情重要还是不重要?
  • 这件事原本应该是怎样的?

能力层面

能力层面,则与一个人在现实中能有的选择相关,每一个选择都是一种能力,所以选择越多,能力越大。比如,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很强,那你就能够选择当英语老师,也可以选择做同声传译。

行动层面

行动层面,指的是“做什么?”,“有没有做?”,即能力的挑选和实际发挥,是指我们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

环境层面

环境层面的思考,包括了对所有身体以外的条件的感知,比如,人,事,物,地点,金钱等等。在思维的层次中,每一层的思考都会对下面的思维层次产生影响,而更高层次思维上的改变,将会向下传递,从而在低层次上产生相应的改变。

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多是环境及行为层次的问题,当问题是在信念价值观的层次的时候,解决起来就更为困难。

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的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说,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用一个低层次的解决办法,则难以有效果。

就像有的人生活窘迫,大部分时候他都只是从外界和行动的层面上去思考,认为大环境不好,个人的努力还不够,但这样的思考却并不能真正解决一个人贫穷的困境。

但是,如果用思维逻辑层次来推演,往往就能找到更本质的原因。

首先从环境层面来看,他周围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富足,而且现在的互联网社会让彼此之间的连接和沟通都更高效,当下环境在历史上来看反而是一个更好的致富环境。

从行为层面来看,他目前很拮据,爱贪小便宜,只懂得索取,不懂得给予,甚至愿意牺牲宝贵的时间来换取金钱上的节约。

然后从能力层面看,他没有专精的技能,找不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也没有领导力,亲和力与他人很好地合作。

对此,他在价值观层面的信念往往是:

财源供给有限,我和他人是你争我夺的竞争关系,而我花钱时,钱就少了,我必须减少支出才能拥有更多财富。

简单地推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上一层的思维模式是直接影响着下一层的思考方式的。

当他把这几个层次的思考都理顺了之后,再从高层次到低层次对思维模式进行重新定义,那就有可能真正地改变现状。

这时候,他可以先从价值观层面来重新定义信念——我们只要有高价值的能力资源,就可以交换到足够的金钱。

基于这个信念,他就不再把精力放在金钱上,而是放在未来发展的战略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价值,让自身的高价值来吸引金钱流向自己,而他后续的行动上也会变得开放,懂得与他人构建双赢的关系,愿意在自己身上进行投资,而他所处的环境也会变得更加有利于他的个人发展,从而让人生进入一个正循环。

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上进行改变,往往才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产生质的变化。

03

关于提升思维的层次,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时间这个维度纳入考量。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容易高估短期的收益,而低估长期的价值。但是如果加入时间这个维度,那大部分事情就容易变得清晰明了起来。在美国华尔街的游戏规则里,一家公司每个季度财报上的数据都得要足够亮眼才会获得资本的青睐,因为他们注重的是短期利润。

不过,『亚马逊』公司却不以为然,反而选择以长线思维牺牲短期利润来获取增长。在『亚马逊』CEO贝索斯的观念里——所有只能产生短期利润的项目都不重要,无论现在多赚钱!能够产生长期现金流的项目才是最重要的,无论现在亏多少钱。

在他看来,如果在你做的每件事情中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而如今,『亚马逊』颠覆了书店,把美国最大的书店巴诺击败了;也颠覆了超市,它的市值超过了美国前10大零售店的市值总和;甚至颠覆了计算能力市场,其作为一家电商,居然进入到云计算的行业,而现在Oracel,IBM,惠普,Dell等等这些世界有名的传统计算公司巨头的市值加起来,都不如『亚马逊』。

而贝索斯自己,在2017年3月也超过巴菲特,成为世界第二富翁;在2017年10月28日,身价飙升至近千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

其实,一个人对于时间的认知,往往决定了升维思考的高度。

之前有个同学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当年『小米』公司招募初创核心成员,结果他没有选『小米』,而是去了『微软』,现在『小米』上市了,他后悔错失了财富自由的机会。

其实这种选择,往往就是只看到了眼前的短利,而忽视了时间维度上的升维思考。

如果他能够从10年的跨度来看一家公司的长远发展,那往往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因为从更长的时间上来考量不同的选择,很多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不值一提,关注的焦点反而更多是公司是否具有高成长性,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阶层跃迁,财务自由的机会。

  • 如果你准备投资理财,不妨从更长的周期去考虑,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复利效应;
  • 如果你准备学习成长,不妨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给自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践行的动力;
  • 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妨从更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来思考,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当把思考架构于时间之上,我们的思维视角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04

从低层次的思维模式,逐层往上探究高层次的思维模式,这样一种升维的过程往往能够挖掘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同时结合时间维度进行思考,则会让我们更清楚事情未来的演化方向,明晰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处于一个更高的维度,也就拥有了『降维攻击』的能力,它让我们从眼下的困局中跳脱出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原来的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

这就像在玩游戏,打不过敌人,打不过怪兽,你非常郁闷,该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需要去升级自己的装备,添加各种技能属性,这样才能提升你的战斗力,对比你装备差,战斗力比你低的对手进行降维攻击,从中获胜。

其实,提升了思维的层次,你就对现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你拥有了更高的视野,看清了事实的真相,从而改变现状也就是成了水到渠成,顺势而为的事情。

人生就是一场长途跋涉的旅程,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片浓雾,不知所向,这时候,如果我们试着爬上一处高地,对照着手里的那张信念地图,往往就能辨别出旅程的方向,然后继续鼓起勇气,耐心地走下去。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周而复始地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用『升维思考』来『降维攻击』,从而完成人生中的破局。

作者:Windy Liu   来源:自言稚语(ID:selfgrowth-handbook),探索人生哲学,关注自我成长。

别让打工者心态,毁了你的升职之路!

01.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未来

小功是我大学时的好朋友。

毕业后,他去了一家民营公司工作,刚开始整天都很忙,平日下班叫他出来吃饭,他都很少有空。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加班才是我的生活”。

但大半年后,小功的画风就变了,开始跟我们抱怨:“我努力工作了大半年,公司却一点工资都没给我加……”

然后,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就成了祥林嫂,每次跟我们聊天就不断地重复:

“这工资实在太低了!”

“活能拖就拖吧。”

“哎,又加班……”

三四年后,一起的朋友有工资翻了2番的、有担任财务经理的、有自己创业成功的,就小功的工资变化不大,还有各种抱怨几乎也没变。

每次跟他建议:你这么不满意,干脆就跳槽呗。

他又说:“哪有这么容易,我现在这个水平,去哪儿还不是都差不多。”

小功是个好同学,人踏实、肯吃苦,作为他同窗四年的同学,我是知道的。

但为何这么好的小功却成了职场“怨妇”呢?最大的毛病就出在打工者思维上。

02. 打工者思维,到底谁更受伤?

打工者思维就是抱着为别人做事的心态,而不是为自己做事的心态在工作。

当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工作的时候,你潜意识里就开始以交易价格来衡量工作了:

今天我为你工作了9个小时,比法定时间多了1小时,你应该多发我1个小时的加班费了,否则下次我就不加班了;这半年来我工作非常努力,你应该有所表示了,否则以后我就不努力工作了。

殊不知,这种心态下,最受伤的其实反而是我们自己。

打工本质上确实就是个人劳力智力付出与工资之间的交易,但如果你做一份工作,仅仅是这个交易的话,那你可能很难干好一份工作,也很难工作得舒心。

特别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如果将一切工作内容都以工资来衡量的话,那么最后受伤的反而是你自己。

就像小功,他努力工作大半年后,发现公司并没有如他所预期地给加薪。于是,他觉得吃亏了,就开始拖、开始混,进入到下面的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的能力没得到成长,自己不满意,但又难以跳出目前的这个圈子。

03. 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

那要怎样才能摆脱打工者思维呢?方法很简单: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

工作承担着你做的事情,而事业为我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目标方向感。

抱着做工作的心态,你仅仅是在完成他人交代给你的任务。而事业是长远的目标,意味着你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有了这个认知,你就不会为一时的吃亏而愤懑、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的限制。

那万一我现在做的工作连喜欢都谈不上,又怎么能当成事业来看待呢?也许你有这样的疑虑。

两个办法:

①  重新去找一份你愿意当做事业做的工作;

②  将现在这份工作当做为你将来的事业充电、打基础,着重提升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些可迁移的基础能力。

那具体又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呢?那就要建立整体意识和结果意识了。

04. 建立整体意识,提升高见和远见

整体意识,就是在职场中面对问题时,要尽量从整体利益而非局部利益出发,从长远利益而非短期利益出发。

像我们公司的吴小框同学就很有整体意识,他虽然做的是社群运营工作,但他关注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工作一角,几乎每次听他分析问题都是站在公司整体角度考虑的,而且分析事件影响时总能想到公司的长远利益。于是他就成了团队中年龄最小,但却是进步最大的95后。

要做到小框像这样拥有整体意识,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要站在更高位置,把自己当作公司的老板,即“高见”。

2、要将眼光放长远,关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即“远见”。

05. 拥有成果意识,增加你的价值

所谓结果意识,就是要锁定目标、并为目标执行的结果负责,而不是单纯地执行命令、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在职场中做事有三个层次:①只完成过程②努力实现目标③对结果负责。

第一个层次就是打工者思维的典型表现,反正是为你工作的,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尽力了就行。

第二个层次介于打工意识和结果意识之间,会关注目标,并且会为目标去努力,但不承担目标未能实现的责任。

第三个层次就是拥有结果意识的做事方式了,绝对会去实现目标,万一目标没有实现,哪怕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也不找任何借口,而是勇于承担责任。

只有第三个层次的做事方式,才能在职场中快速成长。

因为一旦树立了结果意识:

① 你在做每一份工作的时候,都会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能力、调动一切资源,甚至会超常发挥;

② 即使目标没实现,你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且改善,并争取在下次做得更好。

像我的前同事悦悦就是结果意识非常强的人。

她做事的时候,不仅有着很强的目标导向,而且还勇于对结果负责。

有一次我跟她一起做一个财务咨询项目,因为突发情况,公司承诺的一位专家顾问不能来支持项目,结果导致客户对我们的专业很质疑,闹着要退款。

碰到这样的情况,一般人可能就算了,而且这是公司的责任,也不会归罪于她。但她牺牲了国庆7天休息时间,将资金集中管理的专业知识好好地学了一遍,硬生生地扭转了客户印象,最后这个项目还被客户评为年度优秀项目。

正是因为悦悦有着这样的结果意识,虽然她工作也才5年多,但她的专业水平、咨询能力成长得非常迅速,前段时间听说她已经升为公司的咨询总监了。

对结果负责,才能使个人的注意力不为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敢于突破自我限制,从而成长得更高、更快。

06. 结束语

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就这么点钱为什么要好好干、加班又没补贴那么晚下班干嘛、公司又不出钱我才不去考这个证呢。

这就是典型的打工者思维在作祟。

要摆脱这种思维,让自己在职场上成长得更高、更快,就要学会把工作当事业,建立整体意识和结果意识: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并且敢于为结果负责。

作者:刘艳艳,YouCore高级讲师、高级咨询顾问

[adinserter block=”1″]

这四类管理者,对企业无用,让团队反感!

一、指责埋怨型管理

这类管理者本身或多或少有一些能力,但是不喜欢承担责任,不允许下属犯错误,在管理上有逢迎上级、压制下级的习惯,极易挑员工毛病。

一旦遇到了不如意,就很容易将怨气和怒火撒到下属身上。下属如果稍犯了一点错误动辙指责埋怨,严重者则会直接辞退员工,说话做事极不讲情面,更别说人性化管理了。

因此,这类管理者与下属员工的气氛非常紧张,人人自危,且这类管理者带领的团队非常散,很难形成团队凝聚力,导致管理者下属的员工队伍极不稳定,更换非常频繁,为企业的管理埋下隐患。

应对策略

1、这类管理者应加强修养,以德制怒,加强道德修养,并且使自己的责任发挥出来,而不是怕承担责任“卸掉自己身上的猴子”而让员工去背负。

2、更多要注重“责己”而不是“责人”,多从主观出发寻找自己的差距,以及员工犯错误所联带到自己的问题根源在哪里。

3、以身作责培养员工团队精神,同时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员工,让员工“自立”起来,从而杜绝错误,并且形成事后跟踪反馈习惯,从而处理好管辖份内的事情。

二、见面就熟型管理

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你的态度随和,与许多人都以平常心去对待,那么,别人会说你有“亲和力”。

这类管理者属于见面熟悉,不论职位高低,修养如何,是一般职位还是平级或是上一级甚至是普通员工,都来者不拒,笑脸相迎,照单全收。

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与下属或合作单位的人员过分熟尴尬:三分钟就“搞定”,就像“一家人”一样称兄道弟的称呼,像一见如故、多年相知“老友”一样不分彼此。

这种类型的管理者不仅容易失掉身份,让别人小瞧甚至于看不起,更致命的是对合作型的客户来讲,不懂的会认为是“公关”能力强,懂得的则会把你当作“冤大头、马大哈”来对待。

应对策略

1、不拘小节当然可贵,但见面熟型的管理者不是过去“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上的交际花”,要适度的把握好你与上级、下属和客户之间的尺度,该亲和的则一定要亲和,而该保持距离的则要保持距离。

2、有亲和力的管理者自然对于陌生人很有吸引力,但过分的热情会导致别人对你反而有戒心,而保持一种平常的热忱则有利于提升你的注意力。

3、该摆谱时就摆谱,该拿架时就拿架,如果刚一开始就打得火热,则在谈判或管理中很容易处于被动,别人不易把你放在眼里,有些时候甚至是得寸进尺,而出力不讨好,最后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各半。

三、“万金油”型管理

“万金油”型管理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管懂不懂管理,不管能不能管,他都敢管,都希望能够使管理左右逢源。但这样,最大的危害也就是不具备“专业化”管理水平,进而使管理处于肤浅的“蜻蜓点水”般的状态。

随着各个行业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过去“万金油”式的管理者正被具有专业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行家所代替,正如有关专家所言:“管理者要从业余选手向专业选手、职业选手转化,从业务高手向管理行家转化”。

应对策略

1、改变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能管、什么都敢管思想,从观念意识上要求自己趋向专业化并且要提升和完善这类管理者的责任体系,原先的带有随意化管理色彩的体系必须加以彻底改变。

2、过去的管理,尤其是人事管理可以说是最不需要什么专业特长的职位,似乎谁都能做,而各层管理者,特别是中高层,要培养成为“职业选手”,才能在管理的舞台上扬帆起航、搏击风浪。

3、做管理加法不做减法,这类管理者一定是在“专的基础上博,在博的基础上专”,这对于企业和自身也就意味着从“资源”在不断增加成“资本”,成为加法基础,而不是将所有的管理措施做成减法,使资源逐层递减。

四、犹柔寡断型管理

如果一个管理者,在日常决策的过程中总是优柔寡断,不能当机立断,不仅会贻误市场战机,而且还给员工留下领导办事拖拉的感觉,从而使员工有样学样,养成拖拉的习惯。最终使企业形成拖拉的氛围,影响企业的执行力。

在出现危机和问题时,管理者却往往没有想出更好的制度或者措施。导致同类问题不断,管理者依旧不采取措施。

不怕采取的方法不对,最怕的是前怕狼后怕虎不采取解决方法,不出台措施,不亡羊补牢,尤其有些管理者甚至以为亡羊补牢,还会出现羊被狼吃掉,所以想当然以为,还是没必要补了。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管理者优柔寡断是对自己和团队的极端不负责任!

应对策略

1、这类型管理者要时刻提醒自己提高决策的效率,从思想上改变拖拉的作风。可以有意识的从一些日常小事情的决定上锻炼自己,使自己逐渐养成快速决策的习惯。

2、实施动态管理,管理者运筹帷幄的前提条件是对市场的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速度,避免决策错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一线,掌握一线的情况,你就不能亲自去抓一线的工作,那就需要授权了。

3、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抓大盯小”,用心抓好重大决策工作,日常管理与日常决策由手下人打理,也就是你不该越权去抓本来应该由你手下人打理和决策的事情,但你必须过问,让你的直接下属向你汇报。此外,作为管理者还应该避免各项政策的“朝令夕改”。

出现问题,不管方法得不得当,只要当机立断采取措施,这就是好方法,如果当断不断,那就会必遭遇其乱,最终会使问题越来越扩大化,损失越来越大。

 

摘自袁顺利-《现代企业教育》